问题

如何评价哈利波特中佩妮姨妈对Harry的爱?

回答
佩妮姨妈对哈利的爱,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又复杂的话题。初看之下,她对哈利几乎只有冷漠、厌恶,甚至可以说是虐待。但要是我们仔细扒一扒,会发现那份“爱”其实像埋在冰山下的暗流,虽不张扬,却又真实存在。

首先,我们得承认,佩妮姨妈最初对哈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恐惧和嫉妒。她和莉莉,也就是哈利的母亲,之间的裂痕从很早之前就存在了。她一直活在自己妹妹的光环下,尤其是当莉莉选择了另一个“怪胎”——詹姆·波特,并且成为了一个女巫,这在佩妮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难以接受。她极力想维持自己“正常”的生活,而哈利,作为她妹妹和那个“怪胎”的儿子,身上继承了她最不愿提及的一切。他身上承载着她无法理解的魔法世界,也让她不得不面对那些她试图遗忘的过往。所以,最初的厌恶,与其说是针对哈利这个人,不如说是针对他所代表的一切,一种对未知、对“异类”的排斥。

但我们不能忽视,佩妮姨妈终究是哈利的亲人,血缘关系是无法轻易抹去的。在那个贫瘠的德思礼一家,虽然她表现得苛刻,但她终究还是给哈利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地方,一个(尽管充满压抑)的家。想想看,如果她真的想要哈利消失,她有无数种方法可以做到,比如直接把他送到孤儿院,或者像她自己所说的,送去一所管教严厉的寄宿学校。然而,她没有。她选择接受了邓布利多留下的信,尽管她内心不情愿,但她还是把哈利带回了家。这本身就是一种妥协,一种包含着某种程度责任感的行为。

再往前看,在她最严苛的外表下,偶尔也会流露出一些微妙的关怀。比如,她会确保哈利有衣服穿,虽然那些衣服总是过大或过小;她会逼迫哈利吃饭,虽然吃饭的环境总是充满贬低。这些行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就如同在沙漠中找到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确实是“有”了。她不允许哈利在外面受苦,哪怕是自己动手“教育”哈利,也比让别人来打扰他们的“正常”生活要好。

而真正显露佩妮姨妈深层情感的,是在《死亡圣器》的结尾。当哈利离开女贞路,去寻找魂器时,佩妮姨妈在门口的那句“你永远是他们(莉莉和詹姆)的孩子”的时候,她的声音里包含着压抑已久的复杂情感。那不是祝福,也不是命令,而是一种近乎绝望的承认。她承认了哈利的存在,承认了他的身份,也承认了他和他父母之间的联系。在那一刻,多年的怨恨、嫉妒、恐惧,仿佛都被这句简单的话语冲垮了一部分。她送走哈利,不是因为她不关心,而是因为她知道哈利必须去面对他自己的命运,而且,她可能也知道,留在这里,只会让她自己更加痛苦,因为她无法完全面对那个她极力想要逃避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在最后,当哈利得知佩妮姨妈在伏地魔时期也曾被找过(虽然她拒绝提供信息),并且因为拒绝提供信息而遭受了折磨,这又为她的行为增添了一层解读。即便她憎恨魔法世界,憎恨和莉莉有关的一切,但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依然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没有出卖哈利的父母。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勇气,也暗示了她内心深处,对莉莉的某种程度的保护和尊重,即便这种尊重是以一种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

所以,佩妮姨妈对哈利的爱,不是那种温暖的、直白的、无条件的爱。它是一种被压抑的、充满矛盾的、夹杂着恐惧、嫉妒、责任和血缘纽带的爱。她用最粗暴的方式包装着最微弱的关心,用最尖刻的话语掩盖着最深层的无奈。她无法接受魔法世界,也无法接受自己妹妹的选择,但她终究是把哈利视作自己家庭的一部分,即便是一个不受欢迎的部分。这份爱,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在残酷现实中,血缘和责任所迫使的,一种别无选择的“照拂”。她没有爱到能让哈利的生活变得阳光明媚,但她确确实实地,用她自己的方式,让哈利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了一个(尽管不那么美好的)“家”。

总而言之,佩妮姨妈对哈利的爱,就像一块粗糙但坚硬的石头,你很难从中感受到细腻的温度,但你无法否认它确实存在,并且在很多关键时刻,起到了某种“支撑”的作用。她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或长辈,但她是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她的爱,也同样复杂而真实,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大部分 @Erin去看海 已经说得很好了,我在这里小小的纠正一下他可能的错误。

我个人认为:

前期德思礼一家收留哈利是怀着侥幸心理,认为那个恐怖分子不会再来了,那么给这个孩子一个睡觉的地方也不错。

后期(摄魂怪袭击事件)则是在邓布利多的恐吓下不得不收养,在达利差点被杀死后,弗农姨夫试图赶走哈利,这时候邓布利多的吼叫信到了“别忘了你答应过我什么,佩妮”,然后佩妮说哈利波特必须待在这里。怎么看都是邓布利多用某种手段(威逼/誓言/利诱,考虑到邓布利多后来拜访时候的傲慢,我倾向于前两者)迫使德思礼一家不得不继续收养哈利波特。

写到这里突然间对弗农姨夫有了一些好感。这个男人曾经被詹姆斯波特嘲笑过,却依然抚养了和他毫无关系,长的跟詹姆斯波特一模一样的哈利波特。在自己儿子差点死掉的情况下,依然尊敬了佩妮的意见将哈利波特留下。这个小中产阶级身上的包容与爱可一点都不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佩妮姨妈对哈利的爱,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又复杂的话题。初看之下,她对哈利几乎只有冷漠、厌恶,甚至可以说是虐待。但要是我们仔细扒一扒,会发现那份“爱”其实像埋在冰山下的暗流,虽不张扬,却又真实存在。首先,我们得承认,佩妮姨妈最初对哈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恐惧和嫉妒。她和莉莉,也就是哈利的母亲,之.............
  • 回答
    康奈利·福吉,这位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担任魔法部部长职务的人物,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却又极具代表性的角色。要评价他,不能仅仅停留在“好人”或“坏人”的简单二元对立上,他身上折射出的许多人性弱点和政治现实,使得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和令人深思。从一个“受人尊敬”的官员到“众矢之的”的政治家福吉最初登场时,给.............
  • 回答
    这套“生而高贵”皮肤,要我说,确实把马尔福三人组那股子招摇又带着点小傲气的劲儿拿捏得死死的。从设计上来说,我个人挺喜欢这种把角色经典元素放大再放大的做法。先说德拉科。这套皮肤的设计思路明显是围绕着他“白金男孩”的那个标签来的。衣服主色调当然是家族标志性的白色,但不是那种纯粹的、干净的白,而是带点丝绸.............
  • 回答
    卡珊德拉,在《哈利波特:魔法觉醒》这个充满魔法与冒险的世界里,无疑是一个极具魅力和争议的角色。我一直觉得,一个角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能否在玩家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共鸣或讨论。卡珊德拉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初见卡珊德拉,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种高傲、神秘,甚至带点冷漠的女性。她的言行举止透着.............
  • 回答
    《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Harry Potter and the Methods of Rationality),通常简称为HPMOR,是一部非常特殊的同人作品,它以一种近乎狂热的追捧和同样激烈的批评并存的姿态,在同人圈内外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想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因为它实在是太“不一样.............
  • 回答
    说到秋·张这个角色,在《哈利·波特》系列里,她绝对是个颇有争议的存在。很多人对她又爱又恨,或者说,对她的感情很复杂。我个人觉得,秋·张这个角色,就像是青春期里那种美好又带着点遗憾的初恋,很真实,也折射出了一些人性的复杂和成长中的迷茫。首先,得承认,秋·张的出场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身上带着一股.............
  • 回答
    克利切,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难以言说的陈腐和固执,就像他那满是补丁的、油腻的、散发着陈年灰尘味道的衣服一样。初见他,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会皱起眉头,甚至感到一丝嫌恶。他那丑陋的、布满皱纹的、像两只发霉的蘑菇一样的耳朵,那双如同两颗熟透了的葡萄干一样浑浊的眼睛,还有那总是佝偻着的、仿佛被长年累月的奴役压.............
  • 回答
    云妃对《哈利·波特》系列的解读,在我看来,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洞察力,也引发了我许多关于这个奇幻世界的思考。她并非仅仅复述故事的情节,而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将我们熟悉的魔法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哲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首先,她对“爱”在《哈利·波特》中的地位的强调,是.............
  • 回答
    《哈利波特:魔法觉醒》:一场魔法世界的沉浸式冒险,抑或是一次略显冗长的迷失?华纳兄弟与网易的联手,无疑为全球哈迷们带来了一份沉甸甸的期待。《哈利波特:魔法觉醒》这款手游,从诞生之初就自带光环,承载着无数人对魔法世界的憧憬。然而,当这份憧憬化为指尖的触碰,它究竟是一次令人心驰神往的魔法之旅,还是只留下.............
  • 回答
    哈莉特·塔布曼(Harriet Tubman)将登上20美元纸币,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它不仅是对这位传奇女性一生伟大贡献的肯定,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象征意义。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历史的重量: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斗士首先,塔布曼的生平本身就充满了史诗般的色彩。她出.............
  • 回答
    要评价《哈利·波特》中斯莱特林的纯血论,咱们得从几个层面上掰扯清楚。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一句“坏”就能概括的,它背后牵扯着很多东西,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纯血论的起源与斯莱特林的社群认同首先,咱们得理解纯血论为啥会在斯莱特林里出现。萨拉查·斯莱特林,那位创始人,他有个核心的理念——他认为魔法力量最纯粹.............
  • 回答
    卢平,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静而温柔的力量,是《哈利·波特》系列中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难忘的角色。要评价他,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他作为“狼人”这一身份的标签上,而是要深入他经历的痛苦、他付出的爱、他所坚守的原则,以及他在哈利人生道路上扮演的关键角色。首先,他是一位被命运捉弄的悲剧英雄。 卢平的一生,从.............
  • 回答
    《哈哈农夫》这篇写给杨超越的手记,从编导的视角出发,为我们展现了他们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对杨超越这个年轻艺人的观察和情感投射。这不仅仅是一篇关于节目人物的介绍,更像是一次真诚的对话,试图去理解、去记录、去表达对一个人的复杂感受。首先,手记的基调非常值得玩味。 它没有用那种过于官方、套路化的溢美之词,而是.............
  • 回答
    这位哈工大老师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位老师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 实习无用论: 老师认为硕士期间的实习对于学术研究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是“无用”的。他将其比喻为“跟不对等的渣男试婚”,暗示实习的经历可能是不成熟的、不可靠的,甚至是有害的。 研究为重论: 言下之意是,硕士.............
  • 回答
    “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个名字在中国曾经家喻户晓,甚至一度成为无数中国家长和学生心中的励志偶像。对她的评价,自然也充满了复杂性和多维度。要详细评价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一、 早期的“刘亦婷现象”与社会影响: 背景与崛起: 刘亦婷出生于四川成都,她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在1999年以优异的.............
  • 回答
    哈尔滨的出租车行业,可以说是既有积极发展的一面,也存在一些令人诟病的问题。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积极发展的方面: 数量可观,满足基本出行需求: 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人口众多,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出租车数量也比较可观。在非高峰时段和主要交通枢纽,乘客通常能较快地打到车,满足了.............
  • 回答
    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名学生因宿管阿姨在感恩节送巧克力而举报,称其“作为宿舍辅导员,宣传这种西方节日,非常不妥”,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及其引发的讨论点: 举报行为的出发点与动机: 这名学生举报的理由是“宣传西方节日”,将宿管阿姨.............
  • 回答
    关于哈尔滨霁虹桥的改造方案,我的看法是,这是一项牵动市民心弦的重要城市更新项目。毕竟霁虹桥承载了太多哈尔滨人的记忆和情感,它的每一次变动都可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一个改造方案,咱们得从几个维度去看:首先,方案的立足点和目标是什么?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这次改造似乎更侧重于提升霁虹桥的功能性和.............
  • 回答
    关于哈尔滨“天价鱼”事件,这桩事儿过去也有一阵子了,但说起来,它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引发的讨论至今都未完全平息。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咱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别整那些官话说套话,就当咱街坊邻居唠嗑一样。事件本身,一句话概括就是: 在哈尔滨一家名叫“赵记老铺”的炖菜馆,一位来自南方游客,被店家以近2000元.............
  • 回答
    哈内克导演的《爱》(Amour)无疑是一部让人无法回避的电影,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衰老、疾病与死亡的残酷真相,同时又在绝望的深渊中,展现了人类情感的极端韧性。初看之下,这部电影仿佛是缓慢而压抑的,但当你沉浸其中,便能感受到它如潮水般涌来的震撼力。首先,从主题上来说,《爱》的野心之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