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从逻辑上说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

回答
要逻辑清晰地说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不是“大号流感”,我们需要从病毒本身的特性、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公共卫生应对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我将尽量细致地阐述,并避免使用可能让人联想到AI写作的生硬或刻板的语言。

首先,我们得明白,“流感”和“奥密克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病毒,它们的起源、结构、复制方式以及在人体内引起的疾病表现都存在本质区别。将奥密克戎比作“大号流感”,是一种非常简化的、甚至是误导性的说法,它忽略了新冠病毒的复杂性和潜在的严重性。

第一:病毒本身的根本区别

病毒家族不同: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而新冠病毒(SARSCoV2)属于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这两个科的病毒在基因组结构、复制机制和蛋白质组成上都有巨大差异。
基因组: 流感病毒是分段的RNA病毒,基因组分成8段,这使得它容易发生基因重组,产生新的毒株。新冠病毒则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是连续的。
结构蛋白: 它们表面存在不同的关键蛋白。流感病毒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这是其进入宿主细胞和释放的“钥匙”与“锁”。新冠病毒则以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 S蛋白)最为著名,它负责与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是病毒感染的关键。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刺突蛋白发生了大量突变,这直接影响了它的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
复制机制: 虽然都是RNA病毒,但其具体的复制过程和依赖的酶系统有所不同。

致病机制的差异:
流感: 流感病毒主要感染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集中在呼吸系统,如发热、咳嗽、喉咙痛、鼻塞、肌肉酸痛等。虽然重症流感也会导致肺炎,但新冠病毒的致病范围和对人体系统的影响,往往更为广泛和复杂。
新冠病毒(包括奥密克戎): SARSCoV2不仅仅局限于呼吸道。它的刺突蛋白能够与广泛分布在人体多个器官的ACE2受体结合,例如肺部、心脏、肾脏、血管内皮细胞、大脑等。这意味着新冠病毒可能引发多系统损伤,包括肺炎、心肌炎、肾衰竭、血栓形成、神经系统症状,甚至长期后遗症(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奥密克戎虽然整体上相比早期毒株,重症率有所下降,但其对身体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潜在的长期问题,是流感难以比拟的。

第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显著差异

疾病谱的广度:
流感: 通常表现为典型的“感冒”或“流感”症状,虽然可能导致肺炎等并发症,但其主要攻击目标相对明确。
新冠病毒: 导致的新冠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范围非常广。即使是奥密克戎,虽然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可能只有喉咙痛、流鼻涕、疲劳等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发展成重症,需要住院治疗,甚至死亡。更重要的是,新冠病毒可能引发“新冠后遗症”,即在急性感染消退后,患者可能持续出现疲劳、脑雾(认知功能下降)、呼吸困难、心脏问题、消化系统问题等多种慢性症状,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数年。流感很少会引起如此普遍和长期的后遗症。

潜在的致死率和重症率:
虽然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性相对早期毒株有所减弱,但它仍然比绝大多数流感毒株的致死率和重症率要高,特别是在未接种疫苗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我们不能只看“轻症”的比例,而忽略了其绝对数量的增长(因为传播速度快)以及在易感人群中造成的严重后果。
流感虽然每年也会造成一定数量的死亡,但其致死率在相对健康的成年人中通常较低,且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儿童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新冠病毒的影响范围和潜在风险,即使在奥密克戎时期,也更加广泛。

“免疫逃逸”和“免疫固化”的问题:
免疫逃逸: 奥密克戎及其后续亚型(如XBB、EG.5等)具有显著的免疫逃逸能力,这意味着即使接种过疫苗或曾经感染过其他新冠毒株,仍有可能再次感染。这种反复感染的可能,以及每次感染都可能对身体产生一定影响,与流感的情况有所不同。虽然流感病毒也会变异,但其变异的模式和速度,以及对现有免疫力的挑战程度,与新冠病毒有区别。
免疫固化: 也有研究表明,某些新冠病毒的感染模式,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更复杂的影响,例如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关联性。这一点在流感中并不像新冠病毒那样被广泛关注和研究。

第三:公共卫生应对的考量

传播速度和方式: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速度极快,R0值(基本再生数)远高于大多数流感病毒。这导致在短时间内感染人数呈指数级增长,即使致病率相对较低,庞大的感染基数也会带来巨大的医疗系统压力。
疫苗和治疗的策略: 针对新冠病毒,我们开发了mRNA疫苗等新型技术,其研发和更新的速度,以及对病毒变异株的适应性,与传统的流感疫苗有所不同。同时,也有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这些都是针对特定病毒病原体设计的。
“后遗症”的独特性: 新冠病毒引起的“长新冠”(Long COVID)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这些长期症状的出现、持续时间、影响范围,以及治疗的复杂性,是流感所不具备的。

总结来说,“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的逻辑核心在于:

1. 生物学上的根本差异: 它们是来自不同病毒家族的两种病毒,基因结构、复制机制、致病蛋白都不同。
2. 对人体系统的影响不同: 新冠病毒(包括奥密克戎)能影响身体多个器官系统,可能导致比流感更广泛、更复杂的并发症,以及长期后遗症(长新冠)。
3. 公共卫生层面的风险不同: 尽管奥密克戎个体感染者症状可能轻微,但其极高的传播速度和潜在的广泛健康影响,使得它对社会和医疗系统的冲击,与流感存在显著差异。

将奥密克戎比作“大号流感”,是一种低估其复杂性和潜在风险的说法,它忽视了病毒学、病理学和流行病学上的关键区别。我们必须基于科学证据,准确认识新冠病毒的特性,才能做出恰当的防范和应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4月13号更新

我有点困惑了。。不断有澳洲的网友告诉我,疫情前看病就很紧张,不是想看就能马上看,所以医疗挤兑不是因为躺平,躺平没错。但不断也有另一波澳洲的网友告诉我,现在看病都是随去随看,躺平没有导致挤兑,躺平没错。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事实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困惑呀,困惑ing

顺带附一张昨天超市拍的图,因为在我发了公交车的照片后有热心网友指出,现在澳洲只有公交和医院强制戴口罩,所以没有说服力,么么哒。


4月7号更新

很多人出来信誓旦旦,我们也在澳洲啊,这里已经恢复正常了,没几个人戴口罩,我只好补几张今天傍晚公交的照片。



4月6日更新

笑哭了,炸出一堆说我不在澳洲,澳洲一切如常的孝子贤孙。拜托,能不能点开主页看一下,我是多少年前就在分享澳洲动态的。

还有人信誓旦旦悉尼医疗资源没有挤兑,明天就能约GP的,请大声告诉我,为什么上周悉尼的护士们又罢工了?请注意,为什么我说又呢?

贴一个我在阿德和悉尼常用GP的预约情况。第一个是GP门诊费是110多刀,医保卡只报30多,剩下自费。照理不应该排队了吧,早上8点开门,15分钟一场,即使是一周后有些时间都已经被预订了。第二个是门诊医保全报销的。


前段时间因为并发症去了好几次急诊,趟在病床上我就在想,要这么挂了,肯定不能算因新冠死亡吧?毕竟都转阴两个月了。


再分享个医护朋友圈的画风,就上文第一个诊所的

下面是原回答

我在澳洲,说澳洲的情况吧。

以前流感季政府是有补贴打疫苗的,打的人也不多,没有口罩令,没有居家令,没有隔离。

澳洲目前的新冠疫苗接种成人2针率95%,3针率60%,这波疫情爆大概是21年年底,而彻底躺平,或者政府开始宣传这是流感是2月初的事情。

如果只是大号流感,而且全民还有这么高的疫苗接种率,为什么公共场合室内依旧要求带口罩,所有医院、门诊全部要求来访者戴口罩,私立医院甚至还要测快筛?而且越是富人区,戴口罩的比例越高?

如果只是大号流感,为什么现在医护不堪重负,罢工了一轮又一轮,我在医院上班的朋友一周都没法休哪怕一天?

如果只是大号流感,为什么澳洲超额死亡率这么高?照理说,因为大家保持距离,又戴口罩,还有各种消毒防护措施,其他传染病发病的机会减少很多,死亡人数应该比往年还少才对阿?

如果只是大号流感,为什么现在医院排队这么严重,以前还只有公立医院排队,现在公立医院排队时间翻倍,甚至连私立医院都开始排队了??我三月份想看个专科医生,居然要约到七月底了?同一个时间,我想做个CT,从预约到拿结果要一个月??送钱都没人要?我都不敢想象现在公立医院排队排成什么样了。因为南澳是上个月才恢复非紧急手术的预约,听说最近又要取消了。

什么?你说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它是流感,所以就是流感。健康问题是人多人少说了算的么?死亡率是一人一票投出来的?这和读书时,一帮考试不及格的同学对你鼓吹分数无用论,高分未必高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什么区别?

所有,注意是所有,鼓吹新冠是大号流感的人,非蠢即坏

user avatar

上海光查出来的就有近10万阳性,而且还在每天一两万地增长,这波疫情一个月以来没有新增死亡病例,所以说从逻辑上论证,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应该顶多是小号流感。

user avatar

奥密克戎属于隐藏的王者。

打过三针疫苗的年轻人,大多数拿它当感冒。

但是,它的传播速度是灭霸级的。

这样,在短时间内,它就可以在人群中的薄弱环节,老人、儿童、没打疫苗的、有基础病的……

制造大量需要占用医疗资源的人。

上海把ct有问题的人,才列为确诊,其他人无症状。这个比例大约是4%

就是说有4%的人要占用病床,血氧监控,即使不加重,也会把医疗资源占用掉,加重的需要更多资源。

香港就是这么被打垮的。

医疗崩溃前,死人数一天几个十几个

崩溃后一天几百,这还是能进去医院的,没进去的不知道多少,

连带伤害,因为其他病没医疗资源治疗而死的不知道多少。

等2022年香港死亡总人数出来,一对比2021,2020基本就清楚了。

国外也是这个问题。

以为它温和放开了,大多数人确实没事,但是医疗系统受不了,不止新冠死,有其他病的都跟着死。

新加坡是控场最好的之一了。

它拼命提升三针疫苗率,减少需要医疗资源的人。

然后防控松紧调节,保持医疗系统不崩溃。让100万人感染,这种控场,医疗不崩溃加三针疫苗高普及,依然死了1500。

新加坡有500万人。

上海作为全国疫苗和医疗资源乐观的地方,恐怕还不如香港。

香港700多万人口,死了8000多还不是头。

上海2000多万人,死2万多,你想想上海能成什么样子?

如果放到全国三针才20%多的情况,人均医疗资源第三世界。

那个死亡率会突破天际。

氧气击穿不是梦。

如果只有一个上海,拼着上海死2万多人,其余人部分后遗症,开放了。

奥秘克戎如果不是最后一轮呢?

来一波更强的欧米伽,继续死多少万?

这个情况,经济真能好?

全国把上海物理隔离吗?

user avatar

其实没必要一直纠结死亡率,除去2020年初湖北爆发感染、严重医疗挤兑的阶段,我国新冠死亡率在全世界一直低的令人发指。


以下以美国为对比论述:


1.基于2020-2021年中美统计数据的新冠死亡率


2020年:


我国确诊87071,死亡4634,死亡率5.32%。


美国确诊2000万,死亡37.8万,死亡率1.9%。


2021年:


我国确诊11753,死亡2,死亡率0.017%。


美国确诊3360万,死亡46.9万,死亡率1.4%。


已知:我国新冠死亡人数集中在2020年初疫情爆发的武汉,比如4634例死亡病例中,有4512例发生在武汉。2020年初的时候,跑到外地的病例,只要能得到及时救助,即便在县医院也是能治好的。

所以2020年的死亡率直观反应的是医疗挤兑下的死亡率,2021年是得到充分救治下的死亡率。2020是原始毒株,2021是德尔塔,两者从美国数据看,死亡率德尔塔略低,但是没有数量级的区别。

所以,只要医疗介入及时、不发生医疗挤兑,新冠的死亡率真的可以做到很低很低,医疗干预可以直接把死亡率拉低100倍不止。不管是原始毒株还是德尔塔还是奥密克戎,活在医疗真空里的新冠致死率本就是远低于普通流感的极低水平。但是真实医疗体系不是真空。

所以,光死亡率的计算其实不太有意义,哪国的数据都不准。我国的早期提前医疗干预导致数字极低,国外由于确诊检测能力、死亡统计口径的问题,也使得死亡率偏高或者偏低,所以在诸多指标里光谈死亡率是片面的,因为这个指标本来就非常容易不准。

所以,所有的新冠感染人数统计、死亡人数统计标准,统计口径不需要弄明白,很多情况下根本弄不明白。因为这个数据到底多少根本不影响下面真正的讨论,你美国的死亡率是0.4%还是1.4%还是2.4%根本影响不到下面的重点。

现在无论是顶级的Nature还是顶级的柳叶刀,在计算新冠死亡影响因素的时候,都引入了超额死亡的概念。


2.基于2020-2021年中美超额死亡人口的计算


什么是超额死亡?流行病学家把观察到的死亡人数与正常年份的死亡人数之间的差值叫做超额死亡人数。这个差值包括了直接死于疾病和间接死于疾病的人数,其中后者主要死于疾病爆发时候的医疗挤兑。本定义牛就牛在它不受任何新冠统计口径的影响,只看这个国家有和没有新冠状态下的所有死亡人数。


其中2015-2021年中美全年死亡人数(万)如下: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中国 975 977 986 993 998 996 1014

美国 271 274 281 284 285 336 344

补充说明:看中国的数据,2021比2020年多了18万,死亡增长率是18/996=1.8%。这个数据无论放在哪个国家,都算是一种正常增长变化,比如美国2017比2016年也增加7/274=2.6%。这个原因跟人口老龄化结构改变,本身癌症患病率的增加,部分感染性疾病的增长等等都有关系。死亡增长率无论1%,2%还是3%都没有细化讨论的意义。

其中,美国2015-2019的死亡人数都有一定数量增加,但波动不大,我们用最简单的线性模型做拟合,预测全美2020和2021年预期死亡人数应该是290和294。(注意,本人对全美2022和2021年的预期死亡基数是高于柳叶刀那篇文章的,计算取了简单线性模型预测的290和294万,那篇文章以15-19年平均值279为基准的,所以本文的超额死亡人数和超额死亡率都低于那篇文章。)


所以2020-2021超额死亡人口=336+344-290-294=96万,超额死亡率=96/(290+294)=16%。


全美20-21累计新冠死亡84.7万,超额死亡96万,其他还有11.3万的差额死亡人数。一般按照推测,这个差额主要因为医疗挤兑等其他因素导致的死亡,这部分也是衡量流行病影响的重要指标。所以,流行病学认为这个超额死亡人数/率,才是衡量新冠综合影响最合理的数据。


所以纠结什么die with和die from没啥意义,不如看超额死亡来的直观。


3.奥密克戎的危害是什么?


至于奥密克戎的真实死亡率到底是多少,其实不太有单独讨论的意义,因为除了死亡率还要考虑传播指数R0。我们做一个对比,比如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我们假设普通流感R0是2,死亡率0.1%,奥密克戎R0是10,死亡率0.05%,后者依然可以造成更多的死亡和引发更严重的医疗挤兑。


新冠不是活在真空里,它要跟其他疾病抢资源的。无论是英国统计的奥密克戎死亡率低于流感了的0.039%,还是日本的四倍于普通流感数据,都远高于我国2021年新冠死亡率的0.017%。如果继续医疗介入早、治疗及时、不发生医疗挤兑,奥密克戎除了前面在吉林造成的两例高龄基础病死亡,后面甚至可以一例死亡都没有。关于是否共存,单一致死率太过单薄,共存之后引发的医疗挤兑,是非常重要的。


如前文所述,全美20-21累计新冠死亡84.7万,超额死亡96万,这11.3万的差额死亡人数,按照流行病学思路,就是由于医疗挤兑而死亡的。这种差额数据也说明了医疗挤兑在美国是切实发生的,也是我们衡量要不要开放共存的重要依据。注意,注意,注意!本人认为的96万超额死亡已经是全网最最低了,而且由于模型过于简单,这个数字是低的不太合理了,但是本人也懒得更精细计算,能说明意思就行。柳叶刀通过计算认为美国两年间的超额死亡是120万,120万,120万!如果以120万算,结合美国公布数据,那这两年直接死于新冠84.7万,间接死于35.3万,这个比例是更加可怕的,间接死于新冠的人数是直接死于新冠人数的40%。

再看另一个国家,今年新加坡从严格防疫变成了共存。下图是新加坡的新冠死亡和超额死亡人数,图依旧来源于拍老师 @拍照稀烂帮帮主

这是新加坡2020年3月至今的数据,黄线是新冠死亡人数,红色是超额死亡人数,这个比例随着疾病的爆发是越发严重的,也证明医疗挤兑的愈加严重,各位自行体会。

而且这都是在发达国家的数据,放到我国,这个数字是难以估算的。20年初武汉因为严重医疗挤兑,引发多种问题,比如孕产妇就医、慢性病透析、癌症治疗、紧急手术等等。目前上海的情况的确造成了不必要的就医矛盾,但是这和开放共存相比,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东西。上海的医院日常就趋于满载运营了,真的经受不住大量新冠患者的涌入。(具体上海医护、病床、ICU数量有答主做过详细统计。)

无论是全球顶级公立医疗的nhs数据还是美国的数据,奥密克戎导致的医疗挤兑都是非常严重的。另外,医护本身的感染缺席也是造成医疗挤兑的重要因素,加拿大有的穷州现在大量医护人员因为感染休假,导致整个医疗体系持续处于红色预警状态,如下图(取自微博 宣厨),remain at the red alert。但是要知道,即便穷州,也是93万人有41家医院的,比我国绝大多数地方还是好太多了。

我国的医疗发展水平和上面这些发达国家还是没法比,的确拉胯,尤其是ICU病床数量和人均医护人数。美加都发生了医疗挤兑,放我国只会更严重。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国根本没有强制分级诊疗制度,很多群众发烧咳嗽习惯性往医院跑,去的医院越大越好,能去三甲不去三乙。发达国家的强制分级诊疗一定程度能够缓解这个局面,虽然依然挤兑。另外,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除了北上广深以及东部沿海城市治疗疑难杂症的水平高,三甲医院多,其他很多地方的医疗资源本就严重稀缺。发达的地方常年满载运营,不发达的地方非常拉胯,所以一旦发生医疗挤兑,打击是致命的。

要看详细的医疗挤兑情况分析,得看英国nhs的详细统计,这可能是全球最详细的,拍老师 @拍照稀烂帮帮主 大作链接:

zhuanlan.zhihu.com/p/48

4.奥密克戎在美国


(1)我们来看一下2022年美国1-6周奥密克戎爆发的超额死亡人数。


按照2里面我们建立的美国年死亡人数极简线性模型,推测2022年全美死亡298万人,一年52周。


在2022年1-6周,美国总死亡46.8万人,而理论上预测死亡人数=298/52*6=34.4万,超额死亡人数46.8-34.4=12.4万,超额死亡率12.4/34.4=36%。当然,这是前六周的数据,在疾病爆发的初始阶段,死亡人数会处在波峰,导致这段时间超额死亡率非常高,后面会呈现下降趋势。


(2)根据统计数据,截止到3月底,奥密克戎在全美引发了15万的直接死亡,至此为止,全美因为新冠死亡人数超过百万。

2009年真正的流感H1N1大流行几个月的时间,一共在美国大概造成了1.88万人死亡。

美国经历了前面两轮疫情,说直白了易染病和易死亡的人已经成为了前两年的统计数字,剩下的这些人平均免疫力水平已经较高了。即便不考虑这个因素,也不考虑疫苗接种、疫苗种类、不考虑医疗水平差异,单纯看我国14亿与美国3亿人口的对比,换算到我国,这个数字至少也是大几十万了。


5.奥密克戎在香港


其实看香港的感染人数和感染率没太大意义,因为香港后期核酸检测水平已经饱和了,这个数据是失真的,我们只看人口数和死亡人数。


截止到2022.4.5,香港累计因为新冠死亡8262人,香港总人口约750万,第三针疫苗接种率33%。这还不是最终死亡数据,这个数据后面还要加的。


上海人口2700万,第三针疫苗接种率46.48%,直接类比放大死亡3万多。


全国14亿人口,第三针截止到2022.1.11是23.5%,直接类比大概能死接近两百万人,就算直接减半也要死大几十万到接近100万人。

这和上面美国的类比数据一致,而且比美国直接类比的高不少,因为香港前两年也是严格抗疫,不像美国一样已经死了两波了,剩下的人抵抗力本来就是强不少的。

5.奥密克戎在丹麦

上面都是数字,无法直观反应疫情发生以来死亡病例变化情况。且本人懒得做美国的图或者找美国的图。从拍老师 @拍照稀烂帮帮主 那里拿一张图北欧国家丹麦疫情图,直接给大家看2020.3-2022.3变化,上面是确诊人口,下面是死亡人口。

下图死亡人口的三个波,第一个原始毒株,第二个德尔塔,现在正在爬坡的就是奥密克戎。

我实在是想知道,只从科学角度考虑,到底是上面哪一个数据能够支持把奥密克戎当成“大号流感”?

或者说如果原子弹是“大号炸药”,那奥密克戎的确是“大号流感”。

user avatar

大号流感可不需要买两千多块钱一盒的药。

user avatar

只需要说一些东西的俗称,其实就能说明一些问题

大号腹泻,俗称霍乱

大号发热,俗称鼠疫

大号免疫力下降,俗称艾滋病

大号水痘,俗称天花

大号出血热,俗称埃博拉

大号旱鸭子,俗称狂犬病

只看左半边的话,感觉共存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是不是


2022.4.25

诸位,现在知道我为什么把艾滋病,和霍乱、鼠疫、天花、埃博拉、狂犬病放在一起说了吗?

18天过去了,澳大利亚新增死亡人数555人,平均一天死亡30人

上海,这个评论区里无数人想让我参考一下数据的地名,右下角那个黑色的数字,不可谓不触目惊心。

而且,关于上海的数字,可信度仍然不高,统计能力仍然不足,大量中症被降低为轻症,轻症和无症状仅被通知自我隔离。要知道,数字只会更大不会更小,只有可能有更多未统计入的数字。

所以请别再拿“大号小号”之类的话术混淆视听了,不管你们支持共存还是清零,至少,正视新冠奥密克戎,针对新冠本身的特点来进行论证。新冠就是新冠,流感就是流感,二者根本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基于这种混为一谈得出的结论为前提分析些什么。


2022.4.7

承蒙各位厚爱,让我的这个没什么实质内容的回答得到了高赞

针对评论区的一些质疑,我稍作解释吧

首先我这个回答不是为了回答共存不共存还是清零不清零,我回答的是“如何从逻辑上说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如果认可新冠病毒是大号流感,那其实就和我上面的这些“大号”,以及评论区的文豪老哥们所列举的一样,大号二踢脚俗称大伊万,真的能给侄子侄女随便当个二踢脚放了吗?硬把左半边和右半边等同起来,就和撇开剂量谈毒性一样,荒诞滑稽,立不住脚。

那么话说回来,这波奥密克戎新冠究竟是不是如一些人说的那样,是危害性低的“棉签棒”呢?我认为很明显不是

截止1月6日,澳大利亚总计死于新冠的患者为2302人

而到了4月5日,澳大利亚已经死亡了6436人,易得在这3个月里,澳大利亚共计死亡4134人,是2020年至2022年1月6日的1.8倍。


德国,截止1月6日死亡113943人,而截止4月5日,累计死亡130713人,可知这三个月内死亡16770人,占总死亡数量的12.8%


法国截止1月7日死亡125013人,而截止4月5日死亡142655人,三个月死亡17642人,占总死亡数量的12.3%

中国的香港,这一波疫情的死亡人数超过8000人,累计确诊30余万人。

奥密克戎疫情传播速度不可谓不快,相较于我类比列出的那六位大爷,奥密克戎新冠的传染性要强上百倍,会更加轻松地造成医疗挤兑,制造大量死者。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加起来也没有中国大陆的人口的一半多,但他们无不是经济水平强于中国大陆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拥有更为优秀且充裕的人均医疗资源。连他它们都尚且如此,很难想象如果奥密克戎新冠疫情在中国自由地发展传播,连大城市都扛得那么艰难,那那些只有两三个重症床位的乡镇和只有一两个普通床位的行政村,应该怎么保障村里那么多的老年人的安全。

借用 @岱宗如何 在本问题下回答的数据:从去年十月到今年三月的美国流感季,美国流感感染270万到450万人,死亡1500到4500人。从一月奥密克戎大爆发以来到三月十号,奥密克戎感染2536万人,死亡142311人。奥密克戎感染人数十倍于流感,死亡人数一百倍于流感。

原回答链接

如果真把新冠奥密克戎比做大号流感,那这“大号”一词,实在有点太大了吧。

user avatar

.

枪毙是不是能算大号针灸啊?

.

user avatar

的确是大号流感。

毕竟死了5000万人的1918大流感,它就是“货真价实”的大号流感。


你看现在的流感大一点,就是甲流感。

甲流感是啥,是H1N1为首的一系列甲型流感病毒导致的流感。

H1N1被人熟知是在2009~2010年。

爆发起源地:美国。

2009年3月底,美国爆发H1NI流感。

因为致死率仅仅比普通流感高一些,美国根本就没有重视这个疫情。

隔离什么的,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哪怕年4月28日,刚刚确认2009 H1N1的时候,美国疾控中心曾建议过关闭学校。然而,仅仅6天过去之后,美国疾控中心认为致死率太低,便推翻了之前的关闭学校的建议。

6月11日,全球已经有70多个国家报告了2009年H1N1感染病例,世卫组织将全球大流行警戒级别进一步提高到六级。然而,当时的美国政府声称,大多数感染了2009年H1N1流感的人并没有患上重病,而且没有住院治疗就康复了。

6月底,美国感染的H1N1病例已经达到了100万例[1]

9个月,美国终于进入了“全国紧急状态”,但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实际的措施。

在2009年底已经造成了至少上万人死亡,世卫组织的反应,被欧美国家认为是:过分夸大、制造过度恐慌。2010年1月,欧盟批评世界卫生组织迫于部分医药公司的压力,夸大了2009 H1N1流感的危害性,并称这是“本世纪最大的医学丑闻之一”。6月,《英国医学杂志》和欧洲议会同时发布报告,批评世卫组织对2009 H1N1大流行的处理失当。[2]

这就是一群习惯躺平的,所谓发达国家的嘴脸。

2010年,春夏之交,一年多以后,疫情才被遏制住。最终根本没有准确的疫情数据,美国疾控中心CDC只能通过模型推算美国的疫情状况。

2009年4月12日——2010年4月10日,美国6080万人感染H1N1,占据五分之一的人口。

2012年底,H1N1疫情已传染到世界214个国家和地区,导致全球多达284500人死亡。

十年以后(相对于2019年),美国疾控中心对2009年重新预估的时候,得到的数字却是这样的:全世界有151700至575400人在2009年,死于2009H1N1[3]。也就是说,全球如此发达的基础上,2009年究竟死了高达50万人还是15万人,都是不清楚的。多达二三十万人,就像从来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过。

在之后——

全球每年因为季节性流感死亡数十万人,其中仅仅2009H1N1便达到数万人。

保守估计,从2009年到现在,全球范围内,应该是100万以上了。

为什么2009H1N1爆发的时候,世卫组织那么紧张。

因为,H1N1在之前出现过,那就是1918大流感。只不过2009的新型H1N1,毒性更低,从而最终与人类共存。

如果说2009H1N1是大号流感,作为同种病毒,那么1918大流感,就是更大号的流感。

爆发起源地:同样是美国。

1917年,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已经过了三年,战场优势逐渐从同盟国转向了协约国

中立的美国终于等到了分蛋糕的最好时机,立即加入了协约国,毅然对德国宣战,并输送了378000名士兵。

相比起欧洲汹汹数百万士兵,美国的出兵并不多。美国害怕分不到足够多的蛋糕,于是制定了一项增加士兵人数的草案;在32个大营地,军队开始大量训练新兵。这些营地有25000到55000名士兵,总训练超过100万。

1918年3月4日,美国堪萨斯州莱利堡的芬斯顿营地,一名军队厨师身上率先出现了流感。

紧接着100多名士兵出现症状,一周内流感病人增长了五倍。

不到3个星期,重症达到1100人,死亡人数38人。

但美国政府根本就没有当一事儿,认为完全只是普通流感。

一心加入一战分蛋糕的美国政府,根本想不到,一场世界流行疫情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1917年向德国宣战之后,美国开始源源不断地向欧洲输送士兵和物资,同时到达的还有流感病毒。此时,美国地区疫情已经开始流行,多达30多个城市先后出现了病例。然而,美国政府关心的只有欧洲战场,依旧认为那只是普通级别的流感,

所以把甲流感当成普通流感,再把新冠当成甲流,是美国一百年的老传统了。

枪炮、病菌与士兵,全部都带入了欧洲战场。

4月,流感病毒在英法军营飞速传播。

仅仅一个月之后,流感病毒便已经传遍了法国上上下下,包括军队和平民。

病毒一开始爆发的时候,死亡率并不高,乃至于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都完全没有意识到什么。仅仅以为是普通流感,造成了士兵战斗力下降。

德国一开始接连取得胜利,心中恐怕都要嘲笑美国就是一个内奸,加入协约国之后,协约国战斗力反而空前降低。

直到——

德国人把战俘掳回了军营。

6月,德军流感病毒爆发,一个步兵师平均患病人数高达两千人。眼看已经到了决定性大决战的时候,整个军队近乎一半人都失去了战斗力。

然而,因为两个月的时间差,英法联军已经形成了群体免疫,向德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德国理所当然的战败了。

面对爆发的流感,无论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不约而同的保持了缄默,他们在猜测疫情的爆发源头,但不仅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更是严禁任何新闻流出。

很快,包括西班牙在内的欧洲其他地区疫情爆发了。

疫情传播速度极快,包括国王在内 西班牙多达800万人感染。

老实的西班牙人,老老实实地报道了所有的疫情事件。一看西班牙这个老实人站了出来,英法美德等几个国家的媒体蜂拥而至,开始大肆报道。

你以为,从今以后,这个流感病毒就叫做西班牙流感了?

那简直是太天真了。

英美等国给流感病毒所取的名字,最开始叫做:

西班牙女郎!

对于1918全球大流感,西班牙人抗争了整整百年之久,只可惜话语权一直都在欧美人的手里。欧美人纷纷甩锅,各种抹黑西班牙,倒污水……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名字已经完全叫成了硬通名,即便我们说成是1918美国大流感,也只是一厢情愿。

就在西班牙本土流感大流行的时候,那一群发动一战的国家,因为士兵出现了群体免疫,疫情突然好转了。

英法美等国全部争相庆祝疫情的结束。

各国的媒体和杂志,更是刊登流感疫情已经结束的文章,充满和喜庆。

然而—

8月,流感变异了。

第二波流感爆发,很快席卷了法国和美国,然后迅速在全球爆发。变异的病毒传播速度更快,致病性更强,死亡率骤然飙升。和新冠病毒一样,感染患者一开始看起来就像是普通的感冒,但很快便会转变成重症,出现严重的肺炎,甚至不出几个小时就会死去。不少人死去的时候,全身发青发黑。

和现在的欧洲疫情一样,交战双方的医疗体系很快崩溃,但为了即将划分的蛋糕,没有谁愿意放弃。就这样,战争还持续了到了11月。

英美法德,交战国双方所有军队医疗体系,彻底崩溃,依旧硬生生把战争拖延了3个月的时长。

仅在10月份,1918年的大流行病毒就造成19.5万美国人死亡,平均寿命降低了12年。

和新冠一样的是,第二波的高致死率主要是因为激发了人体的细胞因子风暴,人体自己的“免疫”死了自己。

但和新冠不同是,全球大流感的第二波,死掉的主要都是青壮年。极有可能是,成年人的细胞因子风暴更加的强烈,免疫力更低的孩子和老人,反而因此躲过了一劫。

那么,此时的美国社会现状是什么样的呢:

1918年秋季,由于在国外战场的军营部署了大量护士,美国本土专业护士严重短缺。另外尴尬的是,由于种族歧视,美国又不愿意使用没有受过训练的非洲裔美国护士。

费城受到大流行性流感的严重打击,当时的画面是这样的:

500多具身体在等待埋葬,其中一些已经超过一周了。冷藏室被用作临时停尸房,一家无轨电车制造商捐赠了200个包装箱作为棺材……

当时的纽约街头:

体会一下我上面黑体字标注的部分,再看看现在的美国。

最骚的操作还是,新冠开始的时候,美国极力倡导不戴口罩。

现在美国的一系列遭遇和情景,也是和1918年似曾相似,简直就是美国套娃。

你以为,相似的历史只有这么一点点,那有大错特错了!

随着疫情大爆发,美国、英国、法国等开始严控舆论,隐瞒疫情,然后开始向民众粉饰太平,什么普通传染病,普通支气管疾病,根本不严重,很快就会好起来。

现在的新冠大号流感说,简直就是一个翻版。

然而,六周之后的体育馆:

几十万人口的费城死亡一万多人,死亡率十分惊人。

可见,美国的“方舱”和中国方舱那是天壤之别,美国的“方舱”可是“百年历史经验”。

美国大地上很快上演了大家熟悉的一幕,草草掩埋,挖坑群葬:

你觉得像似的情景,差不多就这些了吧?

历史总是在套娃之中进行着。

因为疫情大流行,英法美等几个国家全部都慌了,纷纷指责德国,说这是德国制造的生化武器。当然,还有人认为是宠物狗传播的疾病,要把宠物狗都给杀了。

欧美国家玩的把戏, 一百年竟然完全没有变过。

十分巧合的是,德国投降的前后,疫情突然消失了。

欧美国家又开始争相庆祝,开始解放口罩。

于是——

狼来的故事发生了。

第二年冬天,也就是1919年,第三波来袭,全球大流感再次爆发,到了第二年春疫情才真正结束。

1918大流感对人类的三次进攻如下:

最终造成:

印度死亡多达1700万,占据总人口5%,伊朗近200万,印尼150万以上,美国50万以上,法国40万以上,日本40万,巴西30万,英国20万以上……

总感染人数有5亿和10亿的不同预估,总死亡人数也达到2500万和1亿的区间。

当时世界总人口17亿,感染率29.4%~58.8%,总患病死亡率10%,总人口死亡比2.94%~5.88%.

疫情爆发的源头在发达国家,但真正死亡的主要人口却在发展中国家。

英法美平均死亡率5%左右,卫生条件稍差一些可达到10%以上,而落后国家死亡率达到50%以上,非洲部落死亡率甚至达到100%,不少部落全部都是死尸,无一活口。

1918全球大流感死亡人数是一战死亡总人数的数倍。

经历一战之后,美国总士兵人数从38万增长到了470万,国力反而开始蒸蒸日上。

有不少研究者表示,现代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正是在1918全球大流感的大背景之下建立的。

令人讽刺的是,欧美人觉得戴口罩不健康的根本原因就是1918全球大流感带来的“文化”影响,因为这个理由,他们再次造成了新冠的大爆发。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冠同样来自美国的可能性极大……

最后再来看看新冠的数据,虽然新冠病毒造成的死亡没有1918大流感多,但走势相当的强劲而持久:

即便看死亡人数,目前也看不到真正转折的痕迹。

而且新冠病毒的死亡曲线,相比起1918全球大流感,平缓了很多。

但新冠的战线也比1918大流感长得多,抗疫的时间长短,其实和病毒的R0有着很大关系。

季节性流感的R0仅0.9-2.1,自然传播都有可能随时断掉传染链。2009H1N1的R0为1.4-1.6,1918H1N1的R0为1.4-2.8。

当年1918年大流感的结束,甚至人类都不知道怎么自己结束的,而那时候的R0不到3。

新冠一开始的普通型就有5左右的R0,哪怕西方的现代防疫系统,也只能躺平。虽然中国有能力阻断如此高传播系数病毒的传播,但面对全球摆烂,也颇为不易。

但奥密克戎的R0高达10左右,上海的拉胯证明哪怕中国这样的防疫体系,面对BA.2掉以轻心,也有被干倒的可能。

发达国家奥密克戎BA.2的死亡率为0.09%,疫情尚未击穿的死亡率大约0.02%(参考吉林),在医疗被彻底击穿的情况下,死亡率也会接近0.1%。

季节性流感的死亡率为0.01%~0.05% ,而甲流感的死亡率,2009年的报道从0.2%~0.9%不等,取个中间值0.5%。

可以看出,奥密克戎的死亡率也就稍强于季节性流感,甚至在疫苗的加持下,医疗资源保证的情况下,BA.2的死亡率甚至可能低于季节性流感,更是只有甲流感的数分之一。中国每年因为季节性流感死亡大约100人左右。

的确,很多人从死亡率的角度,就天真地认为奥密克戎的危害就比季节性流感强点,再不济也就是一个甲流感。

然而这种说法,完全忽视了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和高传播速度。

季节性流感的R0低,温度稍微一改变就低于1,自然阻断。甲流感1.4-1.6,稍微人为控制一下,也会只传播在局部地区。作为资本体系国家,每年死亡几千人,也还能接受。毕竟,没有人管屁民的生死。但在中国你看看,但凡出现几百个死亡,会是什么情况……

奥密克戎的R0高达10,有的推测甚至高达数十。奥密克戎的患者中儿童高达5% ,而相比起季节性流感,儿童的死亡率也高了数倍。

当前英国人成年人的阳性率已经高达90%。

按照0.1%的比率,中国完全躺平之后,将死亡1260000人。发达国家,新冠带来的超额死亡率为5-15%,这个死亡总人数,也恰好落在超额死亡区间内。

也就是说,平均每400个家庭就会失去一个父亲、母亲,或者儿子、女儿。

但这还没有考虑中国国情。

按照奥密克戎的危重型率,同时还会有约200~300万的危重型感染者。

中国每10万人ICU床位数4张,14亿人口就是56万张,这意味,如果奥密克戎在短时间集中爆发,将会有多达200万的危重型得不到急救,只能在普通病床等死。我们假设有20%的人奇迹发生,最后活了过来,那么死掉的人也多达160万。基本这里有一半是原本抢救也会死亡的,加上前面的总死亡,也会达到200万。

然而,危重型之下还有重型感染者500多万,普通型感染者6000多万。

而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是892万张,这意味着6000多万感染者职能完全躺平,新冠病毒重型感染者,完全沾满了医疗体系。

这同时意味着,正常看病的人,已经很难在医院正常看病。看看现在防控阶段,就出现医疗不及时致人死亡。那种医疗体系完全击碎的状态,大多普通人得重病恐怕都只能在家里等死了。介于生孩子,接生婆可能会成为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

总的来说,发达国家躺平奉若神明超额死亡率可达10%,而中国躺平后,超额死亡率甚至可能超过20%。超额死亡可达300万人,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万亿。


把新冠当做是大号流感,本身并不算错,毕竟1918大流感就是货真价实的大大流感。

但你认为在大号流感面前能够躺平,那就大错特错了。

参考

  1. ^ 美国疾控中心 https://www.cdc.gov/h1n1flu/cdcresponse.htm
  2. ^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256225
  3. ^美国疾控中心 https://www.cdc.gov/flu/pandemic-resources/h1n1-summary.htm
user avatar

1、大号流感不需要外国医药公司花时间研制2300元一盒的特效药,这些公司的老板和科学家不傻。

2、如果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感染后果和大号流感一样,基本上没有病人去买2300元一盒的特效药。等几天就好了,谁愿意花那么多钱啊?谁买谁的智商有问题。

3、说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的专家,有没有勇气进入方舱医院,或者新冠的隔离病房,不穿防护服,不戴口罩,和新冠病人一起活动吃喝,这样可以快速患上奥密克戎。患上以后,我们来检测他们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睡眠,尿量,食欲,嗅觉,各个肌肉群的肌肉力量,肝肾功能,心功能,泌尿系统功能,生殖系统功能,各种血液里面的炎症指标,有没有变化。睡眠,生化,肌肉力量,即使病治愈了,还要逐月检测一次,起码检测24个月。不知道有没有专家敢接受这个挑战,保证自己患了奥密克戎身体血液指标和力量各方面2年内基本不变。澳大利亚的科学家曾经吃下幽门螺杆菌,用自己做实验,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现在有一个新的诺贝尔医学奖的机会就在眼前,希望他们珍惜啊!

user avatar

打了mRNA疫苗,它就是小号流感,不是大号流感了。

user avatar

如果真是“大号流感”,为什么要卖2300一盒,不是应该跟感冒药同价吗?[捂脸],如果不是,为什么要鼓吹“共存”,买不起药的人活该?很简单的逻辑悖论不是吗?当初瑞德西韦被吹上天,现在在哪呢?万一这玩意是瑞德西韦第二,上哪说理去?都悠着点儿吧~

user avatar

这个大部分人根本不会从逻辑层面来判断吧。

别说大号流感,流感和普通感冒能不能区分?感觉这道题不会做的人,比例不会低 :)

所以本质上,把新冠往大号流感方向类比,主要还是找心理安慰,让人不要那么害怕。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句广告词,有一家叫烤匠的烤鱼,广告语就是“不吃火锅,就吃烤匠”。这里面隐含的心理暗示是什么?当然就是,大家别担心我家东西不好吃啊,至少火锅,大家心里都有个基本的兜底对吧,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但现实中,虽然听这个理论听了很多次了,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朋友都不相信呢?很明显,有一些现实的东西摆在面前,让大家潜意识就自动产生了怀疑。

你之前见过几十亿人打流感疫苗的么?还是基本2针起,3针,4针都有上亿人。

你之前见过为了流感,修方舱医院的么?

流感也有特效药,感谢留言说明的朋友

你以前听过那个国家为了流感,党派互撕,在管控和躺平之间反复横跳的么?

这些就是最基本的一些常识上的判断,如果还要一些支撑,我们就再上点数据。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重症死亡率跟流感相似了,流感的R0值才多少?1-2之间,就这样每年全球流感还要死30-70万人呢。奥密克戎呢?翻了快10倍了吧...... R0值接近10的流感什么概念?

再说下所谓的“毒性”,最近大号流感的论调,主要还是跟奥密克戎的重症死亡率降低了有关对吧,但大家还忽略了一个群体——年轻群体,就在上个月最新发表在《柳叶刀》上的论文,比较了奥密克戎和德尔塔的人群表型数据:最核心的结论如下

死亡率上,不管打没打疫苗,奥密克戎在任何年龄段都要远低于德尔塔,只不过相对80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下降的要稍微弱一些(但也至少降低了一半)。入院率上,趋势和死亡率一样,大降。但是,小于20岁的年轻人,和德尔塔没什么区别

所以,看到这里,奥密克戎算不算大号流感,大家自己判断吧。

看留言有朋友说我没用奥密克戎的数据,那就把饭喂到嘴里,但要是标题都要翻译的话,那就当我没说.....

user avatar

毕竟上海官方重新定义无症状感染者,上海官方说无需治疗可以自己康复,我们如果再说那不是大号流感实在是不懂礼数,毕竟上海是自封的共和国长子。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逻辑上不大合适。

流感是流感,新冠是新冠,不存在大杯,超大杯。

一般情况下,人们用类比的目的

1、为了帮助理解,所以用一些熟悉的东西来类比一些相对陌生的东西。因此会有「披萨不就是个大饼铺点肉」、「寿司不就是放块鱼在米饭上」之类的说法。

但是,如果你了解了后,还用类比的话,那就属于指代不明了,甚至会给很多人带来困惑。

比如,你去披萨店,说,给我来个大饼铺肉,我觉得这多少有点不明智。

事实上,类比往往为了寻求共同而忽视了差异,容易造成更多问题。


2、当然了,也有一种心理,就是自我麻痹

这种心理催眠过程的确很管用,很多时候人们面对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心理上出现了畏惧的情形,为了改善这种情形,于是就会给自己催眠,所以也用类比。

比如,泰森也不过是个人,揍得过小孩,还揍不了泰森?

当然最常见的是学生考试,高考和平时测试一样,轻轻松松考试就行了。

不过实际上,这种做法主要是消除恐惧,但不会因为你的自信乐观而改变事实,该不会的依然不会。


对于新冠,个人认为二者都不合适。

1,新冠很陌生吗?需要帮助理解吗?

经过这3年的疫情,估计很多人对新冠的理解远超过了流感。

事实上,很多人连流感和普通感冒都分不清,甚至混为一谈,注射流感疫苗的人更是少。

而至于流感是什么病毒导致的、命名法则这些细节问题,估计更多的人都不清楚了。

反过来,对于新冠,那真的是大家都熟悉了很多。

什么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之类的,连很多不怎么上网的老大爷和小朋友都知道。

2,新冠和流感差别还是有的

首先病毒本身就相差很远,一个冠状病毒科的(coronavirus)的SARS-COV2,一个是正黏液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流感病毒HXNX。科都不一样,自然悬殊很大了。

其次,二者造成的呼吸道感染有区别。

比如传播速度、感染后发病时间、传染力、重症比例、易感染群、相关疾病等等。

说到这里,最近流行的 认为奥密克戎不一样,由于时间太短,目前对奥密克戎的研究尚浅,所以不好说。

不过最近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发了一个内容,指出奥密克戎的毒性相比于原始毒株(也就是武汉时期的那个毒株)并没有减弱。

这意味着,当前的奥密克戎的重症率、死亡率低,更大的因素可能是居民打了疫苗。

3,我们需要自我麻痹吗?

新冠这东西,专治不服。

凡是轻视它的,都被打脸了。而且甭管多发达,都是如此。所以我们才选择严阵以待,正面面对它。而不是闭上眼睛就当新冠不存在。

尤其是在当前疫苗免疫率还较低的情况下,盲目自信,那是自我毁灭。



当前,防疫很累,于是不少人有了一种,躺平放开算了。

这完全就是自我麻痹。

我没看到世界上发达国家任何一个国家直接躺平的,不信去看看为啥各国还在更新新冠检测数据,为何各国还在要求注射疫苗?

事实上,哪怕是被迫共存的新加坡,大家看一下他们的真实政策,依然严格。


所以,我认为,对待新冠,需要有一定的条件,这一点,哪怕是被认为共存派的张文宏也提到过。

大概是几点:

1,足够的疫苗免疫率

没有免疫率,那就回到了当年新冠早期的情形了,现在普遍认为,新冠当前的临床表现得益于疫苗。

当然了,跟随病毒变异及时更新的疫苗也是必须的,目前国内也在做mrna疫苗,更新快。

2,足够的药物储备

再轻的病,只要患者数量足够多,都会导致药物不足而进一步加重。

这里的药物,不只是目前批准的Paxlovid,还要包括其他药物,足够多的选择才能防止万一药物失效干瞪眼。


3,足够的医疗冗余度

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人不仅会得新冠,还会得其他病,足够的医疗冗余才能保证其他疾病患者不被挤占。

这三点缺一不可,当然,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新冠要听话,否则上述几点都无法抵抗。

user avatar

新冠死亡人数远远高于流感

一.从殡葬数据看,香港日死亡人数从120左右增长到300,翻了一倍以上

1.本次疫情前日均死亡人数

全港殡仪馆合共提供一百二十一个礼堂,本次Omicron疫情前,绝大多数逝者均在礼堂举办追思会。[1]

可推断日均死亡人数<121

2.本轮疫情爆发后,火化可预约时段扩充

对于食环署因应市民对火化服务需求殷切,辖下五个火葬场早前已将每日可供预约的火化时段,由平日的一百三十至一百四十节,近日再进一步增加每日二百六十至二百八十节。[1]

本港第5波疫情死亡人数上升,内地供港的棺木一度出现短缺。3月16日,本港剩下约300副棺木存货,未来数天就会用尽。为此香港方面安排大陆紧急调运。[2]

3.增加的火化时段基本用完

4月上旬日可预约时段为 300个[3]左右,但除了交通不便的长洲外,近期时段已经几乎完全订完

二、其他主要国家的百万人口日感染、死亡人数

感染人数

例如德国百万人口日新增感染2641,英国1238,美国91.76


死亡人数

德国百万人口日死亡人数2.6,英国2.08,美国2.07[4]


三、死亡率

美国最近20天内曲线比较平缓,可以估算死亡率=2.07/91.76=2.26%

即使考虑到检测不充分,确诊人数偏低的影响,预计真实死亡率在0.5%~1%之间。

再多看几个国家

除美国外,发达国家死亡率在0.1%~1%的区间。


四、北卡罗莱纳州死于新冠人数是死于流感人数的450倍

北卡罗莱纳州,过去几个月内死于流感7人,死于新冠3344人

原文链接:wral.com/omicron/200030

自2021年10月以来到发稿时(2022年1月27日)新冠与流感之间的死亡率比较

  • 流感死亡人数:7
  • 新冠肺炎死亡人数:3344人

参考

  1. ^ a b https://www.singtao.ca/5626160/2022-03-11/post-%e6%ae%ae%e6%88%bf%e7%88%86%e6%bb%bf%e2%80%82%e6%af%8f%e6%97%a5%e7%99%be%e9%81%ba%e9%ab%94%e7%9b%b4%e9%80%81%e7%81%ab%e8%91%ac%e5%a0%b4/?variant=zh-cn
  2. ^ https://k.sina.com.cn/article_1643971635_m61fd043303300wuhn.html
  3. ^ https://app.fehd.gov.hk/cremview/viewAvailableSession.do?lang=zh_HK#
  4. ^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ronavirus#coronavirus-country-profiles
user avatar

“大号流感”从逻辑上来说,是合理的。

正因为说的通,这个词才流行开来。

但故意用这个词的人,有些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刻意从修辞上误导大众。

大多数人,看到“大号流感”的时候,从自身经验出发,自然而然是按“大号感冒”去理解,进一步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就是稍微重一些的“感冒”,没有几个人说的清楚这三个病的区别。

比如我举过很多次的例子,新冠2年多了,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新冠会有消化道症状,非常多人嘲讽买止泻药后健康宝弹窗。

能说清楚流感的就更少。估计也没什么人知道,新冠疫情之前,各大医院已经运行了好几年“流感”管控,专家组筛查,单间管理,N95隔离衣,两次核酸阴性才能转出单间等等措施。

新冠比流感的传染性和致病性还要强的多,说是“大号流感”并不为过,逻辑上也说的通,都是有导致呼吸衰竭并死亡的较高风险,都是呼吸道传播性比较强。因此,大号管控措施,参照“流感”执行,也和现在没什么区别。

只是在大众传播层面,“大号流感”的说法,被约等于感冒,因此,有一些人愿意用这个说法。

user avatar

关键词:超额死亡率

超额死亡,指的是某一时期内(如2022年3月)死亡人比过去的某段时期(如过去五年的3月份平均)多死了多少人。注意,是多死。超额死亡有两个贡献因素:一个是超额出生的人恰好活到了平均寿命(比如,一个平均寿命75岁的国家,在1947年3月有个婴儿潮,那么2022年3月就会迎来一波超额死亡);另一个,则是重大事件(疫情、战争、经济危机等)。

超额死亡不仅可以涵盖疫情造成的直接死亡,还涵盖所有疫情导致的次生死亡(包括但不仅限于封城导致的医疗挤兑、封城导致的饿死、还不上贷款自杀、开放后导致的医疗挤兑等等)。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一场疫情对全社会总影响

不是说共存派的顾虑没有道理,但是目前没有一个共存派讨论这个关键词。目前的讨论仅仅集中在奥密克戎本身的低死亡率身上,这就有个漏洞。

新冠轻症和无症,除了造成病毒的持续扩散(无隔离时),对病人本身并无威胁。有足量医疗资源的时候,新冠的重症也对病人威胁极低。新冠造成的死亡来自医疗系统被击穿后的重症。

但新冠造成的死亡全部来自医疗系统被击穿后的重症吗?并不止。

新冠重症占用 ICU 资源(含有资质的医护及配套设备),医疗系统被击穿指的是 ICU 资源过载,所以 ICU 的人均占有率是个衡量医疗承载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

我国的人均 ICU 占有率,是美国的 1/10 [1]

这就意味着,我国的采取「共存」的承受能力,是美国的 1/10(此为结论一)。

另一个衡量医疗承载能力的核心指标,是重症人数——注意,不是重症率,因为 ICU 资源不可能短期内变出来(主要是专业人员的培养)。

特别提醒:重新审读参考文献后发现,我之前的计算有严重错误。特此更新以下的计算。之前错误的计算,已截图放在文末,以供对比。更新前后结论不变,但论据有变。特此致歉。

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的 ICU 资源能否支撑它从「不共存」转向「共存」,我们需要考察它的 ICU 中新冠病人和非新冠病人的相对比例。

在美国,奥密克戎流行期间,ICU 总床位数有 82.2% 被使用(见下表)[2],其中新冠病人使用了ICU 总床位数的 30.4% 。由此可知, 非新冠病人使用了 ICU 总床位数的 51.8% (= 82.2% - 30.4%)。

在此引入假设一:假设每个国家的需要 ICU 的非新冠病人总数,在疫情前和疫情后不发生改变(即,新冠疫情并不会引起需要 ICU 的非新冠病人大量增加或减少)。那么根据假设一,我们可以推论:

在美国,需要 ICU 的新冠病人总数,比上需要 ICU 的非新冠病人总数,这个比例是 58.7% (= 30.4% / 51.8%)(此为结论二)。

截至2020年3月,中国各级医院ICU 床位使用率中位数都超过 75%,其中顶级医院和地级医院超过 85%。[3]可以认为,这些 ICU 床位绝大部分是非新冠病人使用的(疫情爆发于2020年初)。

在此引入假设二:中国从「不共存」转向「共存」后,需要 ICU 的新冠病人总数,比上需要 ICU 的非新冠病人总数,这个比例跟美国一样(即,同为 58.7%)。那么根据结论二和假设二: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最终结论:我国转向「共存」政策后,非新冠病人仍然需要使用 ICU 总床位数的 75%(因为根据假设一,需要 ICU 的非新冠病人总数维持不变),而新冠病人需要使用 ICU 总床位数的 44% (= 75% x 58.7%)。44% + 75% = 119% > 100%,这意味着,医疗击穿。

打个比方:如果 ICU 排队是先来后到,原先 10 张床里面可以收治 8 个其他病人,2 个新冠病人。共存之后,10 张 ICU 床位里,可能要收治 4 个新冠病人,6 个其他病人。这 4 个新冠病人极大可能会康复(因为有医疗介入的新冠重症致死率很低),但被排挤出 ICU 的那两位其他病人,极大可能会死亡。

作为旁证,我们可以参考韩国。韩国全民疫苗接种率是 86%[4],中国是 87%[5]。韩国采取共存政策,中国没有。所以,两国的情况可以大致对比。

那么,韩国应对奥密克戎的实战表现如何呢?可以说是非常糟糕[6]

这造成的后果就是:韩国的超额死亡率,在进入奥密克戎之后,一路狂飙[6]。下图中的超额死亡人数,是指比疫情前连续五年同期平均每天死亡数多死的人数。

那么,所谓的「面临瘫痪」的韩国医疗系统,ICU 使用率是多少呢?是 67%(3 月份)。作为对比,2 月底的韩国医疗系统,ICU 使用率是 44% 。[7]

Hospital admissions are also rising, with 67 percent of intensive care-unit beds and 71 percent of semi-ICU beds occupied as of Saturday afternoon. At the end of February the ICU occupancy rate was 44 percent.

从韩国的旁证可知,即使是 23% 的 ICU 使用率涨额(67% - 44%),也很有可能导致一个国家的医疗系统承受不起。

有人质疑:奥密克戎在我国的重症率极低,转向「共存」政策后,真的会有像美国(以及全球平均)那么多的重症病人吗?

我国重症率低的原因,中国疾控中心有解释:[8]

我国之所以能够把重症/危重和死亡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主要是疫情发现早、措施采取及时,特别是对所有感染者,包括无症状感染者都进行全程管理,对无症状和轻症及普通型病例给予中药等治疗,提高了病人免疫力,防止了病人从轻症向重症转化,规避了危重病例的发生,大幅度减少或基本预防了死亡。

当一个省或市的新冠感染者总数在短时间内达到万人以上后,防控的难度就会明显加大。一方面是大量的感染者需要医疗服务,而医疗资源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因大量感染者产生的更大量的密接、次密接人员,需要可观数量的隔离观察设施,临时准备这些实施也面临极大困难;第三,当地的医疗防疫人员等数量明显不足,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对人员需求量的急剧增加。

中国的重症率低,是通过全程管理(翻译:早期医疗介入防止轻症无症发展成重症)换来的。上海已经证明,单凭自己无法做到全程管理(需要抽调全国的资源支援)。零星几个省市爆发,可以通过抽调资源来集中应对。如果全面放开,我国几乎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维持现在的医疗介入程度。

证据是全球其他国家的超额死亡率(见下文)。如有质疑,欢迎用数据和逻辑来证伪。


可以从越南的数据中看到,奥密克戎造成超额死亡的威力,远超 Delta 变种:[6]

注意观察上图中 Delta 的那个峰,超额死亡人数(红线)和 Delta 死亡人数(黑线)趋势大致相同,这说明 Delta 流行期间,越南的超额死亡人数基本上是 Delta 带来的。再注意观察奥密可戎的这两条线,它们是背离的。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奥密可戎本身死亡率不高,但它极大挤占了 ICU 资源,造成越南的其他需要 ICU 资源的病人大量死亡。

上面用越南的数据是为了对比 Delta 和奥密克戎,用以证明,Delta 和奥密克戎是两种不可相提并论的变种。


而全球各国在奥密克戎到来后的超额死亡率,可以在这个伯克利大学做的数据库看到[9]。这些超额死亡率的计算方法,来自这篇发表在 Nature 的文章[10]

我援引几个「防疫优等生」的数据如下(横坐标是 2022 年周数,纵坐标是总死亡人数,超额死亡人数为图中橘色的面积部分,蓝线是 2010-2019 年各周的平均死亡人数):

而「防疫劣等生」呢?以美国和以色列为例(你没看错,以色列!):

「防疫垫底生」智利,超额死亡率:51%。

这说明,仅仅考虑新冠本身的死亡率,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切高传染率的、能击穿医疗系统的新冠变种(包括现存变种和未来变种),会通过「替死者」的方式,杀人。

所以,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吗?请自行判断。

感谢 @怀希 的质疑和有价值的讨论。他指出:伯克利数据库中给出的「超额死亡人数」过于简单粗暴,没有考虑很多复杂的因素。伯克利数据库对「超额死亡人数」的定义是两组真实记录的死亡人数的相减,并无做统计拟合。

@怀希 进一步提出,英国 ONS 和美国 CDC 提供的「每周超额死亡人数」在 2022 年初至今,实际上是「每周缺额死亡人数」(即,死少了)。ONS 和 CDC 定义的「超额死亡人数」是用登记死亡人数减去一个用算法或统计模型预测的「(假设没有疫情的)预期死亡人数」。

对此,我们的共识是,伯克利数据库、ONS、CDC 提供的超额死亡人数都有科学的地方和不科学的地方。详细讨论请见评论区。欢迎懂行的人指正。

但我个人认为,伯克利数据库表明,全世界所有国家2022年至今的超额死亡率都超出了没有疫情的年份对应月份的数据,因此即使有不科学的地方,仍然有定性的参考意义。至于定量的参考意义多大,请自行斟酌。

另外提供两个相反的、解读英国2022年1-2月超额死亡人数为何降低的回答,我不是行家,不做评论,仅供参考。


政治运动式的防疫造成的乱象,从西安、吉林到现在的上海都不必多说,该骂得骂。但是,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是否应该直接上升到策略本身?是策略有问题,还是执行有问题?这个必须思考。因为共存是一条不归路,你打开了就永远回不去。即使未来要转向共存,那么一些基本的事实也必须搞清楚,不要不明不白头脑发热。

最后,我认为有必要为这个答案引流。它好就好在,只罗列事实,不输出情绪和观点,有助于各位的思考。


勘误:以下截图是之前的错误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参考文献直接给出了奥密克戎患者占用 ICU 的比例(见正文引用的表格)。而且,从住院人数(N)、奥密克戎住院人数(0.129N)、奥密克戎入住 ICU 的人数(0.129N x 13%),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奥密克戎入住 ICU 的占用率,因为缺乏 ICU 总床位数。

再次致歉。

参考

  1. ^来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551445/
  2. ^来源:美国国家疾控中心 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71/wr/mm7104e4.htm
  3. ^新浪网: http://stock.finance.sina.com.cn/stock/go.php/vReport_Show/kind/lastest/rptid/637326297864/index.phtml
  4. ^Bloomberg: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03-17/how-south-korea-is-beating-covid-despite-600-000-new-cases-a-day
  5. ^中国新闻网 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2/03-05/9693377.shtml
  6. ^abc@顽皮的虎鲸: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5861020/answer/2422255618
  7. ^The Korea Herald: http://www.koreaherald.com/view.php?ud=20220320000164
  8. ^ https://weibo.com/2351214845/LmtqB8HMC?pagetype=profilefeed
  9. ^人类死亡数据库: https://mpidr.shinyapps.io/stmortality/
  10. ^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7-021-01019-1
user avatar

有几个关于流感的事情要搞清楚……


1、绝大多数人这辈子都没有打过流感疫苗。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接种了新冠疫苗。如果流感疫苗有目前新冠疫苗的接种率,那么流感造成的死亡会比现在低得多……

2、如果以新冠疫苗的接种率来消灭其他疾病,那么包括狂犬病、乙肝在内的数不清的病毒应该已经灭绝了(假设给猫狗也接种)。

3、接种了疫苗还能产生重症和死亡的病毒并不多,多来几个的话人类撑不到现在。

4、流感病毒的传播力比起Omicron简直不够看。Omicron可能是目前已知的传播力最强的病毒之一,你所知道的那些什么埃博拉,什么非典、什么禽流感、什么黑死病,完全都不够看的。Omicron的传播速度之前只在科幻片里面见过……

5、如果Omicron感染者像HIV一样具有终身传播性,那么目前全人类应该已经感染99.99%了。传播期短是它的唯一短板,否则也不存在什么动态清零了,全人类一起躺平。

6、有人提到了生化危机,那里面的病毒只是症状严重,传播力不及Omicron的万分之一。如果那里面的病毒有Omicron的传播力,现在人类已经GG了……

user avatar

脱离传播能力空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哪怕致死率真的降到流感的水平,这种全年无休的,传播能力完胜普通流感的病毒,都足够恐怖。

其实在现在看来,很多人所期待的“毒性减弱的新冠“也许远比之前高致死率的新冠来的棘手。奥密克戎的传播能力是普通流感的十倍的水平,死亡率虽然相比起德尔塔不值一提但也远胜流感。即便假设“高传播率低死亡率”的拐点已经出现,那么新冠在将毒性退化到流感级别的时候,大概率将会拥有几十倍甚至更多于普通流感的传播能力。

更不用说,作为一个还处于幼年期的病毒,你根本无法确定新冠现在处于变异的哪个阶段。

在现阶段说出“新冠只是大号流感,可以共存”,相当于在抗战时期说出“日本只是想建立大东亚共荣,可以投降。”

user avatar

讲逻辑的话,如果你认为,在武汉流传的初代毒株,也就是WT型毒株就是大号流感的话,我觉得你现在认为Omicron是大号流感也可以接受。

也就是说,Omicron相比于最早传播的新冠毒株,并没有毒力下降,相反传播能力还增强了。那,当初在武汉流传的是大号流感吗?

user avatar

上海没爆发的时候,有朋友在上海,也是天天说要共存,反对抗疫,说什么新冠就是大号流感,怕什么,支持上海的精准防控,洋洋得意自己是国际化大都市。

等到上海爆发了,切身感受到恐怖了,尤其是同一栋楼出现阳性了,就天天担心害怕自己3岁的儿子被传染,变成开始咒骂管理层无能,不早早封城管控,放言说,他儿子要是有三长两短非要拼命不可。

我就问他,新冠不就是大号流感,感冒很正常嘛,怕什么。

他说,外国都死那么多人了,死亡率比流感强那么多,对身体的损伤肯定很大,就算绝大多数都治愈了,谁知道会不会有后遗症,治好会不会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会不会影响工作赚钱?要是得了肯定会传染给父母儿子,家里老人年龄也大了,得了对机体的影响也不好说,尤其是孩子还小,假如过几年显出来后遗症了,影响孩子一辈子怎么办,这些都是未知,都不敢赌啊。

你看,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候,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看到评论区好多说上海抗疫的,就想多说两句,关于共存和清零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过去两年,虽然城市有疫情就会管控的严起来,但是严格管控一两周之后,大多数都会解封,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而管控时间达到一两周以上的,基本上都是前期管控力度不够,导致疫情大面积蔓延的,而这不正说明前期强力管控的重要性么?

就像上海,假如一开始就强力管控,这里不是说要全市管控,毕竟上海那么大,而是可以整区或者整个街道社区的管控,不要搞限定某栋楼这种的精准防控,而是要扩大一定的范围,留足一定的安全冗余,这样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以至于到现在为止,上海的乱像,错不在抗疫,错在上海ZF前期决策出问题,竟然在共存和清零之间摇摆,但是病毒是不讲政治的,共存和清零是左右两端,不存在中间路线的,同时也过高估计基层对精准防控的执行力度,进而导致现在的状况。

至于现在,根据这一段时间每日新增的情况,我有一个疑问,新闻三十分说吉林确诊:无症状大约是1:3,符合国际比例,但是上海怎么就差不多在1:50以上,所以我对这个数据真的无法进行评价,同时上海已经10W了,至今0死亡0重症,这与国际主流数据都相差很大,当然,也有可能是上海医疗水平已经赶英超美,或者病毒已经被买办阶级收买了。。。我真的是担心这个数据不真实,担心上海Zf想人为的平滑染病人数曲线,人为的降低阳性危害,这样才是最大的不负责任,不仅对本市人民不负责任,更是对全国的不负责任。

而对于共存,我想说的是,对于正常的生活在国内的普通人,共存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按相关生活场景来说,一旦共存了会有以下情况:

1、极大概率你会染上新冠,除非你全家都极度注意,出门就随时戴口罩,相关聚餐、旅游、交流等活动中不取口罩或者交流对象均未被感染,这种情况太难了,而一旦你或者你的家人有一个人得了,基本上全家都要得,那么你可以想一下,全家染上新冠会有什么后果(建议不要套用上海0重症0死亡,无症状是确诊50多倍的数据,按国际上的平均值来考虑),会不会对老人及小孩造成影响

2、从事餐饮或者会外出聚餐的人,一旦共存,你不知道周围谁是传染源,并且传染范围越来越大,那么对于去餐馆吃饭,会不会心生顾虑,跟朋友去聚餐还会肆无忌惮的说笑么?而从事餐饮、酒吧、健身房这种行业的人来说,就要做好客流量长期减少的准备。现在的抗疫清零,最多也就影响2周,解封之后大家都正常的吃吃喝喝,客流量依然火爆,而共存是没有回头箭的,一旦共存就要做好长期客流量减少的准备。

3、假如家里有人是医疗系统的,医生也好护士也好,一旦共存放弃防疫,每个城市都持续大批有阳性患者,那么有人去就诊,要求他做核酸么?要是紧急情况来不及做,而他又是阳性,那么医生护士就有可能也被传染,然后就会传染给家人。当然有人会说,可以戴口罩什么的,那么在医院这种人流量这么大的地方,医护人员难免有松懈或者防护手段失效的情况,得上了影响家人怎么办呢?可能有人会说,我家没有医护人员,不怕,那么你的朋友家有没有呢?还有就是,假如是阳性,是不是要先治疗新冠?治疗新冠会不会影响治疗病人本身的疾病?

4、家里有人住院的情况,没有疫情时候的三甲医院大多数人都见过,病人已经人满为患,医疗压力很大,很多时候还要等病床,一旦放开,有阳性的是不是要单独收治?别说阳性危害低,设身处地假如你家里人住院,隔壁床是个阳性,你不抓狂?其他病人的陪护或者来看望病人的人,你要求不要求他们都做核酸?如果不做而这里面又有阳性,本来病人身体就虚弱,再被传染上新冠,雪上加霜的会不会加重病情?也许你会说,戴口罩就行了,做好个人防护,那么作为陪护的你,跟病人一样呆在病房都要24小时戴口罩,这种滋味你想过?现在虽然医院要求全程戴口罩,但是当你知道自己城市没有疫情的时候,还是可以稍微取下口罩松口气,因为你知道风险很小,周围基本上没有新冠,可一旦共存呢?

5、制造产业以及各种公司,假如你是老板,你是不是肯定会要求员工天天戴口罩,哪怕是避免自己被传染,而一旦疫情在本厂传播,生病的人多了肯定影响生产效率,假如再有因此死亡或者因为染病注意力不集中致伤致残的,你是不是还要赔偿?

6、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说产业链转移是因为国内清零政策,产业链转移最早从13年就开始了,早几年报纸新闻就嚷嚷产业链都跑到越南印度,又不是20年之后才开始转移,产业链转移明明是土地户籍政策的原因,怎么就让抗疫清零背锅了。要是真按有人说的,因抗疫清零导致产业链大量转移,那这两年出口额怎么没有大量下滑?

7、还有就是有人说欧美发达国家共存很好,国内抗疫清零导致民不聊生,可是也没见欧美经济发展的特别好啊?让我们学习欧美躺平开放总要拿出个美好现境让看看吧

8、有人可能会说,现在上海管控导致没有菜没有吃的,那对于这个应该去考虑或者责怪ZF的物资统筹协调能力,因为外地很多物资都在支援上海,并且是最后1公里没打通,这个问题不应该责怪防疫政策,而是应该去问当地ZF,这疫情都2年了,前面武汉、西安、深圳都已经快把雷踩完了,结果到松江府了,相关预案和执行却出了这么大疏漏,就算追责也要找到相关责任人,不能发现问题而去一棍子打倒一片

9、评论区也有人说了,新冠的传染能力是9,流感是2,那新冠的传染性远远高于流感,高了2的7次方,那么就说明一个问题,一旦放开了,就意味着你或者你的孩子父母八成以上要染上,并且这个并不是像水痘一样,染一次就终身免疫了,那就说明可能不止一次的染上,那么到那时候怎么办

10、现在嚷嚷共存的人,有一个问题他们无法说清楚,那就是:共存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要躺平放开共存呢?我想到的只有共存之后种种的不方便,比如不敢去堂食(因为不知道大堂里那么多人有没有阳性),去外面买东西要带上手套,摸过物品之后不能摸鼻子,买的菜或者网购的物品拿到手要先在门口酒精彻底消杀(因为不知道对面的人或者之前接触过物品的人是不是阳性),家里有孩子了话,不敢让孩子到处瞎跑玩(因为小孩子不自觉会摘口罩东摸西摸抠鼻子,不知道会不会被传染),不敢去打篮球踢足球或者KTV唱歌(因为不知道对抗的那个人、同行的人是不是阳性)

11、还有人说,现在这种封控状态对核酸检测公司特别好什么的,我想说你们搞错主要矛盾了,应该是因为疫情的爆发而利好核酸检测公司,并不是因为抗疫。我认为放开之后,核酸检测公司的业务量不会下降,甚至可能上升,因为现在通常是哪里有疫情了,当地才会封控区县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如果没疫情了话,基本上也就是住院的、出差的会去做一次核酸,其他的大多数人不会去做。可是一旦放开了,比如对于孩子要上学的家长,出于担心孩子安全是不是会要求学校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核酸,再高档点的学校会不会要求每2天做一次?去住院的会不会要求病人及陪护每天都去做核酸,因为病人已经身体很虚弱了,再被传染阳性会不会雪上加霜?对于要外出聚餐唱K的,会不会要求先做核酸然后再聚会(可能会有人说,我不在乎也不会要求这些,可是你不在意就代表你朋友不在意么?作为朋友互相体谅通过核酸加固信任不是很正常的么?)

12、发现一个图,挺有意思的

13、其实想想,躺平放开可能更有利于核酸检测公司,比如针对11点我说的,假如放开躺平之后,我要是检测试剂公司,我就会在知乎、微博上打一系列广告、文案或者话题,诸如:爱她,就在接吻前测一次核酸吧!朋友聚会,快检阴性更放心!想唱K,核酸检测让你们想唱就唱!核酸便携装,随时随地想做就做!核酸检测10十只装,用检测代替让烟!会议开始前,检测一下才能畅所欲言!到时候检测公司更能赚个盆满钵满满。。。

user avatar

“给我来一个新冠的中号流感。”

“您要的是这个吗?”

“这个中号。”

“对不起,先生,这个是新冠的大号流感,这个才是禽流感的中号流感。”

“你这儿不是大中小三个流感吗?我要这个中号。”

“对不起先生,那个是大号,这才是中号……禽流感的中号流感、新冠的大号流感、非典的超大号流感。”

“我不管你们怎么叫,我就要这三个流感里的中号!”

“对不起先生,这个是新冠的大号流感,这个才是禽流感的中号流感。”

“罗老师,别这样,别这样……罗老师。”

user avatar

流感也分三六九等。

每年冬天都来一遭的流感是流感,禽流感是流感,西班牙大流感也是流感。

如果你说奥密克戎是大号的西班牙大流感的话,那倒是比较靠谱。

正经一点说,流感有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冬季传播速度快,其他几个季节传播速度慢。所以,一般来说,冬季的流感患者能占到全年的七八成以上。

但是,在过去两年里,澳大利亚的累计确诊人数只有30万左右,而在过去三个月的时间里,澳大利亚的确诊人数却已经上升到了480万。

我可没听说过哪个流感能在夏秋季节还爆发的这么猛的。

下面已经有澳大利亚人说明了澳大利亚医疗的窘境,我就不唠叨了。

user avatar

从专业角度上讲,这种描述是行不通的,流感就是流感、感冒就是感冒、新冠就是新冠,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病。

大号流感更多是大众传媒上为了方便大众理解而生生造出来的一个名词,他也就有这种名词的通病:定义不清。大号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不确切的定义。

类似的事,如果不加限制,我还可以硬说航母是大号渔船。

你可以说现在奥密克戎导致的病死率在降低(但同时不能忽略传染性增强后导致是死亡总人数在增加)。

但为什么病死率在降低,是需要去论证的,有可能是我们都打了疫苗或者很多人已经感染过其他新冠毒株,也有可能是病毒本身毒性降低,还有可能是高危人群已经死亡了不少了。

比如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就说,奥密克戎毒性其实很原始毒株差不多,因而推断是疫苗的出现导致的病死率降低。

而目前从CDC公布的数据来看,单论肺炎后的死亡人数,可能是75倍大。

美国时间4月5日公布了临时死亡人数,[1]主要基于截至 2022 年 4 月 5 日国家卫生统计中心收到并编码的死亡证明数据。死亡人数有所延迟,可能与其他公布的来源不同。

2019 年冠状病毒病 (COVID-19) 死亡的临时计数基于国家生命统计系统中当前的死亡率数据流。全国临时计数包括截至指定日期已收到并编码的 50 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内发生的死亡人数。需要注意的是,将死亡记录提交给国家卫生统计中心 (NCHS)、进行处理、编码和制表可能需要数周时间。

因此,此页面上显示的数据可能不完整,并且可能不包括在给定时间段内发生的所有死亡人数,尤其是在最近的时间段内。前几周的死亡人数会不断修订,并且随着 NCHS 从各州收到新的和更新的死亡证明数据,死亡人数可能会增加或减少。

本页提供的临时数据包括美国因 COVID-19 导致的临时死亡人数、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人数和预期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即收到的死亡人数超过基于前几年数据的预期死亡人数)、肺炎死亡(不包括涉及流感的肺炎死亡)、涉及 COVID-19 的肺炎死亡、流感死亡以及涉及肺炎、流感或 COVID-19 的死亡;按周结束日期、月份和年份以及特定司法管辖区。

我在想法区发了这个截图,有关注我的知友问怎么解读,我开单篇聊一下,说下这些数据啥意思。这是美国公布的数据,别说什么我宣传恐慌了。

这里有分周、分月、分年的数据,我只说分年的数据,其余两个同理。

第一列是年份,基本上各自对应了原始毒株/alpha毒株、delta毒株、omicron毒株造成的伤害,当然不是100%对应,会有一些穿插。

第二列是所有涉及新冠的死亡人数。

第三列是死于所有原因的人。

第四列是已经死亡人数占预计死亡人数的百分比,也就是现在死的人占预计会死的人的百分比。这一列是非常灵性的。

目前数据上完成度27%,现在4月5日占365天的26%,看上去差不多符合预期,但前面CDC自己都说了数据是延后的,也就是4月5日的实际死亡人数是肯定高于现在的27%的。

在基于2022、2021两年超额完成死亡预期的前提下(CDC的原话是,即收到的死亡人数超过基于前几年数据的预期死亡人数),肯定调高了2022的死亡预期人数。现在看来,2022年很有可能还会继续超额完成。

第五列是除了流感性肺炎以外的所有涉及肺炎的死亡人数,这里我要解释下,肺炎是会死人的,包含了吸入性肺炎、细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化学性肺炎等等。所以这个数据高于新冠肺炎很正常。

第六列是涉及 COVID-19 的肺炎死亡,也就是发生了肺炎的新冠感染者死亡人数。这里需要解释下与第二列的区别。

第二列是新冠阳性,且这个人死了;第六列是新冠阳性且肺部发现了肺炎且这个人死了,所以第二列肯定是多一些的。

第七列是涉及流感的肺炎死亡,也就是发生了肺炎的流感感染者死亡人数。

第八列是涉及肺炎、流感或 COVID-19 的死亡

从这个表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omicron造成的死亡人数是高于之前的毒株的;

(2)如果omicron是大号流感的话,这未免差距有些太大了。70150 vs 936。

用我评论区某些人的话:是不是和流感危害差不多,大家心知肚明。

参考

  1. ^ https://www.cdc.gov/nchs/nvss/vsrr/covid19/index.htm
user avatar

我给大家上个数据吧,从去年十月到今年三月的美国流感季,美国流感感染270万到450万人,死亡1500到4500人。从一月奥密克戎大爆发以来到三月十号,奥密克戎感染2536万人,死亡142311人。奥密克戎感染人数十倍于流感,死亡人数一百倍于流感。以上数据美国cdc可查,所以我一直不知道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哪个脑缺说的,所谓大号流感,可真够大号。所以原子弹是大号炸弹没错了。

所以说,数据证明一切

最新消息

user avatar

这几日,我的网红朋友张医生大概茶饭不思了。

上海疫情越发严峻,早已取代吉林,成为最牵动国人心弦的省份。

上月下旬,某高校医学院副院长还在发布会上以经济为由拒绝封城,之后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别分控,被网友戏称为鸳鸯封。但现在的上海,已经事实上封控了。

以今时今日的形势看,上海在过去两年防控中的超脱地位应当无法继续维持了,张医生所谓的「新探索」也几乎不会有下文了,张医生也很可能跌下神坛。

过去的两年中,张医生不断地在各种场合鼓吹共存路线,声称共存是唯一选项。

恕我直言,上海疫情发展到今时今日的地步,种种乱象不断,和张医生以及其他持共存观点者的大力鼓吹脱不开关系,正因张医生等人的鼓吹,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相信今时今日的新冠已经弱化为大号流感,不但对新冠掉以轻心,甚至质疑「动态清零」总方针。

细究张医生及其他持共存观点者的言论,他们总是以着不容置喙的语气说共存是唯一选项,至于论证此观点的论据,则薄弱得很,无非「病毒毒性越来越弱」「防得了一时防不了一世」「中国早晚得跟其他国家一起共存」「严控疫情影响经济」「防疫影响普通人生活」,这几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作为普通人的我,都可以进行批驳。

  • 毒性越来越弱的说法太过一厢情愿。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正在全球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的毒性似乎比原始毒株、贝塔毒株、德尔塔毒株等过往毒株的毒性要低。

我之所以谨慎地使用「似乎」一词,是因为自新冠疫苗被有条件批准上市后,已有极多人接种了新冠疫苗,虽然各国疫苗在防感染上的效果都挺一般,但在防重症、防死亡方面的效果都很强,所以,奥密克戎毒性降低的原因,也可能是疫苗的效力。

另外,随着医疗经验的增加、有效药的筛选和研发,医护在治疗新冠患者时更加得心应手,这也是新冠病亡率降低的一个原因。

就算是奥密克戎毒株毒性降低了,就能证明新冠的毒性越来越低吗?

我们都在读书时学过进化论,进化论说得很明确,进化源自基因突变和环境选择,基因突变没有方向,基因突变很随机,什么样的基因突变都可能出现,越能适应环境的突变,越能保留下来。

按照进化论理论,新冠可能会变异出毒性弱的毒株,也可能变异出毒性强的毒株,可能变异出毒性弱传染性弱的毒株,也可能变异出毒性强传染性弱的毒株,可能变异出毒性强传染性弱的毒株,也可能变异出毒性强传染性强的毒株,若是放开对新冠病毒的管控,最后流行的毒株,可能是毒性弱传染性强的毒株,也可能是毒性强传染性的毒株。

因此,所谓新冠毒性越来越弱,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再者说,就算新冠满足张医生及其他持共存论观点的愿望,毒性越来越弱,新冠就真能流感化吗?现在的奥密克戎毒株,毒性在流感之上,传播力又远远强过流感也强过德尔塔毒株,毒性×传播力,造成的破坏力不但远大于一般流感,也大于德尔塔毒株肆虐时候,数据显示,奥密克戎流行期间,世界上的死亡病例远大于德尔塔流行期间。

  • 只要我们足够敏感,我们就能一直动态清零。

张医生总是瞧不起中国采取的防控策略,认为中国的防控策略是运动式防疫,防得了一时,防不了一世,防得了一世的策略就是西方策略:更容易病亡者死绝+疫苗接种+特效药研发。

还是英国首相约翰逊当初提出的「群体免疫」变种,只不过披上了医学外衣,显得温情了一些,该策略核心就是适者生存、能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实际上,中国目前所采取的防控策略,并非运动式防疫,而是社会动员+自然科学的立体式防疫,既完整采用了人类历史上成功的隔离策略,又发挥了中国人所擅长的组织动员能力,还借鉴了中国古代防疫时施药来提升易感人群免疫力的策略,同时也在疫苗研发、注射和有效药筛选、研发上下功夫。这明明是比西方更先进的策略,怎么张医生就偏偏瞧不上呢?

我在网上看到,一些跟张医生一样持共存观点者认为,奥密克戎毒性越来越弱,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多,中国已经没有能力早发现感染者,更没能力及时隔离感染者、密接、次密接了,所以中国目前采取的「动态清零」总方针必然失败。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固然,可能是疫苗的关系,奥密克戎流行时,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越来越高,但也没高到95%那么夸张,绝大多数感染者还是有咳嗽、咽痛、腹泻、味嗅觉异常等症状的,只要大家足够敏感,出现相应症状后第一时间就医,流调人员再顺藤摸瓜,就能在有症状的感染者密接、次密接、一般接触者中揪出无症状感染者。

更何况,我们还有核酸筛查的大杀器,中国拥有极强的核酸检测能力,完全可以像新疆那样把定期核酸的重点人群范围扩大到工厂、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当核酸筛查和扫码、测温一样成为常态,中国完全可以实现对无症状感染者的早发现。

越早发现感染者,感染者数量越少,传播链条越清晰,越容易第一时间隔离感染者、密接和次密接,越不需要动用封控手段来减缓病毒传播速度。

从早发现的角度来说,只要我们能够早发现感染者,我们就不需要动用封城这样的雷霆手段,即便是动用了封城的手段,封控时间也会很短,以深圳本轮疫情防控经验来看,即便是风险点不明,如果关口前移,早早动用封城的手段,一周时间就能基本恢复正常,而像吉林、上海这样犹豫不决,即便动用封城的手段,封城时间也不会短。

  • 中国没必要和西方国家一样选择共存。

包括张医生在内的很多人忘记了,西方国家之所以不选择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不是不愿意,而是做不到。

中国人发现新冠时,欧美正在看热闹,一边暗暗叫嚣「黄祸」一边装圣母捐款捐物一边对中国封闭边境,当中国人走出新冠阴霾,基本实现本土清零之时,欧美各国检出大量感染者,其感染者比例和二三月的香港有一拼,面对点多面广的新冠疫情,西方国家束手无策,除了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东施效颦般地封控之外,在社会组织层面几无作为。

痛定思痛,当西方国家终于意识到他们无法通过社会组织来切断病毒传播之后,转而推进延缓病毒传播、尽量保证不出现医疗挤兑的防控策略,研发疫苗、研发所谓的特效药、限制聚会规模、宵禁、戴口罩、强制接种疫苗等种种技术措施,都是为延缓病毒传播服务的。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越南、澳大利亚、新西兰。

事实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因为地理上的优势,能够采取「动态清零」策略,但最后因为意识形态上的原因,都从阻断病毒传播的清零策略转为延缓病毒传播的共存策略。越南原本拥有「动态清零」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但因原名西贡后改名为胡志明市的失守,越南全国受到胡志明市的拖累,不得不由原本的「动态清零」策略转为共存路线,有观点认为,澳大利亚转向共存路线,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原因,也和墨尔本市失守有很大关系。

中国不同于西方,中国有能力推行「动态清零」总方针,中国也不是澳、新二国,没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负担,也不是越南,吉林和上海也不是胡志明市,中国内地不可能因一省或一市而破防,虽然现在的上海疫情挺严峻、防控形势挺复杂,但以中国的能力,还是可以通过多省市支援的方式帮上海完成清零。

因此,在中国有能力不断实现「动态清零」的情况下,中国完全没必要自废武功,向西方看齐。

至于某些持共存路线者认为的「中国跟西方不同就是错」的观点,更是无稽之谈。

难道说,西方就是正确的?采取共存路线的国家数量多,共存就是对的?以多少来论证对错,就是不符合逻辑的。大多数国家的历史都不长,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就是错的?大多数国家都使用拼音文字,使用方块字的中国就是错的?汽车发明之前,主要代步工具是畜力车,汽车就是错的?

中国人已经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自信心也该有了吧?总不能像上世纪那样不断自我矮化吧?总不能像上世纪那样整天妄自菲薄吧?

  • 共存经济就会好吗?生活就会方便吗?

必须承认,严防严控确实影响经济、影响很多普通人的生计,但是,放开管控,选择共存,经济就会好吗?普通人的生活就能回到疫情之前吗?

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件事,到底是疫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还是防疫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表面上看,是防疫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但实际上,影响我们生活的,是疫情。疫情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倘若我们不再管控疫情,我们身边会有大量感染者,感染者还会不断地感染其他人,这许许多多感染者当然会有一部分无症状感染者,会有一部分轻症也就是上呼吸道症状的感染者,会有一部分普通型也就是肺炎症状的感染者,还会有重症、危重症,就算有上呼吸道症状的感染者可以顶着病痛去工作,有肺炎症状的感染者能顶着病痛去工作吗?就算他们都能顶着病痛去工作,他们的工作效率还能跟没感染时一样吗?他们工作效率下降,不影响经济吗?

倘若我们不再管控疫情,我们身边会有大量感染者,感染者中会有老人,会有儿童,会有基础病患者,就算其他身强体壮者可以像扛流感、扛肺炎那样扛过去,扛着不去医院,老人、儿童、基础病患者就不用去医院吗?如果我们不防疫,平白无故地多出许多需要就医患者,我们的医疗资源够用吗?我们不会出现医疗挤兑吗?不会有很多其他病症的患者就医难吗?倘若我们不防疫,这些因疫情而起的各种次生伤害就可以避免吗?

这些问题都是有答案的,答案就在现在搞共存的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的经济态势并不比中国内地经济态势好,西方国家的国民仍旧面临疫情带来的种种次生伤害,他们面临的次生伤害比我们面临的次生伤害还要严重。

因此,我们面对的困难绝不可能通过放开管控来解决。

持共存观点者还有一个说法,说虽然西方现在的情况不好,但西方的将来一定是好的。言外之意,中国内地现在的情况虽然好,但未来一定不好,这更是不值一驳的,不过是「中国崩溃论」的翻版罢了,换着花样唱衰中国而已,很无聊。

总而言之,虽然防疫影响经济也影响普通人的生活,但放开对新冠的管控更影响经济更影响普通人的生活,西方选择共存,不是因为共存多么正确,而是因为西方没能力选择清零,只能被动接受共存,西方为了显示西方正确,才不断美化共存、唱衰清零,我们中国内地有能力实现动态清零,为什么要跟没能力的西方一样把共存当为必选项呢?

user avatar

为什么要证明新冠病毒不是大号流感,正常的做法应该是证明新冠病毒是大号流感才对头吧?

有人对你说,你要证明你不是张三。你认为合理吗?难道不应该是这个人证明你是张三吗?

user avatar

从身体整体情况严重恶化这一点来看,与其说是大号流感不如说是小号艾滋。

user avatar

没法说,就是……

都是传染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病。

你要说流感没那么严重,禽流感在禽类之间传播就有很严重高致死率的,所以严重程度上其实并不作为判断标准。

所以从传染方面来说,确实就是流感级别的。西班牙流感造成了全球数千万的死亡,不可说流感不致命。

流感和流感也不是一种病,不同类型的流感致死率也不一样,还具有不同的并发症或后遗症,所以就算说成大号流感也不能掉以轻心,而是要按照避免流感传染的操作来做。

注意通风,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戴口罩,注意手部清洁等等,这些都是预防流感的操作。大部分流感病毒能在空气中留存半小时,新冠也差不多,很多避免流感传播的操作都是符合的。

总之,流感虽然听上去就是感冒,很多人印象里就是打喷嚏流鼻涕,但是流感并不是一种病的名字,而是一类病的名字,基本上所有传染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病都算流感,呼吸道感染最直接的就是肺部感染,肺炎也就是肺部感染,肺癌就是肺部感染导致的后遗症,流感就是传染性肺癌,抽几十年烟都没事,可能得个流感人就没了。不要轻视传染病,重视流感。

user avatar

20年为人所周知的新冠是大号流感,众所周知奥密克戎比原版新冠威力弱的多,只能算小号流感。

证毕

user avatar

当然是无法说明。


大概是高中还是初中数学书里面有一道这样的判断题:“这是一棵大树”是不是一个命题?

我大概印象中答案是这样:否,因为“大”没有标准,于是无法判断其真假。


当然现在我会说,不是说“这是一棵大树”不是一个命题,而是说,几乎任何命题就其自身而言都没有判断其真假的充分标准,总是需要语境去补充,这个补充往往只有多少的问题。

比如说,“今天在下雨”——这里看上去依赖于“今天是哪天?”,那好,我们把“今天”换成“2022年4月6号”,甚至具体到“GMT+8 的 8:46”——问题解决了吗?没有

什么算“下雨”,什么不算?降水量到什么程度算是下雨?这是在问“下雨”的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标准可以不一样。基于降水量的标准其实也很微妙,雨夹雪算不算下雨且不论,你怎么判断搜集到的水是落下来便是水,还是落地之后融化成的水?你看,标准的制订并没有那么简单。

边界条件怎么办?就算你给出了标准,总有无法测定的精度问题,任何一个测量总存在模糊的边界,因此,如果你认为“大树”模糊,那么同样地,几乎任何需要测量的地方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模糊。

再进一步,除了“下雨”这种明面上的词汇,实际上这个地方也依赖于一些我们没有提及的预设:比如说,你可以问“哪里?”——哦,原来还有地点问题,地点完了还有别的吗?有。我们默认了是这个世界中。事实上,我们总可以设想一个可能世界,其中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标准下,这个可能世界中的“今天在下雨”的真假和现实相反。否则,我们将从逻辑上无法想象其反面的情况。——然而这是一个经验问题。除非你约定了某种类似于“‘没有 A 就没有 B’必然真,因为其中 B 被定义为‘依赖于 A 的 C’”的情况——但是大多数的 A 和 B 不是这样的东西。

有些人可能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重要,那这样说吧,我们考虑一本基于真实世界的小说,这个小说里面恰好就在纠结某月某日某个真实的存在的城市有没有下雨这样一个问题——显然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依赖于我们这个现实世界,而依赖于小说里面的那个世界。也就是说,如果,那本小说里面提到了广州,那个广州不是现实世界这个广州,而是那个小说里面的广州——指称是语境依赖的。而且我们不可能每次都说“《…………》里面的广州”,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简写,“书中……”“该书中……”“作者说……”——书?哪本书?作者?作者是谁?甚至,当我们的讨论到了一个白热化,大家都知道自己是在谈论书种内容的时候,这些标记着“我们在谈论一个有别于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的世界”的词汇全都丢掉了。而即便是如此,我们还可以套娃:这个世界中这个作者写了这本小说,但是另一个可能世界中不是,我们设想一个不是莫言,而是什么别的人写了《丰乳肥臀》的世界。——“退一步”这个操作总是可以做的。


其实数学命题也没有那么干净。

当我们面对存在性问题的时候,就像是面对典型的一棵半大不小的树,不知道它算不算一棵大树一样: x + 1 = 0 在自然数范围内没有根,在整数范围内有。x + x = 3 在整数范围内没有根,但是在有理数范围内有。——于是面对很多有没有根,有几个根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it depends”。

但是你以为仅仅是这样吗?我们知道,自然数上可以定义加法: 。那么,显然, 是范畴错误,因为 2.3 不是自然数。(其实等号也可以这样处理一波,但是有人认为等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被定义的二元关系,而是某种更为高贵的存在)

我们在看到 2.3+5=7.3 的时候,有至少一种使其为真的解读,也有至少一种使其为假的解读。我们通过训练知道这里的 + 必然不是 。但是我们没时间去做这个排除法,毕竟,基于自然数,你可以随便定义无穷多个循环群。你不可能去一一排除它们,你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过它们的存在。

而除了上面那种 overloading 之外,甚至某些时候我们可以说 "abc" + "123" = "abc123"——“+”表示字符串的 concatenation,此时它甚至不是交换的。(虽然我们比较习惯用 + 表示有交换性的情况,但是这里就我个人而言也不算是太过分的滥用,毕竟自然数和它一样,都是 free monoid,只不过 over 的 generator 不同罢了,自然数同构于 generator 的 size 为 1 的情况)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因为过于熟悉而忽略掉这些语境。但是,它们也必须依赖于这些语境才为真。



针对题目,抛开时间地点的问题不谈,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个语境,使得“大”的标准足够狭窄,于是“……是大号流感”为假。(比如说,考虑某个具体年份的,不太严重的流感,然后把大的标准定义为其死亡率的 1.5~3 倍,甚至流感的死亡率本身就是一个极度依赖统计口径的事情,比如说 1918 大流感,从 1% 到 10% 都有,范围小一点,2.5% 到 5%。)

同理,我们也总可以找到一个语境,使得“大”的标准足够宽,于是这句话为真。(比如说,考虑所有可能的流感,你怎么保证不存在一种流感,其严重性比新冠更大?)

甚至,抛开大的标准不谈,“大号”本身就至少有两个意思。

比如说,“大号的猪”可以理解成:

在猪里面比较大的,因此其上限不超过最大的猪。

在这种理解下,因为新冠不是流感,所以新冠不是大号的流感。QED。

但是,“大号的猪”也可以理解成:

一种新的生物,长得很像猪,但是比猪大了许多许多。

在这种理解下,只要有相似的部分就足够了,根本没人在意大能大到哪里去。“A 是大号的 B”仅仅用来说明 A 和 B 有相似性,并且 A 比 B “大”,而不设上限。


这里的问题从来都不在于概念上的东西,而在于,你说了这些之后,你想要干什么。

别忘了,新冠到现在为止都不是甲类传染病,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目前用极为严肃的态度对待它。

马克思那句话放在这里还是可以的: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user avatar

1、流感的传染性不如新冠,你见过哪家学校因为流感停课了?你见过哪家商场因为流感关门了?你见过哪家公司因为流感停工了?但是全世界任何一个正常国家,只要你所在的单位出现新冠感染者,这里必然要停工、停课、停业,你没法回到“正常生活”。

2、流感没有这么强大的“制造灾难”的能力,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太快了,如果不管控,感染人数是成指数上升的,短时间内就会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冲击,诊所、门诊、病房、ICU扛不住越来越多的病人涌入。不要觉得发烧不可怕,想想人人都在发烧的时候,医院是什么样?现在你去医院能见到医生,新冠疫情大爆发之后你去医院,大概率是见不到医生的。

3、流感的治疗成本很低,有着成熟、低廉的治疗手段,不需要2300一盒的进口药,也没有那么多的重症患者,不需要那么多的呼吸机、负压病房、ICU;流感也很少制造医疗挤兑,也很少让医护人员感染病毒、处于危险之中,甚至直接让医院超负荷运转、停摆。

4、流感的后遗症约等于没有,而新冠的后遗症五花八门,失去味觉、嗅觉都算轻的,有人因此慢性病集中爆发,头痛、胸闷、肺功能损伤、肠胃炎、糖尿病、肾衰竭、心衰、脑梗......都有可能发生,甚至有人因为血栓而截肢。

5、世界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人与人的经济水平是不一样的,穷人扛得住流感,穷人未必扛得住新冠,在美国第三波疫情期间,最贫困县的死亡率是最富裕县的4.5倍;在最近的一波疫情期间,死亡率的差异也几乎达到了3倍。在死亡率最高的前300个县中,各县平均4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死亡率最高的县是弗吉尼亚州加拉克斯县,该县几乎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疫情期间该县死亡率达到惊人的每10万人死亡1134人,而全美的总体数据则是299人。在贫困率和死亡率极高的县中,纽约市布朗克斯区有56%的人口是西班牙裔,29%是黑人。当地超过一半的市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死亡率为每10万人死亡538人,处于美国新冠死亡率最高的前10%县域之内。当得知黑人群体死亡率更高时,白人群体对病毒的恐惧便消退,同时对易感染群体也变得不那么同情。

你想一想,如果真的把新冠当作“大号流感”,放开躺平之后,医疗崩溃之后,物资保障体系崩溃之后,受伤害的是谁?买不到菜的是谁?吃不上饭的是谁?挂不到号的是谁?住不进病房的是谁?接不上呼吸机的是谁?排不到ICU的是谁?

所以,你明白口口声声喊着“大号流感”,呼吁“共存”的,都是什么人了吗?

user avatar

手榴弹也是大号鞭炮,原子弹也是大号炸弹,奥密克戎怎么就不能是大号流感?

user avatar

大号流感不会大脑萎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