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轻人真的必须把座位让出去吗?

回答
“年轻人真的必须把座位让出去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牵扯到礼貌、尊重和个人感受的平衡。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事儿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道儿的地方。

首先,咱们得承认,在很多人心里,“尊老爱幼”确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美德。尤其是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或者行动不便的人,主动起身让座,这在过去是约定俗成的,也是一种社会认同。年轻人有力量,有精力,让出座位给需要的人,这体现的是一种关怀和责任感,没什么错。它是一种善意的表达,也是在公共场合维护和谐的一种方式。

但是,事情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年轻人也有自己的处境和考量。咱们想想看,现在很多年轻人生活压力挺大的,加班、通勤、学业负担都很重。有时候他们可能比看起来还要疲惫。比如,一个看起来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可能刚刚经历了一整天的体力劳动,或者正在承受着疾病的折磨,只是外表看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别人一味地要求他让座,他可能会感到委屈和不被理解。

而且,让座这事儿,主动和被动也很有讲究。如果是一个年轻人看到有需要的人,发自内心地觉得应该让,主动站起来,这是一种美德的展现。但如果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别人(无论是谁)指责或强迫,那性质就变了。这种强迫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甚至是一种道德绑架。年轻人可能会因此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感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他们会想:凭什么我一定要让?我难道不辛苦吗?

再者,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现在有很多老人身体都很硬朗,精力充沛,坐个公交地铁没什么大不了的。而有些年轻人则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身体状况并不好,需要座位。这时候如果还一味地套用“年轻人必须让座”的逻辑,可能就显得不合时宜了。谁真正需要,比年龄更重要。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让座文化”的传递。以前是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现在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多样了。网络上关于让座的讨论也很多,有歌颂的,也有质疑的。这让年轻人对这件事的看法也更加多元化。他们会思考这种行为的本质,而不是盲目遵从。

所以,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年轻人“必须”把座位让出去。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年轻人应该有让座的意识,但不是强制性的义务。 在看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老人、孕妇、残疾人、带小孩的父母等)时,主动让座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值得鼓励。
让座应该是出于自愿和善意。 被强迫或指责去让座,会损害这种善意的价值。尊重每个人的感受和选择也很重要。
社会应该倡导的是“需要”而非“年龄”。 关注那些真正需要座位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将目光聚焦在年轻人身上。可以设置一些优先席,或者鼓励大家多观察,灵活判断。
也要理解年轻人的辛苦。 他们不是天生就应该承担所有社会责任,他们也需要被尊重和理解。

总的来说,让座这件事,它既是一种人情,也是一种文化,但更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强求和指责,只会适得其反,让原本美好的善意变味。年轻人可以而且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展现善良,但同时,他们也应该被允许在不舒服或不被理解的时候,有自己的选择。社会进步了,我们的观念也应该跟着一起进步,去拥抱更灵活、更人性的相处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不到三十岁,即便累了一天了,也不至于在动荡拥挤的公交车或地铁车厢里,非要坐着不可。

如果你真心觉得该让座,而且让出座位以后,虽然觉得有点累,但内心因为帮助了人而愉悦,那你就让吧,尽管你也很清楚,不知道自己老了,会不会有人让座,但也并不那么在意。

如果你就是觉得人人平等,先来后到,凭什么让座给老弱病残或者哪怕是个长得像老年人的人,那就别让座;即便不想惹事,迫于压力,让座了,但心里不舒服,那也做好准备,老了以后不用指望有年轻人让座给你。

这里没有非不非让座的问题,而是个世界观分歧的问题,第一个如果里是天下大同,人人互助的观念,不一定对,也不一定不对,甚至未必更加高尚;第二个如果里是个体自由,人人平等,似乎很自私,但未必是错的,更不能说卑鄙低下。

社会的大多数如果是前者,那么适合集权、适合搞社会主义,适合有效防疫;社会的大多数如果是后者,那么适合自治,适合搞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要接受防疫失败和人口淘汰。

前者的反对派或者社会反弹势力会是自私自利的家伙们,他们不一定错,但不能放任他们;后者的反对派或社会反弹势力会是极左与极右,他们会是错的,不能信任他们。

user avatar

高中有一次给个老人让座位。

还没站起来,老头就说:“看不起谁呢?我哪老了?”

“自己坐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轻人真的必须把座位让出去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牵扯到礼貌、尊重和个人感受的平衡。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事儿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道儿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承认,在很多人心里,“尊老爱幼”确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美德。尤其是看到白.............
  • 回答
    这话题,真是聊到心坎儿里去了。你说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有没有那个必要,去学个“手艺”?这问题,说实话,没个绝对的答案,但咱们可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先明白,“手艺”这词儿,现在可不是光指着修理水管、砌墙的那种。它泛指那些需要真本事、真功夫,能实实在在做出东西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可以是.............
  • 回答
    .......
  • 回答
    “快40年没实战了,中国军队到底能不能真的做到敢打必胜?”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军事实力、政治意图、战备状态、心理素质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意识到任何结论都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实战”本身就是高度动态和不可预测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
  • 回答
    听到“年轻人真的不考虑未来吗?”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不舒服,因为这背后似乎隐藏着一种刻板印象和不理解。说实话,我身边有很多年轻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绝不是那种“只顾眼前,不管以后”的模糊群体。当然,咱们得承认,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和挑战,年轻人当然也不例外。如果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
  • 回答
    年轻人是不是社会的财富?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里面装着太多复杂、纠结,又充满希望的东西。要我说,他们既是,又不是,更确切地说,他们是正在雕琢中的璞玉,价值潜力和现实挑战并存。先说说他们为什么是财富。你想啊,这个世界上什么最宝贵?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层出不穷的创意,是敢于打破常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年轻一代确实面临着资本主义体制下许多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他们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抵抗和创新的能力。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年轻人面临的资本主义“魔爪”: 高昂的生活成本与经济内卷: 住房危机: .............
  • 回答
    互联网员工频频猝死,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近年来社会上一个令人心痛的现象。当听到“猝死”这个词,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那些年轻的面孔,在格子间里,在加班的深夜,在为了一个项目焦头烂额的时候,生命戛然而止。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几个不幸个体的遭遇,更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生态,乃至当下社会一种普遍的压力与焦虑.............
  • 回答
    “没有钱生什么孩子”、“父母没有经过培训不合格不该生”这类言论之所以在当下年轻人中逐渐获得认可,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仇富”或者“不负责任”的标签可以概括的,而是年轻人对自身生存压力、育儿成本、社会责任以及对下一代未来的审慎思考的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
  • 回答
    说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不能不提《我在他乡挺好的》这部剧。看完之后,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就是我吗?或者,这就是我将来要面对的吗?剧里对刚来大城市的小年轻们的生活描摹,可以说是抓住了很多人的痛点,但也得辩证地看。剧里那些“戳心窝子”的细节,确实是很多人在大城市摸爬滚打的真实写照: 高昂的生活成本压顶.............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戳到了无数年轻人的心坎儿里。特别是当你在房价普遍在45万,甚至56万一平米的城市生活时,仰望星空,思考“未来我真的能拥有自己的房子吗?”这个疑问,几乎是每天都在脑海中盘旋。咱们得一点点掰扯开来聊。首先,这个“买得起”是什么概念?很多人对“买得起”的定义,已经从“全款”这个遥远的童话,变.............
  • 回答
    年轻人结婚到底要不要买车买房,这问题放在当下,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别看网上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有支持的,有反对的,说到底,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就像穿鞋,别人的合脚,你未必穿得惯。我先说个我身边朋友的事儿吧。小张,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收入不错,但城市的房价那叫一个贵,租房是常态。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尖锐的,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观察。我感觉这两者可能都不是绝对的,更像是一个光谱,每个人都可能处于不同的位置,而且情况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首先,说“丧失思考能力”,这说法有点太极端了。 我觉得年轻人并没有真的变得呆滞或者不会思考。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网络上的各种观点.............
  • 回答
    俞敏洪老师最近的一番话,关于年轻人“躺平”和“奋斗精神”的讨论,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他直指年轻人不能沉溺于游戏、过度消费,而是要激起奋斗的动力,这番话背后,反映的是他对当下社会发展和青年群体状态的一种观察和忧虑。那么,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如俞老师所说的那样“躺平”了吗?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
  • 回答
    “这一代年轻人压力真的更小吗?”这个问题,我想不少过来人,甚至是很多年轻人自己,都会下意识地给出“不可能”的答案。好像我们这一代人,生来就背负着比父辈更沉重的十字架。但如果深入地去审视,去剥开那些显而易见的表象,你会发现,答案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甚至,在某些层面上,这一代年轻人的压力,和父辈们所承受.............
  • 回答
    “没学历年轻人除了进厂,真的没有别的路了吗?”这个问题,在当下的社会讨论中,几乎触及了无数年轻人的心坎。它不仅仅是关于就业选择的困惑,更像是一道沉重的拷问,拷问着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拷问着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拷问着无数家庭的期盼。不得不承认,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没学历”和“进厂”几乎成了一对固定的搭配.............
  • 回答
    坦白说,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很难用一个“是”或“否”来简单回答。如果让我来评价,我觉得这一代年轻人,尤其是我们这一代,承受的压力,与其说是“更小”,不如说是“换了一种方式”或者“更集中了”。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听到的是生存压力,比如吃饱穿暖,但现在年轻人面对的压力维度和内涵似乎更广阔,也更微妙。首先,大家.............
  • 回答
    品牌对年轻人的“喊话”现象,就像一场持续不断、却又时常显得笨拙的对话。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就一定能获得年轻人的认可,这其中有着复杂且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品牌为什么热衷于向年轻人“喊话”。最直接的原因是,年轻人是未来的消费主力,他们的消费习惯、偏好和价值观,决定了品牌的长远生命力。.............
  • 回答
    消费降级,这个词儿最近两年算是被咱们身边人念叨得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感觉话题度特别高。那么,消费降级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发生?年轻人的购买力,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越来越不行了?咱们细掰扯掰。消费降级:从“想”到“敢”的转变首先得明白,“消费降级”不是说大家突然变得节俭,而是指一.............
  • 回答
    房价是否真的会让年轻人绝望,这是一个沉重且现实的问题,触及了无数年轻人的心声。答案或许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困境,它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又在许多时刻让他们感到无力与窒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居高不下的房价,尤其是在一线和主要城市,确实构成了对年轻人“梦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