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全球市场规模接近2万亿美元,要在这样的产业链中取得优势地位,是非常困难的,或者说哪个国家能够在汽车产业链中具有优势地位,那他铁定是高度发达的发达国家。
从大众等汽车企业在中国落地生根开始,到现在放开外资限制的最近五六年时间,
可以算是中国汽车产业市场化的前三十年(大概1985-2015),从最近往后可以算后三十年(大概2015-2045)。
前三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基础差,国企负担重,老百姓不富裕。
所以:搞中外合资而不是独资,赚钱国企分一半养企业;配套商逐步在中国落地生根,有点儿汽车产业的基础;搞点关税墙,保护国内汽车企业艰难成长;汽车售价是高了点,但是主要割富人韭菜。
前三十年踉踉跄跄,经验教训都很多。
后三十年:中国汽车产业配套能力起来了,新能源汽车革命起来了,国内汽车企业起来了,汽车开始进入家庭,从两个家庭平均一台车到一个家庭平均两台车(最终可能达不到这个密度)前进了。
所以:放开外资限制,谁有本事吃中国市场的蛋糕谁就吃;国企底子厚了,要搞好经营,完全市场化竞争了;民营汽车企业发展不错,性价比高,老百姓买车负担低一些了;新能源风潮下,国内企业优势明显,也不怕你德系日系还是美系抢市场。
后三十年,有可能,中国会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路上的汽车以自己国内的品牌为主,当年外国品牌在国内大赚的日子也就过去了。
只有完成了这个转变,我们才能引领汽车产业的革命,真正的成为汽车强国。
这个时间段,我国在建国100周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是大概一致的
也许,也用不了这么多年。
那时候,汽车产业立国的日本和德国,怕是要哭了。
没那么多原因,就一句话:中国造车行了。
或者说,最起码有关部门相信中国造车行了。
这自然也是同新能源汽车产业最近几年井喷式发展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新能源这条“弯道”,仅仅凭借传统燃油车的追赶,恐怕再过十年都不会有这一幕发生。
我们国家汽车产业说实话起步也不能算晚(跟韩国比),但因为各种各样众所周知的原因停滞了,到改开之后睁眼看世界,那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
因此,当时采取技术换市场的策略无可厚非,本来按照国家真实想法那肯定是跟后来手机行业差不多,用市场一点点培育本土产业链,然后在某个达到质变的时刻形成反超。
可由于搞合资车这事儿太爽了,对某些机构而言等同于闭着眼睛数钱,反正不怕你消费者不买单,因此这种策略遭到了挫折,至少说无法达到理想预期。
按照合资车的搞法,真不知道中国汽车猴年马月才能站起来,连韩国都追不过。
而新能源这块儿,其实前些年除了比亚迪之外,国内没啥人当回事,哪怕美国冒出来个特斯拉证明这一赛道有搞头,但国家构想的“补贴”战略也没起到什么作用。
所以才有了直接放特斯拉鲶鱼入场的举动,这就是一种国家层面的战略调整:
合资跟补贴都靠不住,趁着现在新能源还有机会弯道超车(毕竟国外除了特斯拉之外,几乎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玩家)必须大刀阔斧。
而事实也证明,特斯拉进来之后利好颇多,不仅是带动了国内新能源产业链大跨步前进,更重要的是在公众心目中建立起了新能源汽车的认同度。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小米华为这种跨界造车来了,很多地方的十四五规划全都把新能源列进去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也提升了: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搭载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新车市场占比达到20%。”
七年足够让夫妻成为路人,也足够让时代发生质变。
资本青睐,市场认账,产业链到位,国内又有几家品牌脱颖而出,此时就是该彻底松绑闯世界,而不是继续让哥几个在国内继续卷的时刻了。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这种双向性质的“取消股比”。
从短期内等同于宣判合资品牌的死缓,如果它们再不发力的话必然会被淘汰。
长期看,就是国家相信本土新能源品牌可以有资格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让中国汽车品牌真正赢得全世界认同。
而对于国外车企,尤其是欧盟(或者说德国)来说,本身也已经宣布了2030年各种新能源计划,但面对特斯拉的挑战,仅仅依靠欧盟那点可怜巴巴的市场(已经被特斯拉冲得七零八落)肯定带不来产业升级。
继续这样下去,那估计BBA等大厂的衰落都将成为必然(看看奔驰宝马推出来的那种电动玩具,居然也敢卖高价?)
现在有机会股比松绑,到中国大展拳脚,对于欧盟车企同样是一剂强心剂。
至于最终谁能笑到最后,那还是得靠本事说话,只是竞争多元化对于消费者而言——
总不能是坏事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