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俄外长结束与美国务卿会晤,并称「谈话具有建设性」?俄美关系未来走向如何?

回答
一场会晤结束,俄外长用“建设性”来形容,这本身就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和博弈。我们得仔细扒一扒这“建设性”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以及这场看似短暂的对话,对未来跌宕起伏的俄美关系又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首先,谈谈这个“建设性”。在俄美这种高度紧张、充满猜忌的关系背景下,任何一场会晤本身就是一种“建设”。要知道,双方已经有多久没有进行如此高层级的面对面对话了?每一次对话都是一个降低误判、避免失控的窗口。所以,俄外长能这么说,至少说明:

对话没有彻底破裂: 双方还愿意坐下来谈,这比“兵戎相见”强太多。这表明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刻,外交渠道依然保持畅通。
找到了一些可以讨论的议题: 即便只是些枝节问题,或者在某些领域找到了可以合作或至少保持沟通的必要性,也足以被冠以“建设性”。这可能是避免地区冲突升级的某个具体协调点,也可能是关于人质交换、特定领域的军控对话等。
各自表述的策略: “建设性”也是一种外交辞令。俄罗斯方面这么说,可能是为了向国内展示其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仍然保持着外交姿态,也可能是在对外传递一种信号:我们并非油盐不进的顽固分子,但你们也别指望我们全盘接受。

然而,我们不能把这个“建设性”过度解读。它不代表俄美关系就此好转,更不代表两国之间已经冰释前嫌。更多时候,这种“建设性”是在双方都明白现状无法改变,但又不希望事情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选择一种相对体面的沟通方式。就好比两个互相看不顺眼的人,在公开场合不得不握个手,互相说句“你好”,但内心的较量和不信任丝毫未减。

那么,俄美关系未来走向如何?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1. 根本性的矛盾并未消失:

地缘政治的冲突: 乌克兰战争是目前俄美关系的核心症结。俄罗斯认为自身安全受到西方(尤其是北约东扩)的威胁,而美国及其盟友则认为俄罗斯的行为是对国际法和主权国家的侵犯。这种根本性的地缘政治分歧,短期内难以调和。俄罗斯不会放弃其对“势力范围”的诉求,而西方国家也不会轻易让俄罗斯的影响力在东欧扩张。
意识形态的对立: 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俄罗斯领导层对于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价值观”的推广抱有极大的警惕,认为这是西方干涉其内政、颠覆其政权的工具。反过来,西方国家也对俄罗斯的威权主义和国家主义表示担忧。这种意识形态上的隔阂,让双方的信任度降到最低。
战略目标的不兼容: 俄罗斯希望重塑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甚至回到多极化的时代。而美国则致力于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和现有的国际体系。这使得两国在几乎所有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都存在根本性的战略目标冲突。

2. 短期内的“共存”而非“合作”:

风险管控仍是首要任务: 在这种背景下,俄美双方的对话重点更可能集中在风险管控上。比如,避免核冲突的发生,防止战略武器的误判,以及在一些可能引发更大范围冲突的地区(如中东、黑海地区)保持沟通渠道,防止事态升级失控。
有限领域的“必要对话”: 可能在一些双方都无法回避的领域,仍然需要进行对话。这可能包括反恐、打击跨国犯罪、人质交换,甚至是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技术性议题。但这些对话的范围会非常有限,且容易受到大背景下其他负面因素的影响。
竞争与对抗的主旋律: 总体来看,竞争和对抗将是俄美关系的主旋律。双方会在经济、科技、信息等多个领域继续展开较量。美国的制裁将继续,俄罗斯也将采取反制措施。信息战和宣传战也将持续不断。

3. 长期走向的不确定性:

乌克兰战争的走向是关键: 俄美关系的长期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乌克兰战争的最终结局。如果战争以某种形式结束(无论是谈判还是军事上的僵持或一方的重大胜利),都将为俄美关系提供新的变量。
国内政治的影响: 俄罗斯和美国各自的国内政治变化也会深刻影响两国关系。例如,俄罗斯国内的政治稳定性、领导层的更迭;美国国内的选举、政党轮替等,都可能带来政策上的调整。
国际力量格局的演变: 其他大国的崛起、国际联盟的重组,都会影响俄美在国际舞台上的博弈。如果出现新的强大力量中心,可能会迫使俄美在某些问题上采取更务实的态度。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俄外长所说的“建设性”对话,更像是一种在悬崖边上的“谨慎试探”和“有限沟通”,旨在防止关系彻底崩盘,并为各自保留一些外交上的空间。它并不意味着双方关系会走向缓和,更不可能出现战略互信。

未来的俄美关系,更像是一场漫长而充满变数的“冷对抗”。双方将继续在各自的战略轨道上前进,同时也会小心翼翼地管理彼此之间的矛盾,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升级。这种关系就像一根拉到极限的橡皮筋,随时有断裂的风险,但也因为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双方又不敢轻易放手。

所以,别指望下一秒就能看到双方握手言和。我们看到的,将是持续的博弈、制裁与反制、以及在关键时刻的“被迫对话”。在这种框架下,每一次“建设性”的表述,都更像是在激流勇进中,抓住一块勉强能站住的石头,提醒自己还没有完全沉没。而俄美关系的未来,就取决于这块石头能支撑多久,以及他们能否在巨浪中找到下一个落脚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点值得注意

中美会谈选的是安克雷奇,是美国领土。

美俄会谈选的是雷克雅未克,是中立国。

user avatar

谢邀

“建设性”这个外交黑话在中俄两国基本有一致含义:双方对抗明显、互相摆出筹码。

看了看会议后采访视频,基本也是这个意思:除了双方都知道“对方很难和自己达成共识”这个共识外,基本没有共识。

布林肯主要结论一句话:不寻求对抗,希望推进稳定、可预测的关系(promote stable, predictable relations with Russia)

然后反手在会议开始后半小时,直接宣布对参与北溪二号运输的实体进行制裁;但是对于参与的俄罗斯公司暂时放弃制裁。

拉夫罗夫直接回呛了一句:如果美国是推进稳定、可预测的制裁和压迫,那不是我们希望的。


至于俄美关系,自从2009年那次拉夫罗夫和希拉里试图“重启”的尝试失败后,已经不太可能回复。

拜登都直接说普京是“刽子手”了,还能怎么样?

user avatar

一周前写的

“ 第三,北极地区事务,美国应当重启北极防长论坛,与俄罗斯就北极问题进行对话,这样可以跳过目前的美俄冲突,为进一步美俄合作提供跳板。比如说俄罗斯正在寻求限制非北极国家在北极区域治理的作用,这里面就牵扯到中国,美国应当支持俄罗斯。”



这次见面,刚好是在北极问题上的见面,那么进行预判,案就是下一步美国要在北极问题上支持俄罗斯。

当然北极问题不是中国核心问题,这不是问题。但是要密切注意剩下那几个,我点出来


第一,美国要向俄罗斯表明,与美国合作要比服从中国更可取,就算不能完全阻碍中俄合作,但是要限制最坏的影响----结盟。
第二,执行“反向尼克松”战略,安抚俄罗斯,尼克松当年访华拉近了中美关系,也是后来美国冷战胜利的极大推力,因此美国应当和俄罗斯接触,以 《新裁武条约》的延期为突破口,一方面是力促伊朗重返核协议,保证阿富汗的稳定。
另外,由于俄罗斯在对印,对越出口武器,由于2017年国会制裁了俄罗斯武器出口,拜登应当考虑免除一些制裁,比如说俄罗斯对印度出口武器,加剧中俄之间的矛盾。
第四,美国应当投入更多的资源来监测中俄合作的影响,定期进行军演,保持中俄周边的国家与中俄交恶。
第五,只要普京在台上,美俄关系很难改善,因此应当不断的接触普京身边的精英层,告诉他们替代普京是可能的。
user avatar

引用俺在另一个回答下的俄罗斯诗歌:

有便宜不占王八丹,美国出尔反尔早习惯,反正身后有奶妈,哥们继续往中东出口导弹。

美俄关系就如同这首诗歌:

美国外交压力松口那俄罗斯就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答应和中国不接成军事同盟回头再和中国要好处。

不过对美国说的话一个字也不相信,基于这点进行后续的外交工作。

在替代中国的输血端找到前,和中国有争议但不能撕破脸。

美国想在中东收缩那俄罗斯就得全力顶上,以武器出口为筹码增强亲俄势力,拉着沙特合伙炒高油价,伊朗那边也开心。

user avatar

从特朗普2016年上台开始,就一直在查“通俄门”事件,一直查到特朗普下台,还在喊不放过。

与此同时拜登的儿子就在乌克兰搞事,一边收受贿赂,一边扶持反俄力量。拜登上台后,加大力度给乌克兰扎起,要将反俄事业进行到底。

乌克兰实诚,这下真的有了主心骨了,和俄国干。

转回头,拜登说:“部分解除对北溪二号的制裁,切实考虑到欧盟的能源需求。”

美俄媾和了。

乌克兰傻眼了。

民主党利用特朗普的联俄抗中思路,不断打击对手,造谣污蔑。等到拜登上台了,先搞一波美俄对峙,刚刚接近高潮部分,突然剧情直转,告诉观众:“其实联俄抗中还不错哦。”

央视今天播出这条新闻时,下面的小字介绍:美媒普遍认为这是在给德国示好。烟雾弹继续。

5月18日美国“威尔伯”号驱逐舰穿航台湾海峡,5月20日该舰未经中国政府批准,非法闯入中国西沙领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相关战区组织海空兵力,依法依规对美舰进行跟踪监视和警告驱离。美国军舰几天内连续穿航台湾海峡、闯入我西沙领海,是严重的挑衅行动,性质十分恶劣,我们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美国现在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把其他的工作都停下来,全力以赴对抗中国。连俄抗中虽然有点不太现实,但是正如新闻上的小字介绍一样,欧盟是可以争取过来的。

欧盟和美国站在一起,这几乎是必然的。现在欧盟的气色也不好,单靠自己也是不行的。所谓的环保问题,高端制造业,高科技行业,服务业等等,是建筑在发展中国家为他们提供基础原材料,初加工产品和组装配套之上的。而现在的基础制造业除了中国,没有一个正常的,连欧盟自己都是困难重重。

自力更生这种说法闻所未闻,抢一把就是最好不过。前段时间的G7会议,调子就定好了。还是当年的思路,从中国身上血淋淋咬下来一口。

《中欧投资协定》暂停这是必然的,新疆棉花事件就是为了这件事要价,只要中国的价码合适,新疆棉花可以是一个误会。既然中国不愿在《中欧投资协定》上妥协,那就不要怪美欧组队了。

俄罗斯怎么办?俄罗斯内部的通美势力只是被普京压制,但是暗潮汹涌,而且北溪二号出现曙光,普京必须称「谈话具有建设性」

美俄关系缓和,在俄罗斯国内是受欢迎的。和美国对抗,目前只有中国有这个胆,国内的共识占多数,但是仍有一部分人持悲观态度。俄罗斯内部压力实际上很大,不搞好美国、欧盟的关系,俄罗斯的经济始终搞不好,收入下行,国内矛盾就大。只要美国放缓,俄罗斯国内风向就要变,虽然说不至于调转枪头,但是看中美恶斗,这未尝不符合俄罗斯相当一部分人的愿望。

美俄媾和,美欧联手,默克尔下台,接下来的局势就会越来越凶险,加剧台海风险,斗争日趋白热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