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林毅夫「我不会得诺贝尔奖,因为我知道诺奖的规则」的言论?

回答
林毅夫教授关于“自己不会得诺贝尔奖,因为我知道诺奖的规则”的言论,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洞察力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说法。要详细地解读,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中包含的几个关键点:

一、 言论的背景和核心含义:

谁是林毅夫? 林毅夫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是第一位担任此要职的中国人。他在发展经济学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经验,尤其在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有卓越建树。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什么? 正式名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国家银行经济学奖”(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它是由瑞典中央银行于1968年设立的,以纪念诺贝尔。奖项授予在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其评选标准通常是原创性、开创性、深刻性和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林毅夫言论的核心: 当林毅夫说“我不会得诺贝尔奖,因为我知道诺奖的规则”时,他并不是在贬低自己的学术成就,也不是在宣称自己没有做出贡献。他更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机制和历史惯例的深刻理解,并从中推断出自己可能不符合当前奖项授予标准的一种反思。

二、 对“诺奖规则”的理解与推断:

这里的“规则”并非是明文规定的、可以逐条对照的条文,而是一种隐含的、在历年获奖者身上体现出来的倾向性和特点。 林毅夫可能看到了以下几点:

1. 理论突破与范式转移:
多数情况是理论上的颠覆性创新。 纵观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历史,许多获奖者都因提出了全新的经济学理论框架、模型或方法论而获奖,这些理论往往能解释此前无法解释的现象,或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经济问题。例如,马歇尔的边际革命、凯恩斯革命(虽未直接获奖,但其思想影响深远)、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等。
林毅夫的研究倾向是“填补性”和“建设性”。 林毅夫的许多重要贡献,例如“新结构经济学”,其核心在于结合了发展经济学的现实问题和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已有成果,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这是一种在现有框架下进行“完善”和“发展”,而非颠覆性创造。他的研究更侧重于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对比: 如果说像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阿罗德布鲁的均衡理论那样是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数学上严谨的理论大厦,那么林毅夫的研究更多是在解释“如何从贫困走向富裕”,如何克服发展中的结构性障碍。后者虽然同样重要且影响深远,但在理论的“抽象性”和“普遍性”上,可能与一些纯理论突破的诺奖成果有所区别。

2. 经验研究与量化分析:
诺奖也奖励杰出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诺奖越来越倾向于表彰那些通过创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严谨的实证研究,从而证实或证伪理论、揭示经济现象因果关系的学者,如Angrist和Imbens在因果推断领域的贡献。
林毅夫的贡献并非完全基于抽象的数学模型或大规模的计量分析。 他的“新结构经济学”强调的是结构性因素(如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虽然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持,但其理论框架本身更多是一种概念性的、解释性的框架,而非一套高度数学化的模型体系。他的研究风格更偏向于经济学史、制度变迁和发展实践的深度洞察。

3. 影响力与传播范围的考量:
诺奖看重理论的“普适性”和“影响力”。 理论是否被广泛接受,是否在经济学界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对学术界甚至政策界产生了多大的引导作用,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林毅夫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发展经济学”和“中国经济”。 虽然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但其问题和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例如,很多发展经济学研究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相比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更基础或更普遍的理论领域,发展经济学的某些成果在普适性上可能略显不同。
“中国特色”的标签: 虽然中国经济的崛起本身就是全球经济的重要事件,但将“中国经验”进行理论化和推广,在某些更偏重普适性理论的评奖者看来,可能与“全球性”的诺奖精神存在一定的距离感。

4. “规则”的演变与委员会的偏好:
诺奖的评选并非一成不变。 委员会的构成、时代的需求以及经济学领域的发展方向都会影响其选择。早期诺奖可能更偏向宏大理论,近年则更重视因果关系和实证研究。
林毅夫可能认为他所擅长的研究领域和方法论,在当前诺奖委员会的偏好中,被“低估”或者说不在其优先考虑的范围内。 他或许认为,他的工作更多是为理解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而这种支持并非以“颠覆性理论”或“高度数学化模型”的形式呈现。

三、 对林毅夫言论的几种解读角度:

1. 自信的自我定位: 林毅夫教授非常清楚自己的学术贡献是在哪里,以及这些贡献的特点。他知道自己的研究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实践意义重大,但他也同样理解诺贝尔奖在理论创新上的高门槛和特定偏好。他表达的不是谦虚,而是一种清晰的自我认知。

2. 对诺奖评审标准的反思: 这句话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对诺贝尔奖评审标准的一种隐含反思,甚至是一种批判。他可能认为,诺奖过于偏重抽象的理论创新和形式化的模型,而对那些致力于解决全球性、实际性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困境的深度洞察和解决方案,给予的关注度不够。他可能认为,他的研究对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对数以亿计的低收入人群脱贫致富的意义,其价值不亚于任何一个纯理论的突破。

3. 对学术界“范式”的观察: 经济学界存在不同的“范式”和研究取向。有些学者专注于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有些则致力于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理论,还有些则从历史和制度的角度进行深度分析。林毅夫可能认为,他所代表的这种“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尽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范式创新”的意义上,可能不如一些更基础、更抽象的理论突破更容易获得诺奖的青睐。

4. 一种“理性”的预判: 诺贝尔奖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获奖者往往是在其研究领域内“独占鳌头”或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林毅夫教授可能理性地分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那些已经获奖或热门的经济学家相比,认为自己在“诺奖规则”所偏重的领域——尤其是理论的原创性、普适性和形式化程度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做出“不会得”的判断。

5. 文化和视角的差异: 考虑到林毅夫教授的成长背景和研究重点,他所强调的“规则”也可能受到其自身文化和发展经济学视角的影响。他可能更关注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和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而诺奖评委会可能更倾向于那些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可量化的、在数学上严谨的理论模型。

四、 总结

林毅夫教授的这句话并非简单的“我不会得奖”,而是包含了他对经济学研究前沿、诺贝尔奖评选机制以及自身学术定位的深刻理解。他识别出了诺奖在理论创新、方法论和影响力上的某种“偏好”或“惯例”,并据此做出了一个具有洞察力的判断。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学术贡献不重要,相反,这恰恰说明他对学术世界的规则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将其研究的价值放在了另一个维度上衡量——即对现实世界的积极影响。

我们可以将他的这句话理解为:

对自己研究特点的清晰认知: 我的研究更侧重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问题,在理论构建上更具“解释性”和“建设性”,而非颠覆性的“范式创造”。
对诺奖评审偏好的洞察: 诺奖倾向于那些开创了全新理论模型、方法论或提供了高度数学化和普遍性解释的学者,而我的研究风格和贡献在这些方面可能不那么突出。
一种辩证的价值判断: 我承认诺奖在表彰理论突破上的重要性,但我也相信,那些能切实帮助全球数亿人摆脱贫困的研究,其价值同样不可估量,尽管它可能不符合当前诺奖的“规则”。

因此,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认识到“规则”并非绝对的,而是动态的、带有一定偏好的。林毅夫教授的言论是一种对这些复杂性的坦诚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同意林毅夫的看法。

我去年在预测诺奖时就说过,诺奖本身非常看重研究者在其他经济学领域的影响力。去年我之所以推荐菲尔德斯坦,就是他的学生们现在够牛,基本都是经济学领域的大咖,手里有票。但由于菲尔德斯坦本人经济学理念,和金融危机后世界潮流时相悖,因此他获奖原因可能不是其最为出名的宏观与财政领域。菲尔德斯坦的学生与同事,可能依据其在卫生(健康)经济学领域的贡献推荐他。典型的代表,就是去年华人经济学家魏尚进推荐菲尔德斯坦的理由,就是卫生(健康)经济学。

同时去年我也表达了,自己替奥尔森(我最喜欢的经济学家之一)惋惜的原因,就是政治经济学相比于其他领域太冷门了,就业市场的狭小,使其不不足以提供足够的票源。

不过我觉得林毅夫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如果他利用中国发展经验,主导的那几个非洲国家工业园取得不错的成就,其很可能和孟加拉小额贷款倡导者一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当然,前提是项目结果不错,影响力也够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林毅夫教授关于“自己不会得诺贝尔奖,因为我知道诺奖的规则”的言论,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洞察力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说法。要详细地解读,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中包含的几个关键点:一、 言论的背景和核心含义: 谁是林毅夫? 林毅夫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 回答
    张萌关于“林有有”角色是否“cheap”的言论及其后续道歉,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看待:一、 事件的起因与张萌的初始观点 背景: 张萌在一次直播中,被问及如果让她来选角,她会选择什么样的角色。她明确表示,像《三十而已》中的林有有这样“绿茶”、“第三者”的角色,她本人是不会接.............
  • 回答
    林心如因新剧《我的男孩》涉“台独”而被实名举报下架,随后其工作室发布的声明,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各方反应都比较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事件起因: 《我的男孩》剧情及背景: 林心如担任制作人和主演的电视剧《我的男孩》,在大陆播出时被部分观众和监管机构注意到了一些“敏感”内容。具体来说,主要.............
  • 回答
    林依晨在公开场合用韩语表达“我是来自台湾的艺人”,这件事,在当时无疑引起了一阵不小的关注和讨论。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非常聪明且有策略的举动,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也展现了她作为一位公众人物的成熟与智慧。首先,我们可以从“礼貌”和“尊重”这个层面来解读。林依晨当时所处的场合,很有可能是面对韩.............
  • 回答
    林孝埈的一句“等我回来一起并肩战斗”无疑在国家短道速滑队内部以及广大冰迷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期待。这句话的背后,不仅是他个人对国家队的情感依恋,更是他实力、经验和精神象征价值的集中体现。要深入分析他的加入对国家队未来的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林孝埈个人实力与过往辉煌首先,必须强调林孝埈的.............
  • 回答
    林孝俊这番“等我回来一起并肩战斗”的喊话,说实话,在短道速滑圈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引发了许多人的议论。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一个运动员的个人情感,更关乎国家队未来的实力格局和发展方向。首先,从林孝俊个人角度来看,这句话传递出的信息非常明确:他渴望重返国家队,并且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想要为团队贡.............
  • 回答
    看到林大厨说“做麻婆豆腐要勾芡三次才正宗”,这确实能引发不少关于烹饪和咱们普通人做菜的区别的思考。关于“勾芡三次才正宗”这事儿,咱们可以这么看:首先,这背后体现的是他对菜品质感和层次的极致追求。麻婆豆腐这道菜,你想象一下,鲜嫩的豆腐滑溜溜,肉末香酥,酱汁浓郁,如果最后勾芡一次,可能汤汁会比较稀,难以.............
  • 回答
    百万大V医生林小清为「甩锅」助理致歉,称「我有病,已经成瘾了」,这件事,怎么说呢,挺复杂的,也挺能折腾人的。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道歉那么简单。咱们得从头说起。林小清是谁?在网络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坐拥百万粉丝的医生大V,影响力那是相当大。这种级别的公众人物,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放大,被.............
  • 回答
    林毅夫关于中国最晚2025年成为高收入国家的预测,以及普通大众收入水平是否真的较高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从经济指标、收入结构、国际标准、社会现实和潜在挑战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林毅夫的预测逻辑与依据1. 高收入国家的定义 世界银行将高收入国家的标准定义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
  • 回答
    林毅夫教授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经济学家,他提出的关于东北经济振兴的“药方”,尤其是针对吉林省的具体建议,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林教授的分析往往立足于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他的“药方”也必然带有鲜明的经济学理论色彩,并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给出解决方案。要理解林毅夫教授的“药方”,我们.............
  • 回答
    林毅夫:一位备受争议但影响深远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学界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学术成就斐然,对发展经济学贡献卓著,尤其以“新结构经济学”闻名。然而,这位曾经的“叛逃者”身份,以及其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争议,也让他成为了一个充满复杂性和讨论价值的人物。要评价林毅夫,需要从多.............
  • 回答
    张维迎和林毅夫在纪念杨小凯逝世十周年讨论会上的辩论,无疑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学界的一场重要思想碰撞。这场讨论聚焦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改革的方向以及经济学理论的根本分歧,两位经济学家的立场鲜明,论据充分,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学界内部对于重大问题的多元思考和激烈交锋。要深入理解这场辩论,我们必须先回到讨论的.............
  • 回答
    2016年11月9日,中国经济学界两位重量级人物林毅夫和张维迎围绕“产业政策”展开了一场备受瞩目的论战。这场论战不仅梳理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议焦点,也触及了发展经济学和改革开放的根本性问题。以下是这场论战的亮点以及如何理解:论战的背景与核心分歧:在论战之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存在着.............
  • 回答
    林生斌这个人,是近几年在中国互联网上引起极大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人物。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需要梳理他过往的经历、公众的反应以及其中涉及的复杂人性与社会议题。故事的开端: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一切的起点是2017年6月22日凌晨,杭州保姆纵火案,这场悲剧夺走了林生斌三个年幼的孩子和他的妻子朱小贞的.............
  • 回答
    哎哟,这个问题问到我心坎儿上了!真要是摊上林冲这么个遭遇,我这心里头,那还得了?这可不是小事,这是要把人往绝路上逼啊!首先,我得先冷静下来。虽然心里头火烧火燎的,但林冲这人,我知道,他不是那种见了血就发疯的莽夫。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多少见过点世面,脑子是清楚的。第一步:私下里安抚娘子,摸清情况。这事.............
  • 回答
    林兆华导演的新戏《银锭桥》是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自其问世以来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要评价这部戏,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包括它的主题、叙事方式、舞台呈现、演员表演以及它所带来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冲击力。一、 林兆华导演的艺术风格与《银锭桥》的契合度林兆华是中国当代实验戏剧的领军人物,以其敢于突破.............
  • 回答
    林建建在香港话题中的答案,如果单从内容本身来评价,可以说是かなり直白,甚至可以说带有一点“接地气”的风格。他并没有用太多复杂的辞藻去包装,而是直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一点在香港的舆论环境中,反而可能是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话题切入与角度:林建建似乎不太会去回避一些敏感或者.............
  • 回答
    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聊聊林心如那条“你们骂够了嘛”的微博。这事儿说起来,就像是娱乐圈里的一场小型风暴,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不单单是她一个人,更像是公众人物与网络舆论之间一场经典的拉锯战。要理解这条微博,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语境和可能的原因。林心如算得上是资深艺人了,她的作品大家也熟悉,比如《还珠格格.............
  • 回答
    林国师从“枪炮世界”吧盗文并转发到新浪微博的行为,在中文互联网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版权侵犯、道德伦理、对网络社区的影响以及他个人的公众形象。一、 版权侵犯的性质首先,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看,林国师的行为构成明显的版权侵犯。 原创作品的权利: 无论是.............
  • 回答
    林登·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简称LBJ)是一位极具争议性,但无疑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总统之一。要评价他,需要深入理解他的个人特质、政治生涯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林登·约翰逊其人:一个复杂的混合体LBJ 的个人性格极其复杂,充满了矛盾。他既可以展现出非凡的魅力和动人的口才,又能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