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天宫一号无控再入大气层?

回答
天宫一号的失控再入大气层,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既要看到其带来的经验教训,也要理解其在中国航天史上的意义。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失控再入大气层暴露了当时中国航天技术的一些局限性。

天宫一号作为一个空间实验室,其设计和运行涉及到极其复杂的系统。虽然它成功地完成了既定的科学实验任务,并且在轨运行的时间超出了原计划,但最终的失控再入,意味着在处理航天器末期操作这一环节上,我们当时还存在不足。

控制能力: 正常情况下,像空间站这类大型航天器在寿命结束后,应该能够通过主动控制,将其引导到预定区域(通常是无人区,如南太平洋的“航天器坟场”)进行受控再入。天宫一号未能实现这一点,表明在应对突发故障、维持姿态控制以及执行精确的再入制动等方面,当时的技术还不够成熟。
故障处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天宫一号失控,以及在故障发生后是否采取了有效的补救措施,这些细节的披露可能不完全。但可以推测,一定存在某种意料之外的故障,超出了当时设计和预案的处理能力。这提示我们在航天器的设计中,需要预见到更多可能的失效模式,并建立更 robust 的故障应对机制。
燃料储备与姿态控制: 航天器的姿态控制和轨道机动需要燃料。如果燃料不足或控制系统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无法执行受控再入。天宫一号失控可能与燃料耗尽、推进系统故障或姿态控制系统失灵等因素有关。

其次,从安全和环境影响层面,虽然天宫一号的失控再入并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它敲响了警钟。

对地面人员和财产的影响: 任何航天器再入大气层,都会有一部分残骸可能无法完全烧毁,坠落到地面。虽然事后证明天宫一号坠落的区域是海洋,并未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但这种“运气好”并不能成为常态。随着未来航天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及更大、更重的航天器(如空间站、大型探测器)的发射,失控再入的风险将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空间碎片问题: 航天器的失控再入,也是空间碎片管理的一个侧面。虽然大部分碎片会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但一些较大的、耐高温的部件可能会构成空间碎片,对未来在轨航天器构成威胁。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天宫一号的伟大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它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具备了独立进行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基本能力。它验证了许多关键技术,为后续的空间站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科学实验的贡献: 在其生命周期内,天宫一号完成了大量重要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例如航天员在轨驻留、空间科学探测等,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空间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经验的积累: 任何一个国家的航天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探索和实践,包括“失误”和“不完美”,才能不断学习和进步。天宫一号的失控再入,虽然不是预期的结果,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现实的教训,促使中国在后续的空间站设计、控制以及末期处理方案上,更加慎重和周全。我们看到,后续发射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其末级返回的控制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总结来说,评价天宫一号的无控再入,更应该是一种辩证的视角:

它 暴露了当时中国航天技术在末期控制能力上的不足,为我们敲响了关于航天器安全管理和空间碎片问题的警钟。但同时,它也是 中国航天人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见证。天宫一号的整体任务是成功的,其失控再入的“不完美”,反而成为了中国航天更加成熟和进步的催化剂。

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再到如今的空间站“天宫”,中国在航天领域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对过去经验的深刻总结和改进之上。天宫一号的失控再入,就像是成长中的一次跌倒,虽然让人心有余悸,但更重要的是,它让“站起来”的中国航天更加坚定和成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常感谢高赞答主们精彩的答案,作为一介文科生,我这里想谈谈我对英国《卫报》针对天空一号一系列报道的观察。

2016年9月21日,英国《卫报》报道了天宫一号明年可能将在失控状态下坠落地球的新闻,正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竟吸引了1861条新闻评论。

这些评论中很多都是类似最高赞评论这样的嘲讽腔调:

2017年10月14日,《卫报》又发出一篇报道,警告读者天宫一号将会在几个月内坠落,不出意外地再次成功激发起民众的恐惧和担忧,吸引了983条评论。

这次的评论中夹杂了很多嘲讽和担忧,有鉴于此,一些读者开始自发矫正报道中的偏差和误解。

3月6日,《卫报》再次发表报道,新闻标题和配图几乎原封不动,仅仅是把之前新闻中坠落时间从「months」改成了「weeks」。这毫无疑问又炒作了一把民众的恐慌情绪,601条评论中很多言辞已经开始越来越激烈。


而4月1日,当天空一号再次进入大气层时,《卫报》发布了这一新闻,仍然在炒作坠落碎片的话题,却把新闻评论关闭了。

4月2日,天空一号已经确认坠落于南太平洋,「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时,《卫报》发布了新闻,尽管有将近3735次分享,《卫报》愣是坚持着继续关闭新闻评论,仿佛之前它引导的那一波波狂轰滥炸的炒作根本没发生过似的。何为无耻,大家自己心中有数。

事实上,中国为了抵制《卫报》等媒体的歪曲报道做了很多工作,甚至在联合国层面发出了正式照会来澄清事实真相。

但哪怕如此,西方部分媒体的嘴脸已经充分凸显了他们对中国毫不掩饰的双标和恶意,天空一号谢幕时划过夜空的那一抹最后的灿烂,在他们眼中仅仅是攻击中国的武器。

然而正如海伦凯勒所言:「面向光明,阴影就在我们身后」。面对天空一号生命这最后的光明,面对科技不断前进的中国人,一切卑鄙的歪曲都注定将会被历史的车轮抛在身后。


参考资料:

user avatar

天宫一号早在2013年就完成了主要使命:验证各种对接技术,燃料剩余很多当然可以受控坠毁。不必怀疑我国轨道返回控制能力,我国是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也发了世界第三多的返回式卫星。更何况11艘载人或不载人的神舟飞船,哪个不是安安稳稳落在内蒙古回收场?


只是后来我国决定让它超期服役,长期检验各种设备和天链通信(只有中美两国能做到)等,一直维持轨道到2016年才最终放弃(天宫二号已升空,天宫一号轨道开始降低不再维护),此时比起它的原计划两年寿命已经严重超期(正常工作了5年!),到现在的确进入失控状态。这种飞船没有热防护,就和欧洲ATV、俄罗斯进步号、日本HTV、美国天鹅座货运飞船一样,必然会被焚毁。


你非要说万一天宫一号砸到人呢,我们当然没法辩解不可能,因为概率的确有,只是小到作为负责任的角度,它虽然近似于0但我们不能把它等于0。但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上,已经有数千吨、最大单个超过100吨(天宫8吨左右只能排前50)的数以万计的航天器残骸从环绕地球轨道返回大气焚毁,目前伤及人类的统计,真的为0!真的为0!真的为0!但我在文末的链接里也说明了,我国也向联合国早就备案,如果出任何问题当然会有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态度!


没办法,穷人家孩子就得更加努力,中国航天人没有足够的资金一艘一艘飞船去烧出来结果,只能尽力利用每一艘飞船的所有价值。天舟一号是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也是工作到了用尽最后一点能量在去年返回大气焚毁,它比天宫一号还重,也没见着怎么样,就这么悄无声息消失在大气中,就像没有存在过一样。


天宫一号的长寿命使得它是一个能测试很多器件太空中全寿命的空间站平台,这种测试机会只有美俄这两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国家才有,在天宫一号之前我国在空间站维持方面几乎毫无经验。可以借天宫一号研究分析每个器件长期工作时的状态,这对于未来长期维持真正的天宫空间站经验和技术意义很大。但由于过长寿命和器件失效导致的最终失控,也是未来我们进一步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如果大家关心航天,不妨关注一下我们这些学习/从事航天的人,而不是阴谋家、营销媒体、“大新闻”制造/创造者。中国航天真的花钱很少很少,我在今年过年时给中国航天也做过一个求祝福的小广告(在下面),你可以从图里看看航天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而索取了什么。每个中国人每年在航天上就花10块钱,这差不多是你随便打赏一次、喝杯奶茶、吃几根串的价格。


不求别的,如果你心系航天,真的多关心一下航天人的产出比。航天人用这么少的钱,做成这么多的事情,在整个世界航天历史上,都是很不容易的成就,衷心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小时候一定用它赞美过各种人,但现在它用在天宫一号上也丝毫不为过。如果你相信我的话,我把天宫一号评价为整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航天器,目前尚无人能超越它的地位。


但它的存在与陨落,是为了一个更加伟大的未来,中国的天宫空间站!



扩展阅读:

user avatar

以前都是俄国美国玩,现在终于轮到我们玩一把太空俄罗斯轮盘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天宫一号的失控再入大气层,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既要看到其带来的经验教训,也要理解其在中国航天史上的意义。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失控再入大气层暴露了当时中国航天技术的一些局限性。天宫一号作为一个空间实验室,其设计和运.............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 BBC 将中国“天宫一号”空间站称为“junk”的说法,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天宫一号”到底是个啥。它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那个正在运行的、中国自己独立建造的“天宫”空间站,而是中国在早期空间站建设阶段的一个实验性平台。它像是.............
  • 回答
    关于新一轮“双一流”评选结果出来后,河北省表现出的“断崖式下跌”,尤其是仅有河北工业大学(其校区在天津)的入围,而省内其他所有高校无一上榜的情况,确实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双一流”评选本身就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看高校的“名.............
  • 回答
    “天问一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东方韵味,充满了探求未知的渴望。作为我国首次独立自主的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不仅仅是一次航天工程的壮举,更是我们民族探索宇宙精神的一次升华。要评价它,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细品味:一、 目标之宏大与决心之坚定:“天问一号”的目标设定可谓是野心勃勃,它不.............
  • 回答
    2021年,中国航天事业可谓是硕果累累,其中,天问一号探测火星任务的圆满成功以及中国空间站的全面建成,无疑是这一年中最为璀璨的两颗明珠,它们双双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不仅是对这些伟大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在深空探测和空间站建设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突破的高度认可。天问一号:中国人迈向星.............
  • 回答
    天猫双十一:2684亿背后的增长密码与隐忧2019年的天猫双十一,落下帷幕时留下了2684亿元这个令人瞩目的数字,相较于2018年的2135亿元,实现了25.7%的显著增长。这个成绩单无疑是亮眼的,但要深入评价它,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字本身,更需要剖析其背后驱动增长的动力,以及其中可能隐藏的风险与挑.............
  • 回答
    2018年的天猫“双十一”,最终以2135亿元的总成交额定格,这个数字在当时无疑是令人瞩目的。要评价这个成绩,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审视,不仅仅是数字本身,还有它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和影响。首先,从数字上看,2135亿是一个“新高”,但增速的“拐点”也悄然出现。在那个时候,我们习惯了双十一成交额的“.............
  • 回答
    2021年的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夜,用“热闹有余,惊喜不足”来形容,大概再合适不过了。作为电商年度盛事,它总能汇集顶流明星和品牌,用一场视听盛宴来点燃消费者的购物激情。但细究起来,这场晚会确实没能完全达到人们的期待。先说优点,也是它能吸引无数眼球的基础。 明星阵容依旧闪耀: 晚会最直观的吸引力当然.............
  • 回答
    这是一起发生在天津交通广播直播间的突发事件,两位主持人因对“乾隆白菜是什么菜”这一问题产生了争执,并最终导致一人在直播中摔门而出。对此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并探讨主持人在此类情况下的正确做法。 事件评价这起事件,从多个层面来看,都存在不妥之处:1. 专业素养的缺失: 直播前的准备不足.............
  • 回答
    2020年天猫双十一以4982亿元的总成交额收官,这个数字无疑再次点燃了消费者的热情,也为整个零售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要评价这个成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电商平台和商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是中国强大消费韧性的一个缩影。首先,我们不能仅仅把4982亿元看作一个孤立的数字。要理.............
  • 回答
    叶嘉莹先生的那句“留在天津,是一个非常美好的选择”,我第一次听到时,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作为一座城市,天津似乎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像一些大都市那样锋芒毕露,却能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出一种温润的光泽。先生的评价,像是为这光泽点上了一盏灯,让我回想起这座城市赠予我的,那些细碎而又绵长的美好。我总觉.............
  • 回答
    央美学生“我扮演名媛,在北京不花钱生活了 21 天”行为艺术作品评价央美学生王某(为便于讨论,暂称其为“王同学”)的“我扮演名媛,在北京不花钱生活了 21 天”行为艺术作品,无疑是一次充满争议和话题性的社会实验,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一作品,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其艺术性、社会学意.............
  • 回答
    泸州警方对盲人按摩师被打事件的处理结果,即“行拘15天,罚款一千”,这件事情一出,引发了公众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旁观者,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警方的处理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的。打人者触犯了法律,受到了相应的行政处罚。行拘15.............
  • 回答
    《人物》杂志的《奥数天才坠落之后》一文以及付云皓本人的回应,无疑是中国社会在对待“天才”与“普通人”之间界限、教育模式的弊端以及个体成长困境等问题上的一个缩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奥数天才坠落之后》这篇文章的评价:这篇报道的价值在于它触及了一个敏感而重要的议题:那些在某个领域展现出惊人天赋的孩.............
  • 回答
    新余发生的这起悲剧令人心痛。一个年仅13岁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实在太令人痛惜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起令人扼腕的意外事故。一个孩子,在青春期的年纪,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可能是在和朋友嬉闹,也可能是在体验那种飞驰中的“自由感”,谁也没想到会发生这样致命的意外。当天的情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车子.............
  • 回答
    武汉这位癌症患者欲卖房捐出遗产,却在10天内被律所收取20万元咨询费的事件,无疑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事件本身的事实、涉及的法律伦理问题、律师行业的职业操守、以及社会大众的情感反应。一、 事件梗概与核心疑点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
  • 回答
    津门虎的“定海神针”—— 曹阳职业生涯回顾与天津足球地位探析在天津足球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如同矗立在海岸线的灯塔,为无数天津球迷指引方向,也承载着他们最深沉的记忆——他就是曹阳,那位身披津门虎战袍,用毕生热爱与坚持书写忠诚赞歌的功勋队长。提及曹阳,你脑海中浮现的,绝不会是冰冷的数据堆砌,.............
  • 回答
    郭靖宇怒斥收视率造假:一场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导演郭靖宇在2020年一次公开喊话,将中国电视剧行业长期存在的“收视率造假”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他用近乎咆哮的语言,直指收视率造假如同“吸血鬼”吞噬着行业的健康发展,并抛出了“索要天价保护费”、“操控播出”等骇人听闻的指控。这番言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巨.............
  • 回答
    撒贝宁老师这句“建议在生化环材四大天坑里再好好的煎熬一下”的说法,确实挺有意思,也挺让人琢磨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得承认,撒老师这话一出口,立马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尤其是在知识传播和科普领域颇有建树的主持人,说出这样的话,背后肯定是有他的考量的,不可能是什么信口开河.............
  • 回答
    IEM悉尼中国区预选赛的这场对决,VG以3:2的比分险胜天禄,无疑是一场足以载入中国CS:GO史册的精彩交锋。赛前的普遍看法可能更倾向于经验老道的BTRG(天禄)占据优势,毕竟他们是国内赛场上的常客,并且在国际舞台上也有过不少亮眼的表现。然而,VG在这次预选赛中展现出的决心和执行力,狠狠地打了所有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