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病中医可以更好的治愈可患者却更愿意接受西医治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我身边就有不少长辈,明明年轻时受中医恩惠,一些慢性病、调理方面离不开中医,可真到了大病、急病的时候,还是习惯性地往大医院跑,挂西医号。这里面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大家掰扯掰扯。

1. 时代的印记与教育的普及:

你想啊,咱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包括学校的生物、化学、医学常识,都是围绕着西医的理论体系来的。我们学习的是细胞、基因、病毒、细菌,理解疾病是因为器官出了问题、生理指标异常。这种教育模式,自然而然地就把西医“科学”、“先进”的标签深深烙在了我们心里。

反观中医,虽然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它的理论体系,比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学说,对于习惯了现代科学思维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显得有些“玄乎”,不好理解,也更难量化。很多人觉得中医是经验医学,是“祖传秘方”,缺乏现代科学的解释力。

2. 诊断手段的直观与精准:

这是很多人选择西医的硬道理。西医的诊断方式,比如X光、CT、MRI、B超、抽血化验,都能提供非常直观、量化的数据。你嗓子疼,西医给你做个喉镜,看看是炎症还是其他什么,抽个血看看白细胞高不高,炎症指标有没有上去,立竿见影。结果一出来,心里就有了底。

中医诊断,虽然有“望闻问切”,也很细致,但很多时候是凭医生的经验和感受,比如脉象、舌苔的变化,这些对外行人来说,就比较抽象。病人可能觉得,西医说了是“某个细菌感染”,所以要吃“某种抗生素”,这逻辑很清晰。而中医说“肝火旺”,需要“疏肝解郁”,这个“肝火”到底是什么?“疏肝解郁”具体作用在哪?如果不能立刻感受到症状的缓解,就容易产生怀疑。

3. 治疗手段的即效性与标准化:

在急症、重症面前,西医的优势就更明显了。发烧、头痛、急性阑尾炎,西医的止痛药、退烧药、手术,往往能迅速控制病情,缓解痛苦,挽救生命。比如你急性肠胃炎,拉肚子止不住,西医可能给你打一针止泻药,几分钟就见效。

而中医治疗,很多时候讲究“慢郎中”,需要一个过程。比如调理身体、慢性病的康复,中医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汤药、针灸来慢慢调整。对于那些希望“药到病除”,希望快速摆脱病痛折磨的患者来说,中医的“缓”可能就难以接受。

而且,西医的治疗方案相对标准化。一种病,通常有固定的治疗指南和用药规范。这就意味着,无论你去哪个医院,遇到哪位医生,只要是同一疾病,治疗方案大体上是相似的。这种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会让患者感到安心。

4. 医药行业的推广与市场导向:

不得不承认,现代医药行业在市场推广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各种新药、新疗法,通过媒体、医生、药店等渠道,不断地向公众展示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家习惯了看到各种药物的广告,了解它们的成分和作用。

而中医,尤其是中药,很多时候的推广方式比较传统,依赖的是医生的口碑、患者的传播,以及传统的药店销售模式。很多中药材的生产、炮制、包装,也相对比较传统,在现代化的消费语境下,可能显得不够“高大上”。

5. 信任危机与个体差异:

这里也得提一句,医生的个人能力和医德,对患者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如果一个医生,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给人的感觉是专业、负责、有耐心,那么患者自然会倾向于信任他。反之,如果遇到过一些不好的就医经历,比如中医把脉不仔细,开的药效果不佳,或者西医态度冷淡,过度依赖检查,都可能导致患者对某个体系产生不信任。

此外,个体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些人就是对某种治疗方式更敏感,或者说,他们的身体更适合某种治疗方式。即使某种疾病,西医有成熟的治疗方案,但如果患者对药物产生严重副作用,或者效果不佳,他们也可能转而寻求中医的帮助。反之亦然。

6. “治愈”的定义与期望值:

有时候,“治愈”的定义不同,也会影响选择。西医更多是针对疾病本身的“根治”,比如消灭病原体,切除病灶。而中医更强调“扶正祛邪”,通过调整身体的整体功能,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

对于一些慢性病,比如长期失眠、疲劳、消化不良,西医可能只能缓解症状,很难说“治愈”。而中医通过调理,可能能够让患者生活质量大幅提升,虽然不一定是“消灭”了某个病因,但在患者看来,就是一种“治愈”。

但反过来,当面对肿瘤、心脏病、传染病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时,患者和家属往往更看重的是“救命”的手段,而西医在这方面展现出的强大能力,更容易赢得他们的信任。他们会希望用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来对抗病魔,即使需要承受一定的副作用。

总结一下, 患者更愿意接受西医治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医在 教育普及、诊断的直观性、治疗的即效性和标准化、以及市场推广 方面,更容易被现代社会所理解和接受。而中医,虽然在某些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比如调理、慢性病的康复,但由于其理论体系的抽象性、治疗的渐进性,以及行业发展模式等因素,在很多时候,面对急症重症,或者在与现代医疗体系的比较中,显得不够“显性”。

这并不是说中医不好,而是两种医疗体系在不同的情境下,各有其优势和劣势,而患者的选择,往往是基于现实的考量、过往的经验、以及对“科学”和“安全”的普遍认知。一个更健康、更理性的医疗环境,应该是中西医能够优势互补,各司其职,共同为患者服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呢你如果得了鼠疫只看中医也有大概一半的概率康复。肺结核的话康复概率更是高达7成,当然不看中医而是去庙里烧个香基本也是这样的康复概率。100%无法康复的病年轻人是很少碰上的。所以说为啥要看西医呢?因为多数人不会把自己性命当儿戏。当年袁世凯也不过是背上长个火疖子,可惜那时候没有红霉素。

为了看客的健康我还是详细说明一下。答主自己的评论很说明西医和中医的不同

质疑:你这是孤例。

西医:我去做大样本统计。中医:骂死你。

质疑:你这可能是自愈。

西医:我分组对照。中医:骂死你。

质疑:你这可能是安慰剂效应。

西医:我双盲。中医:骂死你

你说该信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我身边就有不少长辈,明明年轻时受中医恩惠,一些慢性病、调理方面离不开中医,可真到了大病、急病的时候,还是习惯性地往大医院跑,挂西医号。这里面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大家掰扯掰扯。1. 时代的印记与教育的普及:你想啊,咱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包括学校的生物.............
  • 回答
    说起信佛的人为什么会对中医情有独钟,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多有趣的联结点,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聊聊。首先,佛法里讲究的“慈悲心”和“救度众生”,这和中医的“医者仁心”有着天然的契合。 佛教的核心就是慈悲,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而中医呢,尤其是在传统观念里,医生的首要职责就是.............
  • 回答
    《原神》里,角色们能抽到手,跟他们有没有神之眼,这事儿啊,其实挺有意思的。有时候看着一些角色,你可能会想,“这人怎么也混上神之眼了?”感觉米哈游这发放名单,确实挺随意的,让人捉摸不透。但仔细琢磨琢磨,这背后也不是全无章法,只不过规则有点“内敛”,不那么直白地摆在明面上。神之眼,是“天理”的认可,也是.............
  • 回答
    《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从我们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蔡桓公最有可能得的是一种叫做 “恶性肿瘤” 的疾病,而且很可能是 “皮肤癌” 或 “淋巴瘤” 的早期阶段,或者是一些 “局灶性炎症/感染” 逐渐恶化的情况。我们来仔细拆解一下故事中的几个关键点,并套用现代医学的逻辑:1. “病在腠理”(第一阶段):.............
  • 回答
    .......
  • 回答
    在电缆的实际运维中,确实会遇到一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或者出于其他考虑,使用聚乙烯(PE)材料替代交联聚乙烯(XLPE)材料。虽然它们都属于聚烯烃家族,但在性能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耐温性、绝缘性、机械强度等方面。快速准确地辨别这两种材料对于保障电缆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可能详细地.............
  • 回答
    “西医治不好病,中医却治好的案例”之所以普遍存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医学理论、实践、患者认知、文化信仰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差异: 西医(现代医学): 重病灶、轻全身: 西医倾向于将疾病看作是身体某个局部器官或系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许多人对中西医差异的困惑。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为什么有时候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病,中医反而能带来转机。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现代医学”和“中医”并非站在对立面,而是看待和干预疾病的两种不同视角和方法论。 它们就像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描述的是同一个世界(人体),但使用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人们对不同医学体系认知和评价的核心矛盾。中医黑(姑且这么称呼,虽然这个词可能有些标签化)之所以会抱有这种“西医一病能治就万能,中医一病治不好就全盘否定”的看法,其背后的逻辑并非完全基于客观事实,而是掺杂了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以及对“科学”二字的理解差异。我们来一点.............
  • 回答
    在国内,有些人对中医持有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原因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要详细地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剖析。一、 科学与经验的碰撞:疗效的证据链困境这是最核心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点。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与现代医学.............
  • 回答
    确实,关于“中医仅凭把脉就能确诊”的说法,在现代社会中时常能听到,但这种说法往往是对中医的过度简化,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误解。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历史的惯性与经典传承。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一个漫长且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古代,科技条件有限,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望.............
  • 回答
    中国人对中医存在误解,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历史、文化、教育、信息传播等方方面面。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捋。一、 历史的烙印与时代变迁首先,中医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流传了几千年,肯定是有它的道理和智慧的。但就像任何一个古老的体系一样,随着时代发展,它也需要不断地被审视和发展。.............
  • 回答
    在中国,中医的治疗效果早已深入人心,许多人在面对疾病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几千年的古老智慧。的确,不少人亲身经历过中医的神奇之处:也许是调理得当后身体的舒畅,也许是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的妙手回春。这些鲜活的案例,构成了中医疗效的强大佐证,让无数人对其深信不疑。然而,就像任何一个领域一样,中医也并非.............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它触及到了海归人才的决策背后复杂的个人动机、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并非所有留学生回国都选择“投身于规则尚未完善的国家”,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选择这样做,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时代背景与个人成长经历的塑造: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发展机遇: 这是.............
  • 回答
    一些中国人对犹太人抱有负面看法,甚至认为犹太人“活该被屠杀”,这种观点并非主流,但在一些特定的网络社群和个人思想中确实存在。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涉及到历史认知、文化解读、信息传播以及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的交织。历史认知与负面刻板印象的形成: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认为“犹太人活该被屠.............
  • 回答
    关于中国部分民众对韩国人编撰和传播谣言的现象,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文化、民族情绪、信息传播等诸多方面。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从几个大块头说起。首先,得聊聊历史和民族情感。你知道,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历史渊源很深,但同时也有过不少波折。尤其是在近现代,两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位置和关系,也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很多出去的中国人,在美国待久了,确实不愿意回来了。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咱们国内发展是挺快的,但美国毕竟是发达国家,在一些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科技水平、生活便利性等方面,还是有它独到的优势。环境和生活品质方面: .............
  • 回答
    在咱们国内开车,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有些车主似乎对转向灯“不感冒”。这可不是件小事,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道路安全。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些中国人开车的时候,不愿意或者说“忘记”打转向灯呢?我琢磨着,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说得细致点,咱们一起聊聊:一、 习惯成自然,潜移默化.............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抛开人工智能的痕迹,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为什么一些手头有闲钱的中国人,会选择把目光投向遥远的美股市场,而不是我们自家的 A 股。一、 A 股的“性格”:有时候让人捉摸不透首先得说,A 股市场,就像一个情绪化的大孩子,时而热情高涨,时而又阴晴不定。.............
  • 回答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群体中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想法和偏好,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所有”中国女孩的喜好归结于某种模式,同样,也不能预设任何关系背后的动机是单一或肤浅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是极其复杂的,涉及到个人经历、情感连接、文化背景、甚至是偶然的机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