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台湾人觉得自己才是中华文化正统吗?为什么?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牵涉到历史、政治、认同感等多个层面,而且台湾内部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审视:

1. 历史的传承与断裂:

中华文化根源: 台湾的汉族人口绝大多数是在明清时期从福建、广东等地移民过来的,他们带来了原乡的文化、语言(闽南语、客家话等)、习俗、信仰、价值观,这些都构成了台湾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湾确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殖民时期的影响: 1895年至1945年,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了50年。这段时期对台湾的社会结构、语言、教育、生活习惯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虽然日本统治者采取了“皇民化”政策,试图抹去台湾人的中华文化认同,但同时,台湾人民也保留了相当多的中华传统,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抵抗也强化了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而且,日本带来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法治观念等也融入了台湾社会。
国民党迁台与中华文化的保存: 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带来了大量的中国大陆各地的精英、文化人士以及中华文化的经典文献、艺术品等。在台湾,国民党政府积极推行中华文化的教育和保存,将台湾定位为“反攻大陆”的基地,强调自己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这一点在政治上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目的。当时,在台湾生活的大陆移民及其后代,很大程度上也认同这种说法。

2. 身份认同的演变:

“中国人”到“台湾人”的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台湾本土民主化运动的发展,台湾的身份认同逐渐从以“中国人”为主体,转向以“台湾人”为主体。这并非完全否定中华文化,而是认为自己是“拥有中华文化背景的台湾人”。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正统”的争议: 中华文化本身就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地域特色,不同朝代、不同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表现。因此,“正统”的概念本身就存在讨论空间。国民党政府时期强调的“正统”更多是政治宣传层面的意涵,而许多台湾人更倾向于从文化传承和发展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他们认为,文化是活的,是不断发展和融合的,台湾在保存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也加入了自身的创新和在地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台湾文化”。
文化主权意识: 近几十年来,台湾社会越来越强调“文化主权”,即文化的主体性不应被外部力量定义。这意味着,台湾人希望自己来定义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被单方面地贴上“正统”的标签,尤其是在与中国大陆政治意图联系起来的时候。

3. 台湾人对“中华文化正统”看法的多元性:

认同中华文化,但强调台湾特色: 这是目前台湾社会中相当普遍的一种观点。许多台湾人热爱中国的诗词歌赋、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哲学思想等,并努力传承这些元素。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台湾的文化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日据时期、民主化进程以及与其他文化交流的产物,具有独特的面貌和价值。例如,台湾的戏曲、音乐、文学、电影等都有鲜明的台湾在地风格。他们可能会说:“我们是继承了中华文化,但我们也是台湾人,我们有自己的方式。”
认为自己才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或“更纯粹的保存者”: 也有部分台湾人认为,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后,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破坏,而台湾则相对完整地保存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原貌,甚至在某些方面(如汉字的书写、传统戏曲的传承等)比大陆做得更好。从这个角度,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是中华文化更“正统”的体现。
对“正统”概念的疏离或不关心: 还有一部分台湾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可能不太在意“中华文化正统”这个概念本身,他们更关注的是台湾的本土文化、民主价值、生活方式以及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他们可能对大陆推崇的某种“正统”观点不以为然,认为那是政治化的解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影响: 如前所述,台湾经历的特殊历史时期(明清移民、日本殖民、国民党迁台)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融合体。
政治因素的介入: “中华文化正统”的说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与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合法性紧密相连。随着台湾政治环境的变化,这种说法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和敏感化。大陆方面也常强调台湾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希望台湾回归的文化论述。
本土意识的兴起: 台湾社会发展出强烈的本土意识,台湾人希望建构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叙事,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强调台湾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对“文化”与“政治”的区分: 许多台湾人能够清晰地将文化传承与政治归属区分开来。他们可以欣赏和学习中华文化,但并不认为这会自然而然地导致政治上的认同或归属。

总而言之,台湾人对于“自己是否才是中华文化正统”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绝大多数台湾人认同自己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但他们也强调这种传承是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经过融合、创新和在地化之后的“台湾式中华文化”。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视为一个拥有独特身份和文化的新主体,而不是简单地作为“正统”的附庸。与其说台湾人觉得自己是“中华文化正统”,不如说他们更愿意强调自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实践者和创新者,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了具有台湾特色的文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所以一些人会有“中华正统在台湾”的错觉,是因为60年代内地文革开始之后老蒋搞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试图用这种方式来证明其“正统”地位。问题你们是了解老蒋这个人的,我说他有文化吧,你们肯定不信……

所以台湾对“中华文化”的概念界定就很有问题:

中华文化所指的是符合三民主义,负有战斗任务,“讨毛反共”的文化[1]

然后台湾群众按照蒋总裁指示开始大力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主要举措包括并不限于:

A.拼命往中小学课本里加文言文内容,并顺便骂TG。

B.出版大量白话文古籍,并顺便骂TG。

C.举行各种大型文化典礼,比如祭孔活动,并顺便骂TG。

D.大力向外宣传台北故宫等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项目,并顺便骂TG。

E.制作各种教育警示片,直接骂TG。

所以你就知道这事完全是一场闹剧,能坚持下去的主要动力还是骂TG。因为60年代开始TG强势崛起,64年中法建交,然后连续试爆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也上了天,全世界都开始认真考虑中国问题,日本跟美国正在加紧商讨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同时搞“两个中国”的事儿,老蒋面临的压力简直前所未有(但再过几年,他就会发现这其实都不是事,糟心的日子还在后头呐!)。所以他大力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主要是想用这个法子对抗文革,顺便向全世界证明“传统文化在台湾”。

然而帮着老蒋搞这个运动的人都有谁呢?有孙科、王云五、陈立夫等等(……),其中陈立夫必须要好好说一说,陈氏兄弟在大陆的时候一直替老蒋打理党内事务,跟陈诚关系不算很好。等到了台湾之后老蒋重用陈诚,陈立夫兄弟于是顺利背锅,为国民党丢掉大陆负了责,滚去美国养鸡了。然后在养鸡期间,他完成了“近代儒学的旷世巨作:四书道贯”,等到65年陈诚蹬了腿,陈立夫马上返台重新参与党国文化建设,然后出手编纂了一套“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其特色,就是教材内容大量源自四书。

还是他陈立夫注的四书,别人你甭管是什么朱子还是什么这个那个的,都不好使。

那么陈立夫这水平怎么样呢?咱们看一个例子就成:

(X性=(A求食+B求偶)+C求仁求义)为了大我之生存,而牺牲小我以求之,是即将A+B降至0%,而使C升至100%,此乃完成“求仁”的任务,故曰“成仁”,亦称“取义”

我愿称之为绝活。

此外陈立夫大量引用近现代名人名言来作为注释……好吧,其实就是用了一大堆老蒋语录,所以这教材简直没法看,完全是“四书注蒋”(老蒋:谢谢,有被爽到)。最后由于实在是过于生草,坚持到了1988年之后终于坚持不下去了。所以你要说学这玩意能学到“中华文化正统”,我……

不过有一说一,由于文言文在国文课中的比例实在太高(65%),导致台湾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古文灌输能力远超内地;而各种典籍的白话今译工作也确实起到了不少成效,使得许多“国学大师”横空出世;而岛内不遗余力地对内地进行各种攻讦(比如说,文革摧毁了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在90年代港台文化强势时期形成了合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90年代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呢……

民进党开始对国民党发起冲击了。

中华民国89年,公元2000年,阿扁赢得大选,民进党上台执政,然后一个转身,调整课纲,把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就给砍了,代之以“论孟选读”。百万槽工表示:草(中国语)。

这TM的怎么办?老子搞了这么多年的“中华文化”,你现在把课纲调整了,我们干啥去啊?

好办,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啊!

所以进入新世纪以后,各种台湾“国学大师”在内地就跟雨后的蘑菇一样,层出不穷。他们带来了台湾的“中华文化”,同时也将“中华传统在台湾”这一理念灌输了进来。与此同时,台湾领导人敏锐地发现了台湾在经济发展中已经全面落伍,所以他们也开始决定打文化牌了:

马英九曾经说过中华文化在大陆“断绝”了而且“断绝”这个词用过三次[2]
大陆的主流思想逐渐回归中华文化,让人感到庆幸。台湾多年来一直是捍卫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希望透过民国百年的活动把这些展现出来”[3]

所以这文化正统不正统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用这个名义反攻大陆并获取文化胜利。这要真说起来了,台湾1945年光复,到50年代初还在搞国语普及运动,然后又搞了反共战斗文学,忽然从60年代中期开始讨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了,说自己“保存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用岩里政男保存的啊?

所以你说台湾人是否觉得自己才是中华文化正统——这重要么?好歹也宣传了几十年,能没人信么?不过台湾有人信这个也就算了,内地自己也有人信这玩意就离谱……

PS.鉴于有人表示对陈立夫的四书水平感兴趣,所以……

请上眼:

不能只有我一个人瞎。

参考

  1.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释意:台湾·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2. ^ 《许嘉璐:中国只不过想恢复祖宗基业》,《旺报》,2013年2月24日。
  3. ^ 马英九在“民国百年”庆祝活动艺文类“国策顾问”座谈会上的讲话
user avatar

去世的那个西方御用文人余英时,此人在研究陈寅恪先生时说:“陈先生怀念过去的文化中国”

文化中国,就是民国

民国什么样子就不用我多说了吧,知乎上有人说

民国时期80%——90%的老百姓都没法读书

网络上津津乐道民国时期大学教授、社会名流的所谓“自由风范”“独立精神”“风骨”,称为“民国范儿”。其实就是一群文人顾影自怜、自命不凡罢了。

舒新城先生1924年曾就内地湖南所见闻的教育行政的混乱情形做过批判:内乱对于教育显明的影响列下:(一)省教育经费积欠至十个月;(二)指定为省教育经费的盐税附加税为军人提去四十余万;(三)地方教育经费随时被军人提取,致各地欠费自数月至十余月不等;(四)地方教育机关,随时被军人占据,学校常不能如期开学;(五)内地交通权完全为军人占据,学生不能按期到校,甚至于被危险;(六)教会学校特别发达。

教育社会学家卢绍稷在1931年出版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在论及当时的各级教育成效时曾说:我国教育,因承数千余年“偏重个人”积习之故,所以近年以来,虽尝闻有“适应社会”之呼声,而学校毕业生尚未能皆为社会上实际有用之人物。试观我国现今学子,除少数外国留学生与国内中等以上学校毕业生讲求实学外,大都徒冒虚名,以“文凭”为目的,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无所裨益于社会。小学毕业生,知识幼稚,姑置勿论。中学毕业生,往往学农不农,学工不工,学商不商,甚至有在家赋闲,成为社会上之寄生虫。至大学与专科学校毕业生,对于学问虽算有一点门径,但尝见有毕业于纺织专科,而为普通中学图画教员者;有以毕业于农业专科,而为普通行政机关助理员者,甚至有以留学欧美各国大学与专门学校毕业,归而应考试于书业机关,充普通编译员者。所用非所学,滔滔皆是。

叶圣陶先生在1946年发表的短文中所揭露中小学中具体问题的情形:很有几个县城里,学生看不到铅字排印的书本,除了教科书,校长、教师、以及家里的父兄,一致认为铅字排印的书本不是好东西,即使也有几本不妨看看,然而挑选挺麻烦,还是一律不准看方便。学生看课外书是冒险的事,要随时慎防监察的眼睛,如果被发觉了,至少受一顿责骂。……某一个教育行政机关对视察人员作如下的指示。一个教师,如果对于待遇不大计较,教功课认真,得到学生的好感,他就有些可疑,应加注意。一个学生,如果埋头用功,功课不错,又喜欢看课外书籍,他就有些可疑,应加注意。

1931年,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的主笔陶希圣感叹说:“从小学到大学的几层等级,逐渐把贫苦子弟剔除下来,最贫苦的农工子弟们没有受初等教育的机会,其中升入中学的少数青年,大抵出于中资或富裕的工商业、地主、官僚家族,大学则是所谓的上层社会,即大地主、金融资本家、工业资本阶级的领域,他们的子弟是最能住进大学的。”

比如胡适,天天喊别人宽容,自己却是在台湾被一名抬杠的学生气死的

傅斯年赴台后首先受命担任台湾大学校长,然而在他履新后仅三个月,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六事件”——国民党军警攻入台大,抓捕了100多名爱国学生,并先后处决7人——曾经的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傅校长,最终也只是选择了明哲保身。次年,傅斯年便在台湾省议会答复“教育质询”时突患脑溢血逝世。

罗家伦也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但是比起好友傅斯年等更加醉心政治,政客的成分远强于学者。罗家伦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已投靠蒋介石,支持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吹捧过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逃台后的1952年,罗家伦奉蒋介石旨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谁知碰巧对岸大陆已经开始简化字运动,反而因此被一百多位“议员”攻击为“通共匪谍”,只好就此作罢。

据统计,1948年当选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81名院士中,有近60人选择了留在大陆,或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回到大陆。还有一点则是,大量留学海外的中国知识分子们,先后响应新中国号召,排除万难回归大陆。

1949年12月,周恩来总理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邀请在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据统计,自1949年8月至1956年10月,先后有约2290名海外学者选择了归国。这其中有物理学家钱学森、邓稼先、赵忠尧、程开甲、谢希德、朱光亚、黄昆、梁思礼等,有地质学家李四光,有数学家华罗庚、郭永怀,有化学家傅鹰,有生化学家钮经义,有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有材料学家师昌绪,有建筑学家吴良镛……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文盲,文盲率高达80%;而在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文盲率更是超过95%;同时,全国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仅20%,初中入学率更是只有6%。

新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四次扫盲运动,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在1964年开始的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同时也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几年间,1亿多成年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而到2000年,中国的文盲率已经降至6.72%。这堪称人类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迹。

请问,那些民国大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

说什么现在没有大师,其实说白了就是对老百姓人人都有文化都接受过教育不满;打破了这些所谓“大师”垄断知识的利益。

user avatar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士族南迁,自以为正统。

然而最后隋唐的风骨与格局,终究是在胡汉混居文明不昌的北方铸就的。

而南朝呢,只剩下苟延残喘的虚浮与无可奈何的朽烂。

所谓华夏的正统,不是一块玉玺,一种字体,几本旧书,不是衍圣公和张天师,更加不是家谱血脉,而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秉持至今的坚韧,勤劳,智慧和自信。


我要舔几句。

凡文明皆有其路径与演进,道统自有内含的昭昭天命。放弃天命则将被历史报复然后抛弃,或者脱胎换骨。

药丸讷。

user avatar

你好! 我是台灣人

台灣從明、清時期,大量的閩南人、客家人來台,不過閩南人的數量壓倒性的優勢,當時台灣受到這2大族群的影響,但是台灣大多還是以閩南文化為主。

之後日本侵略台灣,把日本的文化輸出台灣,造成:台灣的生活習慣、閩南語參雜很多日語名詞、房屋構造、食物....等等,都有些微的相似日本。

日本戰敗後,國民黨來光復台灣,不僅帶來很多的大陸文物、還有很多詩人、老師、作家、民俗學家....等等,但是國民黨軍政人員,甫經歷中日戰爭,對舉目皆是日本風格的臺灣生起排斥心態,蔣中正決心要整頓台灣一番,不論是從教育、節日、宣傳上......等等。

所以說台灣很多正統的中華文化,是蔣公、國民黨帶來台灣的,如果國民黨沒有來台灣,台灣現在可能還是閩南文化參雜日本文化。

後來蔣經國去世後,李登輝奪得政權,和那些日治時期得到日本好處的漢奸台獨地主、商人,一起開創民進黨,除了報復國民黨之外,就是搞去中國化+搞台獨化。

所以蔣時期那時候,帶來大量的中華文化,台灣也沒受到大陸文革的影響,所以那時候才有資格說【中華文化正統】 ,現在台灣 經由民進黨的 【文化大革命】我覺的已經慢慢地喪失掉 中華文化了,只能說多數的年輕人被【綠媒體帶風向(電視節目、FB政治文章、PTT)+部分政治傾向的學生】當成綠衛兵。



我國中時期(2003年~2006年),那時候我們的國文課本,課本中的文言文就佔了 60~70%,白話文只占30~40%,而且班導又是國文老師,而且這個女老師才27歲,新官上任3把火,只要是班會、自習課,都拿來上國文,我還記得星期四 早上升旗聽完主任廢話後,原本的第1、2節的班會課跟3、4節的國文課合併,變成早上要上四節國文課,下午第1節的自習課,班導還是拿來上國文課。

班導不僅僅會發國文課本上沒有的難字條,還準備了 國文 A、B、C 黃卷,來給我們小考,最變態的是考卷裡很多選擇題的文言文課本上都沒有。 詞性、詞義、映襯、對仗、倒裝、排比...等等,這些都是不想被打就要背熟的而且考不及格60分的就要去領考卷,順便給熱熔膠棒打N下。

而且班導幾乎把白話文的課文跳掉,只上文言文的課文,而且課本上沒有的內容,老師還會"微笑的" 發給學生 【生字條(大多都是難字)+老師製作的補充資料】。

部分舉例:

一、「之」

1.用作助詞

(一)用來舒緩語氣,可以不譯出

(二)相當於「的」。

2.用作代詞,相當於「這」、「這個」、「這樣」及「他(它)們」。

3.用作動詞,相當於「到」、「去」


二、「而」

1.用作連詞,相當於「又」、「而且」、「卻」、「如果」、「接着」或可以不譯出。

2.用作代詞,相當於「你的」。


三、「也」

1.用作語氣助詞

(一) (i)表示肯定語氣 「。」

(ii)表示疑問語氣「(問號)」

(iii)表示感嘆語氣 「!」

(二)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


四、「乎」

1.用作語氣助詞

(一) 經常用於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i) 表示肯定語氣,常見於反問句

(ii)表示疑問語氣時,相當於「嗎」、「呢」。

(iii)表示感嘆語氣時,相當於「啊」。

(iv)表示測度語度時,相當於「吧」。

(二)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

2.用作仲詞,相當於「於」。


五、「矣」

1.用作語氣助詞

(一)經常用於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i) 表示肯定語氣,相當於「了」或可以不譯出

(ii)表示疑問語氣時,相當於「嗎」

(iii)表示感嘆語氣時,相當於「啊」。

(iv)表示測度語度時,相當於「吧」。

(二)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

2.用作仲詞,相當於「於」。


六、「其」

1.用作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她/它/我(的)」

2.用作指示代詞,相當於「那」、「那些」、「那裡」及「其中」。

3.用作副詞,相當於「難道」、「怎麼樣」。

4.用作連詞,相當於「還是」。


七、「者」

1.用作助詞

(一)指人、物、事、時間、地點等。相當於「的」或「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地方」。

(二)放在主語之後,表示稍微停頓或判斷。


八、「乃」

1.用作副詞,相當於「就」、「都」、「竟然」、「反而」。

2.用作代詞,相當於「你的」。


九、「焉」

1.用作語氣助詞

(一)用在句末,可以不譯出。

(二)用於句中,表示停頓。

2.用作疑問代詞,相當於「哪裡」、「怎麼」。


十、「以」

1.用作仲詞,相當於「用」、「拿」、「憑借」、「按照」、「由於」

2.用作連詞,相當於「而」、「因為」或不譯出來。


十一、「爾」

1.用作語氣助詞,用於句末,相對於「罷了」。

2.用作代詞,相當於「你」、「你們」、「你(們)的」、「這樣」



【網路圖片】


國中國文課本課綱對比:




高中國文課本:



學校廁所貼唐詩(小學、國中):



中國傳統習俗:

過年



清明節




壁畫


https://www.zhihu.com/video/973052045343768576

user avatar

-

题目改了?

原题:为什么台湾地区的人会觉得自己才是中华文化正统?

下面是对应的原答。

--------------------------------------------------------------------------------

你最好巴不得他们认为是正统。

若不认为是正统,「海洋新兴民族」就出来了。

那些高喊「文化正统论」的,哪个不是忧国忧民的「统派」?

现今世道,太多愚蠢无知,非要民族内战流血才得爽快的五 X ,永远想不通这个道理。

连文化二字,也舍不得让台湾同胞自豪一下,整天还想要统一?

你们这些人,适足以为分裂民族的罪人。

我也学各位,骂诸位是汉奸,你接受不?

不接受?

请把「中华文化正统」六字送新加坡人,看他们要也不要?

是不是新加坡人,把英文当成母语的,全是汉奸了?

知不知道各位的逻辑论述,有多破败吗?

泱泱大中华文化,世人皆争正统,这不是好事,还是错了?

我巴不得日本人,韩国人都来争哩。

有本事,就让自己作出自豪的文化成绩来,

不比跟人争嘴皮子功绩来的有意义?

什么汉唐,什么明宋,哪个是你的作为?

汉唐明宋多少古迹,倒是真叫你给打烂了,成渣渣了。

多少败家子,转眼一变,我的妈,还成了国士了?

呕。

-

user avatar

现在真要是这么认为就好了。

有一说一,在蒋介石父子统治的时期以及蒋经国去世后一段时间,确实还自认正统,大家有空可以去搜一下当时台湾的播音腔调,电视台主播们以及电视剧都尽可能的把口音向大陆口音看齐。

至于这种变化,大家可以从台湾的影视剧发展看出端倪来。

打个比方:台湾曾拍摄过非常具有传统中国色彩的台版《包青天》《天师钟馗》,河南电视台重播过,我看过很多次,不得不说确实是标准的中国色彩。

而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十年,台湾可还曾有类似的传统中国色彩影视剧?

一堆不知所云的偶像剧,仿佛台湾的过去都不存在一样。

要么就是去年出了一个大雷:《斯卡罗》。

这个剧牛就牛在,它用团劫对团劫,构建弯弯共同体,以至于一贯喜欢团劫的小将们都受不了了。

因此,从此来看,台湾和香港出港灿一样,出现大量台蛙,不是偶然的。

文化的割裂,事实上造就了新的族群。

说起来更可笑的是,大陆的小将们整天热衷于说皇汉都是对岸出钱供起来的,这种话语在《斯卡罗》出来以后也消失了(基本上见不到了,估计是打脸太厉害),因为小将们没想到原来对岸之所以毒立倾向那么厉害,居然也是搞团劫的结果……于是小将们哑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牵涉到历史、政治、认同感等多个层面,而且台湾内部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审视:1. 历史的传承与断裂: 中华文化根源: 台湾的汉族人口绝大多数是在明清时期从福建、广东等地移民过来的,他们带来了原乡的文化、语言(闽南语、客家话等).............
  • 回答
    “输出汉服运动能拯救台湾族群认同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台湾当下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要深入探讨,需要先理解台湾族群认同的形成过程,以及汉服运动在这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台湾族群认同的复杂性由来已久首先,台湾的族群认同之所以复杂,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台湾社会里确实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一旦发生外部战争,很可能会导致内部的动荡甚至内战。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它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中国历史、政治体制以及现实社会状况的一些解读。首先,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近代史充满了战争和内.............
  • 回答
    关于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地区存在贫穷落后印象的看法,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背后牵涉到历史、信息流通、社会经济发展差异以及认知偏差等多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历史背景与早期印象的固化: 中国大陆的现代化起步较晚: 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
  • 回答
    台湾人对大陆的“落后感”,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更不是凭空来的,它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汇聚了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因素的泥沙,才形成了如今这般深入骨髓的认知。要说清楚这点,咱得一层一层剥开了看。一、时间差与发展轨迹的岔路口:早期印象的烙印首先,得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台湾虽然刚刚经.............
  • 回答
    这问题嘛,作为台湾人来回答,确实得仔细想想。毕竟我从小在台湾长大,对这里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了,要跳脱出来去看大陆,也得费点劲儿。不过,真要说起来,大陆吸引我的地方,我觉得挺多挺实在的。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大”。这个大不光是地理面积,更是文化、历史积淀的“大”,以及生活方方面面的“大”。 地理上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概而论说所有台湾人都看不起大陆人,或者所有大陆人都觉得被看不起。但如果说“普遍觉得”,那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台湾人存在这种看法,同时也有不少大陆人有这种被看不起的感受。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儿。1. 历史与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是最根本的 两岸分治的背景: 从国.............
  • 回答
    台湾人和部分大陆人之所以普遍认为中美可能会为台湾开战,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地缘政治、历史遗留、军事战略、经济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的复杂交织。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台湾视角:生存的现实与安全困境 “被中国统一”的恐惧: 台湾自1949年以来,与中国大陆在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发展.............
  • 回答
    福原爱和江宏杰的感情一直备受关注,而围绕着他们的政治立场,也常常成为一些讨论的焦点。最近,江宏杰关于“台湾和中国是两地”的说法,无疑又一次将这个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从江宏杰的角度来看,他作为一个在台湾出生、成长并具有台湾身份认同的公众人物,说出“台湾和中国是两地”,这本身符合他在台湾社会普遍的认知和.............
  • 回答
    关于中国大陆何时以及如何统一台湾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并且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历史背景首先,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回顾一段漫长的历史。简单来说: 清朝时期: 台湾在17世纪被荷兰殖民后,于1683年被清朝纳入版图,成为中国的一个省份。 .............
  • 回答
    台湾的去中国化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回溯历史,审视社会变迁,以及政治、教育和文化层面的种种影响。去中国化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要理解台湾的去中国化,首先要回到国民党迁台后的历史。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和对抗共产党的“中国”,.............
  • 回答
    许多人之所以认为“台独”思想“低端”,这背后其实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情感因素,并非一个简单就能概括的标签。如果要详细地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种普遍看法:一、 历史与民族认同的视角: “一个中国”的叙事根深蒂固: 在中国大陆,从教科书、官方宣传到民间教育,自小灌输的就是“台.............
  • 回答
    关于欧阳娜娜是否支持“台独”,这是一个在两岸关系敏感的背景下,非常复杂且常常引发争议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且避免使用那些一眼就能看穿是机器生成的空洞词汇。首先,理解“台独”的涵义至关重要。 在大陆语境下,“台独”通常指的是台湾走向独立的政治主张,与“一个中国”原则相.............
  • 回答
    .......
  • 回答
    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可以说是触动了不少人敏感的神经。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值得说道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事情发生的背景。当时在日本大阪,遭遇了台风“飞燕”的袭击,导致关西国际机场大面积瘫痪,很多旅客滞留。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交通中断,大家的心情肯定都非常焦.............
  • 回答
    在台湾,关于“维持现状”与“台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尝试剥离掉一些可能带有预设色彩的解读,尽量呈现一种更贴近台湾社会真实想法的图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维持现状”在台湾拥有非常广泛的民意基础。民意调查一再显示,绝大多数台.............
  • 回答
    “大陆人觉得台湾人想当日本人”这种说法,确实是一个在两岸交流中时常能听到,也相当值得玩味的一种观点。要理解它,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立场,还有历史情感、文化认同、社会现实,以及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解读方式。一、 这种说法的来源和表现形式: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有相当一.............
  • 回答
    昨天台灣通過了《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這確實是個大事,背後牽扯著不少複雜的歷史情感和政治考量。我認為,這個法案的本質,是為了讓台灣社會能夠面對過去,尤其是國民黨政府遷台後,在一黨專政時期所發生的許多不公義的事件,像是白色恐怖、政治迫害等等。「轉型正義」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學術,但它的核心精神就是「釐清歷.............
  • 回答
    一些台灣獨立運動的倡議者,或許會存在一種「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全部斷交,台灣就可以獨立」的錯覺。這種想法的產生,往往是出於對國際政治運作的某種簡化理解,並混雜著對台灣主體性追求的迫切渴望。要理解這種錯覺是如何形成的,我們需要從幾個層面來探討。首先,這可能是一種「去中華民國化」的邏輯推演。 在許多支持台灣.............
  • 回答
    台湾民众对蔡英文(蔡英文)的看法因立场、世代、政治倾向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蔡英文的背景与政策蔡英文是台湾地区领导人,2016年首次当选,2inct020年连任。其执政期间,台湾社会围绕“去中国化”、两岸关系、本土化改革等议题展开激烈讨论。她的政策核心包括: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