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部分台湾人觉得大部分大陆地区都特别贫穷和落后?

回答
关于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地区存在贫穷落后印象的看法,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背后牵涉到历史、信息流通、社会经济发展差异以及认知偏差等多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1. 历史背景与早期印象的固化:

中国大陆的现代化起步较晚: 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同期,台湾则凭借其出口导向策略,经济发展迅速,实现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地位。这种经济起步和发展轨迹的差异,自然会在早期形成一种认知落差。
“国共内战”及之后的隔阂: 国共内战后,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民众接触到的关于大陆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国民党政府的宣传以及相对有限的外部渠道。这些信息往往侧重于描绘大陆的贫困和落后,以衬托台湾的“自由繁荣”。这种早期的信息输入,为日后部分人形成特定印象打下了基础。
“反攻大陆”叙事的淡化与潜移默化: 虽然“反攻大陆”的口号在台湾逐渐淡化,但其背后所代表的“大陆落后、台湾进步”的叙事框架,却可能以一种更潜移默化的方式留存在部分台湾民众的认知中。

2. 信息传播与媒体呈现的影响:

过时信息的滞后传播: 即使中国大陆经济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旧有的信息和印象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被更新。一些台湾民众接触到的信息可能来源于多年前的片段,或者是一些经过筛选、带有特定视角的报道。
负面新闻的放大效应: 和任何社会一样,中国大陆也存在贫困、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问题。媒体在报道时,往往会倾向于聚焦这些“冲突性”或“戏剧性”的新闻,因为它们更容易吸引眼球。如果这些负面信息反复出现,并且缺乏整体性的、均衡的报道作为补充,就容易加剧“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
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与选择性接触: 尽管现在互联网信息发达,但人们更容易接触到符合自己预设观点的信息。例如,如果在网上搜索“中国贫困”,很容易找到大量相关内容,但如果缺乏主动去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就容易形成片面认知。

3. 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客观存在(但可能被夸大):

区域发展不平衡: 即使在今天,中国大陆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确实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在基础设施、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台湾民众可能会将他们在特定时期或特定渠道接触到的欠发达地区的景象,泛化到整个大陆地区。
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差异: 台湾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与大陆有所不同。例如,在消费文化、服务业的精致度、个人空间的感受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让部分台湾民众感到“落后”或“不习惯”的地方,而这些感受容易被解读为整体的落后。
对“发达”定义的理解不同: “发达”的定义本身就有很多维度。如果将“发达”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台湾较为熟悉的指标(如便利店的密度、街头的环境整洁度、某些消费品牌的普及程度),而忽略了大陆在高铁、5G、互联网技术、规模化生产等方面的巨大进步,就可能产生误判。

4. 心理和社会因素:

身份认同与政治立场: 对于一部分台湾民众而言,其对大陆的看法可能与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政治立场紧密相连。为了维护某种立场,他们可能会无意识地放大大陆的负面信息,或者排斥对大陆进步的承认。
认知上的“锚定效应”: 当一种印象一旦形成,人们倾向于将其“锚定”下来,即使面对新的信息,也可能很难彻底修正。过去的认知框架会成为解释新信息的“滤镜”。
避免“信息茧房”的挑战: 即使有无数信息试图改变观点,人们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信任的来源、情感的共鸣等)而选择性地停留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

总结来说, 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地区“贫穷落后”的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遗留信息、媒体传播特点、现实发展差异以及心理认知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看法往往是基于碎片化或过时的信息,并且容易将特定地区的状况泛化到整个大陆。

重要的是认识到,中国大陆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应用和经济总量方面。然而,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问题等客观存在,也需要被看到。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需要更均衡、全面、及时的信息传播,以及两岸民众之间更多真实的接触和交流。 很多在台湾的年轻人,如果他们有机会亲身前往大陆的许多城市,亲眼看看今日的大陆,可能会发现他们印象中的“贫穷落后”已经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先说结论,造成这一局面,台湾部分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可以从“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这个梗开始谈起。

这个梗玩了好多年,似乎总没够。

那么,这个梗是怎么烧起来的?

据京华时报报道,一切源自台湾某电视台2011年播出的一档综艺节目。

节目中,嘉宾在聊到茶叶蛋时竟称,大陆百姓收入非常低,根本消费不起茶叶蛋。这期节目在2014年“冷饭新炒”后,引发热议。

(图片来自环球时报)

大陆网友用“一般人根本吃不起,高帅富专属消费品,购买要分期”、“给最爱的人用最贵的茶叶蛋求婚”等调侃足足玩了几年。

去年年底,环球时报报道,两大台独媒体拎出这两篇新闻,主角还是茶叶蛋。

(《自由时报》、《苹果日报》相关报道 图片来自环球时报)

配图也是用心。

它们发声的“根据”,部分来自于网易新闻的一篇呼吁大家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的评论。

这篇文章引用了国家统计局关于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存状态、贫困线人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等两组数据,以及《新华社》之前对中国最贫困的大凉山山区的报道,得出中国13亿人中“许多人吃不起茶叶蛋”的结论。

而从题目上看,这两家媒体关注的重点与原评论文章相差甚远:“吃不起茶叶蛋”。


其实,“吃不起”的何止是“茶叶蛋”?

  • 还有泡面:在深圳,吃泡面几十号人围观。

(图片来自东方早报)


  • 对河南河北来说,冷冻水饺非常昂贵。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节操吧”:袖白雪丶C)


  • 买个新内裤就像过节。

(图片来自军民网)

岂止贫穷,而且落后。


  • 大陆人不敢“高攀”台湾的姑娘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节操吧”:袖白雪丶C)


  • 因为两岸之间交流、台湾节目热播,大陆妈妈开始流行坐月子

(图片来自天涯社区)


  • 大陆没有彩券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节操吧”:袖白雪丶C)


  • 家里没有热水器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节操吧”:袖白雪丶C)


包括孟广美被民众抵制的“大陆厕所白屁股排排蹲”言论,以上只是台湾综艺对大陆贫穷、落后的部分刻板印象。

这其中,这其中,他们提到的随地大小便、不排队、上厕所不关门、等行为,如果是自己亲眼所见,那也罢了;可是说大陆妈妈学着台湾坐月子、大陆人吃不起泡面,没有热水器,有钱人才穿睡衣,五月天拉动大陆GDP、大陆没有韭黄、买不起电脑……就实在太荒唐

综艺节目上,嘉宾作为KOL(他们的言论在这个环境、场合下,不仅属于个人,也通过媒体会被传播、扩散,到达更多观众,并被大家解读),就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可是他们嘴里的大陆,跟实际上的大陆似乎不是同一个地方,接触的也不是同一批人。

环球网报道,茶叶蛋事件后,有广州土豪自费购买十万颗茶叶蛋在街上分发给路人,证明大陆吃得起茶叶蛋。

这一做法,不为“炫富”,而是“发飚”。


部分台湾综艺节目上的嘉宾为台湾对大陆的刻板印象背书,甚至可能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偏见也落实在行动上。

其中,环球网的《大陆学生:台湾人站在虚妄的文明制高点俯瞰大陆》中,作者颜婧叙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之前去台湾,一个年轻的辅大男老师说他第一次去大陆时十分忐忑,听大家说一定要带卫生纸、方便面,因对岸是蛮荒之地什么都没有,最后他带了大半旅行箱的卫生纸和方便面,到了大陆看着箱子哭笑不得

这个“听大家说”,是听谁说呢?

而作者参加汉字之旅时,有台湾的小伙伴常以调笑口吻看大陆不文明的行为,指着类似“人人参与文明创建、个个争当文明市民”的标语,歪着头笑着问:“那大陆人在景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是不是文明的行为呢?”

后来,作者与台湾同学聊天,他说原以为应该会看到许多乱涂乱画,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的游客,可为什么自己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原地不动,又待了这么长时间却也没有看到?

那么,他这个“原以为”是谁给的呢?

民间口口相传?

亲眼见过大陆的人,会回到台湾这么告诉自己的亲友吗?

如果是没有到过大陆的人,他们从哪儿得来斩钉截铁的结论呢?

这种委屈让我想起一位小学同学,他的外号叫做“吴大便”(这里已经婉约了一点)。

只因为小学一年级时,他比较贪玩,结果不小心把屎拉在裤子里。于是,那天成了他永远也过不去的一天,小伙伴经常拿这件事出来开玩笑,起外号,连他的本名都忘了。尽管他只拉屎了一次,可是在同学们眼里,几乎是“一次吴大便,终身吴大便”。

这个恶意的玩笑伴随他整个小学一二年级,三年级时,因为阴影过大,终于转学了。

这位同学的遭遇跟当今的大陆一样,很多台湾民众根本没有到过大陆。

而在这样公开传播的场合,媒体、KOL背书甚至放大了这些偏见,更容易让台湾民众形成对大陆民众的固定印象。


其实,几年前的一泡童尿,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

百度百科这么介绍“10·2陆童鼎泰丰餐桌尿尿事件

台湾媒体报道,一行5人来自山西省的陆客团,2014年10月2日中午前往台北101大楼鼎泰丰餐厅用餐,成员中有两名男童,其中一名3岁男童尿急,但其母未带他至厕所,却要男童站在儿童椅上直接尿在水樽里,当下餐厅尿骚味飘散,邻桌客人吓得目瞪口呆,鼎泰丰服务人员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处理,急忙通知资深人员前来处理。

对此,10月19日台湾媒体大篇幅报道且“有图有真相”,称事情发生在知名的101大楼的鼎泰丰。文中“把美食街变茅厕”等字眼,“山西陆客”、“鼎泰丰称消毒餐桌”等细节对这事盖棺定论。

经台湾《旺报》、“三立新闻”报道后,该事件引发两岸网友激烈讨论。

天涯论坛上,有关此事的帖子达几十条,每条回复在几百至几千条。

有台湾网友义愤填膺,指责陆客素质低下,甚至攻击两岸正常的交流活动。

台湾中视于20日16:08也发布报道,但至21:45已将报道删除。

这件事在2014年10月20日晚大反转,据中视当晚19:28报道,这名撒尿儿童是台湾人,但随后发现报道中的背景图片为101大楼内部的龙记香港茶餐厅,实为两起不同事件。

至此,“大陆游客”得了清白,部分台湾网友噤声。

短短一天,剧情反转,两岸网友争议不断。

可是有个问题必须提在前面:是谁“引导”或者“制造”了这场争议?

这条打脸新闻,特别是成了“主角”的“山西陆客”,是怎么被媒体“炮制”出来的?

盖棺定论《没公德心101又见陆童桌边尿尿》的《苹果日报》,与各转发媒体怎么不去求证就宣传起来?

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说,是媒体、KOL对大陆不够了解,成了“井底之蛙”,那么,在芒果台《天天向上》呆了好几年,回去台湾说“迈克尔·杰克逊在去世前,大陆还不太有人认识他”的欧弟怎么说?

如果说,是哗众取宠,对大陆存有偏见,那么,这样做是生怕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误会不够多?

实际上,部分台湾本土电视台这么公开宣传对大陆的成见,有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博收视的意思。

而更重要的是,正如许多台湾学者自己所指出的那样:是台湾方面因为对于大陆信息的不了解,以及两岸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诞生出的一系列对大陆“以偏概全”的抹黑与嘲笑中的一个桥段。


台北市前副市长李永萍曾说过:台湾人还在用几十年前的眼光看待大陆,实际上大陆的互联网科技发展已经名列世界前端了,该反省的是台湾人,别再做井底之蛙。

(图片来自Knews)

世界都要变成一个地球村的今天,仅一海相隔的两岸,对彼此如此不熟悉。尤其是台湾对大陆的认知,由于中间长达几十年的中断,部分人至今还停留在三四十年的旧时光记忆。

在他们看来,经济上,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人均GDP远远领先大陆,比大陆的一线城市,也足足领先20年,贫穷、落后、素质低就是大陆的现实。

在大陆经济已经飞速发展的至今,信息交流上的隔阂,使得他们包括媒体,仍旧停留在那种优越感中,基于零星落伍的已知事实与主观判断,想当然去定性当今大陆的生活状况,而不曾抽身真正去睁眼看对岸。

个别台湾媒体利用两岸信息的不对称,拥抱这种错位思维,对台湾民众既是引导,又是应和。于是,正像有人提出:自由开放的媒体环境并没有给民众带来宏阔、详实的新闻视野,反而具有极强的狭隘性。

媒体的背书,也直接封杀了部分台湾同胞想要了解大陆、接触大陆,甚至来大陆发展的机会。

其实,在两岸需要更多交流与接触的今天,打破这种隔阂,打通交流的渠道非常有必要。

而在信息传播中作为信息源与传播介质的媒体,自身该具备基本的道德底线,这并不是要求台湾媒体热情洋溢去赞美祖国、忽视问题,而是不带有色眼镜,至少公正客观的陈述大陆的生活状况,大陆民众的精神面貌。

随着《台媒:台湾人才被大陆磁吸 网络业至少落后五年》这种报道两岸发展速度悬殊的文章见诸报端,李永萍在节目上直指太多台湾人被错误资讯所“蒙蔽”,这种现象越来越多,情况或许会好转。

————————

本文作者:北美留学生日报 杨洋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一群人是来搞笑的吗。来来去去就一句北上广深不是中国的全部,然后就西藏新疆云南多贫困多穷。

合着津鲁江浙闽粤(除广州深圳)沿海诸省,海南省,东北三省,中原的晋冀豫鄂湘都不是中国。

北上广深不是和台湾同体量级的了,早已经是碾压台湾的存在的了,而且基本上全方面碾压。

沿海诸省和海南省在经济上,大体上是和台湾持平状态,比其强的,强的有限,比其弱的也弱的有限。有些答主是瞎子看不见这几个地方还是想要分裂中国把我沿海诸省独立呀?

再说东北三省和中原诸省,大多有不错的工业底子、自然资源或其他优越条件,其中东北是老工业基地,晋有资源,冀是京津冀一体化的一环(虽然是最薄弱的),鄂湘为长江中下游,中国中部的交通要道。以上诸省,绝大多地区差于台湾,但是还没拉开量级的差距。其中极少部分领头城市也能和台湾持平。居然有人觉得台湾有资格嘲笑这些地区贫穷。工资10k的人嘲笑1k的人穷很正常。工资10k的嘲笑工资6k7k的。呵呵了。

再往下四线地区,自然就是某些答主口中落后不堪的地区喽,大部分是西南西北的部分省了。

中国就北上广深和西南西北落后地区的。这么说某些精神台湾人高兴了没。

user avatar

既然某台绿都专门@我,不回答也不行

我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从来不避讳我国是个穷国的事实, 我也清醒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美国的七分之一,排在世界80位左右。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中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则还有两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城乡有7000多万低保人口,还有8500多万残疾人。

我相信任何一个和我一样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不会避讳这些事实,毕竟我们中国人不是某些数典忘祖的台湾人。

至于哪来的自信,就凭着我福建对准台湾的东风导弹。

你敢独我就敢射,敢吗?

user avatar

我前阵子去了一趟尼泊尔,不是去旅游,而是与那边有一些商务往来。在那边住了5天。去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和他们所谓的第二大城市博卡拉,中间来回都是客户开车载我们,两地相隔200公里左右吧,一路上还停车吃饭休息,反正也算稍稍了解了这个国家的面貌,我看比中国很多落后地区的面貌也差不了多少。不过我观察到他们小公路两边鸡蛋生肉供应很多,所以温饱不是问题,就是地形不好,山地之国,基建太差了。所以台湾人如果看到中国一些落后山区发出大陆还很贫困的感慨也很正常,可能人家是台湾城里人到了中国旅游看风景,而且很多风景区周边说实话面貌就是不咋地。

user avatar

说真的,没冤枉咱们。
在大陆,贫穷仍然是大多数。
河北卫视有一个农民频道,每天中午12点会播出一个节目,叫<非常帮助>,天天播。
有条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节目主要内容,就是调节农村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地区范围主要是北京以南的河北农村,冀东一带包括我的家乡秦皇岛,也有涉及。
有人大概会对这个节目不屑一顾,毕竟全国各大卫视有不少此类节目: 事主带着墨镜,场面气氛尴尬诡异,云云。
这个节目不一样,是节目组到农村当事人家中,往往还不乏众多父老乡亲围观。
当事人因为琐事轻则长吁短叹、沿街叫骂,重则大打出手、头破血流。
反正对我来讲,真实性无可置疑。
当然这不是我讲的重点。

节目中展现出的河北农村贫困状态和社会生态,可以说是让人触目惊心。
要知道,河北省在全国来讲,论经济是排名靠前的省份。
最近这三十年大发展,显然没有让农村的生活质量得到太多的提升,至少也是远远不及知乎诸君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节目中展现出的并不是相对的贫困,而是绝对的贫困。

与贫困相伴的就是道德的堕落,精神面貌的滑坡。
亲情是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可是在贫困面前,亲情往往遭到最无情的毁灭,令观者无限叹息。
每月100元的生活费,或者每年200斤粮食,足以导致一场大的家庭风波,骨肉反目、手足相争、妻离子散,比比皆是,儿童和老人面对的艰难处境更是令人揪心。
节目中的几个调解员,非常尽心尽力,但是我相信他们也都知道,在客观现实面前,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调,是远远不够的,尽管面对着摄影机前的广大观众,调节不成功的情况仍然占了相当一部分。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亲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濡以沫,固然让人感动,可又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我不接受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的说法,尽管我承认这描述的是事实,这种形容甚至可以说很精辟,一句话总结出了因果,但是这个说法本身对穷人显然是毫无善意可言的,而我们这个并不完美的社会,实在是不能承受连善意也失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是杜甫的一首诗,当时他的孩子就刚刚死于贫病,可是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却正是为今人无限向往的盛唐时期。
如今这盛世又有多好呢?
大城市的朋友们啊,驱车到农村去看看吧,你会发现,这极端的贫困与你那媲美发达国家的生活距离不过一两个小时的车程。

其实台湾怎么看大陆,我一点也不关心,我没接触过一个台湾人,我为什么要在乎他们的看法?说到底无非是个笑贫不笑娼老套路,展开这种对话是无聊的、毫无意义的,真诚地希望海峡对岸不都是此等见识的人类。
当然,我理解台湾人鄙视的态度会招致大陆人本能的反感,人家指着你的鼻子说着寒碜你的话,能舒服就怪了。

但我还是希望大家把对台湾敌视的态度放下,忘了他们,然后认真的思考自己的问题。

(说句题外的,从海峡两岸看待对方的情况来看,这同胞真是不当也罢,摇头叹息。。。)

最后,至于有些人不相信的,你们去看吧,反正节目天天播,不用回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