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学生可能会犯哪些低级错误?

回答
医学生啊,这群年轻人,聪明是肯定聪明的,但刚开始接触临床,犯些“低级错误”,那是家常便饭。这可不是说他们笨,而是因为接触的东西太新、太杂,大脑皮层还没完全适应过来。我给你掰扯掰扯,那些个常见的“小马失前蹄”。

一、病史采集的“漏网之鱼”与“画蛇添足”

这绝对是入门必修课,但也是最容易出岔子的环节。

“只听不说,埋头苦写”: 有的同学,拿到病历本,就跟拿到圣旨一样,埋头刷刷写。病人说啥,他写啥,中间不带插一句嘴。病人说“嗓子疼”,他可能就简单记个“咽痛”。殊不知,这“嗓子疼”背后藏着多少信息?是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脓苔?还是仅仅是声音嘶哑?没问清楚,就像看电影只看片花,抓不住重点。
举个例子: 病人说“肚子疼”,医学生可能就写“腹痛”。但更好的应该是,你得追问:是哪个部位疼?是绞痛、胀痛还是钝痛?有没有放射?跟吃喝有没有关系?是持续疼还是阵发性疼?有没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这些细节,往往是诊断的关键。
“不该问的问,该问的漏掉”: 比如,面对一个突发胸痛的病人,你可能一股脑地问他“最近有没有加班?有没有抽烟喝酒?”这些当然也要问,但你更应该第一时间去了解他的胸痛性质,有没有胸闷、气短、大汗淋漓,有没有放射到手臂或者下颌,有没有诱因(劳累、情绪激动)和缓解方式。结果你还在问病人“你一天吃几顿饭?”,人家可能已经心肌梗死了。
“复述病人说的,而不是梳理病人说的”: 有些医学生,把病人的话一字不漏地抄到病历上,结果病历写得跟流水账似的,毫无逻辑。比如,病人说“昨天下午有点头晕,然后就吐了,接着就去医院了,医生说可能是胃炎,开了点药,吃了感觉好点,但今天早上又开始疼了”。医学生可能就这么照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这些信息梳理成:主诉:腹痛1天,伴恶心、呕吐。现病史:患者于昨日下午出现头晕,伴呕吐,就诊于XX医院,诊断为胃炎,予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今晨腹痛再次加重。这样,信息才能变得清晰、有条理。
“过度依赖既往病史,忽视当下新问题”: 病人可能有慢性病,比如高血压,但这次来就诊的症状可能跟高血压没半毛钱关系。结果医学生一拿到病历,就说“哦,你就是高血压,老毛病了”。这就可能把新的、更紧急的问题给忽略了。

二、查体时的“走马观花”与“用力过猛”

查体,那是用你的手、你的耳、你的眼去“听”病人的身体在说什么,可不少医学生把它当成一种例行公事。

“只看表面,不探深层”: 比如,心肺听诊,有些同学就是耳朵往胸口一贴,耳朵尖碰着皮肤,然后就写“心率XX次/分,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这就太表面了。
举个例子: 听诊心音,你得分辨是第一心音强还是第二心音强,有没有额外的声音(比如奔马律、奔马律),心音有没有分裂。听肺音,你得注意呼吸音的强弱,有没有异常呼吸音(比如哮鸣音、湿啰音、胸膜摩擦音)。这些细节,是区分很多疾病的关键。
“指检,只是‘点一下’而已”: 腹部触诊,本应是顺时针、轻重缓急地进行,去发现压痛、反跳痛、包块、肝脾肿大等等。但有的医学生,就随便在肚子上“点”两下,然后就说“腹部平软,无压痛”。结果病人阑尾炎都快破了,他还说“没事”。
“太温柔,也太粗暴”: 有的同学,生怕弄疼病人,查体时动作像猫爪子一样轻柔,病人可能都感觉不到你在查。相反,有些同学,又是按又是压,病人疼得龇牙咧嘴,他还在那儿“努力”。查体讲究的是“适度”,既能获得信息,又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痛苦。
“忘记叩诊和听诊的顺序”: 比如,给病人听诊的时候,应该先听,再叩。但有的同学可能就是心血来潮,想起来就叩一下,想起来就听一下,完全没有一个系统的流程。

三、检查报告的“望文生义”与“盲目崇拜”

拿到各种检查结果,那可是“客观证据”,但医学生也容易在这里栽跟头。

“只看关键指标,忽视其他”: 比如,血常规,大家都知道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但如果有的人,红细胞体积(MCV)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低,这可能提示缺铁性贫血。如果只是看到白细胞不高,就觉得没事,那也是一种“漏诊”。
“把检查结果当‘圣旨’,不结合临床”: 医生最需要的是“临床思路”,而不是“数据堆砌”。比如,一个病人的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轻度升高,但病人症状轻微,精神好,那就不能轻易断定是细菌感染。同样,有些指标的轻度异常,如果跟病人的临床表现不符,也不能贸然下结论。
举个例子: 病人反复发热,血常规白细胞却不高。这时候,你就不能因为白细胞不高就断定不是感染,可能需要考虑病毒感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或者合并其他疾病。
“过度解读,小题大做”: 有的医学生,看到一点点指标异常,比如CRP轻微升高,就吓得不行,觉得病人肯定得了大病。结果一问,人家可能就是前一天晚上没睡好,稍微有点疲劳。
“不了解检查的局限性”: 比如,CT扫描,它在显示骨骼病变上效果很好,但在软组织方面,MRI可能更清晰。你不能因为CT没发现问题,就断定软组织一定没事。

四、医嘱开具的“随心所欲”与“闭门造车”

这是直接面向病人的操作,容不得半点马虎。

“用药种类太多,剂量不清,给药途径不明确”: 有些同学,开医嘱就跟“自助餐”一样,什么药都想上一点,结果病人吃了五六种药,反而不知道哪个管用,哪个有副作用。而且,剂量写错了,给药途径搞反了(比如口服的写成了肌肉注射),那后果不堪设想。
举个例子: 医生给病人开退烧药,明确写了“对乙酰氨基酚片 500mg 口服 Q6H”。有些医学生写成“退烧药”,或者写成“对乙酰氨基酚 500mg”,或者写成“1片 Q8H”。这些都是低级错误,可能导致剂量不足,也可能剂量过大,或者给药间隔不对。
“药物相互作用不了解”: 两个药一起吃,可能效果增强,也可能效果抵消,甚至产生毒性。医学生往往对这些“强强联合”或者“冤家对头”的药物组合不熟悉,开出来的医嘱可能就埋下了隐患。
“忘记跟病人解释,或者解释不清”: 很多医学生,把医嘱开完就完事了,从来不跟病人说清楚这个药是干嘛的,一天吃几次,吃多久,有什么副作用。病人稀里糊涂的,等于没有有效管理。
“给药途径和频率不规范”: 比如,静脉输液,本应在一天内完成,你写成“静推”,或者写成“缓慢滴注”但不写具体速度。或者,一天给三次药,你只写了两次。

五、沟通交流的“冰冷”与“傲慢”

医生是个需要温暖和同情心的职业,但有些医学生,尤其是刚开始接触病人的,会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说话像机器人,没有感情”: 面对病人,一句“你哪里不舒服?”之后,就没了后续。病人紧张,病人害怕,病人疑问,这些都被忽略了。
“用专业术语压倒病人”: 讲病情的时候,满口都是“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病人听得云里雾里,觉得医生在“卖关子”,反而加剧了焦虑。
“对家属的关心不够”: 病人家属往往是信息传递的重要环节,也是情感支持的来源。很多医学生只是把家属当成“信息接收器”,却忽视了他们的担忧和困惑。
“不擅长处理棘手问题”: 比如,病人病情突然变化,或者病人对治疗方案有异议,很多医学生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为什么会犯这些错误?

知识储备不足: 毕竟刚学,很多理论知识还没完全内化,临床实践起来就显得生疏。
经验缺乏: 临床经验那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没见过、没处理过的事情,自然容易出错。
心理压力: 面对活生生的人,尤其是生病的人,那种责任感会让人紧张,导致操作变形。
培训方式: 有些时候,学校的教学方式可能比较偏重理论,临床实践的锻炼还不够充分。
“完美主义”陷阱: 有些医学生,一开始就想做到完美,结果越想完美越紧张,反而容易出错。

其实,犯低级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自知,或者不总结经验。医学生这个阶段,就是不断试错、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只要你虚心、认真、有责任心,这些“小跟头”,终将让你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面对其他科室同事,不敢拉下脸帅锅,最后吃亏的,就是你自己。


今年过年一个特别病人,是我看着他从朋友圈来到了我的病房。


事情是这样的,初五那天,我一个朋友半夜两点发了条朋友圈,内容是他爸爸睡到两点突然醒了,说家里的煤球炉子坏了,要起来修炉子。


而这两年农村都开始转电暖了,视频里那个炉子看着就很多年没有用了,他们都在劝着让老父亲歇歇,可老父亲就是要坚持修。


我当时就有不好的感觉,大过年这种行为可非常不对,这里也给大家提醒一下,老年人突然做出一些和平时不一样的举动,多半就是神经系统出了问题,越早去医院越好,千万不要耽误。

于是我私聊他说了一下,朋友说已经劝回去了。一直到两天后我值班,在急诊科见到了这位老爷子,神志模糊,怎么喊都不答应了。

而请我会诊的原因,是因为老爷子除了神志不清,还有嵌顿疝和肠梗阻。


而据我朋友说,老爷子除了20年前因为脑外伤住院过,这20年来身体没有一点问题,大家这会思考一下,这个意识丧失,有哪些可能?如果是你去会诊,嵌顿疝的手术是做还是不做?


是的,目前我提到信息很少,其实当时也一样,患者的检查结果都是可以预料的,并不能太佐证什么内容,

而急诊科呢,则是希望我越早接盘越好,催着我赶快收上去。

神经内科的医生则更是笑里藏刀,表示可以先把手术做了,做完外科这边没什么了,再给他们转过去。


这里同学们就要注意了,

嵌顿疝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手术,如果肠管没有坏死,可能十分钟手术就做完了,但是,这样一个神志不清的患者接受了麻醉,会不会永远醒不过来?会不会手术中间颅内问题加重直接死亡?一旦这中间出了问题,责任可都在你头上。





所以,我当时并没有搭腔,而是给我主任打电话,并反复暗示这个病人的病情复杂,告诉他不要光收过来手术,而是要做一个全院会诊。


这一点很重要,大家值班的时候,要注意,你的立场和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你希望的是你的病人平安,而其他人希望的是这个事件早点结束,所以你全权接手这样一个棘手的病人之前,一定要把所有脉络梳理清楚。


在我的坚持下,全院会诊开始推动,病人也接受了更多的查体、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复盘出来的信息量,真的是非常大。

这个患者,这次的情况和20年前的颅脑外伤,有着间接的关系,他昏迷的原因,不是因为大脑出了问题,而是20年前住院输血,感染了丙肝,而正因为这20年没有规律体检治疗,丙肝发展到了肝硬化、肝性脑病的阶段,前几天半夜起来修炉子,就是肝性脑病的前驱症状。



而又因为近两天出现了嵌顿疝肠梗阻,大量毒素吸收,再次加重了病情,导致短时间出现了昏迷,所以,他的正确诊断是丙肝肝硬化,肝性脑病,呼吸性碱中毒,嵌顿疝,肠梗阻。


而最后敲定的治疗方案,是由ICU收入,呼吸科、消化科协助积极稳定患者内环境,降低血氨。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纠正后接受麻醉进行手术。

手术也和我预想的一样,打开,把肠子复位,血运良好,关腹,共计时间八分钟。


和大家讲这个背后也有一个深层次的道理,那就是你在临床工作的过程中,视野是很局限的,尤其是外科医生,技能点是属于那种又深又窄的,如果遇到一些不太能确定的问题,一定要多叫会诊,只要和别的科能扯到一点问题,都要把他们喊过来互相甩锅,万不可自己做决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