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邮件撕逼很有意思。我参加工作第二年吧,怒怼过公司另一个非直属上司高管。一个加拿大白胖子,是项目经理,我负责干技术活。这家伙总喜欢打电话分配工作,不怎么用邮件。也许仗着没有多少书面记录,只要项目出了问题他就甩锅给我和其他同事,甚至他在电话里交代的事情,都可以否认。没有人喜欢他。我当时都没意识到这算职场pua了。。
后来我向我直系老板抱怨,老板说,你以后每跟他打完电话,你给这个项目里相关的人都发一封followup的邮件,叙述一下你们在电话里说了什么,算是自我保护,哪怕他不回,你这也可以是凭证。
再后来我就保持了这个邮件跟进的习惯。之后也有小矛盾,但都没有emotional damage。直到某一次,和往常一样,我接到他的电话,记下他交代的事情,当时我觉得这个事情花不了多久,于是没有写这个总结邮件,而是做完了事情以后才发了一封报告邮件。我也不知道他发了什么疯,邮件回的我: who told you to do this? who said we could xxxx? How come I didn't know? ?
然后我也怒了,全大写一封邮件骂回了他, 抄送我的老板,大老板和HR。我说 you asked me to do this over the phone, so I did it. If you don't remember what you said two days ago, I suggest you take some time off and get enough sleep at night. Your short-term memory loss and terrible tantrum will put the whole project at risk. Moving forward, I will not do anything that you request unless it is in writing. I'm also copying HR here because I think your passive aggressiveness has violated the company rules. If you throw your anger at me again one more time for your own poor decision, I will file a report and send an email to everyone you know in this company. I have already loathed working on your projects, Xxx (我老板)please pull me away from his projects. You are simply an incompetent project manager. I'm requesting an apology from you.
老板们在后台跟他说了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总之他第二天打了电话道歉,后来我就再没有跟他合作过了。
微信弄不出这种效果。
很多回答扯那么多都没扯到点子上。
我就问,邮件的优势是现在才有的吗?微信的问题是刚刚被发现的吗?
中国不用邮件和不用信用卡一样,电子邮件在中国压根没有真正广泛流行过。
中国进入21世纪后,大部分公司包括政府机关还在使用纸质文件传递信息,甚至直到现在,不少地方依然如此。很多早就可以通过网络解决的问题依然如此。
而中国的QQ却早早地进入了个人生活领域。这种即时通讯的便利性被中国人早早的习惯。因此就像跨过信用卡直接进入手机支付一样,电子邮件是被直接跨过去了。
而且,对于中国人来说,记忆电子邮件地址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中国语言并不使用拉丁字母,所以中国人的邮箱注册名五花八门,有用名字拼音的,有用首字母缩写的,有用英文名的,甚至很多时候压根就是一串无意义的字符。这无疑又增大了中国人使用电子邮件的障碍。
最后,电子邮件有10000点好处,在即时通讯面前也是落后的,被取代是必然的,别整那些有的没的。你们那些吹电子邮件优势的文章,按照同样的格式和思路,完全可以整出“用纸质文件比用电子邮件更好”的文章出来。
现在的微信,钉钉之类的软件存在问题,不代表它不是发展方向。
二者各有用途,工具而已,为人所用,没必要踩一捧一。
邮件的优势是可以用作强证据,便于留存,减少扯皮。
但实际工作中,现场的形势瞬息万变,每天有几百上千个突发事件需要处理,这一秒发生了下一秒就要着手解决,这时候就必须要用WhatsApp或者微信。指望邮件,一天发生的事情一个月都解决不完。
非要认死理用邮件也可以,代价就是你孙子那一辈也用不上电。我们是无所谓,干一天领一天的工资。
既然邮件那么完美,勃兰登堡机场咋还没干完呢?还搁这尬吹。
用邮件员工舒服,用微信管理者舒服,就这么简单。
邮件其实效率更高,是真心的高,这不光是一个沟通习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时间管理和流程管理。
这其实在企业管理上都是显学了,大家都知道整块的工作时间是最宝贵的,现在绝大部分的工作其实都要进入所谓的「心流」是效果最好的,最怕的就是被打断。
于是邮件可以形成一个保护空间,信息收到了,信息在那里,信息可以慢慢处理。
乍一看这是降低效率,但是其实是对个人工作效率的一个提高,每天早上到公司看邮件,好,知道要做哪些事情了,知道几点钟有会了,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了,然后可以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
类似于一个课表就排好了。
不用被随时冒出来的信息打断,不需要随时丢掉手上的事情去做其他的,实在是爽。
而且,邮件被作为一个切入平台,外接了很多专门用来工作的工具,是专门用来工作的。
我觉得聊business development最好,说白了就是国内的市场拓展,一个印象里面非常需要用即时聊天工具来进行的环节。
常用工具有salesforce,然后salesforce和邮件各种打通,发个邮件,立马就被记录下来分门别类的放好,完全不需要手工记录。
然后还能从groove上导入各种模板,这模板可能是整个公司的sales operation团队搞出来的,客户问你是不是傻,对应的模板自己就冒出来了,亲,您傻,您全家都傻。
这些是不论即时聊天工具怎么扩容,都很难做到。
之所以企业管理研究上的显学到现实生活里面就出现了变样,原因也很简单,向上管理制。
即时聊天最大的特点就是,说什么立马有人要回复。
就前几年最经常在工作群里面看到的就是,收到收到收到……
咱们不是说在国内的外企,而是真的外国企业,有个很大的差异点就是,管理层要个数据,不能第一时间拿到,所以不能心血来潮;管理层要开个会议,要先看下面的人calendar上的时间,不能喊一句其他人立马丢下手里的事情跑去听训。
所以当管理者,很不爽,装逼质感非常差。
这很明显,在国内是反过来的。
很多都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滥用,来试图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题目正好说反了,不是国外把邮件当微信一样发,而是国内把微信当邮件一样发。
事实上微信正在被滥用。
微信是社交软件,它是我的私人生活工具,本就不该被工作入侵。
我用微信加的人叫“好友”,但是同事、领导、客户这些人,他们并不是我的好友,我既不想跟他们交朋友也不想对这些人开放我的私人生活,但是整个大环境就是默认工作可以肆无忌惮地入侵到我的私人领地。
发个朋友圈我还得顾及这帮孙子的感受,等分完组我什么分享的兴致也都没了。
大晚上躺在床上,上一秒用微信跟朋友聊得正开心,下一秒朋友对话框正下方就是同事发过来的工作信息,就问你扫兴不扫兴?大晚上你恶心谁呢?
有些国内的企业,还会要求员工把工作群置顶,潜台词就是工作高于你私人生活。我可去你妈的吧,您哪位啊?
以前微信是社交软件,一看到微信消息提醒,那叫一个充满期待。
后来微信成了办公软件,一看到微信消息提醒,那叫一个战战兢兢。
现在人都魔怔了,不看手机吧,怕耽误事;看手机吧,十几条未读信息能把人逼疯。
早晚有一天,老子指定不伺候了,有事发邮件,微信一概不回,找不着这个人了。别问,问就是不用微信。
谁他妈惯的你。
因为邮件才符合办公需求,微信只是个私人聊天软件。
我在加拿大多年,不论是在学校和教授沟通还是在律所和客户沟通,都是使用邮件。
所有邮件默认两个工作日之内回复,邮件说不清楚的事打办公室电话联系。除非十万火急,不然一旦下班,放假,没有人会回复邮件,也不会接关于工作的电话,因为这些时间是私人时间,私人时间属于休息,运动,读书,陪伴家人和朋友,在私人时间打扰别人是需要道歉或者额外付费的,这是被整个国家和社会广泛默认的规则。
最近遇到几个国内的客户,我按要求添加了微信,开始了自己的噩梦之旅。
首先,在私人微信上,24小时倒着时差骚扰我,也不管上班下班的,只要两小时没回复,就开始信息轰炸。
其次,经常发一串60秒语音,耗费大量的时间还听不清。
最后,文件不能自动归档,七天就失效,聊天记录不能自动归档,手一抖可能就整个删除了。一旦涉及追责,就是巨坑。
我没有在国内工作过,不明白一个私人社交软件怎么会被广泛的使用来办公。愚蠢的设计无法迅速搜寻和归档工作文件,还被迫把办公和私人生活杂糅在一起的,微信办公相当于默认你24小时都在待命,能忍受这种工作方式的人,一定很尊重你的工作,但是总是缺席陪伴家人的时间,也忽视自己的健康。
强烈建议所有在国内工作,或者有华人客户的朋友们办理工作微信,将公务和私人进行分割。工作微信上明确办公时间区间,下班后关闭信息提醒。
办公用邮件还是用即时通讯是一个问题,私人微信办公是另一个问题。
前一个问题是因为美国人开始用邮件办公的时候还没有即时通讯软件,属于历史惯性。现在美国大厂也是两者并用,平常用即时通讯更多,发邮件要么是因为对方级别比你高或者不熟,你不好意思直接发消息打扰对方,要么是一种宣战行为,群发邮件代表要开始撕逼了。
后一个问题是因为国内很多公司不想掏钱买企业级即时通讯服务,白嫖微信。
打个比喻,用微信和下属沟通,有点像皇帝和奴才太监的关系,随叫随到、不分场合、立马回应;
用邮件沟通,是皇帝和大臣的关系,更正式、更有仪式感、且对上位者的限制更多。
真上过班的人,才会发现工作用邮件、比用微信幸福多了。
邮件办公最大的好处,是不会期待对方“秒回”,所以收件方有足够的时间去整理信息,有更多的弹性时间,即便周末收到也可以等到周一上班再回。
而且因为邮件“非即时性”的特点,发起邮件对话的一方(通常是老板、或者甲方)会对自己编写的信息更认真,会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布置什么任务才会发送,
不会像微信这种“即时性”软件一样,很多老板是突然兴起了,就给员工或者给工作群里丢一个信息,甚至连文字都没有就一段语音过来了,
逻辑也不通顺、信息也不明了,搞的接收方一头雾水的,有时候还要猜,
要是群里都不理还好,只要有一个卷的人兴致勃勃的回复,那大家都要跟着卷起来。
不知道有没有人体验过,一个大老板在群里转发一篇莫名其妙的文章后,一堆中层小领导排队写小作文感想的奇葩场景。
这就是“移动办公无处不在”给劳动者带来的困境。
所以,客观上邮件是不方便的,但就是这种不方便反而利于劳动者,
这是对劳动者私人空间的尊重,
是对上/下班界限的明晰。
我觉得不是国内外的问题。
你可以在exchange上找到你们公司所有人的联系方式,但你总不能给他们一个一个加微信过去吧?
钉钉应该也可以但我们没用过,因为这玩意儿居然还能查考勤?hr自己就否了。
重点在于分锅和沟通效率
所以不管是从保护自己,还是提高效率,还是改善体验,都是邮件更舒服,何乐而不为?
又补了俩……
而且加了一堆微信发个朋友圈还得考虑再三,微信的联系人叫好友,社交区域叫朋友圈,就工作的这一票,有几个能称为“好友”的,大家心里也都有数……
邮件方便撕逼啊。。。
一个中国团队发了一个邮件。沟通一个事情。抄送中国区的经理和印太区的经理。之后,相关人员就可以回复,之后中国区的经理和印太区的经理还可以随时加入战场。互相challenge。多带劲啊!!而且还可以通过抄送更高级的领导,进行Fight升级。
从某种角度来说,邮件就等于是一个为某个特定事情建的微信群。每一个来往邮件自动形成某一件事情的历史记录。随时能翻出来和对方撕逼。
真的很方便。
而微信为了这种事情,就要不停地建立一个又一个的群。说完了事情以后,还不好意思解散。形成大量的僵尸群。
我提供另外一个角度。
很多人喜欢通过微信聊天沟通工作,是因为:如果不跟别人聊天,他就没办法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述出来。
让他自己独立地、一次性地、系统性地、完整地、不带歧义地描述自己的想法,他做不到。
你让他写一封邮件,或者用一个文档,或者稍微系统一些的一段文字,来表述他的想法。他抓耳捞腮半天写不出来。
即使写出来了,也是很不完整。或者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对方是不是理解,是不是对背景信息交代充分了。这导致,你非得追问他很多问题,才能慢慢地把前因后果,全部“掏出来”。
所以,这样的人,会觉得微信非常高效。
不需要他事先系统地梳理自己的想法。
只要聊,边聊边产生想法。在你问我答的过程中,通过别人的思考,别人因为听不懂他而发出的追问,把自己的思路整理出来。
于是,这样的人,会觉得邮件非常低效。
一是,他没有办法通过一封邮件完整的描述自己的想法。想半天都写不出来几个字。
二是,如果他一封邮件里表述不完整,别人就需要再次、甚至多次追问他。每次追问,都是一次邮件来往。邮件来往通常不是即时性的。这就导致这个“追问”的过程得持续很久。
但是,对于接受信息的对方来说,这种微信聊天的沟通就非常低效了。
一方面,耗时间。
你自己思考30分钟,给我写个邮件,我花3分钟看完,两个人一共消耗33分钟。你通过微信聊天拉着我跟你一起思考,聊了30分钟,两个人一共消耗60分钟。
另一方面,不方便。
我每次要回忆这次沟通的成果,都需要前前后后把聊天记录整理一下,才能在其中找到若干条可以视为沟通成果的对话。每次回忆都要重复这个过程,以至于有时候不得不自己对这次微信沟通做一个非正式的会议纪要。
所以,一般谁要是跟我聊天说事情,我一旦发现这次聊天是这个目的,我就会让对方想明白了,写段文字发给我。虽然很多人写的文字,不能一次性让我明白,还是需要我追问几次,但多少减少了一些聊天。
当然,对于很多人而言,对方是他的甲方或领导,他没有办法这样要求对方。但是,如果你发现对方是这样的工作作风,那么至少你可以断定,对方自己都没有思路,或者思维能力很差。
国外第四个年头。
平时沟通90%用邮件,剩下的10%用whatapp(联系房东),LinkedIn (找工作),Twitter(找大神)
刚出国的时候会觉得邮件实在太慢了,动不动几天才能收到回复,老是会时不时的查看邮箱。
但是过了几年发现,这玩意效率反而是很高的。
前提是大多数都得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信用。
邮件主要是用来沟通一件事的milestone,非常具体的细节通常会用teams等工具沟通。
基本上邮件处理大概框架,teams沟通细节。
基本上再加上守时就可以把绝大多数事情处理了。
微信这种随时会收到信息并默认对方会随时在线的模式反而才是噩梦。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国外现在流行几种和工作流整合的聊天软件,包括Slack和Atlasian的HipChat都提供了聊天形式的工作交流。所以碎片化非正式的交流已经很少用邮件了。
而企业电子邮件也已经不仅仅是电子邮件了。微软苹果谷歌的办公套件都和各自的邮件系统整合的很紧密。我现在打开邮件,里面只有一半是人写的,另一半都是系统邮件。
另外,聊天和聊天不一样,用于私人交流的聊天软件和工作用的聊天软件从用例到法律责任都是不一样的要求。
至于国内使用微信和微信群来工作,真是笑掉大牙。这相当于国外使用Facebook Messenger来工作,首先商业保密性这一关就过不了。
总体来说,当你用惯了邮件去处理工作和学习的时候,一般都不会想再回到微信,WhatsApp等即时聊天软件。一句题外话,在国外看刚出国的留学生有没有适应学习环境,看一眼他的邮箱就知道了,如果学校邮箱躺着几百份来自学校,系里,老师的未读邮件,那么说明这个留学生没有很适应国外的学习环境。
我觉得问题很奇怪。
首先问题说的很清楚是办公的场景。
如果是正经公司,那么不论国内外,都是有正经的企业办公协同聊天软件的。国内的譬如说钉钉、飞书,企业微信。更大一点的公司还有内部自研的通信工具。
国外也有Teams等等。
用微信聊工作的都不是什么正经的公司……
当然,国外用邮件的情况是比较多。但是,但是,但是,国内但凡正经点儿的公司,就不会用微信来聊工作。这不是什么公私不分,老板方便的问题。而是公司的内部资料和文档,你手一滑发朋友圈了,就会变成事故的问题……
我真的很好奇那些说用微信管理者舒服的公司,是不是没有营业执照,要不为啥连个飞书、钉钉都申请不下来……
因为邮件就是功能强大啊
邮件有很多实时聊天软件无法比拟的优点
0.强大群发能力,你可以一封邮件很方便的发给大量地址,也可以单独发送,功能完全一致,没有群聊和单聊的割裂感
1.开放,邮件的标准是开放的,不受到单一资本控制的,而且在加密发送的情况下可以做到完全无审查,不管发什么都很安全自由,只要你的邮件服务商没有审查(比如自建邮件服务器),那你就可以发任何你想发的东西
2.内容功能强大,你几乎可以在邮件里发送任何你想发送的东西,不管是媒体,文件,链接,甚至html网页,自由度比富文本的聊天软件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3.容量不受限,容量是双方的邮件服务器所设定的,理论没有上限,只要双方邮件服务器允许,你想发多大发多大,没有25m限制,没有失效期
4.发送时间可以无视网络情况,1:00点击发送,发送时间就是1:00,哪怕因为网速很慢传输邮件内容传了三个小时,发送时间还是1:00而不是4:00,但大部分聊天软件以服务器收到消息的时间作为发送时间
5.便于长期保存,可导出为开放的长期归档格式,利于证据留存
至于实时性,你完全可以给你的邮件服务器添加推送到手机的能力,不会比聊天软件差劲的,gmail这种用fcm推送的客户端可以做到基本上都是秒推送
评论里有很多人觉得邮箱是可以被聊天软件取代的,现在请你们思考下面几个需求在聊天软件上如何实现
需求1:我要给百万数量级的用户发送一条广告,并且除了我自己服务器的钱我不想花钱给任何公司(所以显然不可能花钱办企业账号,但个人账号发送大量广告会封号)
需求2:我的网络条件无法承载一次性给千级别的用户各发送一个不同的文件(每个10M大小),但我需要保证每个用户看到我发出的时间都是完全一致的以确保公正性
需求3:我想发送一条拥有复杂排版的图文(单双列混排,多图层混排,带点击效果的按钮,可分区域滚动)
类似微信有discord slack teams之类的,邮件的好处是作为证据存留方便
而且我想想二十多年前刚上网的时候我也是用邮件和人交流啊
工作生活要分清楚。
工作的事情,几个字也应该发邮件,不能用社交软件私聊,邮件有抄送,系统有记录,等于这件事就是“公事”,公事就得公办。
哪怕老板是你爹,员工是你儿子,同事是你老婆,该发邮件就得发邮件。
私人的事情,才应该用私人的社交工具,发微信打电话都可以,那是朋友亲人之间的私事。
下班时间,老板就不该骚扰员工,员工也不该骚扰老板,同事之间也没比较继续交流,什么邮件都不必看,什么消息都不必回,电话就该关机……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这才是健康的人生状态。
某些土老板们把微信搞成工作工具,才叫反人类,上班发命令,下班发语音,有事开个会,没事开个会,你在群里吐槽要看他脸色,你在朋友圈发个吊死资本家的表情包也要考虑他的玻璃心……走到哪里都不得安宁,这是装了个社交软件?还是随身挂了个奴隶主老爷啊?
大家公认邮件更为正式、非及时性,而微信是及时性的通讯工具。然而,两者之间是否有差别,完全取决于你工作所在的城市、所在的行业、老板的个人行事风格。碰上不尊重个人时间的大环境,通讯工具是不可能保护你的私人时间的。
我在工作期间,和来自亚洲、欧美、澳洲地区的前辈共事,影响工作生活平衡的不是通讯工具,而是人——不同国家的人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作为欧盟国家最悠闲的群体之一,意大利人将生活和工作分得非常清楚,我的一位意大利前同事,经常上班跑到楼下的会所练瑜伽,平时一下班就消失了,不到上班时间绝对不回消息;与之相反,英国50年代出生的老记者普遍具有工作狂的特质,英国人平均工作时长是欧盟国家里最长的,而且这代人在青年时期赶上了70年代石油危机以及经济衰退,拼命工作才能维持基本生存,习惯于一直工作,甚至深夜还秒回邮件。
工作生活不分家达到最恐怖的地步的,还是中国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平均工作时长名列前矛。
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虽然公司规定要使用邮件和Slack通讯工具,香港同事偏用Whatsapp,每时每刻都在发消息,Whatsapp比微信更侵犯私人空间,一旦你点开别人发来的消息,上面会显示你查看过,查看的时间点都会暴露出来。自从多次大半夜接到消息之后,我一下班就把手机开成飞行模式。
回到大陆工作之后,下班后总是时不时收到所谓紧急的消息,而实际上你晾他们几小时,他们会发消息说:“不打扰你了,我搞定了!” “其实呢,明天处理也来得及!” 没有多少事情是真的天塌下来必须立马解决的。我一般下班就去健身和散步去了,不带手机。除非原子弹炸到我头上,否则基本找不到我。划清界限之后,个人和团队渐渐学会过滤掉琐事,把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项上,效率也更高,也更尊重彼此的个人时间。
无论使用什么通讯工具,全球疫情之后,私人时间进一步被挤压。2020年一项针对北美、欧洲和中东地区310万名员工的研究发现,公司内部发送的平均邮件数量和接收邮件的数量都出现了显著增长,自疫情以来,平均工作日延长了48.5分钟[1]。
总之,通讯工具无法维护你的私人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是自己主动表明并且划清工作生活的界限。如果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私人时间,谁会大发慈悲尊重你的时间呢?
工作就应该发邮件。是国内这帮孙子非要发微信,还搞出无数个群,还习惯发语音。妈蛋。
因为电子邮件受到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的保护,而短信一类的即时通讯并没有受到保护。
2010年,在United States v. Warshak案中,美国联邦第六巡回上诉法院裁定,电子邮件和传统信件一样受到宪法第四修正案的保护——即,禁止无理搜查和扣押,并要求搜查和扣押状的发出有相当理由的支持。
The court began by discussing traditiona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such as letters and telephone calls. Each enjoys Fourth Amendment protection. This protection does not disappear even though intermediaries, such as the post office or a telephone company, are capable of accessing the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 The court then stated that communication via email is akin to communication via letters and telephone calls because email is pervasive and can be personal. Furthermore, the court declared it would be incongruous to treat email, letters, and telephone calls differently because of the method of delivery. "It follows that email requires strong protection under the Fourth Amendment; otherwise, the Fourth Amendment would prove an ineffective guardian of private communication, an essential purpose it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to serve."
Analogizing email to letters and telephone calls, the court declared that an ISP is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t of the post office or telephone company. The government cannot compel them to turn over the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s absent a warrant based on probable cause. "It only stands to reason that, if government agents compel an ISP to surrender the contents of a subscriber’s emails, those agents have thereby conducted a Fourth Amendment search, which necessitates compliance with the warrant requirement absent some exception."
法院首先讨论了传统的通信形式,如信件和电话。每一种都享有第四修正案的保护。即使中间人,如邮局或电话公司,有能力获取通信内容,这种保护也不会消失。法院随后指出,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的通信与通过信件和电话进行的通信相类似,因为电子邮件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可以是个人的。此外,法院宣称,因为传递方式的不同而区别对待电子邮件、信件和电话,是不协调的。"由此可见,电子邮件需要得到第四修正案的有力保护;否则,第四修正案将被证明是私人通信的无效监护人,而这是它长期以来被确认的一个基本目的"。
法院将电子邮件与信件和电话相提并论,宣布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在功能上等同于邮局或电话公司。政府不能强迫他们在没有基于合理理由的授权的情况下交出通信内容。"唯一的理由是,如果政府人员强迫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交出用户的电子邮件内容,这些人员因此进行了第四修正案的搜查,这就必须遵守搜查令的要求,除非有某种例外"。
也就是说,电子邮件受到宪法第四修正案的保护。
而即时通讯软件目前却没有。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更正:是美国联邦第十一上诉法院)认为发送短信(补充更正:被对方接收后)就没有合理的隐私期望:
On Tuesday, the Supreme Judicial Court held that no one can reasonably expect a sent text message to remain private – at least for the purposes of Article 14 of the Massachusetts Declaration of Rights (the Commonwealth’s equivalent of the federal Fourth Amendment). Under Article 14, the government usually needs special permission (a warrant) to search your property and possessions; property and possessions are protected under Article 14 if you have a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privacy” in the object. In Commonwealth v. Jorge Delgado-Rivera, the Court held that a defendant did not have a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privacy” in text messages sent to a third party, even if those messages passed between friends and even in an era where texting is as casual and intimate as talking.
最高法院认为,没有人可以合理地期望发送的短信保持隐私--至少就《马萨诸塞州权利宣言》第14条(相当于宪法第四修正案)而言。根据第14条,政府通常需要特别许可(手令)来搜查你的财产和财物;如果你对该物品有 "合理的隐私期望",那么财产和财物就受到第14条的保护。 在联邦诉Jorge Delgado-Rivera一案中,法院认为被告对发给第三方的短信没有 "合理的隐私期望",即使这些短信是在朋友之间传递的,即使在一个发短信像说话一样随意和亲密的时代。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挺滑稽的,就是美国在teams和zoom出现以前并没有合适的企业级即时通讯软件。
最早在谷歌的时候,谷歌除了邮件以外,你竟然只能用hangout来发信息和语音,大家有条件的可以去试一下hangout是一个多逗比的体验。
后来去微软,微软那个时候还没有完成teams,内部除了邮件以外只能用skype来交流,skype多么屎大家也可以自行体验。
直到19年微软才开始内部测试teams,当时真是惊喜若狂,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体会到那种第一次用qq的快乐,虽然初版的teams bug超多,但是跟skype比也是鸟枪换炮了。
最后我觉得肯定有人会说,为什么不能用whatsapp messenger这种通讯软件呀,还有slack什么的。这个原因主要有二,一个是美国很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都是直接买的企业服务的解决方案,你买的东西里面有这个服务就有的用,没有就没有。另一个是美国企业正规化意识真的是比较高的,最近跟HOA打交道他们几十个人的公司都有自己域名的邮箱地址,但是我们领事馆的联系方式居然还是http://gmail.com的邮箱,真是呵呵了
邮件更平等一些,私密性更好。
微信群里更容易体现阶级,老板有一种一呼百应的快乐。
你们都没说到点子上。
在外企,也是邮件当微信发的。
国外办公电子化比国内早很多年,在国内企业有OA系统之前很久,国外已经用OA了。
这就形成了邮件沟通的传统,当时根本就没有即时通信软件,普通手机也不能看邮件。
这个传统一直就延续下来了。
在2G时代,入门的智能机已经有邮件功能了,就是为了办公的,黑莓也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国内那个年代,移动网络很落后很落后。
只有年轻人用昂贵的移动流量,普通人的手机根本不开流量。
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有移动办公了,但是工具不是邮件,是QQ。
QQ号不是人人有,年轻人有。QQ年代,移动办公并不普及。
中国智能手机普及,是2010年后小众开始用,2012年以后开始普及,2013年千元机后开始大规模普及的。
一开始2012年,米聊还想和微信抢一抢市场,但是微信把QQ号和手机号直接注册。
最后,QQ用户直接到微信,有了大量基础用户。这些用户用微信没有任何障碍。
当时,短信还是0.1元一条的!
QQ用户知道QQ跑流量就行了,而微信加入后,所有人都可以不用发短信了,这个时候国家提出降费,流量费便宜了。
结果,微信就普及了。
对于中老年用户,是第一次知道移动办公,可以直接发,它们以前连邮箱都没有。更没有QQ,但是他们都注册了微信。
这样以来,微信就成了他们唯一知道的,可以移动办公的工具,虽然这个工具不好用。
然后,就是美国人发邮件,中国人发微信。
第一天入职外企时
发现这里居然都用outlook沟通,开始是觉得挺麻烦的,又要写hi teams 又写 br,格式一般也是pls find the doc attached
但现在觉得这样挺好的,我在非上班时间,邮箱哪怕给大水冲了都不关我事,再找我也得明天九点见。这都是互相的,你那边所谓效率高,是要牺牲我的私人时间作为代价的,而现在中国私企所谓效率,都是要以牺牲私人时间为代价的。就见仁见智,我喜欢公司分开,公司的高效率毕竟是公司,我要保证我的生活不被影响。
至于有人所谓即时通讯,大哥,没人用了outlook就不用teams了,outlook邮箱是发正式文件的,teams是开会交流的,国外也不会顾此失彼呀。就好像有的评论区说邮件是人家资本主义遗留,你姓氏还高曾祖遗留呢,以前国外用邮件是因为当时最先进的就是邮件,现在有即时通讯人家也用呀。
就怎么说,邮箱➕teams这类软件比较贴合人性,微信属于比较私人的东西,你是我同事,找我出去吃饭唱k 微信没问题,找我谈工作,抱歉咱上一下电脑好吗。
事实上微信本质上也就是个邮件,只不过增加了两个限制:
加好友才能发,这种问题对邮件来说可以通过定制过滤规则来解决。
对方用任何支持邮件协议的软件都能收邮件,这就是极大好处啊。
微信与邮件的区别主要还是客户端表现形式的区别,从功能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做一个长相长得跟微信一样的邮件软件用来聊天也并非不可能,发文字发语音发文件都能实现,当然实时音视频通话以及扫码支付这种并不属于邮件系统的功能除外。
即时通讯跟邮件收发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用的软件不同而已。
所以你反过来想一想这个问题:用微信的唯一好处就是把对方绑定到了微信。这对产商有好处,对用户并没有好处。
两点:
一是欧美办公环境普及了电脑后,邮件就跟着普及了。而中国的办公电脑还未完全普及,手机就全员普及了,因此基于手机的办公APP,中国要比国外应用更广。
这个差异,类似于信用卡和移动支付,强大的惯性导致欧美的移动办公APP没有全面替代邮件。
二是微信的初衷恰好就是做个邮件... ...
信就是mail啊... ...
中国最优秀的邮件系统是Foxmail,Foxmail的创始人是张小龙,后来连人带产品卖给了腾讯,于是张小龙搞出来个微信。
马化腾参加2016清华管理全球论坛的时候,与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进行对话。其间,马化腾透露微信背后的故事,原来,微信最初就是一个邮箱。
他称腾讯很早接触手机邮件,用黑莓手机,不过最初只给高管配。后来想,能不能在QQ邮箱开发一个软件,让每个员工都能方便地使用手机邮件。于是就有一个小分队研发手机邮箱。而正是这个小分队最先把手机端的邮件、客户端改成微信。
“微信其实是邮件,是个快速的短邮件,只是它快到让你以为不是邮件。”
“微信”的名字是由马化腾发明,对此他坦言开始也并未想到。只是“当时觉得肯定应该叫什么信,那时微博很火了,我天天在想,后来就在群里说就叫微信吧,就这么随便定的。”
因为他们习惯发邮件的时候还没有微信这样的即时聊天软件
就类似于用信用卡的习惯已经影响了人们几十年之后,移动支付就很难发展
以前使用电话的年代,中国人习惯是打电话立刻找到人,即便是公用电话也有热心人去给你喊。因为我们理解的,打电话联系你这是一件立刻马上要办的事情。而外国人发明了答录机,即使人在旁边也会暂时不接,等到想回复了再打回去。双方都习惯接受这种“等一下”的模式。
进化到网络时代之后,中国人还是习惯与立刻马上找到你的联系方式,并且大家都遵守。在邮件和qq的年代里,我们感觉不够痛快,积极寻找那种立刻马上联系的感觉,于是顺利迎来微信这种即时通讯方式。如果微信回复不及时还要打电话提醒对方看一下微信内容,你看完了我们再继续通话。我是非常不喜欢这种立刻马上到,但是经常被讥讽为“机风不正”。
外国人习惯使然不肯接受立刻马上放下一切接电话回信息的模式,所以停留在邮件时代不肯接受手机即时通讯的方式。即使有手机,很多人也是调成静音模式或电子回复模式,等有空了再打回去。双方都自然接受。
这主要来自于习惯,当然也有文化的差异在里面。比如西方社会把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视为粗鲁,办公或会议场合打电话也是极为无礼。所以,很多人白天也会静音。
就我个人而言,非常推崇国外的“非即时”联络方式。
聊天和正式公文是有区别的,聊天是你一句我一句,说完十句话,再找之前的信息记录已经很麻烦了。
邮件相当于正式公文,里面是严肃正式的讨论事物,发出的信息是完整并且可以当做证据的。找存信息也相对容易。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上司给你在微信里发个客户地址,让你下周四上午十点到XX区XX路XX号,拜访一下客户。然后上司这几天又发了很多,比如让你写完什么材料啦,报告下周一交啦,明天给维修打个电话报修,后天报销个什么旅费,微信又谈了很多关于最近公司风气,早下班,以及午饭吃啥一类的问题。
结果你到了下一周突然想起来要去办事,但是想不起来地址在哪,客户是谁了。于是你只能在微信记录里面搜关键词,但是想不起来当时说的什么,是周几了,想不到什么有用的关键词。
于是只能用最笨的方法,把聊天记录一句一句往上翻,一直翻到几天前,才找到那么一句话,用了一个钟头。
但是邮件就不一样了,同样的信息,如果上司用邮件发过来,主题和时间、谁发的邮件一目了然,不用一件一件找,按照主题和时间大概一看,然后打开邮件,里面肯定什么地址、客户全都有,非常方便。
而且万一上司地址弄错了,你拿邮件当做证据也非常方便,领导,你当时说的XXX,看,你邮件里这么写的,不是我搞错了哦。
邮件在正式场合沟通非常管用。
微信适合随意的你一句我一句的聊天,邮件适合记录一些正式的信息。
用哪种软件其实取决于同事之间的关系和交往深度,以及信息的碎片程度。
微信适合细密、琐碎的、不间断的,邮件适合正式的、完整的意思表达,各有作用。
总体而言,邮件适合繁多的信息归类,微信适合即时、快速的、简洁的沟通。
邮件是一个完整的法律文本。公司就是公司邮箱,私人有私人邮箱。公司邮箱你删除不了对方的回复,你也删除不了自己发送的内容。邮件的次序感是很强的,也不容易误解。邮件不是即时联系工具,回复都有时间思考。也不东一句西一句,然后掺杂一堆语音,表情。适合工作和正规的交流。
微信?基本应该是私人空间的交流工具。重要的东西,我都不接受微信消息,请发邮件。私人重要的约会,也是通过电邮处理。
另外,邮件的回复没有即时回复的时间压力,我每天大约200多封邮件,很多我都看一下,不一定回复。也有的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回复。
但是私人空间被无限侵入,大家却很习惯。微信这些即时社交软件,发出的消息基本都是朋友,一般看见都会立即回复。而且我还不习惯于打字发来发去,直接语音交流就完了。
其实很简单,你发封信别人需要立即回复嘛?不一定。但你微信你男/女朋友他/她晾你几天呢?不就是把你当SB嘛。微信和电邮的功能其实在国内是本末倒置的。我几乎不参加任何群,项目结束,群取消。我也不在非工作时间给员工发微信。生活归生活,工作归工作。
微信办公和60秒语音办公可以说是国内办公室文化两大奇毒。。
*********************
======================================
另外
欧美是劳动法.exe,种花家是劳动法.txt
咱们不说不加班,加班必须发双倍工资作为底线根本守不住。加班全是白嫖。
这样子搞下去不出事才是违反自然规律。
我在以前的一个想法中提到:如果日常工作的沟通以微信语音为主,而不是打字,那么这种公司绝对是大坑;如果日常沟通以微信为主,而不是邮件,同样这类公司也是坑。并且从邮件→微信文字→微信语音的转变是不可逆的,颇有些劣币驱逐良币的味道。
如果以微信沟通为主,可能有两种情况:
1.领导同事毫无职业素养,不懂得尊重私人空间,选择了一种让对方不舒服的沟通方式。
2.公司压力大,节奏很快,以至于几分钟发邮件的时间都腾不出,只能用微信交流。
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公司出现了问题。如果国内普遍习惯用微信沟通工作,并且钟爱语音,那么是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想到这,我愈发觉得某些职场毒鸡汤相当坑人,您就好比这句“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被无数职场大V奉若圭皋,但实际呢?被领导包装成“事事有着落(即使下班了),件件(马上)有回音”,转而成为pua下属的利器。有一次我领导就因为我10分钟没回微信就连发3个?,实际上我正在和供应商沟通其他事情;还有次下班后晚上10点多她打电话给我,我没接,第二天就质问我是不是装作没听到。
所以,邮件沟通恰恰是文明的体现,假如某天你身边所有人都在用微信沟通工作,你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绝望。
你猜Teams和Slack是干啥用的?
你鹅倒是想强制要求个人微信禁止谈工作,所有微信体系下工作群必须走企业微信,但那样怕不是又要被骂垄断了23333
我在国外生活工作的体验也是如此
我那时候,是比较深入老外生活圈的,尤其有几个兴趣爱好比较相投的老外,还算比较交心,知道他们怎么想的,所以有一定发言权
只有关系到了相当的地步,才会加line或者whatsapp
即使如此,非工作时间发消息给别人也是一个需要想想的问题
这个问题,往小了说,是工作职业性的问题
使用邮件进行工作沟通,可以相对有效的区分私人空间和工作,并且由于大家默认邮件不是及时沟通工具,你可以不用急着回复
你有充分的时间去构思,去分析,或者干脆使用(不回邮件大法),以达到委婉拒绝的效果
使用whatsapp,微信聊工作就尴尬了
(对方正在输入,对方已读不回)
会给工作上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压力
往大了说,是整个西方社会和国内氛围的差异
大家没那么卷,也没那么拼,也非常注重life work balance和个人边界感
对,就是个人边界感
你半夜微信给你同事聊工作或者别的的事情,并且消息一条接着一条,会被老外视为情商极低的行为,尽管他们不一定会表露出来
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你就是一同事,表面上大家和和气气,但是你不要跟我搞得很熟的样子
你太靠近我,会很有压力
另外邮件也有着可以回溯,可以作为呈堂证供的好处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邮件大家已经习惯了,并且用的很舒服,你给她发个新年快乐十天半月回你很正常
国内的话,因为大家都在用,领导也在用,并且国内内卷,对于24h的及时沟通(你也可以理解为即时沟通,不是错别字)是非常有需求的(特别是老板阶层)
大家都卷,也就顾不顾得上你是不是在家休息了,“给我把活干了,立刻,马上”
至于你自己喜欢习惯那种方式,就因人而异了
你是社恐,想享受这种人际疏离感带来的工作尊严和个人空间,那么你就得忍受比较低的工作和行政效率
你想享受极高的效率和“微信工作红利”,那么你就得忍受下午8点半,你不那么喜欢的同事给你发来的,“小王,你下班了吗”
和半夜十一点半你老板发来的
“在吗,过来一下”
我曾办理过某跨国的世界五百强公司内部的舞弊案。
犯罪时间跨度十年,涉案人员几十个,涉案金额几亿……
犯罪嫌疑人几乎每个都是投案自首,每个人的供述几乎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为什么?
你觉得是这些人觉悟高吗?是这个跨国企业用爱唤醒了他们的良知?
呸!
因为大数据!因为银行流水!还有——
正是这些外国公司习惯使用邮件沟通工作,相关沟通的痕迹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顺藤摸瓜就知道贪腐对应的订单,再比对相应的订单和有关人员及公司近期的银行流水……
给多少回扣点,计算公式如何,一目了然。
你说犯罪嫌疑人看到这些数据,还有什么底气负隅顽抗?
在囚徒困境下,生怕别人先说,自然是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地全招了,还争先恐后检举揭发。
而如果换成微信。
手机一换,聊天记录一删,就抓瞎了。
去腾讯公司调数据,就算是司法机关去调,也不一定调得到。
调到了你还得剔除无用的生活信息,最头疼的还是语音,调不出来。即使调出来了,你有耐心听?
这中间成本多大?
你如果作为一家公司高管,你觉得邮件沟通好还是微信沟通好?
这种企业合规的细节,国内很多公司真的可以多向国外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