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巡洋舰的基本职能:
1.跨区域的独立部署(主要指菲律宾)
2.作为舰队侦察单位独立活动
3.作为舰队前卫前出部署
4.在舰队中作为独立侧翼分队攻击敌巡洋舰,支援轻型舰艇活动,这一任务的要点在于位置,相比轻巡洋舰,离己方战列线的距离更远
5.在舰队中作为独立侧翼分队,阻却敌方战巡的包抄意图,并反过来包抄敌方战列线,这一任务与快速战列舰重合,要点在于数量,只有具备数量上的优势、提供足够的火力强度,才能较好地执行这一任务
指责美国条约重巡的适航性差、续航力相对不足(彭萨科拉的续航力其实还可以)、防护布局不甚合理等等,这些其实都未切中要害。美国重巡的真正问题在于,它本身是在美国战列巡洋舰的缺失这一背景下发展出来的同职能替代品,但万吨8吋的指标限制和被条约限制的建造数量使其永远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对应任务。以下逐条解析。
亚洲独立部署的功能,与1900~10年代的美国装甲巡洋舰(所谓Big10)一脉相承。在美国海军近乎偏执地强调集中战列舰兵力以达成决战优势的思路下,菲律宾实际上是不可能获得任何战列舰的。另一方面,美国海军对日俄战争特别是对马海战的解读与英日完全相反,英日看到的都是装巡在战列线中的重要作用,而美国人的结论则是,只要对战列舰的航速做出一定强化即可很好地替代装巡,装巡本身的火力与防护都不足以承担战列线交战任务。这样,美国装巡就全部被部署到了亚洲,成为一种独立运作的二等快速战列舰,能在己方战列舰队抵达之前起到牵制敌方舰队的作用。而美国战巡自然也继承了这一功能,并在条约背景下被迫转交给重巡来承担。
2和3都是在美国战巡诞生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思路,其差别在于,相对于21节战列舰队,作为前卫的部队有27~28节即可保持位置;但独立侦察任务就需要一个更高的(32+)速度来实施强行侦察,并在之后返回到前卫位置。在条约初期美国人就为重巡洋舰选择了较高的航速,说明她们在舰队前方承担的是双重功能,而非单一的前卫,这自然也是继承自战巡。差别则在于,在二十年代后期,美国人逐渐发展出重巡与航母共同运用的方法,以航母的攻击与侦察能力弥补重巡战力上的缺陷(所以我们会看到美国航母设计方案的航速也基本是两档,27~29节的中速以及32节以上的高速)。
4和5当然也都是战列巡洋舰的天生职能,被美国重巡继承过来。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海军始终认为战巡不具有完全的对抗战列舰的能力,尽管他们也考虑过与最终的列克星敦级完全相反的弱火力强防护型战巡(类似德国战巡),但考虑到射程问题(对于这种能力不完全的大舰,最好是保持长射程来保证安全),还是选择了弱化防护的方案,使火力与战列舰维持对等。
所以,站在传统的巡洋舰的角度上评价美国重巡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部署在菲律宾的美国高速舰队与部署在新加坡-香港的英国高速舰队有何差别?从牵制作用来看可能很类似,都要等待决战舰队的抵达,但决定性的差别在于,新加坡的英国舰队能对澳新和整个印度洋起到屏护作用,保护了不列颠的核心贸易航线,但菲律宾的美国舰队能阻止日本攻击其太平洋航线么?或者进一步说,他们会试图阻止么?
美国海军战略战术思路的一个关键点是,在其形成的时期,美国是完全自给自足的——海上贸易很重要,但也仅仅是很重要,它没有在不列颠那样的命脉地位。往前追溯,美国人把商船队的钢铁用在通往西部的铁路上,获得了大的多的收益,正是一个绝妙的注脚。美国人不需要制海的巡洋舰,他们的战巡是二等快速战列舰与舰队侦察舰的结合体,重巡也一样,只不过后者要压缩在万吨8吋的框架之内。
那么这样来看,美国重巡绕不开的敌人就是日本的金刚级。所以,谈论美国重巡在防护设计上问题——像是弹药库太弱、动力舱和炮塔炮座不上不下的加强——真的有很大意义么?在14吋炮面前,所有条约巡洋舰的防护都是一回事儿。从这里出发也就比较容易理解美国人的选择:更平均的防护意味着在面对战巡以下的对手时,有更好的保持战斗力的能力,代价就是在不能保持战斗力的情况下,下场会更惨烈一些。
具体到彭萨科拉级上面,反倒没太多可说的。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努力的痕迹:追求一个尽可能强的火力,以及相对平均的防护。其稳性问题表明了前者已经无法再追求,而后者则一直都是努力的方向。这基本上就可以概括美国条约重巡的发展轨迹了。
而就美国重巡自身的任务定位而言,它有两个绕不开的根本性问题。首先是射程不足,上文也提到了射程的作用,但8吋炮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达成与战列舰对等的射程的。那么解决方法显而易见就是在开头第5条中提到的数量优势,同时这也是对抗日本巡洋舰队所必需的,这也就来到了第二个问题——伦敦海军条约限制了美国重巡的数量(尽管仍对日本占据优势),而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又在短时间内断绝了美国扩大其重巡舰队的可能,从而给了日本追上来的机会。再之后,当美国战争工业全面启动、美国巡洋舰队获得无可比拟之巨大优势之后,在他们以前设想的战场上,交战模式已经悄然变化。
以上。
彭萨科拉一定程度上是奥马哈的跟进计划,换句话说这是一种“舰队巡洋舰”,要在前卫战和舰队战中压倒对手的巡洋舰。这个范畴下到天龙,上到金刚甚至胡德,彭萨科拉要有一战之力。两舰的设计代表着20年代里美国海军致力于建立一支字面意义上世界第一的舰队的雄心壮志。用亚瑟·李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注意到美国参议院定下了这样的原则:美国应该保持一支与其他任何强权等同的海军。”
而要想成为世界上第一等海军舰队的各个条件在20年代都已经成熟:IJN缺少足够的工业实力挑战USN,而RN则因为大战冗余舰艇和条约限制无法放开手脚使用UK成熟的造船工业。在五国公约之后,严格意义上,USN已经成为了理论上的全球第一大舰队,因为按照条约要求英帝国所有成员的舰队总和与美国舰队吨位份额相同。当然实际上,因为舰艇退役/下水速度的问题,RN在绝对吨位,投射火力和员额各个方面都维持事实上的最大舰队到42-43年。这是后话。对于20年代的USN来说,尚未解决的任务,就是拿到超过主要国际对手的设计,然后下水更多的数量。彭萨科拉和后续的北安普顿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立项的。
如果说奥马哈帮助这只新兴的USN确保了对日英舰队轻装巡/侦巡舰队的优势,而彭萨科拉则试图在条约的新环境下提供可以比肩主要对手的新条约巡洋舰,此前奥马哈虽然不可能对抗BCS和金刚,但是对于同级别巡洋舰建立了一定的优势。而到了24年奥马哈带来的短暂优势已经随着E级,霍金斯,郡,古鹰,青叶等的入役或者开工而变得不再稳固。从这个角度看,她们都是带有“回应”性质的舰艇。奥马哈下水时IJN和RN巡洋舰队的主力短时间内不会有任何变化,所以可以直接对比C/D级的技术指标设计更大,火力更猛,速度更快的舰艇在交火中压倒对方。而彭萨科拉下水时英,日,法,意也都已经拿到了自己的新一批巡洋舰,或者已经入役,或者进度更快,所以可以大致猜测其技术方向来设计“更大,火力更猛,速度更快”的对应产物。
Bigger,Badder,Radder.
So they hoped.
22-26年间,USN需要“回应”的国际形势增加了第一代条约巡洋舰:除了老朋友C/D/E/声望/金刚等,22年后日英已经在建/入役了古鹰和霍金斯,并且在计划下一批真正的重巡洋舰。IJN的第一反应是4艘A型巡洋舰,也就是古鹰和青叶两级的2+2。作为回应,UK方面开始计算潜在的远东战争,结局是RN和RAN搞出来了郡级作为舰队巡洋舰攻势部署在远东。1923到1924年间,RN得出了著名的70-hull的结论:如果日本建造30艘重巡洋舰,并且掌握战争发动时间,那么英军需要35艘巡洋舰处于轮换中用于防御。这35艘巡洋舰应该包括2个CS的10艘巡洋舰直接部署在香港-新加坡一线,另外2个CS的巡洋舰用于舰队职能。同样2个CS部署在澳新之后,外加另外5艘处于维护中,总计35艘。其余35艘更小的巡洋舰将部署在帝国的其他地区,让整个巡洋舰队规模维持在10+10+10+5+35=70艘。
法国方面的技术性能差别不大,迪凯纳相比郡级动力系统占用的吨位更大,但是整体差别没有非常明显。法军计算结果是需要21艘巡洋舰来完成帝国警备和对意战争,而第一批启动是迪凯纳2艘。奥匈原地蒸发后盯着法国的RM作为回应第一批下水了2艘特伦托,并且开始设计扎拉这个怪物。
现在USN的任务就很简单了:建造一级奥马哈的后续舰,满足条约吨位限制,而在战斗中除了可以对抗老对手(C-E,天龙-川内+虎/金刚/声望),也最好可以对抗此时出现的全新一批条约巡洋舰(古鹰,青叶,霍金斯,郡),而在此基础上保证在数量上不弱于主要对手(IJN,RN)可能集结的规模。主要对手的最强火力是4*2=8炮8寸;而最高航速在33-34节左右。这意味着航速至少需要保持在31-32节左右,而火力至少达到3+3+3=9,甚至3+3+3+3=12(或者2+3+3+2的实际结果)。而22年五月,USN计划第一批CA数量为16艘,希望24年批准其中8艘的经费。这样第一批条约巡洋舰的计划数量美日保持在2:1的比例,在条约限额用尽前形成事实优势。而与奥马哈级加和后也不太可能面对数量上占优的RN巡洋舰队,即便BCS投入交战,若非整建制,也有头铁的希望。
看起来很美好,下面就是动手。彭萨科拉就是其中的探路石。彭萨科拉的订单给了布鲁克林的海军船厂;盐湖城在新泽西建造。
一切进展顺利,因为历史证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心想事成,任何坏事都不会发生,所有雄心壮志全部都可以轻松实现···彭萨科拉级完全达成了设计指标,拳打金刚,脚踢伦敦,所有人之后幸福地生活了下去...
就见鬼了。
续航力优秀,然而其他大多数技术细节和第一批条约巡洋舰没有本质区别,防御甚至更加弃疗。而相比起其他更加成熟的设计,致力于做人中龙凤的彭萨科拉有一些技术问题:首先,1号和4号炮塔为了减少首位宽度变成了双联装(2+3+3+2=10;而3+3+3=9,却少了1个炮位)。其次,高耸的前桅+3联装的2号和3号炮塔意味着重心过高,日后不得不重新改装。最关键的是,开始建造时已经是1926年底了,而盐湖城27年中才开工。彭萨科拉完成了时候已经是1930年了,日本,德国和意大利大踏步地向更强的巡洋舰设计挺近,而英国人开始不惜代价地设计向小化巡洋舰堆叠数量。设计上“压倒20年代主要对手”的彭萨科拉已经正式步入下一个十年了。严格意义上,是之后的北安普顿级成为了波特兰在内的大多数早期美国重巡的基础,这就是无法预见的了。
服役记录波澜(不)惊。在艰难的1942年里,两舰被送去前线填补巡洋舰空缺。虽然像其他第一代盟军条约巡洋舰一样,此时已经无法对抗最先进的IJN重巡,但是仍然是盟军手中最好的舰队巡洋舰之一并且忠实地执行了设计任务。并且相比起某些不太幸运的同辈(北安普顿,新奥尔良,波特兰,郡级,约克全部都承受了重大损失),幸存到了战争结束。战争中经历了正常的鱼雷换AA,接受了雷达,44年上迷彩,然后战后作为靶舰处决。
题外话,虽然彭脆脆以丑萌著称,但是在特定角度下,仍然有很OK的颜值:
我努力*了一下,还是勉强··· ···可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