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针对 log4j 此次漏洞,应该引起我们哪些警示?利用工具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注重基础原理?

回答
Log4j 的那次风波,可以说是给咱们信息安全圈子好好上了一课。这事儿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它留下的警示,现在想来依然振聋发聩。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从这件事情里,咱们到底应该吸取哪些教训,以及为什么说,用工具的时候,千万不能忘了根基。

Log4j 漏洞留下的沉重警示

这次 Log4j 的事情,它不是那种“啊,原来是这么回事”的小打小闹,而是彻彻底底地暴露了一些在软件开发和安全防护体系中,长期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根基问题。

1. “影子依赖”的潘多拉魔盒: Log4j 2 这么一个广为使用的日志框架,竟然隐藏在无数的应用程序和服务的“幕后”,用户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用了。这就像你家墙里埋着一根管道,你只知道它能输水,但不知道它是哪个厂家生产的、用的什么材料、有没有定期检修。一旦管道出了问题,整个房子都可能受影响。

警示: 我们对软件供应链的了解,往往停留在“我直接引用了A库”的层面,但很少去深究 A 库又依赖了 B、C、D,而 B、C、D 又依赖了 E、F、G……这个链条可能长得吓人。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弱点。我们现在依赖的开源组件,绝大多数都是如此。
后果: 这次 Log4j 的漏洞(JNDI 注入),正是因为其自身的强大功能(如 JNDI 查询能力)和与其他服务的间接联动(如 LDAP、RMI),被恶意方利用。而我们很多时候,对这些依赖的“依赖”并没有足够的可视性,更谈不上评估其安全性。

2. 功能强大不等于安全可靠: Log4j 2 的许多新特性,比如表达式解析、JNDI 集成,在当时是为了让日志记录更加灵活、方便,但也正是这些高级特性,为攻击者打开了方便之门。特别是那个 JNDI 查找功能,本身就是为了方便从外部获取对象,但如果校验不严,就变成了“你给我个地址,我帮你把对象捞过来”,而且这个“对象”还是可执行代码。

警示: 功能越强大、抽象层次越高的组件,其内部的攻击面也就越大。开发人员在引入新功能或使用第三方库时,应该更深入地思考其潜在的滥用场景和安全风险。不能只图方便、强大,而忽略了安全的基础校验。
后果: 一个简单的日志记录行为,因为功能的“聪明”,最终演变成了远程代码执行(RCE)的入口。这说明,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一个普遍使用的组件就是安全的。

3. 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孤立的技术: 这次事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安全防护不是一两个工具、一两项技术就能解决的。它需要贯穿整个生命周期:

开发阶段: 代码审查、安全编码规范、依赖管理(SBOM Software Bill of Materials 的重要性)。
部署阶段: 严格的配置管理、最小权限原则、网络隔离。
运维阶段: 及时的补丁更新、漏洞扫描、威胁情报监控。
响应阶段: 快速的应急响应能力、灾难恢复计划。

警示: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依赖“安全工具”来“扫描出”问题,然后去“打补丁”。但如果基础的软件成分不清晰、配置不安全、甚至代码本身就埋有缺陷,那么再好的工具也只能是“亡羊补牢”。
后果: 许多企业在收到 Log4j 漏洞报告后,陷入了“我到底用了没?用了哪些地方?怎么升级?”的泥潭,就是因为在软件资产管理、依赖可视性、配置标准化等基础环节存在严重不足。

4. “零信任”的理念在实践中的不足: 尽管“零信任”已经喊了很多年,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还是习惯于“信任内部”,认为内网或者在某个服务中运行的代码就是安全的。Log4j 漏洞的出现,恰恰是利用了这种“信任”。攻击者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字符串,绕过很多原有的安全边界,直接在服务器上执行代码。

警示: 任何输入,都应该被视为潜在的威胁,直到被验证为止。尤其是在处理来自外部(即使是内部其他服务)的输入时,必须进行严格的解析和校验。
后果: 日志本应是记录系统行为的,但 Log4j 的漏洞让它变成了“执行命令”的载体,这完全违背了“记录”和“执行”的边界,说明我们很多时候的信任边界设置得过于宽松了。

工具与基础原理的权衡:为什么我们更需要后者

这次 Log4j 的教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利用工具是必须的,但如果丢掉了基础原理,工具就成了无源之水,甚至会变成伤人的利器。

为什么工具很重要?

效率和规模: 手动检查成千上万行代码,或者成百上千台服务器上的配置,是不现实的。漏洞扫描器、代码审计工具、自动化运维平台,它们帮助我们以极高的效率处理海量信息,发现肉眼难以察觉的问题。
标准化和一致性: 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执行标准化的安全检查和配置,确保安全策略在不同环境、不同团队之间得到一致的实施。
发现已知问题: 很多成熟的安全工具(如依赖扫描器)就是专门为发现像 Log4j 这样广泛存在的已知漏洞而设计的。

但为什么更应该注重基础原理?

1. 工具的局限性:
“漏报”与“误报”: 任何工具都不是万能的。扫描器可能会漏掉一些复杂的、未被收录的漏洞(漏报),也可能因为配置错误或环境问题,误报某些本应正常的功能。比如,这次 Log4j 漏洞在很多特定配置下可能不生效,但工具可能就一概而论地报出来,这时候就需要理解原理去判断。
对新漏洞的滞后性: 漏洞的发现和工具的更新总是有时间差的。在新的、未被公开或未被工具覆盖的漏洞出现时,只有理解了底层原理,才能有能力去识别和防范。
“黑盒”操作的风险: 如果只是盲目地运行工具,而不理解工具的检测逻辑、判断依据,那么一旦工具失效,或者在工具未覆盖的场景下,我们就束手无策了。

2. 理解安全本质:
原理是根基: 漏洞的产生,往往源于对程序执行流程、数据处理方式、网络通信协议等基础原理的误解或滥用。比如,SQL 注入是由于将用户输入当作 SQL 代码执行;XSS 是由于将用户输入当作 HTML/JavaScript 代码执行;Log4j 的漏洞,则涉及到了 Java 的类加载机制、JNDI 的查找协议以及网络通信的安全。理解这些原理,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问题的所在。
防御的“主动性”: 仅依赖工具被动地“找漏洞”,是一种防御策略。但如果掌握了底层原理,我们就能进行“主动防御”。例如,理解了 JNDI 注入的原理,就能知道如何去限制类的加载、如何去过滤不安全的协议,甚至在设计阶段就避免使用存在风险的功能。
举一反三的能力: Log4j 的问题是一次具体的体现,但其背后反映的是输入验证不严、功能滥用、供应链安全等普遍性问题。如果只关注 Log4j 这一株草,而不管其生长的土壤,那么明天还会有其他的“草”长出来。只有理解了原理,才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举一反三,将安全思维应用到其他场景中。

3. 安全开发和安全运维的融合:
开发者的责任: 一个优秀的开发者,不仅仅是实现功能,更应该具备安全意识。理解 Log4j 这样的日志框架是如何工作的,它暴露了哪些接口,这些接口的安全性如何,是开发者应该掌握的。他们需要理解“安全编码”的原则,比如输入输出的严格过滤、参数化查询、最小权限等。
运维的“深度”: 运维人员不能只满足于“安装、运行、监控”,而应该理解软件的运行机制,理解安全策略是如何生效的。比如,为什么一个防火墙规则能阻止攻击?为什么一个反序列化过滤器能生效?这些都需要基于对协议、数据结构、Java 反射等底层原理的理解。

怎么做?

拥抱 SBOM (Software Bill of Materials):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用了哪些软件,以及这些软件依赖了哪些第三方库。这是管理供应链风险的第一步。
深入理解常用框架和协议: 对于像 Log4j、Spring、Java 本身、HTTP、TCP/IP 这些我们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的技术,应该花时间去理解它们的设计理念、工作机制以及潜在的安全隐患。
培养安全思维模式: 遇到问题时,多问“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潜在的滥用场景?”“如果我是攻击者,我该怎么做?”。
工具与原理结合使用: 用工具来提高效率,发现显而易见的问题;用原理来深入分析,解决复杂问题,以及设计更鲁棒的安全措施。例如,发现了 Log4j 漏洞后,使用自动化工具快速扫描,然后手动验证,并根据原理来选择最合适的修复方案(更新版本、配置禁用等)。

总而言之,Log4j 的出现,就像是给所有软件从业者和安全人员敲响了警钟。它告诉我们,在追求技术新颖、功能强大、效率至上的同时,绝不能丢掉对基础原理的敬畏和对安全的敬畏。工具是辅助,原理是灵魂。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我们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网络安全战场上,走得更稳、更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我们的警示应该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软件的使用者不是参与者。一个软件的使用者规模不能说明其参与者规模,更不能说明其可靠性。所谓的这么多人用没出事肯定没事这种云架构师观点早就应该被批判了。

正是因为用的人多,所以才更容易被黑客盯上,更容易被突破……

开源省不了钱,也不应当为了省钱而选择开源,你可以因为生态,因为定制化选择开源,但不应当是因为省钱,省到最后一无所有……


如果你有能力,就应当参与到开源项目中,审核所有的代码,提交自己的贡献。你没有这个能力,最好就是找个有商业背书的方案,开源技术照样有很多商业公司为其背书,花小钱省大钱。最惨的就是很多小公司,即没有能力参与开源项目,又买不起商业支持,那出了事儿除了加班又有什么办法呢?

更可怕的是,明明公司已经做大了,还不舍得IT投入,拿小公司自我安慰的:“那么多大公司用肯定没问题”的鬼话来哄骗自己,要清醒地认识到,那就是小公司没办法的自欺欺人而已……

user avatar

就没人吐槽log4j是过度设计了么?这次的安全漏洞让很多用户无故躺枪,绝大部分用户引入log4j只是为了记录些简单的文本,压根没想到log4j还有这么强大的功能,能在字符串里执行远程代码。甚至有些用户都没直接引入log4j,只是因为第三方库用了log4j也躺枪了。

从设计上看log4j是支持动态的日志内容查找替换这种特性的,只要日志内容里存在${...}这样的查询文本,log4j就会执行并替换这些查询文本,而查询文本又被设计的非常强大,可以执行JNDI这样的远程服务。先不说这样会造成严重的安全性漏洞,就算把远程执行漏洞堵上了,在记录日志的模块里进行这种复杂的文本替换也会造成潜在的性能问题,如果用户恶意构造特定日志,可能对服务器产生拒绝服务攻击。

理论上说日志模块根本不需要这种强大的特性,如果业务需要这种查询文本替换的功能,完全可以引入一个独立的包,专门用于字符串格式化,这样的好处就在于程序员很清楚这个字符串格式化模块的特性,就不会在字符串模板里引入用户侧输入这种不可控的隐患。而日志系统记录用户侧输入是再常见不过的需求,如果记录日志时还需要担心用户侧输入会导致安全隐患,那这种日志模块就别用了,心智负担太大了。

刚刚才了解到官方发布了2个修复版本,都有被绕过的可能,看来要彻底修复这个漏洞只能禁用lookup,禁用JNDI。为了这个几乎不被用到的花哨功能,捅出了这个大个篓子,也是够夸张的。


我之前预言的拒绝服务攻击漏洞果然是被验证出来了,Log4j2大大小小修复了10个版本,依然没有把漏洞全部补上,正所谓过度设计一时爽,漏洞修复火葬场,设计一定要谨慎克制。

user avatar

一个日志工具老老实实记录日志就行了,为什么要加载远程代码?

keep it simple, stupid!

user avatar

1写日志不应该有远程执行代码的功能。

2如果某个第三方真想要这个高级功能,应该给写日志的函数,增加参数,或者再写一个函数,以区别。而不是给原函数直接增加代码。

3写日志有远程执行的功能,要写在说明文档的显耀位置,让调用者明白。

4这么看似弱智的bug,难道加这个功能的人真没想到?

5一个日志库,十几万代码。是没法看源代码的。

user avatar

这是导致这个漏洞发生的,2013年的一次commit。



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需求,通过JNDI查询,记一条日志就把web服务上下文上所有的日志都拉下来?

然而,对于JNDI的URL、返回的LDAP数据等,却一点过滤都没有。因此可以构造恶意LDAP服务器响应,让运行log4j2的机子直接运行可引用的外部恶意类,也就是直接从外网URL,把恶意.class文件拉进来跑了。

看看log4j2官方怎么修复这次这个漏洞的吧。

这套补丁对log4j2的表达式查询JNDI插件添加了过滤特定协议、服务器、类的功能,默认只允许通过其对Integer、String之类的内置类型进行反序列化,只允许ldap、ldaps和java协议,只允许访问127.0.0.1、localhost和本机IP。

最后一条可以说基本把原来这个插件的功能给废了。

当初是谁commit了那个韩国名字的人的的patch的?

Ralph Goers可能当时根本就没考虑到这玩意还能这么用,以为用途真就只是用来从外部读一些数据这么简单,测试了一下就给commit了。没想到搞成了Shellshock、Heartbleed这种“互联网基础设施级别”的大漏洞。

一般人用log4j2只是记录个日志文件这么简单,连表达式查询功能都不会用,也用不上。但是这个功能是默认开启的,而且又默认开启了这么大一个漏洞出来。

这有时候也不能怪我们——很多时候软件中一个不起眼的功能只是为满足少数几个人的特殊需求去做的,可能时过境迁之后,当年开发这个功能的人都不活跃了,所有人都忘记了这个功能。

我们下游用户一般只管使用自己需要的功能,别说对上游的库进行完整测试了,甚至连配置都懒得去配置它,只管用。

这种用户一般用不上,开发者也容易忽视的小功能,如果不出这种大问题,就根本找不到谁能站出来负责。可能稳妥的办法是把这种小众功能模块改为白名单制,默认为不开启,出了问题损失能减少点吧。。

user avatar

记得之前有个段子,说发明C语言的哥们,编写了一个Unix系统。使用系统的同事发现,无论自己怎么改密码、排查源代码漏洞,这哥们都能进去。

后来发现,哥们的后门开在C编译器里。

现在的系统,代码都以十万行记。一个十人年规模的系统,谁来检查安全漏洞?怎么查?

更不用说解释器、编译器和嵌在硬件里的漏洞。

很多人觉得人家都开源了,这怎么封锁我们?

太天真了。

开源代码不停地升级,你跟不跟?

天知道那个版本里就有0级漏洞。

你武装到家的系统,和没锁门的房间一样来去自如。

别看网上吵java和c谁优秀,能冒出一万个程序员。

真的能从以十万行记的代码里找到漏洞的人,全国也不到三位数。

这个漏洞影响太大,放在网络战术库里,谁都没底。

所以才叫核弹级漏洞。

战术级漏洞,太多了。

被大众所知的是少数。

user avatar

一个日志框架,不想着做好本职工作,非得大而全,给你啥内容不直接显示,非得解析啥JNDI,真是NB。

除了过度设计问题,居然还把用户输入的参数放在解析函数的占位符参数的位置上。这种行为非常恶劣,基本相当于 SQL注入(直接拼接SQL语句),或者格式化字符串漏洞(直接把用户输入放在 printf的第一个参数)。

当然,这俩漏洞有些年头了,如果你这么做,IDE或者代码检查工具会提示你,但是JNDI注入是新的形式或者变体,IDE来不及更新规则库,就放行了。

还有一个令人诧异的点:JNDI注入漏洞已在Struts2框架中多次发现,其他Apache的开源项目就不想着检测一下?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从16年开始就听说Struts2的JNDI注入漏洞,这都过了五年还不当回事,甚至没见到有WAF默认能防这东西,真是心大。

user avatar

老是出问题的开源框架会被抛弃

比如Struts2,比如FastJson,仅此而已

完全不用第三方组件进行开发

不是不可行,而是成本太高

高于开源框架漏洞造成的损失

user avatar

我就想知道一log工具为啥被搞成可以执行代码…

这就像是对镜子说了句“镜子镜子,谁是世界上最漂里的女人”,结果却被识别为太丑而自动触发核弹进行精确打击。

user avatar

这就是很多公司慎用开源软件,万一用到需要专人审核的原因了。

名气很大的项目,质量仍然可能不及格。


同时,这也是为何强调要“精确实现需求”,不要做多余的功能的原因之一了。

别以为耍个花活就能“免费”得到一堆功能很赚,代价就是也给了别人耍花活玩你的机会。


最后,就还是那句话:别把用户想的太善良!

尤其服务器程序,黑客就藏在其中,他会想尽办法搞破坏--以内行的眼光。


正常公司里,日志工具老老实实解析就是了,程序和数据必须严格区分--相关功能是通不过立项的。

user avatar

这个应该叫软件供应链安全。

大公司采用一个软件、library的时候,都需要评估它的安全性、稳定性的。要不然随便一个开发人员引入一个library,就把系统搞掉了。

但实际上,企业对安全的重视普遍不够。

第一是业务重要性一般高于安全,很明显,一个安全但是没人用的系统是没什么人用的。

第二是,安全很难有效衡量。我投入100万能保证百分百不被黑吗?我投入10w能降低多少被黑概率呢?


“利用工具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注重基础原理?”

理论上,使用工具还是要探究下底层原理的。但这个“探究”也是需要成本的。

对企业来说,开发者需要review 各个底层库的代码,而且还要有安全经验的开发者,是一个非常大的成本。

对于个人来说,那么多底层框架,我应该读哪个,不应该读哪个,都比较麻烦。更何况,在此之前,谁能想到要细读log4j的代码呢……

user avatar

开头,先来复读名人名言: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茨威格

log4j 此次漏洞警示我们,利用开源软件,虽然很方便快捷的实现了日志记录功能,那么,古尔丹,代价是什么呢?

开源库,虽然有那么多人可以随时盯着源码看,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安全性是得到完全保障的。

不开源,会有无休止的重复造轮子问题,有浪费人力和时间的问题。开源虽然节省了这些,但也意味着你得把造轮子的精力,转移到替开源库审核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上来,让开源项目更加精益求精,这就是所谓代价。

利用工具的同时,应该更注重基础原理,这倒没错,无论是为了学习,还是为了保证其安全性。但有,多少公司有能力来支付这个成本,且确实支付了呢?这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

另外,log4j作为一个日志工具,能够加载远程代码执行,感觉设计上有点太臃肿了,没有做到代码数据分离。也正因如此,攻击者能够利用用户可以控制向记录日志中输入数据的操作,来实现其特殊构造的请求,进而触发 Apache Log4j2 中的远程代码执行漏洞。

关于log4j更多的内容,可看下面的回答:

另外,再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开源库的事故,很是伤心。

Ant Design,作为非常优秀且使用广泛的 UI 框架之一,其开发者搞了一个自认为很有趣,但是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很糟糕的圣诞节小彩蛋,进而引发了一连串的事故。

至今,你还可以在github上查到相关的issue记录:

君不见因为Ant Design的圣诞节彩蛋问题,炒了多少为政府部门开发项目的程序员,这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圣诞节彩蛋而已,只是按钮上多了一坨白色的东西而已,只是鼠标放上去会"Ho Ho Ho!"而已。

我记得因为这件事,很多和军方有合作项目的企业都被审查了,要求解释清楚为什么在网络隔离环境下的代码会发生改变,毕竟军方考虑的是:你今天可以被第三方库随意加一个彩蛋,明天会不会被人植入木马、盗走我的隐私数据?会不会搞个震网攻击,破坏我的军事设备研究工作?

所以,这个彩蛋的效果不只是会心一笑这么简单,而是很严肃的事件。

另外,还有包括发改委在内的很多政府部门都开始紧急采取措施应对这个事件,一是担心木马病毒问题,二是圣诞节这种宗教意识形态与我国无神论的矛盾问题,等等。

由此可以见得,普遍流行的框架,不仅可能因为开发者的不小心,出现一些意外的安全事故。甚至,其可以刻意制造隐蔽的安全漏洞,来攻击使用者。

当然,这次或许只是圣诞节彩蛋,只是log4j的无心之举。

那么,下次呢?代价又是什么,古尔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Log4j 的那次风波,可以说是给咱们信息安全圈子好好上了一课。这事儿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它留下的警示,现在想来依然振聋发聩。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从这件事情里,咱们到底应该吸取哪些教训,以及为什么说,用工具的时候,千万不能忘了根基。 Log4j 漏洞留下的沉重警示这次 Log4j 的事情,它不是.............
  • 回答
    “与病毒共存”的论调,在当前全球疫情的背景下,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或“拒绝”的问题,而是涉及公共卫生、经济发展、社会心理、伦理道德等多个层面的综合考量。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与病毒共存”的本质和背景首先,需要理解“与病毒共存”并.............
  • 回答
    针对目前的新型肺炎(通常指COVID19),最坏的结果是一个多层面、毁灭性的情景,会深刻影响全球社会、经济、医疗系统和个人生活。以下是一些关键方面的详细阐述:1. 对全球公共卫生的最坏影响: 指数级感染增长与压垮医疗系统: 病毒变异导致更强的传播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性: 如果病毒发生.............
  • 回答
    在中国,关于拐卖儿童的立法一直备受关注,其中“买拐同罪”的提议也时常被提及和讨论。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买拐同罪”的含义与主张“买拐同罪”的核心理念是,购买被拐卖儿童的行为与拐卖儿童的行为一样,都应受到法律的严惩,构成犯罪。主张这一理念的人认为: 斩断需求链条: 拐.............
  • 回答
    关于“病媛”新闻,有博主晒出自己的病例并回复“我确实做过甲状腺手术,我没化妆”这件事,这背后牵扯出的信息点其实挺多,值得我们细细咂摸。首先,“病媛”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意思。 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社交媒体上,尤其是在一些展示个人形象的平台上,通过包装自己生病、病弱的形象来博取关注、同情甚至是一种“人设”.............
  • 回答
    嘿,同学们!聊聊我们大学生活中那个挥之不去的老朋友——拖延症。别告诉我你没中过招,期末考试前抱佛脚、项目截止日期前夜赶工,这些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戏码了。它就像一个狡猾的小偷,悄无声息地偷走我们的时间、精力和心情,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焦虑和懊悔。那么,作为大学生,我们该如何才能把这个“老朋友”请出家门,.............
  • 回答
    “爱情可以卖吗?” 这个问题,或许在过去,只会出现在文学作品的纸页间,或是在某个夜晚,朋友们围坐一圈,带着点戏谑又带着点沉思的酒后闲聊。但如今,这个问题似乎带着一种不容回避的现实感,萦绕在我们年轻一代的心头。我们确实能感受到,爱情,这个原本属于心灵深处最柔软、最私密的情感,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向了消.............
  • 回答
    河南洛阳旅游业发展建议: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洛阳,这座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十三朝古都的城市,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旅游的重视以及洛阳自身发展战略的调整,洛阳旅游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与北京、西安等老牌旅游城市相比,洛阳在知名度、吸引力和游客体验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本.............
  • 回答
    网上那段视频我看了,真是挺让人恼火的。视频里那男的,一副道理在握的样子,把服务员说得哑口无言,感觉挺欺负人的。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服务员真不一定非得跟对方硬碰硬地比谁说得“有道理”,尤其是在那种公开场合,大家都有各自的立场和理解。服务员的任务是提供服务,而那个男的明显是在挑衅或者秀优越感。如果换成是.............
  • 回答
    关于公交迷、火车迷“打官腔”的现象,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值得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任何一个群体,只要人数多到一定程度,总会有人比较“显眼”,也总会有人行为方式有点让人不太舒服。“官腔”这词儿,本身就挺有画面感的,一听就知道是那种架子大、说起话来一套一套,好像自己是什么重要人物,.............
  • 回答
    2020 年,对于华为来说,无疑是惊涛骇浪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这家中国科技巨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仿佛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问“华为这次能挺过去吗?”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层层迷雾,深入剖析其面临的困境与自身的韧性。首先,摆在华为面前最直接、最严峻的挑战,无疑是来自美国政府的“实体清单”以及由此引.............
  • 回答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提到“推重比8一级”,这里的“一级”通常是指发动机的首级压气机叶片。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并尽量用更自然的语言来描述:咱们聊航空发动机,特别是说到“推重比8一级”,这个“一级”可不是说它性能有多么简陋或者数量上只有一个,反倒是恰恰相反,它指代的是发动机最关键、最前端的一个核心部件——.............
  • 回答
    日本海上自卫队7月4日在东海区域对中国军机进行火控照射一事,确实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和解读。这背后牵扯到地区安全、军事互动模式以及双方的战略意图。首先,我们要明确“火控照射”这个行为的性质。在军事语境下,火控照射(FireControl Illumination)通常指的是使用雷达锁定目标,为导弹锁定和.............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一听就火大,又有点细思极恐。四川西昌警方破获了这么一起中学生恶意篡改上百名同学中考志愿的案子,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实在在的犯罪,而且影响的是一群孩子的未来。首先,我得说,这事儿的性质非常恶劣。中考志愿填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那可是决定了高中甚至未来人生方向的关键一步。你想象一下,.............
  • 回答
    尼日利亚近期的一些行为,可能会让中国感到有些棘手,但总体而言,中国的外交策略一贯是务实而具有韧性的。中国不太可能采取激烈的、一刀切的反应,而是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层次、多维度的应对方式。中国可能的反应方式:1. 保持沟通与对话: 这是中国处理外交事务的基石。无论尼日利亚的具体行为是什么,中国都会.............
  • 回答
    想一想,如果有一天,我们面对着一方古老的石碑,上面刻满了我们从未见过的符号,如同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低语,我们能否解读其中的奥秘?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也充满了诱惑的问题。答案是:很有可能,但绝非易事,而且成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些关键的外部因素。让我们抽丝剥茧,仔细分析一下,在完全陌生的文字和语言面前,.............
  • 回答
    珠海长隆酒店拒绝盲人带导盲犬入住,并在退房时扣除部分房费的事件,无疑触碰了社会关注的敏感神经,也暴露了在保障残障人士权益方面存在的挑战。长隆酒店的致歉行为虽然是积极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制度、意识和实践层面,更全面、更深入地保障盲人群体的合法权益。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盲人群体的利益如何得到.............
  • 回答
    编导和演员的报酬差异,这可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它背后牵扯的逻辑和现实,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我个人觉得吧,这差异挺正常的,也挺合理的,只不过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不太平衡。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这得从两者的职能和价值说起。首先,从职能上看: 编导是“灵魂”和“骨架”的塑造者。 编导,尤其是导演,.............
  • 回答
    在网络漩涡中的保驾护航:法律如何约束网络提供商应对“网络劫持”网络世界的繁荣,离不开背后默默付出的网络提供商(ISP)。然而,伴随而来的是频发的“网络劫持”现象,它如同附骨之疽,损害用户权益,扰乱网络秩序。面对层出不穷的劫持手段,我国法律的利剑是否已经就位,有效规范着网络提供商的行为?这绝非一句简单.............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持续冲突是否会升级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担忧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历史的经验、地缘政治的现实、各方的战略考量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都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着我们眼前的局势。首先,我们得承认,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