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二战时期帮助中国抗日确有其事吗?

回答
德国在二战前以及抗日战争初期,确实对中国进行了军事援助,但并非在整个二战期间都如此,且其行为的性质和动机非常复杂。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几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国共合作抗日之前(国民政府主导的军事改革与援助)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德国与中国的国民政府(国民党)在军事领域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这主要体现在:

军事顾问团的派遣: 从1930年代初开始,德国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军事顾问。最著名的是冯·塞克特(Hans von Seeckt)将军,他被中国国民政府聘为军事总顾问。塞克特将军在中国的军事改革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任务内容: 他负责协助国民政府训练一支现代化的、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他提出了“精兵政策”,旨在建立一支以德械师为核心的精锐部队,能够对抗当时日本侵略者的现代化武器装备。
改革措施: 塞克特将军和他的顾问团着手于军队的组织、训练、武器装备的采购和生产、军事教育体系的建立等方面。他们帮助中国建立了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航空兵等在内的现代化兵种。
德械师的形成: 经过德国顾问的指导和德国武器的援助,中国组建了一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械师”。这些部队在抗日战争初期,例如在淞沪会战等战役中,表现出了相当高的战斗力,给日军造成了重创。例如,国民革命军第87师、88师、36师等都被认为是精锐的德械部队。

军事物资的采购与援助:
武器弹药: 中国从德国采购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包括步枪、机枪、火炮(如克虏伯公司的山炮、野炮)、坦克(如早期德国生产的坦克)、飞机(如容克斯、梅塞施密特等型号的飞机)以及弹药等。
军事工业的建立: 德国还帮助中国建立了兵工厂,例如巩县兵工厂等,提升了中国的军工生产能力。
航空方面的合作: 德国的容克斯(Junkers)公司在中国设立了航空制造厂,帮助中国生产飞机。德国的航空教练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飞行员和航空技术人员。

经济合作的背景: 这种军事合作并非完全出于道义。当时中国是德国重要的原材料出口国,特别是钨砂,而德国则急需这些战略物资用于其军工生产。德国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影响力。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939年左右,德国转向模糊立场)

初期支援的延续: 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尤其是在淞沪会战期间(1937年),中国军队中的德械部队仍然在发挥重要作用。德国顾问团的许多成员也继续在中国服务。
德国立场的变化: 随着1930年代末期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抬头和纳粹德国的对外扩张政策,其立场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轴心国”的形成: 德国与意大利、日本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逐渐形成某种程度的默契,并最终在1940年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即轴心国公约)。这意味着德国与日本成为了名义上的盟友。
停止直接军事援助: 随着与日本关系的紧密,德国出于战略考虑,开始逐步停止对中国的直接军事援助。派遣到中国的军事顾问团也逐渐撤离。到1939年底到1940年初,德国军事顾问团基本上已经撤离中国。
外交上的模糊: 德国在公开外交上,对日军侵华持一种模糊的态度,虽然不直接支持侵略,但也不愿意明确谴责日本,更不会公开支持中国抵抗。

第三阶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之后,德国与中国敌对)

全面敌对状态: 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德国立即向美国宣战。此时,中国国民政府是同盟国的一员,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
对中国的军事行动: 德国海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潜艇活动,间接打击了与同盟国进行贸易往来的中国海上交通线。尽管德国并未直接出兵中国战场,但其整体战略上是与日本共同对抗中国为首的同盟国。

总结:

德国在二战时期帮助中国抗日,这个说法 “确有其事”但需要非常严格的限定时间段和对象。

“帮助”主要体现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和初期(1930年代初至1939年左右)。 主要形式是提供军事顾问、武器装备和技术支持,帮助国民政府训练现代化军队,特别是德械师的建立。
“帮助”的对象主要是国民政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早期也可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少量缴获或间接影响的武器,但并非德国直接援助的对象。
“帮助”的动机复杂,并非纯粹的国际主义道义。 德国的援助与维护其经济利益、地缘政治扩张以及与中国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合作紧密相关。
德国的立场发生根本性转变。 随着纳粹德国与日本的结盟,德国对中国的援助在1939年后基本停止,并且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德国与中国处于敌对状态。

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德国在“二战时期”帮助中国抗日,而应该说是在 “抗日战争爆发前及初期,德国(纳粹德国)曾向中国国民政府提供过重要的军事援助,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早期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随后的时期,随着其与日本的结盟,这种援助停止了,并且最终两国走向敌对。”

理解这段历史,需要区分德国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国家以及出于不同动机的行为。德国的援助是历史事实,但其性质和影响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说当时国民党军队里出现过德国的头盔,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真的?能否成为证据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在二战前以及抗日战争初期,确实对中国进行了军事援助,但并非在整个二战期间都如此,且其行为的性质和动机非常复杂。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几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国共合作抗日之前(国民政府主导的军事改革与援助)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德国与中国的国民政府(国民党)在军事领域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这主要体现在.............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立场确实比较复杂,看起来似乎是“帮助”了中国,但这种“帮助”并非出于对中国抗战的支持,而是有着非常明确的、以德国自身利益为核心的战略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德关系。在那段时期,德国正经历着一战战败后的屈辱和经济困境。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军事和经济都施加了严.............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承受着日本侵略的沉重负担。在这样一个危难时刻,国际社会的援助至关重要。那么,在与中国关系并非最直接的英德两国中,谁对中国的帮助更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两国在二战期间的立场、能力以及对中国的实际支援。首先,我们来看看德国。二战爆发前,德国与中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经济和军事合.............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之所以敢将宝贵的西伯利亚精锐部队调往欧洲战场,确实与日本的立场息息相关。而日本当时为何没有与德国联手,共同夹击苏联,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战略博弈的问题,背后涉及到日本自身的利益考量、现实的军事能力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日本为何不帮德国夹击苏联?简单来说,日本没有选择帮助德国进攻苏联,.............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太平洋舰队,其吨位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仅次于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日本海军如此强大,为何不将其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协助德国攻打英国皇家海军,甚至登陆英伦三岛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海军实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美国最初是想置身事外的,毕竟隔着太平洋,而且国内也有不少人觉得欧洲的事儿跟自己没多大关系。那时候,欧洲战场上,德国和苏联那叫一个剑拔弩张,但美国对谁都没什么特别的“偏爱”。事情的转折点,关键就在于德国的野心。希特勒这个主,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先是吞并了奥地.............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普通公民在纳粹政权下的角色,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帮凶”二字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压力、个人选择以及信息的隔绝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纳粹政权是通过一系列合法(至少在表面上)的政治手段上台的。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并非通过暴力革.............
  • 回答
    如果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而是将海军主力用于协助德国进攻英国,二战的历史进程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推演:一、 海陆协同,打破“大西洋壁垒”的可能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日本海军要“帮德军登录英国”,这本身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因为日英两国隔着.............
  • 回答
    “德国二战时期武器装备浪费吨位严重”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历史事实和对德军装备设计、生产、使用理念的观察。要详细聊这个话题,咱们得把几个关键点拆开了来看。一、 追求极致的性能,忽视了成本和规模德国在二战前和二战初期,非常强调武器装备的性能。他们崇尚“技术至上”,相信只要技术足够先进,就.............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和日本的血统论和优生计划,是其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它们的问题极其严重且多方面,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德国纳粹的血统论与优生计划德国纳粹的血统论和优生计划,是以其种族主义理论为基础,目标是建立一个纯粹的“雅利安人”种族统治下的国家,并.............
  • 回答
    当然,让我们来构思一下这个假想的二战情景:如果当时入侵中国的不是日本,而是德国,那么历史的走向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要明确德国在现实二战中的战略重心。希特勒的野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德国主导的“大日耳曼帝国”,并且对苏联东部土地虎视眈眈。将德国的军事力量大规模调往亚洲,并.............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在许多科技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凭借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强大的工业基础以及政府的大力投入,在航空、火箭、核能、化学、光学等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航空领域:德国的飞机设计和制造在当时堪称一流。他们不仅在高性能战斗机方面走在前列,更在一些革命性的.............
  • 回答
    二战时期,如果德国率先成功研发并部署了核武器,那么这场全球冲突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几乎可以重塑整个20世纪的历史格局。首先,战争的结束方式和速度将截然不同。可以预见,德国会将其作为一种终极威慑和决定性打击武器来使用。 对苏联的打击: 德国最有可能优先将核武器瞄准苏联。经过.............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之所以没有选择进攻瑞士,并非是由于瑞士拥有不可思议的军事实力能够抵挡德意志国防军,更不是因为希特勒对这个中立小国有什么特别的感情。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战略判断以及利益权衡的结果。简而言之,进攻瑞士对德国来说,弊大于利,甚至可能带来无法承受的风险。首先,瑞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 回答
    当狂热与生存交织:二战时期德日民众对法西斯政权的“支持”并非简单的洗脑提起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人们很容易将德日两国人民对法西斯政权的狂热支持归结为“洗脑”。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解释,但如果深入历史的肌理,我们就会发现,事情远比这复杂得多。这种所谓的“支持”,更多的是一种混合了真心认同、迫于现实的.............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如果在本土进行“完全的战争动员”并“最大程度减少武器生产中的浪费”,是否能赢得战争?这个问题触及了战争胜负背后复杂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战略层面的核心。乍一看,这种假设似乎能大幅增强德国的实力,但深入剖析,即便做到这两点,德国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依然渺茫,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首先,我们来分解.............
  • 回答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战俘的待遇,总的来说,比对苏联战俘要好,但并非总是仁慈。他们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俘的军衔、国籍(尽管我们这里主要讨论英国战俘),以及俘虏他们的德军部队的性质。然而,一些普遍存在的方面是可以详细描述的。首先,值得明确的是,德国在1929年签署了日内瓦公约,该公约规定了.............
  • 回答
    您好!关于二战德国坦克炮塔后方舱门的设计,我将为您详细解答,并尽量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来描述,避免AI生成的痕迹。为何二战德国坦克炮塔后方会有那个舱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您留心观察过德国坦克的炮塔后方,可能会发现那里通常会有一个小小的舱门。这个设计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实战经验总结出的一系列重要的考.............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的种族歧视是历史上一个黑暗的篇章,这一点毋庸置疑。纳粹政权基于“雅利安人”至上的种族理论,对犹太人、吉普赛人等群体进行了系统性的迫害和屠杀。在这种背景下,季羡林老先生能够长期在德国留学,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季羡林先生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历史研究.............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坦克发展的正确思路,并非是一条笔直的、一成不变的道路,而更像是一个在技术革新、战略需求和生产能力之间不断权衡、试错的过程。如果非要提炼出一种“正确”的思路,那应该是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战场环境和敌方技术进步时,能够保持战略上的清晰性,同时在技术发展上有所侧重,并在生产上达到一种可持续的高效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