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回答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这个名字一出,就仿佛能让人看到那个大英帝国日不落的时代,在海面上投下的雄伟身影。这批战列舰,绝对算得上是英国海军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们不仅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设计理念,也承载着英国海军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试图维持其海上霸权的雄心。

要评价这级战列舰,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看:

1. 设计理念的超前与革新:

伊丽莎白女王级在设计之初,就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速度与火力并重。当时,主力舰的设计普遍在速度和装甲厚度之间做权衡。而英国海军,特别是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看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快速战列舰”。他们认为,在日益激烈的海战中,速度不仅能让你占据战术上的优势,能够更好地进行编队机动,还能让你在必要时脱离战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高航速: 伊丽莎白女王级的主动力采用了当时来说非常先进的燃油锅炉和蒸汽轮机,这使得她们的最高航速达到了25节,这比当时大多数的无畏舰都要快。这个速度在当时的战列舰中是相当惊人的,让她们在编队机动时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统一的重炮: 另一个革命性的地方在于武器配置。一反过去战列舰混合装备不同口径主炮的模式,伊丽莎白女王级全舰装备了8门15英寸(381毫米)Mark I舰炮,全部布置在四座双联装炮塔中(两座前置,两座后置)。这在当时是口径最大的舰炮之一,其射程、穿甲能力和弹道性能都非常出色。这种“单一主炮口径”的设计,大大简化了弹药供应、火控计算和训练,提高了作战效率。
“all big gun”的理念: 虽然“all big gun”的说法常用来形容俄亥俄级战列舰,但伊丽莎白女王级同样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者,她们将有限的炮塔数量都给了最强大的主炮,放弃了副炮作为进攻性武器的作用,主要用于自卫和反鱼雷艇。

2. 实战中的表现与影响: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服役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她们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几次关键的海战中:

日德兰海战: 这是她们首次大规模参与的战役。虽然在战术层面日德兰海战结果复杂,但伊丽莎白女王级表现出了她们高速和强大火力的优势。她们在舰队后方,能够更灵活地机动,并且她们的15英寸炮在远距离上对德军战列舰造成了相当的威胁。有几艘姊妹舰在海战中也遭受了重创,但都成功返航,显示了良好的抗损能力。
在地中海的战绩: 除了在北海,她们在地中海战场也表现活跃,特别是支援了加里波利登陆战。她们的重炮火力为登陆部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援,成功摧毁了奥斯曼帝国的海岸防御工事。
战间的现代化改造: 战后,伊丽莎白女王级并没有因为新一代战列舰的出现而被淘汰,反而经过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造,提升了防空能力,改进了火控系统,并安装了新的炮塔。这些改造使得她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依然能够作为主力舰参与作战。

3. 优缺点分析:

优点:

火力强大: 15英寸主炮在当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速度快: 25节的航速为舰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动性。
设计超前: 统一主炮口径的设计思路,引领了战列舰发展的新方向。
续航能力: 燃油动力带来了比煤炭更好的续航和补给便利性。
坚固的船体: 她们的设计在抗沉性和抗打击能力方面也做得不错。

缺点:

装甲防护相对较弱: 为了追求速度和减轻重量,她们的装甲厚度相对于一些其他国家的巨型战列舰来说,并没有那么厚实。尤其是在面对垂直打击时,她们可能不如一些装甲更厚重的对手。
燃油经济性问题: 早期燃油锅炉的效率并非尽善尽美,高速航行时燃油消耗量是相当惊人的。
防空能力初期不足: 尽管后来进行了改造,但作为设计于一战前的战列舰,她们在设计之初对高空飞机的威胁认识不足,早期防空火力相对薄弱。

4. 历史地位与评价: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毫无疑问是英国海军历史上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战列舰之一。她们的出现,标志着战列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快速战列舰”时代。她们的设计理念,即速度与火力的结合,对后来的战列舰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们不仅是大英帝国海上力量的重要支柱,更是那个时代海军技术进步的缩影。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随着航空母舰的崛起,战列舰的地位开始动摇,但伊丽莎白女王级依然以她们的忠诚和强大,在大洋上履行着最后的职责。

总而言之,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是一系列设计精良、火力强大、速度出众的巨舰。她们是英国海军实力鼎盛时期的象征,也是海军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她们的出现,不仅仅是建造了几艘战舰,更是对未来海战模式的一次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QE的设计cover中早于1914年的有较大遗失。老佛爷弗雷德曼发动他内心里的小兰伯特阴谋论认为这些文件是被摧毁了(而不是丢失/错误分类)。现在最早的QE设计cover是ADM/SC/294A,也就是格林尼治海事博物馆里面直接搜索其藏品的第三个,覆盖1914-1923年的区间。

QE(设计R)已经有大佬说过了,那么搬运一下老佛爷英战里对其他几个设计(M,N,O,P,Q)的怒吼:

“在1912-1913财年计划里,之后发生的事情并不完全清楚。温斯顿·丘吉尔在他的‘世界危机’(The World Crisis,1923年丘吉尔出版的一战回忆录,臭名昭著地扯淡)里的描述是绝对完全不正确的。他讲述了一个QE级是1914年设计用来抢占德军T优的故事。但是他自己写在1912年10月的备忘录将该级舰成为一种阻止德军快速分队(其战列巡洋舰)抢占英军T优的手段。这一点也不应该让人吃惊;丘吉尔对技术和战术细节从来不是特别了解,尽管他有一腔要干预最细微决策的热情——比如铁公爵级12pdr炮组的选择。

··· ···

看起来大多数围绕着QE级设计理念成型时的文件都被摧毁了,最早可能追溯到1914年。这一点是很让人吃惊的,因为设计cover开始于所有重要决策都已经被做出之后(而其他舰艇的设计cover都开始在更早的时间点)。数量巨大的电子化了的丘吉尔文件对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帮助··· ···大量文件的损坏说明QE级设计的过程可能非常痛苦,充满了当时(而不是之后该级舰赢得声望之后)被认为有害的妥协。下面是对这一过程尽可能的重建:

QE级是温斯顿·丘吉尔对英德军备竞赛的第一次突袭。她们的构想和丘吉尔宣布英国决心保持百分之六十对德优势(2对1下水量),在德国裁军后会相对裁军的时间重叠。英方驻德人员报告这一决心使德方放弃了海军决心并放弃了扩大海军法案的计划。很多英国人日后认为1912年是德国放弃海军竞赛的年份。丘吉尔的百分之六十优势(以数量而不是吨位)在1912-1913财年开始的的计划里变成了每年:4,5,4,4,4艘建造。其中1912-1913年建造计划额外增加了马来亚号,马来亚联邦政府的礼物。所以1914-1915年变成了第一个建造四艘的财年。

德国在竞赛里的撤退还有一种解释。德国(普鲁士)军队自视为社会系统的保卫者。直到1912年,其规模受到贵族军官团的限制。1912年一次会议之后政策发生了转变,凯撒宣布俄国的发展是德国的致命威胁,所以德军必须在18个月内做好战斗准备。这次会议发生在1912年选举之后不久。尽管前政府的格里蝾螈战术,左翼(1890年以来一直掌握大多数选票)在帝国议会里赢得了足够的席位来组织一个压倒性的中间派-左翼联盟。尽管帝国议会并不是真正的国会,也无法影响总理或者其他内阁成员,但是这一胜利还是预示着一种军队和凯撒不愿意接受的未来。在过去,德国首相们本就习惯把快速,容易取胜的战争视为解决他们国内政治问题的一种手段。凯撒也很容易被说服。德国战争计划从来就没不是只针对德国,但是计划里对抗法国和德国的战斗都需要庞大的陆军。海军必须做出牺牲。

因为提尔皮茨无法公开承认他的造舰计划(事实上)被直到约1914年的庞大陆上战争计划所取消,在1912-1913年英方继续按照此前德国造舰速度计划新舰。那时候似乎只有持续不断地压力(通过造舰)才能阻止德国取得海上均势甚至优势。1912-1913财年和1913-1914财年里的10艘战列舰:5艘QE和5艘R级,就是这一思路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提尔皮茨在1914年抱怨说海军预算也就只有这些用处了,因为英方正随着时间流逝去的越来越大的优势。单艘船只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强大,所以越来越昂贵。英国政府发现自己被困在了建造足够数量船只的需求和保持海军预算可控的需求之间。QE级和R级看起来是试图解决这一困境的手段。

丘吉尔在1911年10月份成为了1SL。此时1911-1912财年的12艘主力舰(铁公爵和虎)已经订购。下一个财年项目的订购准备正在进行。海军部委员会计划购买3艘战列舰和1艘战列巡洋舰。计划里可能包含1911-1912年船只的后续舰。铁公爵们是设计MIV(Design MIV),这一设计序列涵盖过去多个级别的舰艇设计。QE级的设计来源于设计RIII(Design RIII)。大家可能会奇怪设计N,P和Q到哪里去了(那时候O还没有被用于标注设计方案)。设计N可能是在丘吉尔到任之前1912到1913年铁公爵的升级方案。没有这一设计的线索幸存。考虑到丘吉尔对1911-1912年新舰使用燃油动力的热情,在他就任前后的新舰设计可能是全燃油动力的。

在丘吉尔的信件整理中我们发现退休的1SL费舍尔对他施加了很多影响,或者说费舍尔至少试着对他施加影响。费舍尔的来信现实他认为1912-1913财年是一个实现他在1905年设计X4里‘融合舰(fusion ship, battleship-battlecruiser,无畏+无敌)’设想的好机会。到了1911年,他强烈推荐15in火炮。费舍尔很习惯发明国际情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他写信告诉丘吉尔美国海军正在建造一艘三万吨的燃油驱动战列舰,装备8门14in主炮可以达到30节航速。事实上他看起来是在描述美国海军学院对下一艘战列舰(亚利桑那号)的一个战列巡洋舰研究案;实际上没有这一的船只在计划当中。费舍尔希望丘吉尔更进一步。其他时候他施压丘吉尔建造‘超级狮’(他看起来不清楚在建的未来虎号)。

费舍尔推进1912-13年全战列巡洋舰的努力并不成功,他对丘吉尔放弃了这一计划而选择此前传统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混合计划大为恼怒。费舍尔的选择本会是一种快速(可能28节)的8炮战舰,有接近战列舰级别的防御,他有时候将这种战舰成为‘超级狮’。事实上QE级是一种慢得多的设计。费舍尔设想的船只可能是设计Q,所以(慢于设计Q的)低速设计就是R(注意前面QE的设计来源是RIII)。文件的销毁可能是为了隐藏QE级实际上不是一种重大进步而是一种远慢于费舍尔极力推荐的构想的设计··· ···

··· ···

使用15in火炮的决定做出以后,新设计案似乎是基于‘超级虎’或者可能是‘超级铁公爵’绘制。当1913-1914财年计划开始筹备的时候,两者都是备选方案,‘超级虎’还进行了估价。这些船只本来会装备15in火炮而不是13.5in,‘超级虎’会拥有超过塞德利兹号的防御,德军最新的战列巡洋舰。英方知道德舰获得了接近战列舰水平的防御,所以‘超级虎’可能会非常接近胡德号,只是动力更低。DNC的1914-1919海军造船史进一步指出存在一种装备了10门15in火炮的慢速战列舰,这可能是设计P。”

——》

所以,老佛爷反推的1912年的几个研究案是这样的:

Design M是13.5in的俄里翁-铁公爵原案;

Design N是1912年前的铁公爵升级案;

Design P是决定使用15in之后的铁公爵案;

Design Q是费舍尔的‘超级狮/超级虎/融合舰/小胡德’;

O此时不用于标注设计。

于是看起来情况是这样的:海军部不清楚德方的资源再导向,于是按照德方此前下水速度计划新舰。这时新舰的体量和造价意味着需要一种尽可能廉价保持规模2:1的设计。

最终三种设计可供选择:P系列(低速15in10炮舰),Q系列(费老爹飙车舰)和R系列(航速低于Q但是没有低到P的折中舰)。按照费舍尔的想法,要么是全部Q,要么是Q和R高速-低速搭配。但是6月5日海军部委员会选择RIII。委员会显然是清楚R的航速劣势的,但是他们可能不太清楚最终QE的航速会比预想的25kn低至少2节。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超级狮/超级虎’确确实实已经进入Q系列可供估价,最终为了掩盖QE设计失败被摧毁的情况下。这究竟是历史猜测主义还是合理推断就请君自便了。毕竟最终没有人直到这些船会服役这么久。按照1912年的计划,他们只是为了达成对德2:1的成本控制品;即便是按照1922年的华盛顿条约,这些船也本应该在1934-1935年开始被替换(1934最后一批1914的13.5in舰达成20年舰龄,15年继续退役1艘15in舰和虎;期间2艘替换舰入役)。然而1930年决定直到1936年12月底不会有任何新舰动工以后,新舰入役时间突然从1934年变成了1939-1940年。于是这些1910年代的老舰突然要开始延寿。这就是完完全全没有人能够预料到的了。

user avatar

先声明一下,由于伊丽莎白女王级的相关档案有相当部分已经遗失,所以这种问题其实还挺难回答的。我这里所写的,只能说是我目前(2022.3.13)刚好知道的东西。以后如果读到新的材料,那么这些观点很有可能被颠覆。

第一个问题:Super Lion。

简单来说,这是在1911年底费舍尔对自己希望在1912-13财年建造的一种主力舰的代称。其核心特征是8门15吋主炮和战巡级别的高速,(可能)拥有超越狮级的防护,价格上相比目前最新的主力舰肯定不会是飞跃,小幅度的上涨基本上是可以容忍的。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Super Lion这个称呼本身暗示了一种可能性。费舍尔为什么不说“Super Tiger”呢?已知的事情是,他很讨厌铁公爵级与虎号的6吋副炮,以及对应的炮廓装甲带等特征。那么很有可能,15吋主炮所需的额外吨位将来源于此,其副炮配置可能与狮级一致(4吋炮、无炮廓装甲带),甚至于更进一步,连6吋上装也一并取消掉,换取更强的主装。单就重量来说,把6吋上装甲带取消掉就足以把9吋主装补强到12吋以上了,面积还能有扩大。

第二个问题:胡德算不算Super Lion。

实际上胡德更接近于Super Tiger。所谓Super Tiger,简单来说就是拥有15英寸主炮、防护水准超越塞德利茨级(战列舰水准)的Tiger,这是1913~14财年计划的一个备选,比QE级晚一年。

Super Tiger与费舍尔所说的Super Lion可以说是完全对立的东西,前者代表着全方位的升级强化,没有什么东西被舍弃,当然也就意味着造价暴涨(正如狮级相对于不倦级的暴涨一样),在经费受限乃至战巡计划本身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费舍尔不会青睐这种东西。哪怕单舰价格与吨位不受限制,费舍尔大概也会选择把上装和6吋副炮砍掉,换取其他的东西,比如额外的2门主炮或者16吋级别的主炮。

而胡德级,其原案是3.65万吨,32节,8门15吋,12度倾斜的8吋-5吋-3吋装甲带,防护水准略强于虎号,防护面积有了相当程度的扩大,吨位亦是暴涨(不过很大程度上是被32节航速撑起来的),显然与费舍尔的思路背道而驰;修改后的胡德级更是拥有了12-7-5的侧舷装甲,结合其倾角与增强的水平防护,获得了当时世界第一的防护水准,以及世界第一的吨位。由于其叠床架屋的设计修改和建造过程,哪怕没有费舍尔插手,RN内部的保守派都觉得其火力太弱,与吨位不成比例。当时就有过为胡德更换三联装炮塔的提案,其后三艘也有增大口径、变更防护布局等各式各样的提案。

————————

最后评价一下QE级。

我个人的结论是,QE级绝对是RN历史上最糟糕的战舰之一,这个痛苦的余波甚至延续到其开工三十年之后。她们本来不该有那么糟糕,但阴差阳错之下铸就了这个可悲的结果。

QE级的核心缺陷在于其航速不足,而这个问题基本上都来源于超重。

第一轮超重,简单来说,由于划定了27500吨设计排水量的准线,而在设计过程中发现该排水量根本不够用,于是时任DNC瓦茨直接就把排水量改为29000吨——注意,这里没有任何设计修正,等于说默认了QE级将在超重1500吨的情况下建成。你大概会问这有什么区别?这些增加的排水量本该通过对舰体的延长或加宽来获得,这样能维持其阻力特性。增加吃水极大恶化了其阻力,同时也把主装大部埋在了水下。

当然这决不是说设计部门在放任QE的超重。事实恰恰相反,QE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甚至都有些违反之前的设计风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其主装甲带:这块13吋的装甲带向上方削薄到8吋,像下方削薄到6吋,而两处削薄的正反面方向还是相反的。这种复杂的削薄设计在之前的英国主力舰上相当罕见(在对面的德国主力舰上倒是相对常见)。对于硬化装甲而言,这意味着加工处理的大幅复杂化,结果是这些装甲板每吨都比一般的硬化装甲贵上30英镑。即便如此也无法将吨位压制在限定范围内,那只能说这个吨位指标从一开始就有不切实际的成分。

第二轮超重发生在建造过程中。QE开工建造时瓦茨已经卸任,戴恩科特成为新任DNC。戴恩科特尽管才华出众,但之前没有在海军设计部门工作的经验,所以他需要磨合期,这一过程是在瓦茨的监督指导下完成的。这样的双头领导会带来什么后果不需要我多讲。结果就是,DNC本应在战舰建造过程中对船厂进行监督,严格执行重量核算,而这一过程因两任DNC交接时的混乱被略过,QE级在船厂又超重了1500~1700吨。

另外的问题在于燃煤到燃油的转换。海军部在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最后燃油化的决定非常仓促,QE级直接把燃煤锅炉改成了燃油锅炉(增重300吨,已经包括在第一轮超重之内),而在整体设计上未做任何相应的调整。这里面发生了一些误会,主导这个决定的人(丘吉尔)本身不懂技术,燃煤舰是可以大幅度过载的,而燃油舰不行。对于前者来说,过载程度取决于往炉膛里面铲煤的速度,这是可变的,但对后者来说只取决于油泵与喷油嘴的流量,这是相对固定的。丘吉尔指望QE在过载时能跑到28节,如果仍是燃煤锅炉、设计正常航速25节且没有发生灾难性的超重的话,或许真能达成,但很可惜这三个条件哪个都没达成。

“设计正常航速25节”这一点也得稍微展开一下。大概在1909年左右,开始有了这么一种倾向,人们在进行航速相关的讨论时,会直接使用过载航速而不加以具体区分。比如虎号会被称作30节战巡,但其30节108000马力是过载,而不是常压。过载主要是锅炉方面的问题,借助燃油锅炉可以把之前的过载当成常压来跑。而QE级的航速,特别是相关人员这个“QE将能达到28节”的认知,很可能就建立于此。QE级的功率航速标定是这样的:全功率56000马力,对应设计航速23节;过载功率75000马力,对应设计航速25节。如果把过载当成常压,再考虑到RN之前的战巡都实现了比设计航速更高的速度指标,以及“燃油锅炉将比燃煤锅炉更快”这一认知(从设计基础阶段来讲确实如此,但直接变换而不做任何调整就是另一回事了),那么一艘25节战列舰达到28节是完全有可能的。想来,丘吉尔也正是如此理解的。然而,25节本身才是过载航速。

总之,最终结果是这样的:

1915年4月11日,沃斯派特号,56580马力24.1节,77510马力24.65节;

1919年2月21日,巴勒姆号,72872马力23.8节;

1919年3月13日,刚勇号,66570马力23.5节。

当然了,航速不达标的问题是否全由超重引发?那可能也不见得。如前所述,QE级的功率航速标定是这样的:全功率56000马力,对应设计航速23节;过载功率75000马力,对应设计航速25节。就沃斯派特号的试航结果来看,5.6万马力下的航速已经超过了设计指标,但7.5万马力下则完全不合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阻力特性问题,但具体情况如何也无从断言了。正常情况下,战舰服役后应该进行充分的试航,根据试航结果再去做一些调整(比如说蒸汽喷嘴之类的小设施,再比如螺旋桨;RN之前服役的战巡很多都做过这样的调整),但战时完工的QE级从未得到过这样的机会。

另有一个小小的旁证:瓦茨在战后曾表示,对于QE级而言,若其吨位保持在28500吨,并使用小管锅炉以及齿轮减速轮机和相应的合适螺旋桨的话,她们可以达到28节,时任DNC戴恩科特对这一说法给予了公开证实。

对于编成5BS的QE级而言,编队航速取决于其中最慢的那个,那么别说期望的25~26节,就连达到24节都颇为吃力,更遑论28节了。日德兰之后,杰里科正式表示,5BS的最高航速应定为23节。23节是什么概念?无敌级与不倦级稍微过载一下就能跑到26节,QE级就连与她们编队都有困难。这导致在吨位高了一截的前提下,QE级的实际价值并不高于R级,而且对战巡兵力造成了非常危险的削弱——QE级本该占据15吋炮战巡的位置。

这也是我为什么做出“最糟糕的战舰”这个评价的理由:她们自己出的问题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其所处的位置。像是俄里翁级、铁公爵级之类的主力舰,如果出现了类似的问题,那出了也就出了,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问题。QE级的尴尬之处,如前所述,她们占据了15吋炮战巡的位置却又发挥不出应有的功用,而1914年爆发的世界大战把RN的建造计划定格,使其没有机会再去修正这个问题,而海军条约又把这个遗留问题更进一步放大了。

(所以说一艘船的命运啊,固然要看她自己的设计,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QE级有一个特别好的比较对象就是长门级:

长门号:正常排水量33870吨,公试排水量37396吨,设计功率80000马力,设计航速26.5节,公试功率85478马力,航速26.443节;

陆奥号:正常排水量34116吨,公试排水量37076吨,设计功率80000马力,设计航速26.5节,公试功率87494马力,航速26.728节。

参照大了一圈的长门级的表现,完全可以这么说:如果QE级从设计时就把正常排水量定为三万吨,即超重之后的实际排水量,那么26.5节的航速是可以轻轻松松达到的。尽管与13.5吋战巡的28节仍有差距,但燃油舰具备独有的优势,其航速不受司炉工体力限制,26.5节这一航速,只要愿意就能一直保持,而28节的13.5吋炮战巡能一直维持的外海航速(sea speed)也不过25~26节罢了。

也可以换个方向对比:长门级两次大改之后,增重五千多吨,轮机仍维持原有的80000马力功率,航速仍能达到25节以上,而重建的三艘QE级增重三千吨,动力增加五千马力达到八万,航速还是只有24节上下。实际上,很有可能是QE级的高速阻力特性太糟糕,才让RN不考虑在重建过程中大幅度增强动力,只求小幅度增长以维持原航速。

如果QE是15吋炮版本的长门呢?长门级早在20年代就有过更换15万马力动力系统的提案。到了30年代,由于技术进步,提高航速只会更加简单,像是金刚级的动力系统就可以直接装进长门级的动力舱,胆大一点的话就能有15万马力(那套动力系统本就与最上级基本相同)。

换句话说,在1930年代,重建一艘26.5节版QE的价值与新建一艘KGV基本等同,这个意义如何估量都不过分。

就先讲这么多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这个名字一出,就仿佛能让人看到那个大英帝国日不落的时代,在海面上投下的雄伟身影。这批战列舰,绝对算得上是英国海军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们不仅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设计理念,也承载着英国海军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试图维持其海上霸权的雄心。要评价这级战列舰,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看:1. .............
  • 回答
    伊丽莎白·沃伦,一位在政坛上以鲜明的立场和坚定的信念著称的女性,她的名字常常与“消费者权益”、“反贪腐”和“进步主义”这些标签联系在一起。要评价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她的核心政治主张和理念是理解她的基石。沃伦最显著的标签是她对 “中产阶级经济学” 的关注。她认为,美国经济体系.............
  • 回答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2020年4月5日发表的关于新冠肺炎的电视演讲,无疑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在那个全球笼罩在疫情阴影下的时期,女王的讲话不仅仅是一场例行的国家广播,更是一次情感的锚点,一次精神的凝聚。首先,这次演讲的时机选择就极为关键。当时,英国乃至全世界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封锁和不确定性。人们.............
  • 回答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2022年2月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的消息,无疑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这位备受尊敬的国家元首,在位超过70年,其健康状况一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首先,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任何人都可能感染新冠病毒,而女王也不例外。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病毒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们在这场疫情中.............
  • 回答
    《坏血》(Bad Blood)这本书,我怎么评价呢?这么说吧,它是一部让人手心冒汗、心惊肉跳的真实故事,把一个曾经的科技宠儿、万众瞩目的“硅谷圣女”,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欺骗了无数人、耗尽了无数心血的,赤裸裸地呈现在你眼前。这本书的原名叫《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
  • 回答
    伊丽莎白一世,一个名字足以点燃无数历史篇章的女性。她并非生来就注定要登上王位,她的童年充满了波折和不确定,这或许为她日后坚韧的性格埋下了伏笔。父亲亨利八世与母亲安妮·博林的婚姻充满争议,母亲的迅速失宠和处决,让年幼的伊丽莎白身处政治漩涡之中。她曾被宣布为私生女,几次生死边缘的徘徊,磨砺了她的意志,也.............
  • 回答
    伊丽莎白二世,这位在位长达七十年的女王,不仅仅是英国的君主,更是整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一个不容忽视的象征性人物。要评价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才能勾勒出她漫长而复杂的一生。长寿的统治,稳定性与连续性的化身:首先,伊丽莎白二世的在位时间本身就极具意义。七十年,几乎横跨了整个二十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一.............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