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日本制造的质量是不行了,但日本制造的那套体系我们还妹学会。
LP精益生产,TPS丰田生产方式,国内几家车企做到了?
这么多年的竞争保护和优先扶植,学人家70年代成型的生产体系,到今天还是学废了的状态。
59年建成的丰田元町工厂,这么多年也有至少30万人、数千家企业去参观过了。人家一群老大爷工人,不同配置车型的混流生产,还能2分半下线一台。
是,上海临港上汽工厂76秒就能整装下线。我们买得起全套进口的自动化设备,可以整上几百个微米级精度的焊装机器人,完全德国Audit标准质量检测,是全球一流的数字化工厂。
可是,这些知识(及背后的专利),多数不是你的呀。
中国制造早就不用担心质量问题。对于很多日货,我个人优先关注是不是Made in China。是的话,我反而放心,因为我大概猜得出是在哪生产的。
三五个昭和老头,一口标准少佐普通话,带着十来个小徒弟和两三百个工人,猫在天津静海或者苏州工业园。
不是,反而有点慌。天知道鹿岛和名古屋的老大爷们老花镜戴好了没。
日本制造的质量标杆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真正有价值的是沉淀在日本制造里的工程经验,以及汇总这些经验的体系。
照大野耐一的说法,以丰田生产方式为代表的日本制造,本质上是“穷人管理学”。
二战后的美帝多富呀。民富,市场巨大,汽车订单以万为单位;资本富,有市场预期就咔咔给你投钱。老百姓买不起车?1959年直接成立福特车贷公司,华尔街帮你们买。
二战后的日本哪有这些。
所以美帝当时的车企可以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生产完了再检测,品控不合格就不合格,反正量大管够,利润空间还高。
日本只能回归生产的最朴素原点:
单个工序发现异常就要停止,要在元器件层面减少次品;
要以销量定产能,产线实现快速反应,降低库存压力;
要提高产线组织效率,订单完全确认了再快速启动生产,降低风险;
为了节省时间成本,要根据工艺工序的特征来设计产线和设备的摆放位置;
单个产品乃至单个工序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要精准测算出来;
不要一股脑做货然后扔给下一道工序,下一道工序应当按批次向上一道要货,实现拉动式的咬合。
这些出发点很高深莫测吗?
讲真,也就是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再细化了。
但这些细化,成了日本制造的关键。
因为要测量、要精算、要基于现场数据进行工艺工序乃至生产设备的优化,要形成标准。
而到标准这层,就有点牛逼了。
因为你有生产环节的最优标准,你可以把单纯的生产,再往上攻到生产设备的制造、原材料的生产,你可以往上游走。
你知道什么样的状态能够最优化生产出一件衣服,你自然比别人有更好的基础去研发缝纫机,在服装产业里往上走到设备制造业。
所以日本服装制造业都成内样了,juki(重机)缝纫机还特么能卖,还卖得挺好;东丽这个当年供应尼龙材料的,现在跑去搞碳纤维,给波音供货。
你能说日本真的退出了服装这个“低端”产业么?
平成男儿面对中国的竞争确实费拉,ToC的整机产品阵地逐个丢失,只能往电动马达、光刻胶、特殊钢这种上游缩,缩到化工电子材料、零部件、精密仪器等领域。
但想想:都2021了,你丫怎么还能缩?
这就是昭和男儿留给日本制造的底力。
十年前我提大野耐一,估计是咔咔的掌声;现在我讲丰田生产方式,估计多数不屑一顾。
你丰田召回门也不是一两次了。
但是我还得提,因为我们现在正是需要大野耐一这种“穿着工装的圣贤”,我们得形成中国制造的系统级体系了。
在中国全球第一的制造业产能里,沉淀了庞大的数据量。这些数据量如果能够汇总综合起来,哪怕只是运用现有的算法能力,也足够形成远比日本精益生产更坚实的壁垒。
这不仅是产能精准匹配订单、快速响应生产、极地库存、更高的定制性;这还能有数据层面的生产模拟(数据孪生),进而上溯到生产装备制造、原材料的生产与开发,最终加速基础科研的应用,形成精准快速的循环。
是太理想了,但这是中国产业升级躲不开的方向。尤其现在少子化与老龄化,不能再把竞争优势放在人口红利这个篮子里了。
总之,日本制造的荣光早已不在,但对日本制造的学习远没到停下来的时候。
要到了“难以取代”的程度才能稍稍放松,而且得是靠知识做到,不能只靠汗水(以及低工资)。
家母的老师说的:一个吊车,如果标注可以吊10吨,要看它是哪个国家生产的。德国的,可以吊十二吨,照常操作。日本的,9吨,如果到10吨一定翻。国内的,吊到7吨、8吨算好的。---- 革命小将们,不用来批判了,你们来晚了。这个老师已经被批判过了。被那些凭阶级成分录取进来的学生,飞机式,揪头发,淋墨水,带高帽,在校园里游了一圈。
只说自己所从事的燃煤发电领域的锅炉用耐热钢。
我大学是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在一家大型燃煤火电企业工作。在锅炉检修工、锅炉检修班长、金属监督专职、锅炉检修专工等岗位上工作了接近十年,维修对象就是目前国内在役的、最先进的超超临界(Ultra Super Critical)燃煤火电机组锅炉。
锅炉的超临界或超超临界指蒸汽参数:压力和温度。压力提高,只需要提高管壁厚度就可以了,但最难解决的是温度的提高。超临界锅炉的蒸汽参数一般是24MPa、570℃,而超超临界就提升到27MPa,610℃。这40℃的差距,需要耐热钢性能提升一代。
我公司锅炉是引进日本三菱技术设计制造的,锅炉的大部分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但最核心的,也就是工况最恶劣的三级、四级过热器以及高温再热器是日本进口的,主要耐热钢是Super304(S30432)、和HR3C(SA-213 TP310HCbN)这两种奥氏体耐热钢,珠光体和马氏体耐热钢在这个温度下已经顶不住了。
这两种材料在炉外的测量温度是640℃,炉内高温区推测有680℃-700℃。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2个:
1.高温下管子内壁大量生成氧化皮,然后在锅炉热负荷大幅波动时,由于氧化皮和基材膨胀系数不同导致剥落,然后堵塞管道、工质流量不足,最终导致管子超温失效。
2.长期在高温下服役,奥氏体老化(晶粒变粗),最终失效。
这两种材料中的Super304是日本住友金属开发的,HR3C不是。后来国内开始大量建设超超临界机组时,住友金属的管子产能不足,价格飙升,所以国内锅炉制造厂就寻求使用德国曼内斯曼以及美国一个公司的同型号管材。这些合金材料的金属含量及热处理参数都是公开的,但德国曼内斯曼以及美国某公司的管子性能和住友金属的差距很大。
3-5年后,通过技术会议等交流渠道得知这些公司基本都改造成日本住友金属的管子了。因为他们检修一次,清理氧化皮都要用麻袋装,一次要装出来几麻袋,经常造成炉管泄漏。而我们的氧化皮数量非常少,几乎没有。
在我任锅炉专工时,对于Super304和HR3C这两种管材,点名只要住友金属,其他公司都不好使。
但这种材料也是存在问题的,我记得是201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在西安组织了一次超超临界机组用耐热钢的学术会议,我代表公司去参加了,当然咱水平太低只能是旁听。学会提到,住友金属近期提示,在Super304和HR3C的持久强度试验做到3万小时时,发现材料性能下降大于预期,所以把两种材料的最高许用温度分别从700/720℃调整为680和700℃.......
持久强度验证的是金属材料在某一定温度和拉力下,工作10万小时不失效的能力。10万小时的试验时间太长,所以住友金属做了1万小时试验,就推算了10万小时的许用温度;然后做到3万小时时,发现并没有那么好,又赶紧通知用户修改参数。
所以2012年后设计的超超临界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壁厚都增加了,留下我们在风中凌乱。但是,这已经接近十万小时了,这些过热器和再热器还在正常运行,只不过金相检验发现奥氏体老化速度在加快,估计在来个3-5年也该换了。但即使如此,也没有其他公司的管材可以替代。这事不说造假吧,毕竟住友金属发布时就说了是“推算10万小时的持久强度和许用温度”,但就算知道住友不靠谱了,也只能选它,因为其他公司连谱都没有。
=============================================
看了一些回复,补充一下:
锅炉用耐热钢不是小众产品,发电用锅炉是一个庞然大物,要消耗大量的钢材,所以锅炉用耐热钢不仅用耐高温同时还要成本低。影响耐热钢成本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非铁碳合金元素含量,比如Super304的合金元素含量和普通304类似,Cr-18%,Ni-9%,但是多了3%的Cu元素用以进行相间沉淀强化。所以Super304是一种【经济型】耐热钢材,造价可控了,超超临界机组才可以商业化。
我上文提到的HR3C材料,它含有25%的Cr、20%的镍,成本比Super304高多了,所以同一根过热器管子,在工质进口段(温度偏低)用Super304,出口段就用HR3C,全用HR3C的话电厂负担不起。
安徽淮北平山电厂,建设有1台1350MW发电机组,这台机组蒸汽参数比现役超超临界机组还高、还用了二次再热技术,面临的问题就是目前没有【经济】的650℃级别的主蒸汽和再热蒸汽管道,所以为了节省管道投资,把汽轮机高中压缸和发电机直接布置在锅炉上面,汽轮机房里只有部分中压缸和低压缸。这就是没有【经济型】耐高温材料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工业产值全球第一,日本第三,韩国第七,中国有产能,日本与韩国有技术,二战以后的工业高地几乎全被东亚占据了。
韩国设备我只接触过一次,这一次还打我脸了。大概3-4年前,有外部公司来推荐节能技术,可以把我厂内环保流程中的几台高压罗茨风机改成离心风机,目标是节能30%并且噪音几乎没有。我当时是不信的,我说那离心风机转速不得几万转?什么轴承受得了?结果,一年后还真有电厂改造了,我们去调研了,回来我们也改造了,用的就是韩国纽若斯的空气悬浮轴承高速离心风机,转速2.4万转!改造后,能耗确实降低了30%,风机整装包在一个箱子里,噪音和罗茨风机比几乎为零,我被啪啪打脸。现在用了几年了,只需要更换进口滤网,韩国工程师说这玩意免维护.......原来罗茨风机经常断皮带啦、冷却系统泄漏啦,一堆缺陷。
我认为,在知乎这个平台,最有动机歪曲事实的是欧洲买办,因为欧洲人主要卖情怀、卖工业革命的历史。尤其是某汽车大国,技术菜得扣脚,全靠卖情怀,必须把东亚人的工业水平喷得一文不值才行。
有民族自豪感自然是好事,也希望国产越来越好。
但是在日企工作过后再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先不说产品如何,管理制度,流程标准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制造业人员才深有体会,唉。制造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准确地说,在被查出来造假之前,质量真的很好。
例如新鲜出炉,小林化工,匠心造假40年。期间一直质量很好,要是不被查出来,质量依然会好下去。
在我相对熟悉的汽车领域嘛,例子就更多了。
比如同样新鲜出炉的,曙光制动器,专业造假20年,只为你每一次刹车失灵。
三菱,新手造假三年被抓,能力不够愧对匠心。
神户钢铁倾情造假10年如一日,聊表匠心。
高田,造假造到破产,进行到底的匠心最为致命。
铃木,油耗造假。
日产,连续38年聘用无资质人员搞质检,看来是对自己质量非常有信心。
斯巴鲁,里程数造假30年,匠心恒久远,一里永流传。
东丽轮胎造假
至于其他的日本产品,我相信质量还是很好的
直到下一次造假被曝光。
日本制造确实质量好,尤其是跟一泡污的美国制造比起来,但这种质量跟什么狗屁工匠精神或者严谨细致没什么卵关系,纯粹是成体系的制造业形成时间早带来的积累优势而已。
把日本制造“质量好”归咎于工匠精神或者日式严谨,纯粹是国内日资买办利益集团通过赋予制造业产品以形而上学层面的精神价值,来增加产品的销量和附加值,提升利润率,同时把制造业的影响因素诉诸于神秘主义,进而打压竞争对手的一种商业炒作行为。
日本的这一套商业手法不仅对外,同样也对内,了解日本商业环境的人都知道,日本人特别擅长通过给较少的物质财富赋予较多的,乃至于不成比例的精神价值,从而提升商品利润率,再通过高强度宣传和话术,让这种精神价值成为消费者群体中的普遍共识,进而让消费者接受这种由共识构成的高利润率,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基于群体潜意识操控的心理学把戏,是一种大型集体自我催眠现场,属于消费主义的进阶环节。
比如所谓的日本和牛,吹的牛逼震天响,然后说这好吃那美味,窝以西~,但是你问它为什么好吃,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给你反复念诵大理石纹理,听音乐喝牛奶,入口即化等经文,但是对于肉牛饲养,育种,屠宰,肉品处理,运输,仓储,加工等这些直接影响到肉品品质的具体工艺过程绝口不提,为啥不提?因为他自己也不懂,现代畜牧业及上下游配套产业是一套体系门类高度繁杂的现代化制造业,是一种复杂系统工程,很多专业人员穷尽一生也不过能在其中有几个具体门类中有较深的造诣,比如饲料配比,营养剂添加,肉牛饲养环境的控温控湿,防疫等,你让这些玩商业把戏的江湖小丑来讲怎么化验牛屎从而分析出牛的生理状况的具体学术内容,他是说不出来的,所以只能高强度诵经。
甚至所谓的大理石纹理都是可以量化解释的,所谓大理石纹理,究其本质,无非是肌间脂肪含量较高较均匀,肌肉纤维粗细适当,后期肉品处理工艺保存了较多的肌红蛋白,红案厨师刀工较好,把肌肉结构展示出来,仅此而已,整个过程可量化可分析可复制,肉类品质本身也可以通过饲养屠宰处理育种等工艺要素进行控制,并不存在什么神秘主义玄学。
实际上,上一代玩弄商业精神玄学的祖师是法国人,法国葡萄酒当年牛皮吹的震天响,首创了产地认证,分级制度,还搞出了新世界旧世界之分,连波尔多左岸右岸都要分出个子丑寅卯来,德国葡萄酒属于旧世界,但因为被法国人鄙视几乎被开除旧籍,新世界的葡萄酒更是被法国人鄙夷为刷锅水,后来在1976年,巴黎搞了一场葡萄酒盲品会,法国人志得意满派出豪华阵容出战,结果波尔多的木桐堡,布里翁高地这些一级庄,勃艮第的勒弗莱等酒庄,被来自新世界的美国刷锅水打的满地找牙,这次事件导致法国葡萄酒的玄学体系直接轰然倒塌,新世界的刷锅水们获得了认可和尊重,此次事件被称为巴黎审判。
当代法国葡萄酒在向不了解情况的中国人搞营销的时候,特别喜欢利用某些人的遗老遗少心理,讲故事的时候喜欢说某庄园是某某家族,什么什么几百年传承blablablabla,最远还有追溯到罗马帝国的,我了个天,可快些拉倒吧,不就一法国老农民乡镇企业家吗?吹那么牛逼,革命老区法兰西当年大革命的时候法国人的口号是杀绝所有贵族,直到最后一个,旧贵族基本上死的差不多了,皇帝在帝国时期封的都是新贵族,法国哪儿来的什么传承贵族在乡间酿什么葡萄酒。这不净扯蛋吗。
类似的情况在和牛上也是一回事,用澳大利亚,阿根廷这些肉牛养殖大国提供他们肌间脂肪比例和加工工艺类似的牛肉,和日本和牛一起混杂在一起,做一盘菜出来,盲品你能吃出区别来那才是见了鬼。
这实质上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类宗教大型集体自我催眠现场。
需知“质量好”的本质,是制造业的良品率高,工艺过程稳定,技术标准高,产品设计合理,而这些东西需要的不是什么工匠精神,家族传承,精益求精,层层严选只为最好。而是需要尽早形成成体系的制造业,并在产业形成后,通过全产业链不断的试错,改进,优化,迭代,以近乎于穷举法的方式实现积累和进步,我们看到的发达制造业国家的精密制造和优质产品,是几十乃至上百年的此类积累形成的最终结果,而不是他们有什么特殊的精神力量或者脑子里天然长着一颗什么瘤子让他们天然比我们精益求精,哪怕是他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精细化,标准化工作作风,也不是他们天生如此,而是在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高水平制造业中工作,训练,逐步形成的工作规范,换你去那个环境中工作你也这样,因为技术规范不达标,产品就不合格,不合格就要扣钱,就这么简单。
比如制造一个星型齿轮,材料用什么,退火球化后硬度控制在多少,喷丸工艺的丸粒尺寸多大,桶滚时转速多快,转多久,去油时温度控制在什么范畴,水洗时温度用多少度,洗多长时间,热水处理时温度控制在多少,多长时间,酸洗时PH值控制在多少,温度控制在多少,洗多长时间,磷化时温度多高,多长时间,中和时温度多高,多长时间,石墨处理时温度多高,多长时间,最后怎么干燥,是常温制冷还是高温送风,锻造成型时用什么吨位的油压机,油压机的不同缸体的压力分别怎么设置,运动曲线如何调整,模具如何处理,什么形状。
这些林林总总的工艺过程都需要一点点去试错,去改进,可能还要彼此兼顾,多头平衡,统筹协调,防止按下葫芦漂起瓢,才能实现最终总体最优解。
而这只是一个零部件,而现代化制造业动辄成千上万个零件,成千上万个最优解制成的最终成品,就是我们说的“质量好”,我们平日里整天挂在嘴里的“工业基础”,就是这么个探索最优解,逐步积累的过程,而这一切需要的唯有时间,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是有优势的,因为前人趟过的路,我们直接走就行,无需去摸索,而前沿探索才是最艰难的,因为你必须自己去摸索最优解。
日本的制造业优势,仅仅只是它比我们早个几十年工业化,搞出最优解的积累更多而已。
至于美国制造业为啥一泡污?很简单,体制问题。
我家有一台比我年龄还大的三洋的贴片机,电子厂应该知道这是啥机器
还有一台国产的5年的机器
三洋的故障率比国产的低至少50%
现在的日本制造怎么样我不清楚,以前的真的不错
40年后非洲人问,中国制造真的就那么好吗?
这个事儿吧,除了质量还有一个变量叫价格。
你拿义乌某个小工厂生产的成本1元人民币的商品,和日本成本上100元的东西相比,那肯定是日本制造质量好。
我记得之前有人各种羡慕日本的搬家服务,亲们你知道找日本人搬家有多贵吗?我们国人一般都找国人的搬家公司,费用至少能便宜一半,也能提供类似的服务。就和日本出租车服务一级棒一样,这些附加价值都是你一张张钞票换来的...而对于我们大部分老百姓来说,真不怎么需要这些高昂的附加服务。在日本大部分情况你是没得选的。
说说日本制造,日本制造的(大部分商品)耐久性确实会比较高,人性化贴心的设计都是亮眼之处,这些我们确实要承认。最近出了点丑闻也不应该把人家所有的优点都抹掉。可是弊端就是价格居高不下,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慢。
所以你看日本亚马逊上卖的好的冰箱微电饭锅,基本都是海尔或者几个低价位的日本品牌(也是中国生产的)... 所以,如果以性价比来衡量的话,日本制造确实不高,最近没了中国游客,日本那些超高价的电饭锅我看也基本都滞销了。日本老百姓也不傻,Costco里面卖的LG大彩电也就5万日元多出头,类似规格(肯定性能会更高)的索尼要20多万...哪怕是10万日元我估计都会有人犹豫一下,但靠着品牌溢价高出了这么多少有人买账也是很正常的。
而且在化妆品服装等行业,Made In Japan变成了一个标签,很多国人来日本OEM产品在乎的只是生产地,这样产品就更有卖点,而不是有卓越的品质。当然你还要必须承受的,还有不怎么稳定和给力的产能,无比漫长的生产周期,灵活性极差的对应能力。没个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心脏,你会被日本制造业的所谓精益求精逼疯的。
(偷偷说一句基本只有中国人,现在东南亚国家也有此倾向,买东西会专门去问是日本产还是中国产的,大部分来日本旅行的游客对中国产的日本品牌是几乎嗤之以鼻的。但日本人真的已经不怎么在乎这个了...你看那些韩国产的化妆品什么的卖的也很火爆)
其次在管理体制上,你能想到绝大部分化妆品公司管理层的人都是一群50岁以上,可能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的大叔大爷们么?这种僵化的体制导致日本的生产优化难以优化,你原地踏步而别人都在进步,就意味着你在不断退步。
所以日本制造确实一点点地在走下神坛,表面是最近出现的造假等问题,实质是生产速度成本和创新的进步跟不上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而且几乎已经没什么可以回转的余地。
我是做过水电工的,说句不好听的,发电机国内品牌八年寿命都算是了不得的存在了,之后就要更换零部件或者大修,而日本和西方一些国家的发电机十年是一个下限。
生活水阀门,国内更换一个大几千的,两年,极限,国外的,包括日本的,两年只是人家的下限。
我真的呼吁知乎上答题的,多点从业人员,少点“抖机灵和啥也不知道但我就是觉得是这样”的答主。
不可否认国产的质量也不差,但说到耐久度、稳定性,那还是有点差距的。
有人就要说了,你拿几千和人家几万的比,那不是田忌赛马吗?
我对工业生产是这样理解的,稳定性大于价格,你几千的,时不时的坏一下,不仅是维修耗时,还有各方面的事务耽搁,比如产品出库、产品不良率、产品交付、生产计划、客户的期待等等全都要相应改变,这里产生的损失是大于那点差价的。
又回到产品上,国内的plc稳定性,至今没法跟西门子、三菱之类媲美,这就是实打实的差距。大型工程里,比如地铁、化工厂控制系统里,有多少敢上国产plc系统的?
正视差距,才能赶超。
中日比较,拿出个把单品,可能有长有短。
拿出系统工程,各有特色。
虽然但是!作为一个在烂路地区开过18手丰田海拉克斯,95年的本田摩托的人,必须承认,至少在造车这个事情上,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我跑的地方也不少了,各种亚非拉,各种苦逼地区,皮卡必须丰田,卡车必须日野,摩托车必须本田,否则等着英年早逝。
丰田精益制作的故事也不必重复了,真的是气人
十年前我第一次去日本,秋叶原卖手表的地方,会立着一个用中文写的牌子“这是最便宜的日本制造的手表”。我和同事看到之后,异口同声的说了一句,“这是对中国人的歧视”,但是我们还是在那里逛了半天,因为国内的朋友就是想让我帮忙买“既便宜又是日本造”的手表。当然几年后这个牌子不见了,因为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大涨,我们不在满足于便宜的日本制造了,而是专门买那个贵的日本制造,以我给朋友带货的经验,化妆品药品排名第一、相机排名第二、此外还有带奶粉的,电饭煲的,马桶盖的,水杯的,甚至还有带尿不湿的。
带这些产品的原因,我也梳理了一下,
1、化妆品:好用不贵(相比欧洲那些牌子),药品则认为安全好用
2、相机:相机之国,品质可靠,还便宜(一个5D能省3000多)
3、奶粉尿不湿:安全(国内那几年三聚氰胺搞的,有小孩的人都非常焦虑)
4、电饭煲:做饭好吃,有人指定要买Tiger的等等(我认为是日本大米好,行业内的人认为是传感器做得好)
5、水杯:保温好,基本是象印、Tiger和Thermos这几个牌子
6、至于马桶盖,个人觉得那个小波同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虽然我长期在日,但是我自己用的日本制造的东西不多,我喜欢买日本制造的鞋子和衣服,最早的一双鞋子可以追溯到十年前,没什么牌子至今能穿,衣服就是为了便宜。买了块西铁城的手表也比国内便宜了2000多。
这和很多人说的,日本的高质量,是日本国民愿意承担高成本的结果,似乎是有些背离的。除了这些还有很多,买车同样的价钱,在日本买到Nissan的1.5,国内只能买个夏利。这还没说房子,零首付,而且房贷还低于房租,这样的房地产环境,让我几个在日工作的同事,都选择了在日购房,而且房子的品质真心不错。
我有十来年的时间就是做日本这个市场的分析和研究的,和很多日本大厂合作过,包括丰田三菱等等,也在他们的体系内有过半年多的专门培训,所以从市场和生产的角度,我简单分析一下这里面的原因。
1、在日语中质量一词,叫做品质,为什么不叫质量呢?因为质是品质,而量是数量,大多时候两者是不可以兼得的,要多就不能快,要好就不能省,这个观念是深入日本制造业的内心的。
我们知道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来规划,是企划→研发→生产→上市→销售→售后→下市。对于那些大厂,品质管理是从产品的企划就开始介入了,而且品质管理不仅在生产结束后就结束,会一直延续到这个产品的下市。这和我之前在国内企业的管理流程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品质管理,基本到了生产结束,下面就是售后管的问题了,更不用说下市了。
此外,坦白讲,国内企业中哪个部门的话语权更强?大部分是业务部门,因为业务部门带来的是业绩,销售额,利润,而品质保证部门很多是出于弱势的,但是这在很多日企大厂则不同,品质保证部对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进程,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他们甚至可以不考虑业务的进度,而否决一个产品的上市。
另外,日本企业中,对技术工人的重视,也是他们能够保证高品质的原因,比如,我的一个合作商的工厂,他们的工人对工位的熟练程度,已经达到了闭着眼睛能做了,他们的工资待遇不比那些白领少,而且稳定,一句话,技术工人在日本,是一个有尊严的工作,从穿到吃,还有他们的升迁路径,和那些大学毕业的白领是一样的,这也使得那些从事技术工人的蓝领不觉得有什么丢人,所以,我们国内的制造业是不是也要考虑从农民工时代,到专业的技术工人的转变呢?
以上这些有具体的案例,细节不说了。
2、很多日企大厂有自己的基础科学研究部门,这里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和自己产品相关的技术,而是包括材料学,化学,光学等最最基础的东西。
而越是基础的科学内容,越需要积累,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日本企业里面的老员工,是真的老,五六十岁或是更大,这个在我们996文化下早已经被开除几轮的老家伙们,确实这些日企看待的珍宝,大多都会在退休后返聘,这里是有他的逻辑的。
我举一个例子吧,朋友在一家做能源产品的日本公司,他们从九十年代刚入中国市场,就开始对某项数据进行积累,只要他的产品卖到哪里,他们就会把那里的数据整理成基础数据,然后入册,三十年后他们公司的已经累计了几十万份基础数据,而这个数据是他们能精准进行产品企划研发,以及精准市场策略的重要武器。
其实不光日企,有一个的美企,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有一次开会,看到他们能现场展示每一个城市的基础数据用来职称他们的设计软件的时候,我跪了,对于互联网,我们只要掌握算法,公式对了你可以搞了,但是对于基础科学,对于技术积累,我们还差的很远。
3、正是有了以上这样的思路,使得很多产品,在表面上看,他们的成本高了,但是从长期看,他们的成本并不会那么高,这也就出现我之前说的,日本很多高品质的产品,价格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贵,有时候甚至比我们国内的产品还要便宜。当然,这也有市场策略的问题,比如日本企业做市场定价,会把高端产品的价格拉的非常之高,赚的就是有钱人的利润,而到了相对低端的普通产品,基本上利润就很薄了。
这个话题说多了,会容易被扣上精日的帽子,其实日本制造同样面临着很多问题,不是我说的那么好,比如会出现为了高品质而高品质的事情出现,也就是过分强调品质,而失去市场的机会,效率偏低,也因为过分重视稳定和公平,而导致企业出现冗员,人浮于事的也不在少数。咱们国内虽然经历了一个野蛮成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先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如果一开始就追求日本式的精益管理,恐怕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作为个体的我,虽然非常尊重日本的高品质,但是,也对我们国内的现状报以最大的理解,而且我也相信,随着老百姓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我们早晚也要走上一条品质精益管理的路线。
日本的产品质量,曾经非常受到中国人认可。
贵是贵了点,但质量应该是肯定没话说,毕竟是一个具备工匠精神的国家造出来的产品,对质量有着一丝不苟的要求。
日本“工匠精神”曾经在中国的名气,想必大家都感受过,什么日立、东芝、三菱早被吹上了天,十几年前中国游客就连去日本旅游,都要捎一个电饭煲或马桶盖回来,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日本的东西质量就是好。
把所有能神话的日本产品都神话了之后,日本人连煮饭都能弄出个所谓的“煮饭仙人”。
但最近几年,日本产品的质量神话垮了,而且是飞速垮塌,几乎每年都有重大恶性的日本产品造假新闻出来。
2021年5月,英国的高铁车厢发现了裂缝,这是极其严重的安全隐患,而这批高铁车厢是由日本日立公司制造的。
经各项检测,日立公司这批高铁车厢使用的金属,质量严重不合格,性能数据和日本公司的描述差距甚大。
出厂检测报告上明明一切合格,为什么突然又不合格了?
调查之后,英国人震惊的发现,日立公司居然篡改了出厂的检查数据。
基于信任,英国人当初没有把日立公司运过来的车厢切片检查,没想到日本人居然用不合格金属来凑数,而且故意篡改出厂检测数据,把明知道是不合格的产品发给英国人。
此事恶劣程度太大,引起“友邦惊诧”,日本方面发起大检查。
调查结果让世界震惊,根据日本新闻报道的调查结果,日立公司故意篡改检查数据这种行为并不是偶发,而是系统性、经常性的行为,质检数据造假已经至少持续了30年。
目前,已经有380种特殊钢制品有确切的造假证据,质检数据造假的手段包括不按照客户和规定进行检查,变更检查条件,直接篡改检查结果等。
造假就算了,还持续造假了至少30年,这种长期持续系统性的数据造假不可能无人察觉,一定是高层默认的行为,如今出事了才被迫出来鞠躬道歉。
为什么日立公司又为什么要对质检数据进行造假,为什么我认定这是高层默许的行为?
首先,质检数据造假能大幅提升公司的营收和利润。
以钢铁为例,很多高利润、高价格的顶级钢材,制造的过程中良品率都不算高,如果能100%的造出良品,那这种顶级钢材的价格也高不到哪去。
根据要求,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要作废,然后回炉重炼,这会消耗大量的人工和时间,以及成本。
但如果改一改数据,把那些虽然检测结果不达标,但还凑合,一时半会应该不会出事的东西放出门,绝大多数客户都是无法发觉的。
2018年,日本神户钢铁被实锤造假,神户钢铁总裁被迫承认自家集团存在至少10年以上的有组织造假行为,部分铝、铜产品的拉伸强度和耐久性存在造假,而且造假行为得到了高层管理者的默许。
对于造假的动机,神户钢铁的副社长称:
“有对于完成出货目标的压力”
简单地说,上级制定的KPI任务无法完成,高层为了拿年终奖,默认下属篡改质检数据,把不合格的产品放出门,以次充好,换取账面上的高额利润。
日本人在出厂质检数据上动手脚这事,中国人早有体会。
当年中国建设三峡大坝的时候,最核心最困难的一部分是连接水轮发电机组蜗壳部位的引水钢管。
虽然只是钢管,但这批钢管被永久性的浇筑在三峡大坝内部使用,一经埋设,除非挖开大坝,否则不可能修复。
而这个引水钢管是三峡工程心脏部分的主动脉血管,需要承受水流从110米高的地方喷涌而下的巨大压力,形成的强大冲击力有数十万吨,且会常年反复冲击。
因此,钢管使用的金属材料,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性能和冲击韧性等四大项技术要求极高。
按设计要求,这批钢管是永久使用,永不替换,需要在百年的时间内日复一日的工作,永不变形,因为根本无法修复。
一旦出现水管爆裂的情况,混凝土根本无法对抗如此强大的冲击力,三峡大坝整个电站厂房的部位会被冲出一个大窟窿,化为一片汪洋,关闭水闸,停机拆除重建需要至少1年,损失百亿起步。
因此,这部位的钢材质量要求极高。
普通的钢材别说工作百年以上了,也许刚工作第一天就被水压给冲爆了。
因为技术要求太高,这批钢材我们全球招标,最终选用了日本住友金属生产的低合金碳素结构钢板。
根据日方提供的招标书,他们的钢材性能数据极高,碾压一众同行。
2000年5月8日上午,第一批日本钢材共60块钢板,抵达三峡库区。
这是中国的百年大计,一旦出事就是天大的事,没有任何人敢打马虎眼,我方检验员王春来立即对这批日本钢材进行了质检。
王春来切了5块小样板进行测试,结果震惊的发现4块样板的冲击韧性都达不到合同的要求,而且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性能等数据虽然达到合同要求,但也和日本出厂质检单上提供的数据相差甚远,双方数据完全对应不上。
质检报告一出,我们自己人都不信,怀疑是王春来水平不行,检测错了。
“不合格?不可能!”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头号钢材生产强国,从品种规格到质量精度无一国家能比,咋会有问题呢?”
“人家厂检合格单做的多细,详尽列出了各类技术项目的检验数据。这些结果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合同要求……”
“这是特种钢材。会不会是我们实验室条件满足不了要求,才检出不合格的呢?”
三峡办余良主任出马,和王春来一起再抽了5块样板,重新检测,重点做数据最差的冲击韧性和延伸性能实验。
结果样品仍然不合格,在这次实验中,人们甚至发现不少检测数据不是分布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离散度很大,由此进一步判定板材不仅性能不过关,整体质量都不均匀。
兹事体大,三峡办立刻向上报告。
中方代表就此事对日方做了简要通告,要求日方尽快派人过来处理。
结果,日本方面连人都不愿意过来。
“不可能,不可能!我们是世界上一流的名牌企业,绝不会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你们的检验数据忽高忽低,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最后日方表态,你们三峡工地上的人根本不靠谱,除非出具中国大牌检测机构的正式结果证书,否则是不会派人前来洽谈的。
于是在2000年6月13日,余良和王春来带着试样来到了武汉钢铁研究所,用最专业的人员、最专业的的设备进行测试。
带过来的4块试样,3块质量检测不合格,冲击韧性不过关。
总共三次检测,结果都一模一样,这批钢材毫无疑问的有问题。
6月19日,三峡办出具了编号为420004100002808品质不合格证书,经省局主管副局长审定签发,给日方以明确和肯定的答复。
6月22日,日方终于来人了,双方首次就钢材质量进行谈判,但日方依然拒不承认钢材有问题,一会说中方抽样不规范,一会说中国实验室条件太简陋,一会又说检测标准是不是不科学。
总之,日方拒绝承认钢材不合格这一结论,同时反复强调他们的钢板是按照合同要求规规矩矩组织生产的。
对于日方的狡辩,我方检测人员不卑不亢,有理有据的给与一一驳斥。
使出浑身解数都压不住中国人的日方代表,不得不提出复检要求,由日方多名代表和三峡办人员一起到工地现场抽样,一次性抽取12块钢板,从上面新截取尺寸为300×85mm的样坯进行复检。
同时,日方人员带走2号和9号钢板截取的样坯,带回日本国内进行检测。
结论,自然是不合格。
事情闹到最后,所有的钢板都被逐一检测,60块钢板中有46块质量不合格。
在最终的谈判会议上,日方人员态度大变,说:
“完全信服中国检验检疫部门的复验报告!”
对于这批钢板质量不合格的原因,日方的解释是“采用了尚不成熟的“新”的生产工艺,致使钢板质量出现偏差。”
在反复折腾后,日方终于同意退货,并赔偿中方损失。
2000年,日本的产品质量神话横行中国,三峡大坝的这次钢材质量事件虽然轰动一时,但中国人依然都认为这只是个意外。
但是从最近几年种种新闻来看,这也许并不是个意外。
日方提供给三峡大坝的这批钢材,统统都做过出厂质检,也提供了质检报告单,为什么质检报告单上的数据和工地检测结果不一致,这个核心问题日方一直避而不谈。
钢板可以有问题,很多原因都可能引发质量问题。
但出厂质检结果单上的数据不可能有问题,如果有问题那只有一种可能,有人篡改了质检数据。
如果质检不合格,改一下数据,发到中国,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发觉。
日本住友金属钢铁厂的员工,也许根本不知道三峡大坝在中国意味着什么,根本不了解三峡大坝使用的质检标准有多么严格,结果一头撞上了铁板。
日本产品以次充好,频频把不合格产品卖到中国,这个事广大的消费者早有感知,一流产品卖欧美,三流产品卖中国,早就被中国人编成了顺口溜。
但日本的这种造假行为,不是全部造假,而是好坏混合,有真有假,真假难辨。
而且有一点日本质检员做的很牛逼,他们把质检不合格的产品再度分成三六九等,质量差的不能看的直接回炉,他们感觉还凑合,消费者应该发现不了的就在篡改质检数据后,发货出门。
比如说三峡大坝的这批钢材,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性能和冲击韧性等四大项技术指标,只有冲击韧性这一条不合格,其他都合格。
这种钢材用到三峡大坝身上,十几二十年的反复冲击后,金属一定会出现问题,其他技术指标再高都没用,所以肯定是不合格产品。
但用在绝大多数工业领域中,你还真的难以发现其问题。
三峡质检员较真,不代表所有客户都有这个较真的能力,甚至绝大多数客户都没有较真的意识。
2000年日本产品就在质量造假,为什么这几年才开始发现?
因为以前日本把合格品大量卖到欧美,质量差一点的改改数据卖到了中国,而中国在世界上没有话语权,像三峡大坝这种硬逼着日方道歉认错的案例实在太稀少了。
但最近十几年,中国制造异军突起,大量挤占日本产品的市场份额,把日本制造逼得没办法了。
质检数据造假行为越来越严重的蔓延,而且为了保证营收报表和利润报表的好看,有些造假的产品,不得不发到欧美去。
这一发,就出问题了。
2013年,三菱制造的世界最大货轮MOL号巨轮,在风平浪静的海上直接断裂成两截,随后沉没。
这是全世界第一艘自行断裂的货轮,开人类巨轮制造之先河,断裂的方式还如此诡异,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
2017年,韩国一艘三菱制造的26万吨矿砂船断裂沉没,引发了韩国方面对全国轮船的大检查,结果震惊的发现大部分日本造巨轮,船体内部都有大大小小的裂缝。
在如此恶性的事故发生后,全球多个国家对日本产品的质量发起了质疑,深挖质检数据,然后直接引爆了日本产品的道歉狂潮。
2016年,日本三菱集团被爆油耗数据造假长达25年。
2016年,日本东芝集团被爆财务造假长达7年。
2017年,日本兵库县农协经营的餐厅被爆向顾客提供了3200份次等牛肉冒充的“神户牛”。
2017年,日本日产汽车被爆让没有任何资质的检测人员对汽车出厂进行终检工作。
2017年,日本碳纤维生产商东丽承认测试数据造假持续八年,至少造假149次。
2018年,日本西铁城电子公司被爆篡改产品数据。
2018年,日本KYB工业株式会社被爆在免震装置和减震装置上篡改性能检查记录数据。
2018年,日本神户制钢被爆数据造假,问题涉及200多家企业。
2021年,日本小林化工被爆造假40年,500种药品中80%有造假记录。
2021年,日本曙光制动器工业公司被爆质检数据造假长达20年。
2021年,日本日立被曝光质量造假30年。
总之,各种造假,各种道歉,持续几年几十年的大规模造假行为只要被曝光,就道歉,然后这事就这么算了。
没有什么造假问题是鞠个躬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鞠一个。
曾经的日本工匠,成了日本躬匠,只会鞠躬。
更可怕的是,如此恶性的质量造假事件系统性,集体性的在日本发生,结果中国居然没什么人知道。
在有些门户网站上输入“日本造假”这几个字,讨论量居然才几百,还不如当年日本“煮饭仙人”推广量零头的零头的零头。
日本钢材质检数据故意造假的行为至少从2000年中国三峡大坝时期就开始了,2013年导致了MOL号巨轮凭空断裂,2017年导致了韩国矿砂船凭空断裂,而类似的主动数据造假行为遍布日本多个行业。
就这,在2020年的时候,日本制造的神话传说我还时不时的在网上看到,负面评论基本没有,名声一直非常好。
一直到2021年,说日本产品质量不行的舆论才开始慢慢出现。
而中国制造从未出现过这么恶性的事故,却总被人说质量不行,说了几十年,还是被中国人自己说。
我想问一下,为什么。
或者说,凭什么。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日本有些店铺,门前会有一个迎宾的店员。有的店铺迎宾从早到晚,只要有人经过就会鞠躬喊口号。有的上午还可以保持,下午就完全走了样。据说,前者一般是日本人。而后者往往不是日本人。
二十多年前,有亲戚去日本交流工作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就对日本人的工作精神,赞不绝口。他是老国营单位出来的,自认勤奋勤劳,没想到日本人在工作的时候,都是一路小跑的。而他最惊讶的是,日本人就好像机器人。只要把工作要求交代给他们,他们就会一丝不苟地执行。不会有任何走样和创新。
在日本料理店吃饭,老板是日本人,主厨是日本人,帮厨有其它国家人。吃了三个多小时。这一段时间里,主厨一直在出餐,没餐就不断擦洗刀具、厨具。帮厨在没事的时候,就会小声唠嗑,甚至和服务员开个玩笑。
笼统地说日本制造质量好不好,恐怕现在不能说好还是不好。质量包含的范围也是方方面面。
但日本人这种“机器人”的特性,或许有助于他们制造出质量更稳定的产品。
我们公司之前有个项目,买的神钢的钢板,出厂检验检验部主任去的,钢板尺寸较大先测量钢板四边厚度达标,主任要测量中间的厚度,小日本就说工具暂时不在,之前他们用机器测过没问题让我们看报告就好了。主任还是坚持要测,让他们第二天务必准备好工具。第二天测完后中心厚度在偏差下限以下,定为不合格,所有钢板全部测完有一半不合格属于一个批次。但他们的报告显示是合格的!后来神钢专门发来道歉函说明情况,也承认了罚款。
后来我也问了主任为啥这么纠结要测,而不是相信他的报告,他说第一这个钢板用在装置的最关键地方不能有错,所以要小心,不能太迷信小日本,第二就是因为他的借口太低级,这么大的公司海外顾客来检验不提前准备好测量工具,更让人怀疑。
我只想表达,小日本有时候也在造假。
在对相似价格水平区间的同类商品,执行严格的双盲测试,并进行统计差异分析。
若达成了差异显著的结果,且是日本产品的效用更高,那自然就是日本商品的质量更好。
若结果正相反,是对照组商品的效用更高,那就降低对照组商品的价格区间,再执行严格的双盲测试,直至统计差异分析的结果是差异不显著为止。
此时,日本商品和对照组商品的价格差,就是所谓的 “情怀税”,俗称 “抖M税”。
过去真那么好,
日本过去的辉煌,建立在全球经济都处于战后恢复期,市场需求旺盛。
为了围堵共产国际,美帝还对日本开放了美国市场。
日本昭和人民憋着战败的屈辱当时是一心想把美帝的企业全干死。
和美国企业竞争已经不完全是市场行为,
在他们看来是战争的延续。
昭和一代确实干的不错,美国传统企业几乎无力对抗。
但是广场协议后,
日本产品的竞争力大幅下滑。
而且过去是昭和人想干死美帝企业的精神力量在支持他们996,玩命追求卓越。
到平成人这代就没这个觉悟了,
996得加钱,甚至加钱也不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