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字“露”原意是“露水”,为什么后来会衍生出“露出”的意义?

回答
“露”这个字,从最初的“露水”,到后来引申出“露出”的意思,这中间的联系其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自然而然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转变:

一、 字形演变与本义的关联:

先来看看“露”的字形。它是一个形声字,上面是“足”,下面是“雨”。“雨”代表下雨,而“足”在这里的含义,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脚”,而是指“到、至”。所以,“露”的本义就是“雨水降落到地上”。它描绘的是一种自然现象:雨水一点点地落下来,滋润大地。

“露水”,顾名思义,就是夜间或清晨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水滴,附着在草木、花叶等物体上。这种水滴,正是“雨水降落到地上”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只不过它是在夜间凝结,而且体积更小,更显晶莹剔透。所以,“露”字,最初非常直接地就指向了“露水”这个概念。

二、 从“显露”到“显现”:

“露水”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它通常在清晨时分,在阳光的照射下,才会显得格外明显。尤其是在草叶、花瓣上,那些细小的水珠,晶莹剔透,闪烁着光芒,仿佛是隐藏了一夜之后,终于向世界“显现”了出来。

这种“显现”的感觉,就为“露”字引申出“显露、显现”的意义埋下了伏笔。你想想,那些挂在草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是多么容易被看见,它们不再是隐匿在黑暗中的,而是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这种“容易被看见”、“清晰地呈现”的特点,就和“露出”这个动作有着天然的联系。

三、 “露”所蕴含的“不遮掩”与“自然呈现”:

“露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它是不加遮掩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不是被刻意地放在那里,也不是被某种东西遮盖住的。当它一旦出现,就是坦然地、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种“不遮掩”、“自然呈现”的特点,正是“露出”这个词的核心内涵。当一个人“露出”笑容,并不是他刻意做出来的表情,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悦自然地显现出来。当一个秘密被“露出”,也是那个原本被隐藏的东西,不再被遮盖,清晰地显现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人们看到草叶上的露珠,会觉得它们“露”在那里,那么那些原本被隐藏起来,现在也清晰可见的事物,同样可以说它们是“露”出来的。

四、 词义的泛化与引申:

语言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词义的泛化和引申。一个词最初的意义,就像是一粒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不同的语境中生根发芽,长出新的枝叶。

“露”字,从最初指代“露水”这种具体的物质,慢慢地,它的“显现”、“不遮掩”的特点被人们注意到,并被抽象出来。于是,当人们看到任何事物,只要它表现出“清晰可见”、“不再隐藏”的状态,都可以用“露”来形容。

比如,最初可能是指“露出身体的一部分”,比如“露胳膊露腿”。这里的“露”,就是指“显露出来”,不再被衣物遮盖。这种用法,已经脱离了“露水”的物质概念,转而强调的是一种“状态”。

再比如,“露出马脚”、“露出真相”。这里的“马脚”或“真相”本来是隐藏的,但因为某种原因,它们显露了出来,不再被掩盖。这个“露”字,就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这种“显现”的意义。

总结一下,“露”字从“露水”到“露出”的演变,是字形、字义、以及人们对事物观察和理解过程的综合反映。

字形上的“雨”与“足”,奠定了其“降落”与“到达”的本义,与露水这种自然现象紧密相连。
露水在阳光下的“显现”与“易见”的特点,成为引申到“显露”意义的起点。
“不遮掩”、“自然呈现”是露水最鲜明的特质,也是“露出”这个词的核心意义。
语言的泛化使得“露”字从对物质的指代,扩展到对状态的描述,最终形成了“露出”这个广泛使用的词义。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一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草叶上,晶莹的露珠开始闪耀,人们看着它们,觉得它们“露”在那里,然后这种“露”的感觉,慢慢地就扩散开来,用来形容所有那些不再隐藏、清晰可见的事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尚未看到改个名字君(抱歉叫这个昵称的ID太多了,我圈不到人)的回答。找完材料,组织语言,准备发布,这才看到他已经做出了和我一样的论断,甚感吾道不孤。可惜他的回答较为简略,恰好给我留下了续貂的余地。

先说结论,我以为应当是随着“暴露”这个结构的使用而逐渐发展出来的。

这个问题,以往学者也有注意,但是讨论都不深,而且我觉得都不太靠得住。譬如段玉裁以为:

露之言胪也。故凡陈列表见于外曰露。

朱骏声则认为:

假借为裸。《长杨赋》:“今乐远出,以露威灵。”注“显暴也”。《荀子》:“富国都邑露。”注“谓无城郭墙垣”。《方言·三》:“露,败也。”《封氏闻见记》:“露布,捷书之名也。谓不封检而宣布,欲四方速知。”

《字源》说:

露珠历历在目,不像霜与雾那样看不清,故露引申为显露。

段说不太可信。因为“露”没有用为陈列义的,而“胪”本身也没有显露义。况且从陈列义发展到显露义,我们也没有看到相关的文献证据。《字源》更是有些异想天开,霜、雾看不清,那雨雪能看得清吧,何以没有显露义?这说不通。唯独朱说颇有道理,但确实也缺乏实际的文献证据。朱骏声所举的《荀子》文例,与其认为通“裸”,不如认为通“落”,就是落败义。也可以认为通“羸”,也有破败义。何况“裸”在文献中也罕见用为二价动词,一般都是形容词。而“露”则常用为二价动词,与“裸”的用法还是不太一样。若说是通假,那么二字应当记录了同一个词,何以有此差异?当然,硬要说,也可以认为二字有了分工,分别承担两种不同的职能。但我觉得还是有些牵强。

古籍常见“暴露”这个结构,例如[1]

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蠧,以重敝邑之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国语·越语》
使君盛怒以暴露于敝邑之野,敢犒舆师。《国语·鲁语》
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荀子·王制篇》
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韩非子·初见秦第一》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战国策·燕策》
郦生踵军门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郦生入,揖沛公曰:“足下甚苦,暴衣露冠,将兵助楚讨不义,足不何不自喜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今废道德而任兵革,兴师而伐之,屯戍而备之,暴兵露师以支久长,转输粮食无已。使边境之士饥寒于外,百姓劳苦于内。《盐铁论·本议》
晏子曰:“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河伯共忧,其幸而雨乎!”于是景公出野,暴露三日,天果大雨。《说苑·卷第十八·辨物》

这些“暴露”,有点类似我们今天说的日晒雨淋、风吹雨打。其中“暴”指烈日曝晒,“露”指寒露滋湿。《左传》的“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以“燥湿”为“暴露”的结果,就十分明确地解释了“暴露”的这个意思。在上面这些例子中,“暴露”主要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受到烈日寒露的摧残,条件十分艰苦。所以《荀子》把“暴露”和“毁折”连用,前因后果。要能被太阳晒、露水滋,那么肯定是在野外,不在房屋之内。所以很多文例中“暴露”总是和“外”连用,或者用在“外”的语境之中。因此这个词逐渐沾染上没有遮蔽、显现于外的意思,这实在是一个语境义。其中的语用推理是:

如果对象能被太阳照射且被露水沾湿,那么该对象在户外。

也就是说,“外出”是“暴露”的必要条件。在汉代以前的语料里,已经可以看到一些“暴露”用为二价动词的例子了。但主流仍然是一价动词,并且《左传》的例子,“暴露之”的“之”似乎有点是为了句式整齐加上的,是不是一定就是宾语,好像也可以讨论。到了汉初,“暴露”则明确地可以分别拆开说成“暴衣露冠”“暴兵露师”。似乎可以认为,这个时候“暴露”正在逐渐向二价动词转变,只不过当时双音化尚未大规模兴起,所以不太能接受“暴露”为一个词并使之带宾语。到南北朝至隋唐之际,“暴露”已经完成双音化,并且成为二价动词:

暴露形体,寿高百有余。刘宋释宝云译《佛本行经》
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颜氏家训·后娶篇》
暴露成败,昭彰是非。《初学记·史传》
遣蒙恬筑长城,东西数千里,暴露兵师常数十万,死者不可胜数。《长短经·惧戒》

而且,此时“暴”和“露”分别可以单独表示显现义,而且可以带宾语。比如《史记·张仪列传》“而仪振暴其短”下司马贞《索隐》:“振谓振扬,而暴露其短。”我们不讨论“振暴”到底是不是如司马贞所理解的那样,但毫无疑问,在司马贞看来,“暴”单独就可以表示“暴露”,并且可以带宾语。

而事实上,“露”从“暴露”结构中脱离出来,单独用来表示显露义,从汉代就已经开始了。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暴A露B”这种结构在汉代文献中很常见。汉代单用“露”表示显露义,主要还是一价动词,例如:

去而不讪,谏而不露,故《曲礼》曰“为人臣不显者”,纤微未见于外,如诗所刺也。若过恶已著,民蒙毒螫,天见灾变,事白异露,作诗以刺之,幸其觉悟也。《白虎通》卷四
夫由疏贱纳至忠甚苦,由至尊闻天意甚难。语不可露,愿具书所言。《汉书》卷八十五

偶尔也还是有用为二价动词的:

明主所宜独用,难与二人共也。故曰:“显诸仁,臧诸用。”露之则不神,独行则自然矣。《汉书》卷七十五

但和前面所引《左传》类似,这里的“之”到底是不是个宾语,好像还是可以讨论的。当然,可能还有我漏掉的语料,若大家有新的发现,请批评指正。另外,《春秋繁露》卷六已有“野居露宿”,此处用为副词,其意义已经和“野外”相似。严格来说,“露宿”的词义应当是指在没有遮盖的情况下睡觉。

而到了唐代,“露”的用法就更加灵活而且十分活跃。“露”为什么比“暴”更加常用呢?其中原因我暂时还没有想到——也可能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就是词汇发展变化的偶然选择而已。例子有:

斋心露诚,庶几有答。白居易《祭庐山文》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紫燕时翻翼,黄鹂不露身。杜甫《柳边》
初露半个璧,渐吐满轮魄。卢仝《月蚀诗》
宝历中荆州有卢山人,常贩桡朴石灰往来于白湫南草市。时时微露奇迹,人不之测。《酉阳杂俎》卷二

也有用为一价动词的,如:

文襄崩,秘不发丧,其后渐露。《北史》卷七
始安欲为赵伦,形迹已露。《南史》卷五十六
后侍中侍郎,出入禁闼,机事颇露。《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
房光庭任侠不拘小节。薛昭坐流放而投光庭,光庭匿之。既露,御史陆遗逼之急。《大唐新语》卷七

还有和其他意义相近的词或语素构成双音结构的:

《庄子·天道》:“而颡頯然。”郭象注:“高露发美之貌。”成玄英疏:“颡额高亢,显露华饰。”
常苞藏祸心,素怀枭镜之性。彰露凶德,忽发豺狼之声。白居易《与金陵立功将士等勑书》
然臣复重言者,贵以微诚,披露肝胆,不知忌讳,实战实惶。陈伯玉《安宗子科》
或袒露形体,涂傅粉黛。《北齐书》卷七
自上天陈请,必不泄露。《南史》卷十四

“露”单独的用法我只重点检索了汉代和唐代的语料,其他时代的应该也是有的。比如《庄子》郭象注就是晋代的语料。但就我所见,应该是没有早于汉代的例子。出土文献我实在是没有精力去关注了,如果有朋友发现了新材料,请批评指正。

总之,我认为“露”的显现义就是从“暴露”发展出来的。之所以会从双音词“暴露”逐渐演变为单用“露”也可,很可能是受到汉语动词的典型词长一般为单音节所影响。

回过头来说一说“露”的本义。毫无疑问,“露”本义就是露珠,《说文》训“润泽也”是个声训。这一点段玉裁已经指出了,“露”和“泽”声音相近。文献用“露”为润泽义的例子其实几乎没有,唯独有一个常语“覆露”,不是很好理解。王引之《经义述闻》:

露与覆同义。覆露之言覆虑也,包络也。《释名·释天》曰:“露,虑也,覆虑物也。”《释宫室》曰:“庐,虑也,取自覆虑也。”《淮南·时则篇》:“包裹覆露,无不囊怀。”《春秋繁露·基义篇》:“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汉书·鼌错传》:“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万民。”《严助传》:“陛下垂德惠以覆露之。”皆谓覆虑之也。若训露为润,则与覆异义矣。而高诱注《淮南》亦训露为润,颜师古注《汉书》训露为膏泽,且云:“或露或覆言养育也。”不知露即训覆。覆露为古人之连语,上下不殊义也。

讲了大一堆,却没讲为什么“露”和“覆”同义,“覆虑”又是一个什么词。但王引之至少证明了一点,那就是这里的“露”不应当训为“润泽”。或者说,训“润泽”只是一个文意训释,并没有准确释出词义。

参考

  1. ^ 本回答所有引文没有经过校勘,有些可能存在异文。例如《韩非子》“暴露”有认为当作“暴零”者,因为《国语》也有这段话。各位可以自行查阅相关书籍的校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露”这个字,从最初的“露水”,到后来引申出“露出”的意思,这中间的联系其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自然而然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转变:一、 字形演变与本义的关联:先来看看“露”的字形。它是一个形声字,上面是“足”,下面是“雨”。“雨”代表下雨,而“足”在这里的含义,并非我.............
  • 回答
    林语堂先生设计的汉字打字机,名为“明文”(Minwen),其背后蕴含的思考与创新,绝非简单的机械堆砌,而是一次对中文输入方式的深刻变革。要理解其原理,我们得先跳出“键盘”这个概念的固有思维。核心痛点:汉字的“形”与“音”传统西文打字机之所以能成为主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文字母只有26个,每个字母都有.............
  • 回答
    在汉字文化圈,探讨“语系不明”的现象,即一些位于该区域的语言,其所属的语系难以明确归类,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且复杂的语言学课题。其背后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地理、文化及语言演变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历史上的迁徙、融合与隔离是造成语系难以界定的重要根源。 早期语言的奠基与变异: 汉字文化圈.............
  • 回答
    越南的历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其中关于文字的变迁,更是充满了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你提到的问题触及了几个非常核心的层面:越南与汉文化圈的关系、汉字在越南的历史地位,以及为何最终选择了罗马字母拼写的国语字。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法国殖民者创造的文字”就能概括,而是复杂历史、政治和文化思潮交织的结果.............
  • 回答
    关于中文是否应该停止用汉字音译外来人名、地名,转而直接使用原文的讨论,可以说触及到了语言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便利性以及文字表意性的核心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选择,而是涉及多方面的考量。支持直接使用原文的论点: 精确性与辨识度: 这是最直接的优势。音译必然伴随发音的损耗和变通。比如,“McDon.............
  • 回答
    在2.4版本的前瞻节目中,我们看到原神制作团队的成员们以英文名字示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点。这背后反映的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既有对游戏本身定位的考量,也可能涉及到团队的运作模式和市场策略。首先,从游戏本身的定位来看,《原神》是一款面向全球市场的游戏。它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玩家群体,跨越了.............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不同朝代服饰的审美、社会风俗、甚至技术水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汉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唐、宋、明三个朝代之所以在露锁骨和脖子方面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一、 唐制汉服:开放、自信与多元的审美基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且开放的时代,国.............
  • 回答
    微博大V刘大可关于汉服“不够紧身、不够露肉、不够性感,因此穿汉服没有解放身体、没有解放思想”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1. 对“性感”与“解放”的定义是否狭隘?刘大可将“性感”与“紧身”、“露肉”划上等号,并进一步将其与“解放身体”和“解放思想.............
  • 回答
    汉字是否还可能出现“新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看,汉字确实还有可能出现新字,但其出现的方式、频率和影响将与古代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汉字的造字原理与演变规律首先要理解汉字并非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
  • 回答
    关于汉字是否会终将消亡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简单来说,目前来看,汉字非但不会消亡,反而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然而,正如所有事物一样,我们也需要审视其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演变的可能性。一、 汉字生命力的体现:1. 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根基: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超.............
  • 回答
    汉字“您”的词源非常有趣,它是一个由“你”和“心”组合而成的形声字,意在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情。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其词源:一、 “您”字的构成与演变“您”字在汉字发展史上是一个相对晚出现的字,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在古代汉语中表达尊敬时遇到的词汇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字形上拆解来理解它的构成: 形旁.............
  • 回答
    汉字“二”的读音与拼音“èr”之间存在的差异,其实是中国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并非“二”独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汉字的表意与读音的关联度首先要明确,汉字最核心的功能是表意。它的形体通常试图传达事物的概念或形态。而“二”这个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至今,其字形一.............
  • 回答
    汉字之所以如此特别,并且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截然不同,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独特之处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语言、哲学以及艺术等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起源与演变:象形与表意的基石 象形起源的深远影响: 汉字最核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表意”的本质,而这又是从“象形”发展而来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汉字里这从一到十的写法,里面其实藏着不少古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观察呢。这可不是随便画几笔就成了,每一笔、每一个字都有它自己的道理。一 (yī)这最简单,但最能体现“一”这个概念的本质。就一横,简简单单,直直的。你说它是什么?它就是最原始的、最基础的那个“数”,也代表着事物的开端、整体。.............
  • 回答
    汉字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载体,其在计算机中的呈现方式,是一门既深奥又充满智慧的学问。简单说来,计算机只能理解0和1,那么如何将承载着丰富含义的汉字,转化为这些冷冰冰的二进制数字呢?这背后涉及一系列精妙的编码和渲染技术。一、 汉字编码:让计算机“认识”汉字编码,就好比给每个汉字一个独一无二的身.............
  • 回答
    当然,汉字之外,华夏文明的腹地,确实还孕育出过其他形态的文字,尽管它们的影响力、流传度和使用范围,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汉字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要细说这些“非汉字”的华夏文字,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长河中,探寻那些逐渐被遗忘的角落。首先,得明确一点,“华夏文字”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复杂。如果广义地讲,是指在“.............
  • 回答
    汉字是否属于较落后的文字系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常常引起一些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抛开“先进”或“落后”这种带有价值判断的标签,而是从文字系统的构成、发展以及功能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任何一种文字系统,其“好坏”都是相对的,取决于它所服务的语言、文化以及历史背景。 把.............
  • 回答
    写汉字,用什么钢笔好?这个问题,不少墨水爱好者、书法爱好者,甚至只是想提升日常书写体验的朋友,都会时不时琢磨。说实话,这事儿还真没个绝对的答案,就像问“什么颜色的衣服最好看”一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喜好、书写习惯,以及你想要达到的效果。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帮你找到那支“对”的钢笔。一、.............
  • 回答
    汉字简化,这个话题,说实话,挺能引发大家讨论的。我个人呢,看法比较复杂,不是一概而论的好坏。怎么看汉字简化?简单说,简化是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的。 历史原因: 咱们的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一直在发展演变,本身就包含着一个“约体”和“便书”的过程。古代的抄写、书写,讲究.............
  • 回答
    关于汉字发展方向是否是拼音化,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汉字自身的演变历程、现代社会的需求以及拼音化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汉字:一个表意文字体系的强大生命力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汉字是一个以形表意为主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汉字在数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