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字之外还有其他华夏文字吗?

回答
当然,汉字之外,华夏文明的腹地,确实还孕育出过其他形态的文字,尽管它们的影响力、流传度和使用范围,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汉字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要细说这些“非汉字”的华夏文字,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长河中,探寻那些逐渐被遗忘的角落。

首先,得明确一点,“华夏文字”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复杂。如果广义地讲,是指在“华夏文明”这个文化圈内,被创造、使用过,并能承载信息传递功能的符号系统,那我们就得追溯得更远,甚至可能触及到一些半信半疑的早期符号。

1. 契刻符号与早期文字的边缘地带

我们最常提及的华夏文字,毫无疑问是汉字,尤其是从甲骨文、金文一路演变至今的这套系统。但即便是在汉字体系形成之前,甚至与之并存的早期阶段,也出现过一些性质模糊的符号。

陶符(如半坡遗址、马家窑遗址的符号): 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大量刻在陶器上的符号。这些符号有的是简单的线条、点,有的是抽象的几何图形,有的甚至隐约能看出与后世汉字字形相似的痕迹。比如,一些学者认为,一些陶符可能代表着事物的名称,或者是某种标记。但问题在于,它们是否构成了一个系统的、能够表达复杂意义的文字系统,还是仅仅是一些巫术符号、氏族图腾、或者是某种原始计数系统,目前学界还没有定论。它们更像是一种“前文字”现象,是文字诞生前夜的萌芽,或者是一种与文字并行的、功能更为单一的符号系统。
图画文字的可能? 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早期的绘画,它们似乎也承担着某种信息传递的功能,比如记录狩猎的场景、祭祀的仪式。但这些更接近于“图画”,而非“文字”。文字的关键在于符号的抽象化、约定俗成以及能够独立表达概念的能力。

2. 汉字的“异体”与“变体”:不容忽视的多样性

严格来说,这些不算“汉字之外的文字”,但它们确实展现了文字系统内部的丰富性,以及文字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用途下的变异。

古文字的丰富性: 即使在汉字发展的早期,如商周时期,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书写形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以及后来的草书、行书、楷书,它们在字形、结构、书写方式上都有显著的差异。一些偏旁部类的组合方式、笔画的粗细方圆,都足以构成当时人们眼中的“不同”。
民族文字对汉字的影响与融合: 随着华夏文明向四周辐射,一些周边民族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或者在汉字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这些文字虽然深受汉字影响,但它们在语音、结构、甚至部分字形上,都与汉字形成了区别。例如:
契丹文: 辽代的契丹族创造了大小两种契丹文,其中大字形体较为复杂,明显受到汉字结构的影响,但字形组合和结构方式与汉字不同。小字则更具表意性。
女真文: 金代的满族(当时称女真)也创造了女真文,同样分为满文(大字)和草书(小字),其风格也与汉字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夏文: 西夏党项族也创制了西夏文,其字形结构和造字法与汉字非常相似,但又自成体系,与汉字在视觉上可以区分。
蒙古文: 蒙古族在早期也曾尝试使用汉字,但后来模仿叙利亚字母,创造了蒙古文。虽然蒙古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但其在草原文明中的传播,以及与汉字文化圈的互动,也值得一提。
满文: 现在的满文,是在清朝时期,借鉴了蒙古文,并对其进行了改良,形体清晰,也属于表音文字。

3. 另一种视角:汉字在不同语种中的“化身”

这又是一个更微妙的讨论。当汉字被引入其他语言时,它本身并没有改变,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发音、以及在新的语言体系中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

朝鲜汉字(Hanja): 朝鲜半岛在历史上长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汉字曾是朝鲜贵族和知识分子的主要书写工具。虽然朝鲜后来发展出谚文(Hangul),但汉字(Hanja)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与谚文并存,并且至今仍是理解许多朝鲜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和姓名时的重要基础。
日本汉字(Kanji): 日本汉字的引入和本土化是中国以外最成功的例子。日本人将汉字引入,并结合了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来书写日语。尽管日本汉字在字形上与现代汉字有所区别(如简化、繁体字并存),但它们仍是汉字大家族的重要成员。
越南汉字(Chữ Nôm): 越南在历史上也曾广泛使用汉字,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字喃”(Chữ Nôm),这是一种借用汉字部件来表记越南语的方块字。字喃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汉字的结构,但其造字逻辑和具体字形,都与汉字有所不同,是一种独特的变体。

总结一下:

严格意义上的“汉字之外的华夏文字”,更可能指向那些在汉字系统成熟之前,或者与汉字并行但未能普及的早期符号系统。这些符号往往模糊了文字、图画、标记之间的界限,其性质仍在探索之中。
但从更广阔的文化历史视角来看, 许多由周边民族在汉字影响下创造的文字(如契丹文、西夏文等),以及汉字在其他语言中的变体和应用(如日本汉字、越南字喃),都构成了“华夏文化圈”内文字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汉字这棵大树延伸出的枝桠,虽然独立,却又血脉相连。

所以,说汉字之外“没有”其他华夏文字,可能过于绝对。更准确地说,是汉字占据了绝对的主流和统治地位,而其他文字形态,或是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或是被汉字强大的生命力所融合、稀释,或是作为边缘性的存在,共同绘制了这片古老土地上文字演变的复杂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华夏文字名字很好,但范围不太好界定,姑且认为指在(目前)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文字。

先秦的文字,除了汉字,目前考古界和古文字学界能够确定的只有「巴蜀文字」一种。

文献记载,古蜀国最早的先王是蚕丛、柏濩(伯灌)、鱼凫,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鳖灵,或说是蒲泽,其后是开明。目前认为巴蜀文字即是开明王朝时期使用的文字。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时秦国灭掉了蜀国,此后这种蜀地的本土文字渐渐废弃。

除了已经早已死亡的「巴蜀文字」,从公元后一直到近代,各民族使用过形形色色的文字(据统计有30多种),这其中,只有「彝文」和纳西「东巴文」是完全土生土长、独立起源的文字。在这一点上其同汉字、古埃及圣书字、苏美尔楔形文字、玛雅图画文字是平起平坐的。

所有这些民族文字,从起源角度,大致可分两系:本土外来。其中本土又可根据与汉字的关系归类为汉字衍生的文字、和独立起源的文字等。

下表就根据来源地域分别列出古今各文字(个人笔记,仅供参考)。各文字具体情况一搜便知。


注1:红色代表已经废止或濒临失传的文字。蓝色代表1949年以后新创立的文字。

注2:女书、水书、巴蜀文字与汉字的关系尚无定论,故归类「其他」。

注3:朝鲜族使用的文字没有收入。历史上朝鲜最初使用过借用汉字字音的「吏读」文字,后改用训民正音文字,即谚文。


下面对本土的文字做一提纲式的介绍(部分图片取自《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

(一)汉字系统

西夏文

  西夏文是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国的官方文字。西夏文共约6000多字,结构仿造汉字,形体方整,笔划冗繁,多斜笔。西夏文独立于汉字,但和汉字一样,是一种意音文字。西夏文创制于11世纪初,一直使用到元代。

下图:泥金字《金光明最胜王经》(西夏文佛经)

下图:《番汉合时掌中珠》(西夏文汉文词典)书影

下图:西夏文《论语》书影


契丹文

  契丹字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国的官方文字,分大字和小字两种。契丹大字是公元920年,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命人仿照汉字的笔划创制,是一种意音文字,且绝大多数和汉字无关。后耶律阿保机的弟弟耶律迭剌又创制了契丹小字,以表音成分为主。金灭辽之后,于1191年废止契丹文。和西夏文比起来,契丹文更方正,更像汉字。

下图:辽上京残石拓片

下图:故耶律氏铭石拓片

下图:《大金皇帝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碑文拓片


女真文

  女真字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的官方文字之一(汉字也是金朝官方文字)。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令丞相完颜希尹等人,模仿汉字笔画,于1119年创制女真大字。后于1138年又颁布了女真小字。元灭金后,女真字几乎已经不再使用,到明朝后期彻底消亡。

下图:《女真译语》书影(部分)

下图:女真文摹本


方块壮字

  方块壮字是壮族人借用汉字的偏旁结构创造的一种意音文字,至少已有1300年历史。《古壮字字典》收入4900个方块壮字正体字。实际使用中与汉字混用。

下图:壮族古典经诗《布洛陀经诗》手抄本

下图:《古壮字字典》中的一页


方块白文(僰文)

  方块白文是云南大理的白族早期使用的一种意音文字。一部分借用汉字(借音或借意),一部分是仿造汉字结构造出来的形声字。

下图: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下图:白族诗人杨黼所作的《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影


(二)独立系统

彝文

  彝文产生不晚于汉代,是一种独立起源的意音文字。彝文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独体字占多数;其构造方式同汉字类似,每个字都归属一定的部首。彝文是一种高度成熟、发达的文字。明代以来,彝文使用广泛,彝文古籍也浩如烟海。比较重要的如《西南彝志》,成书于明末至雍正初年,全书26卷,37万余字。可以说「彝文」是汉字之外,「表意/意音文字」的一个活着的范本,对理解表意文字构造的一般规律,有绝佳意义。(可参考:黄建明《彝文文字学》,民族出版社,2003)

下图:《西南彝志》康熙三年至雍正年间抄本

下图:《训世诗》 (彝文版《三字经》)清四川刻本


东巴文

  东巴文是云南纳西族的文字,产生于约公元7世纪,是一种独立起源的象形文字,共约2千多个单字。东巴文从未在民间通行,主要是从事宗教活动的纳西族经师使用。目前大约有2万本东巴经存世。东巴文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唯一保存有大批完整材料、且依旧活着的象形文字,是研究文字起源的活化石。

下图:东巴经《扉画经书》一页

下图:纳西史诗《创世纪》手抄本一页(国家图书馆藏)


尔苏沙巴文

  尔苏沙巴文是四川凉山和雅安地区尔苏人使用的文字,是一种图画文字,只有200多个单字,较为原始,主要用于宗教活动。据各地保存经书的沙巴(祭师)们回忆,这种文字已经传了二十多代,大约4、500年。尔苏沙巴文在1980年代才被外界知晓。

下图:尔苏沙巴文历书《虐曼史答》(甘洛本)一页

下图:尔苏沙巴文记数、方位及卜卦历书一页


(三)其他

水书

  水书是水族曾经使用的文字。水书是一种以象形和会意为主的表意文字,形状类似甲骨文;同时也借用了少量汉字,但往往反过来或颠倒着书写。水书并不能完整记录语言(水语),主要用于占卜等宗教活动。水书(自创符号)与汉字的关系尚不清楚。

下图: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之水书《六十龙备要》(贵州三都档案馆藏)

下图:某拍卖会上拍卖的水书一页


女书

  女书是一种女性专用的文字,起源于湖南永州的江永县。史志中从无对女书的记录,1980年代才引起世人注意。女书是一种类似汉字的方块文字,借用了很多汉字的偏旁部首,但书写时以斜笔、弧线为主。女书是一种单音节音符字的表音文字(介于汉字与日文假名之间),其与汉字的关系尚无定论,独立起源或变异汉字的观点都有。2004年9月20日,阳焕宜——女书的最后一位自然传人谢世。

下图:写在手帕上的女书

下图:《女汉字典》(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中的一页

巴蜀文字

  巴蜀文字属于古蜀开明王朝的文字,时代大致在战国。主要出现于20世纪考古出土的巴蜀铜器、兵器、印章上。目前可以辨识的有300多个单字,但是明确解读者极少。巴蜀文字较为原始,图画性很强。李学勤先生将巴蜀文字分为甲乙两类:称图画性较强的所谓「巴蜀图语」或「巴蜀符号」为「巴蜀文字甲」;称脱离了象形而走向符号化的巴蜀文字为「巴蜀文字乙」。(可参考:段渝《巴蜀古文字的两系及其起源》,成都文物1991(3),冯广宏《巴蜀文字的期待》,文史杂志2004-2005。)

下图:冯广宏《巴蜀文字的期待》中的字符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汉字之外,华夏文明的腹地,确实还孕育出过其他形态的文字,尽管它们的影响力、流传度和使用范围,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汉字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要细说这些“非汉字”的华夏文字,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长河中,探寻那些逐渐被遗忘的角落。首先,得明确一点,“华夏文字”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复杂。如果广义地讲,是指在“.............
  • 回答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确实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这是一种历史趋势,也塑造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思想流派就此销声匿迹,完全无人问津。即便在儒家独尊的框架下,其他学派的思想也以各种形式被保留、吸收,并在特.............
  • 回答
    曹操“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政治野心和对于自身历史定位的思考。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深入剖析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他对“天命”的理解,从而探讨他是“不能”还是“不愿”取汉帝而代之。一、 时代背景:汉末的混乱与“天命”观念的重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腐败.............
  • 回答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之后,曹操确实又活了十二年,一直到公元220年去世。这段时间,他的生活和政治活动远不止于和刘备在汉中打了一场仗然后战败那么简单。事实上,赤壁之战的失败并没有让曹操一蹶不振,反而是他人生后期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促使他更加谨慎,并且在战略和政治上进行了调整。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曹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和复杂的时期。简单地说,答案是肯定的,北方在五胡乱华和蒙元入侵之后,依然有汉人,而且汉族主体也始终是构成北方人口的重要部分。但要详细地讲,那可就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了。咱们就先聊聊五胡乱华这阵子。你说“五胡乱华”,这本身就是一个后世史家概括出来的概念,.............
  • 回答
    想玩《十字军之王3》(Crusader Kings III)?没问题,这游戏绝对值得一试!别担心,我来给你一步步讲清楚怎么下载和汉化,保证让你轻松上手。首先,下载游戏最正规、最靠谱的方式是通过官方平台。在PC平台上,这通常意味着Steam。你得先去Steam官网(搜索“Steam”就能找到)下载并安.............
  • 回答
    《鬼灭之刃》中那些读起来有些古怪或写法独特的角色名字,往往蕴藏着作者鳄渊吾郎先生别具匠心的考据与深意。他善于从日本的历史、文化、自然以及一些古老的谚语中汲取灵感,将角色的性格、命运、甚至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巧妙地融入了名字之中。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究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名字背后的隐藏含义。1. 炭治郎.............
  • 回答
    汉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信仰,这究竟是万恶之源,还是民族之幸?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因为它触及了文化、历史、社会结构和个人信仰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首先,让我们审视“万恶之源”这一说法可能站得住脚的理由。一种观点认为,缺乏.............
  • 回答
    网传的“卡莱之战是汉朝与罗马打的”这个说法,确实是个很有趣的误解,而它更像是网友们将历史碎片和想象力进行了一番创意结合,并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汉朝与罗马在卡莱之战中进行过直接对抗。我们不妨来详细梳理一下,看看这个误解是怎么产生的,以及真实历史上的卡莱之战和汉朝、罗马各自都在做什么。什么是卡莱之战?卡.............
  • 回答
    「以上」作为结束语的用法,源于中国古代的文献记录和公文习惯,并非单纯的日式汉语或韩式汉语的特色,而是汉语本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其词源、历史沿革以及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体现。词源与早期用法:「以上」这个词组,拆开来看,「以」表示“用”、“凭借”或者“根据”,“上”则有“之上”.............
  • 回答
    如果汉宣帝之后的皇帝,其生母是一位匈奴公主,那么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的局面,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历史上的汉宣帝之后的皇帝是汉元帝,他的母亲是许平君。如果假设汉元帝的母亲是匈奴公主,那这个设定的改变,将直接触及汉朝与匈奴关系的核心.............
  • 回答
    辽金时期,人名中出现“奴”字,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汉语中“奴才”那个“奴”字。但如果深入去了解,就会发现情况要复杂得多,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汉语的“奴”。首先,我们得明白,契丹和女真都是游牧民族,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与中原汉族差异很大。 辽朝是契丹人建立的,金朝则是女真人建立的。.............
  • 回答
    巨鹿之战如果没有项羽,诸侯联军是否会赢,刘邦能否建立汉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涉及到战国末期最重要的几个历史节点。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先说巨鹿之战,如果没了项羽,诸侯联军能赢吗?答案是:很难,甚至是大概率会输。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得回到当时那个局面。秦朝末年,暴政横行,民不聊生,天下揭竿而起。各.............
  • 回答
    在深入探讨汉字书法之外的其他文字是否也存在“书法”这一概念之前,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书法”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把“书法”理解为一种纯粹的、带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字书写技艺,它不仅讲究字体的结构和美感,更蕴含着书写者的情感、意境和个人风格,那么答案可能需要辩证地来看待。汉字书法的独特性:汉字书法之所以能.............
  • 回答
    当然有!汉语虽然以声调闻名,但并非唯一拥有声调的语言。实际上,世界上很多语言都有声调,只是它们在声调的多少、复杂程度以及对词义的影响方式上有所不同。什么是声调?在语言学里,声调(Tone)是指在说话时,通过改变声带振动的频率(也就是音高)来区分词语的意思。简单来说,同一个音节,用不同的声调说出来,它.............
  • 回答
    在知乎上用汉语以外的其他语言提问,结果会比较复杂,这取决于很多因素。简单来说,你的问题很可能不会得到太多关注,甚至可能被快速淹没或被忽略,除非你恰好遇到了一个懂你所用语言的活跃用户,或者你的问题本身非常具有普遍性且能引起共鸣。下面我来详细说说会发生什么:1. 语言障碍是首要问题: 用户群体: 知.............
  • 回答
    清朝与明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和称呼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上,两者有本质区别。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称呼、政治策略及文献依据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称呼:以“国”为核心清朝(1636191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国治边”的策略,将部分边疆地区.............
  • 回答
    确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汉字的使用远比现在普遍和广泛。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发展演变的结果。想象一下,那个年代的日本,人们的日常书写,无论是报纸、书籍,甚至是官方文件,都充斥着大量的汉字。你可以把那时候的日本文字想象成一幅由汉字、假名(主要是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及一些西方词汇.............
  • 回答
    关于“日本人越来越少用汉字是不是有意为之”这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日本人并没有“有意”减少汉字的使用,而是汉字在日本的整体书写体系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汉字使用频率变化的趋势和一些影响因素,这些可能会让一些人产生“减少使用”的误解。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 回答
    越南的历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其中关于文字的变迁,更是充满了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你提到的问题触及了几个非常核心的层面:越南与汉文化圈的关系、汉字在越南的历史地位,以及为何最终选择了罗马字母拼写的国语字。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法国殖民者创造的文字”就能概括,而是复杂历史、政治和文化思潮交织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