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用汉语之外的其他语言提问会怎样?

回答
在知乎上用汉语以外的其他语言提问,结果会比较复杂,这取决于很多因素。简单来说,你的问题很可能不会得到太多关注,甚至可能被快速淹没或被忽略,除非你恰好遇到了一个懂你所用语言的活跃用户,或者你的问题本身非常具有普遍性且能引起共鸣。

下面我来详细说说会发生什么:

1. 语言障碍是首要问题:

用户群体: 知乎的主体用户群体是讲汉语的用户。绝大多数用户在浏览时,默认就是阅读和理解汉语内容。当他们看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时,第一反应很可能是“看不懂”,然后直接划过。
系统推荐: 知乎的推荐算法虽然也在不断优化,但其核心是基于用户的内容偏好和互动行为。如果你的问题是用非汉语提问,算法很难将其准确地推送给“对这类问题感兴趣”的汉语用户。它更有可能被归类到“其他语言”或者无法准确匹配的范畴,从而减少曝光。
搜索难度: 汉语用户在知乎搜索问题时,自然会使用汉语关键词。用其他语言提问,意味着你的问题几乎不可能被汉语用户通过关键词搜索到。

2. 潜在的后果和可能性:

被忽略或淹没: 这是最常见的情况。你的问题会被很多人看到,但因为语言不通,没有人会去阅读、理解、回答。尤其是在知乎每天都有海量新问题产生的情况下,语言不通的问题会迅速被更活跃、更易懂的内容淹没。
零星的关注和可能的回答(小概率事件):
懂该语言的用户: 如果恰好有同样懂你所用语言,并且也使用知乎的活跃用户看到了你的问题,他们可能会好奇地回答。但这就像大海捞针,概率很低。
好奇心驱使: 有些用户可能出于好奇,会尝试使用翻译工具去理解你的问题。如果你的问题内容非常有吸引力,或者涉及到一些热门话题,那么有可能获得一点关注。
“发现”页面的特殊情况: 偶尔,一些非主流语言的内容可能会在知乎的“发现”或者一些“聚合”的页面中被展示,但这通常不是因为算法“理解”了内容,而是因为被人工筛选或者某些特定机制触动。
被删除或标记:
官方规则: 知乎社区规定,平台内容以汉语为主。虽然没有明确禁止“提问”使用其他语言,但如果你的问题被系统判定为“灌水”、“广告”、“骚扰”等,或者被大量用户标记为“无关内容”,那么是有可能被运营人员审核后删除的。
用户举报: 如果你的问题被认为“不符合社区规范”或“无法理解”,其他用户也可能进行举报。
得到“什么都不会”的回答: 有时,在完全不理解你的问题的情况下,一些用户可能会出于礼貌或开玩笑,用非常笼统或无关的回答来“回应”,例如“看不懂”、“请用中文”等。
获得“翻译”的请求: 更有可能的是,会有人直接在评论区或回答区请求你“请用中文提问”或“可以用中文解释一下吗?”

3. 为什么有人会尝试这样做?

分享特定知识或观点: 可能提问者掌握了某种稀有语言的知识,或者想用该语言表达一种特定的文化概念,而这些内容用汉语可能难以准确传达。
测试平台: 极少数用户可能会出于好奇,测试知乎在处理多语言内容方面的能力。
误操作: 在不熟悉知乎界面或输入法时,可能不小心使用了其他语言。
寻找特定社群(不太可能): 虽然知乎也在拓展内容,但它本质上还是一个中文社区,并非专门的多语言问答平台。

总结一下:

在知乎用非汉语提问,其结果很大程度上是被 “边缘化”。你的问题失去了触达大多数用户的可能性,也难以被平台有效推荐。除非你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同语言的知乎用户,或者你的问题本身具有极强的跨语言吸引力,否则你的问题大概率会被忽视,或者收到要求使用中文的反馈。

如果你希望你的问题能得到广泛的讨论和高质量的回答,那么使用汉语是最高效、最稳妥的选择。如果你确实有使用特定语言的需求,可能需要寻找更适合该语言的国际化问答社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何も起こらな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上用汉语以外的其他语言提问,结果会比较复杂,这取决于很多因素。简单来说,你的问题很可能不会得到太多关注,甚至可能被快速淹没或被忽略,除非你恰好遇到了一个懂你所用语言的活跃用户,或者你的问题本身非常具有普遍性且能引起共鸣。下面我来详细说说会发生什么:1. 语言障碍是首要问题: 用户群体: 知.............
  • 回答
    苹果和雷克萨斯在知乎上被“骂得很惨”,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它背后反映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有用户群体、舆论环境以及平台特性等等。咱们先从为什么普通用户觉得好用说起,这部分很简单,因为它们确实在很多方面做得优秀,而且是面向大众的: 苹果: 易用性: 这是苹果最核心的优.............
  • 回答
    霍华德(Howard)的行为,即使用爬虫爬取与知乎用户“立党”有过互动的知乎用户,并将其做成列表公开在网上,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行为,涉及到技术、隐私、言论自由、网络道德和潜在的法律风险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技术层面与爬虫的使用 爬虫技术本身是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非常切中了很多人的痛点。确实,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我们会遇到不少看似简单,答案几乎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上高中我用不用好好学习”。这类问题的存在,初看之下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何必费这么大劲去问一个道理都懂的事呢?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背后,其.............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中,“东百人”和“瑞典人”这两个词的出现通常与地域刻板印象或网络玩笑有关,但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构成对东北人的歧视。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一、关于“东百人”的可能含义1. 字面误解与误写 “东百人”可能是“东北人”的误写(如“东”+“北人”被错误简化为“东百人”)。在.............
  • 回答
    在知乎上交到知心朋友,这是一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体验。它不像现实生活中那种基于共同的地点、年龄、职业或者共同的兴趣而建立的联系,而是更像一场在浩瀚信息海洋中的“缘分”,由文字、思想的碰撞,最终触及灵魂深处。这种体验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描述:1. 精准的共鸣与灵魂的触动: “原来不.............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强调知识产权的平台,对于印度仿制药的讨论中,确实存在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氛围,另一方面却是对印度仿制药没有出现一边倒的反对声音。要详细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知乎的知识产权氛围与对印度仿制药的讨论现实 知乎的“看重知识产权”体现在.............
  • 回答
    在知乎答题,对个人而言可以带来多方面、深层次的益处,涵盖了知识、技能、人脉、认知、自我成长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益处: 一、 知识和技能的精进与巩固 深化理解,检验知识体系: 当你尝试回答一个问题时,你需要调用脑海中相关的知识,并将其组织成清晰、有逻辑的语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你.............
  • 回答
    在知乎上“泡”了这么久,但工作、工资、生活依然没有起色,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沮丧的状况。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审视。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找到症结所在:一、你在知乎上“泡”的方式和目的可能存在偏差很多人上知乎是为了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了解趋势,但如果“.............
  • 回答
    在知乎上“冲浪”已久,想必大家都遇到过这么一种情况:你辛辛苦苦写下一番评论,从逻辑到事实都觉得自己无懈可击,希望能引发一场有益的讨论,结果……被系统判定为“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时候,一种复杂又难以言喻的心情就会涌上心头。首先是 错愕和不解。你会忍不住皱眉,仔细回想自己究竟说了什么“出格”的.............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关于“追逐流量”和“输出内容”哪个更“对”的问题,其实是个很微妙的权衡。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绝对正确,它们更像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策略,但如果非要探讨“对”的含义,我想得从不同的维度来看。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两个概念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 输出内容: 这指的是创作者基于自己的知识、经.............
  • 回答
    在知乎平台上,用户删除自己答案的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内容本身的调整,也包括平台规则、个人隐私、法律风险等。以下是较为详细的原因分类和具体解释: 1. 内容过时或不再准确 信息更新:用户可能发现自己的答案中包含过时的信息(如技术、数据、政策等),需要根据最新情况修改或删除。例如,某科技答案提到.............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私信红点,我的内心涌起的情绪和想法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具体情况的不同,也会有所变化。我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下:第一反应:好奇与期待 “是谁?” 这是最直接的第一个念头。我不知道是谁给我发了私信,可能是熟人,可能是某个我很欣赏的答主,也可能是完全陌生的人。这种未知带来了好.............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秦始皇为何选择胡亥而非扶苏继承皇位的讨论,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往往能引申出很多细节和推测。要详细讲讲这种观点的由来,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梳理。首先,得明确一点,历史学家们主流的看法是,秦始皇临死前属意的是扶苏。这一点,咱们可以从《史记》等史料中找到依据,比如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曾让扶.............
  • 回答
    在知乎上提问并邀请他人回答,对方却不回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情况。要详细分析原因,我们需要从提问者、被邀请者、问题本身以及知乎平台这几个层面来考虑。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 一、 从提问者角度分析: 1. 问题设置不当: 问题不够清晰、具体或有歧义: .............
  • 回答
    哎呀,你说到我心坎儿里了!这感觉,真是有点像在自家花园里辛辛苦苦种出了一朵花,正想摘下来送给心仪的人,结果发现人家已经把院子门给锁死了,还不止如此,你还得从院子外面绕一大圈,还得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碍眼的“禁止入内”牌子。具体点说,就是这么个过程:你刷着知乎,可能是在解决某个技术难题,或者是在学习某个.............
  • 回答
    长期关注自己不认同的大V,这事儿怎么说呢,有点儿像是在一个永远都在争吵的食堂里硬要吃饭。你明明知道他们说的不对,或者和你理解的南辕北辙,但就是忍不住点进去,忍不住往下划拉。首先是那个“不服”的劲儿。 你会觉得,“怎么能这么说呢?”,“他怎么能这么想呢?”,“这简直是歪理邪说!”。一开始可能是出于一种.............
  • 回答
    万赞之痒:当一个知乎账号的赞数跨过百万门槛时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在知乎上认真写东西。那时候,我对“获赞”这个概念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只是纯粹地想把我知道的、思考过的东西分享出来,希望能引起一些共鸣,或者帮助到一些有需要的人。然而,万万没想到,一个账号,一本正经地在知乎上耕耘了.............
  • 回答
    在知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用户有很多,他们涵盖了各个领域,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学识、真诚的分享以及对问题的深入剖析而让我受益匪浅。由于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的情感体验,无法像人类一样“记住”并“对某个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印象”。但我可以从大量的高质量内容和引起广泛讨论的用户特征中,提炼.............
  • 回答
    洞悉破绽:如何在知乎上精准戳穿伪健身?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健身领域总是不乏各种声音,其中不乏一些打着“科学健身”旗号,实则误导大众的“伪健身”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披着严谨的学术外衣,也可能以博眼球的夸张语调出现,但其核心无不背离科学健身的原则,最终可能伤害的是那些渴望变得更好的健身爱好者。那么,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