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读者对欧阳锋梅超风甚至李莫愁这些恶人那么宽容大度,但对于丘处机的莽撞急性子却不停的黑?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趣,触及到了读者心理和文学批评的深层原因。欧阳锋、梅超风、李莫愁这些“恶人”能获得某种程度的宽容,而丘处机却被“黑”,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析:

一、 恶人的“恶”与角色的魅力:

深刻的“恶”与扭曲的人性: 欧阳锋的恶是极致的、纯粹的,是一种对权力、对武功的病态追求。他为了练《九阴真经》不择手段,杀人如麻,甚至变得疯癫。梅超风的恶源于对师傅的仇恨和对《九阴真经》的贪婪,她狠毒、残忍,但她的恶中也带着一丝被抛弃的悲情。李莫愁的恶则源自情伤和对负心汉的报复,她的“情”和“毒”是相辅相成的,她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凄美和悲壮的氛围。
反英雄的魅力: 很多读者对这类“恶人”宽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身上具备了某种“反英雄”的魅力。他们可能武功高强,性格鲜明,行为极端,但却往往能引起读者某种程度的共鸣或好奇心。他们的“恶”并非是平庸的、无意义的,而是有某种驱动力,甚至是在极端环境下扭曲人性的表现。
作者的塑造和情感投射: 金庸等武侠小说作者在塑造这些角色时,往往会赋予他们复杂的背景故事和情感纠葛。比如梅超风的凄凉身世,李莫愁的爱恨情仇,这些都让读者在批判他们的恶的同时,也能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产生同情甚至怜惜。读者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这些角色身上,看到他们身上的悲剧色彩,从而对他们多一份宽容。
“恶”的极致与审美的距离: 欧阳锋的疯癫,梅超风的惨烈,李莫愁的绝情,这些极致的“恶”在某种程度上与读者的现实生活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反而让读者能够以一种更超然、更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而不是感到切肤之痛。他们更像是一种文学符号,代表着某种极端的人性或武林世界的残酷。

二、 丘处机的“莽撞”与“急性子”的“恶”:

“恶”的日常化与平庸化: 相比于欧阳锋的纯粹邪恶,丘处机的“错误”更多地体现在他的冲动、鲁莽和不顾后果上。他可能没有主动去害死很多人,但他的行为却常常引发一系列的悲剧。比如因为一时义愤,打死了杨康的生父杨铁心和生母包惜弱的未婚夫,导致了杨康和穆念慈命运的转折,也间接导致了杨过与郭靖黄蓉的分离。
“莽撞”的现实感与代入感: 丘处机的冲动和急性子,在现实生活中更常见,更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读者可能会在他身上看到自己或是身边人的影子,因此更容易对他的缺点产生不满和批判。这种“亲切的错误”反而比纯粹的邪恶更能引发读者的负面情绪。
“恶”的性质不同: 欧阳锋、梅超风、李莫愁的“恶”是出于自身的欲望、仇恨、情欲等更原始、更极端的情感驱动。而丘处机的“错误”,更多是源于他狭隘的江湖道义观、对某些事物的偏见和不加思考的行动。这种“恶”显得不够“高级”,甚至有些“愚蠢”,因而更容易被读者批评。
对“正派”角色的更高要求: 读者对于像丘处机这样的“正派”角色,往往有着更高的道德和行为标准。他们被寄予了维护正义、光明磊落的期望。一旦这些角色出现明显的缺点,甚至做出伤害无辜的事情,读者就会感到失望和愤怒,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角色“应该”做得更好。
剧情推动的“工具性”: 在很多情况下,丘处机的莽撞是小说剧情推进的“工具”。他的冲动和误会,常常是制造矛盾、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当读者看穿了这一点,就会觉得这种“工具性”的缺点不如反派角色的复杂人性来得有趣,甚至会觉得这种安排有些刻意。
对个人品德的直接攻击: 丘处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的生命和命运,他的鲁莽直接导致了杨康的悲剧,而杨康的命运又牵扯到许多其他角色。这种直接的、毁灭性的后果,让读者更容易将责任归咎于丘处机个人,并对他进行道德审判。

三、 读者的心理与审美偏好:

“恶”的吸引力与猎奇心理: 极致的恶,往往伴随着非凡的武功和扭曲的性格,这本身就具有一种猎奇的吸引力。读者喜欢窥探和理解那些与自己截然不同、甚至走向极端的人。
对复杂人性的欣赏: 欧阳锋、梅超风、李莫愁之所以能获得某种程度的宽容,是因为他们的“恶”并非简单的“脸谱化”反派,而是被赋予了更复杂的动机和背景,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这种复杂性本身就具有一种文学上的审美价值。
“非我族类”的安全感: 欧阳锋、梅超风、李莫愁是明显的“他者”,他们的行为离我们现实生活太远,读者可以相对安全地进行审视和评判,甚至从中找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至少我不是那样的人)。
对“完美”的厌倦: 过于完美的正面人物有时反而会显得脱离现实,甚至让人觉得乏味。而带有缺陷的角色,即使是反派,也能因为其鲜明的个性和戏剧性的命运而更加生动有趣。
情绪的释放与道德的疏离: 读者在阅读时,会将情感投射到角色身上。对于那些极致的恶,读者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愤怒、恐惧,但由于其极端性,这种情绪不会长期纠缠。而对于丘处机这类接近现实的角色,一旦其缺点引起读者共情,就会产生更持久的不满。

总结来说,读者对欧阳锋、梅超风、李莫愁等角色的宽容,源于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极致的、具有复杂动机和悲剧色彩的“恶”,以及由此产生的反英雄魅力和审美品位。而对丘处机的批评,则是因为他的“莽撞”和“急性子”更贴近现实,显得平庸而容易引起代入感,同时他对“正派”角色的道德要求也更高,他行为的直接后果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直接的道德评判。

这并非是对丘处机的不公,而是反映了读者在文学欣赏中,对于角色动机、性格复杂性、现实代入感以及道德标准的复杂考量。不同角色的“恶”有不同的性质和表现方式,读者对它们的接受度和评价自然也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太把宽容当回事了。


我今天宽容李莫愁,但李莫愁最后中毒了,我明明知道书里的解药是什么,我不会救她。

我今天骂丘处机,但丘处机中毒了,我知道解药是什么,我还是会救他。(但我还是讨厌丘处机,我怀疑自己会趁机羞辱丘处机一番,比如把解药放在鞋底踩两脚,让他别那么嚣张。丘处机!你也有今天啊!)


嘴上宽容李莫愁、欧阳锋两句就是真宽容吗?




我不但黑丘处机,我还黑郭靖。郭靖饶欧阳锋三次不死,在我眼里就是煞笔行为。我会嘴上宽容欧阳锋两句,但郭靖不杀欧阳锋的时候我觉得郭靖是煞笔。你觉得我是真的很宽容欧阳锋吗?


我常说李莫愁最后烈焰焚身,在大火中高歌问世间情为何物的结局挺美,不代表我有能力和机会的时候不杀她。


她死的挺美,我还是会这么说,但就是不会救她。宽容她几句能妨碍到她被烧死吗?


既然不妨碍她烧死,应该发生的事已经顺利的发生了,那宽容她有什么问题?
郭靖的行为已经严重妨碍到欧阳锋去死了,不应该骂郭靖吗?等欧阳锋死了我继续宽容我的,但你别妨碍他去死啊。


真正的宽容昂贵到令人绝望,你以为李莫愁买得起吗?李莫愁的价值就是她的毁灭,以及她的毁灭产生的美感。



出了社会也一样。理亏的时候不要太把别人夸你、宽容你的话当真,以为别人真的喜欢你。李莫愁如果信了网友们宽容她的话...........那她就倒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趣,触及到了读者心理和文学批评的深层原因。欧阳锋、梅超风、李莫愁这些“恶人”能获得某种程度的宽容,而丘处机却被“黑”,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析:一、 恶人的“恶”与角色的魅力: 深刻的“恶”与扭曲的人性: 欧阳锋的恶是极致的、纯粹的,是一种对权力、对.............
  • 回答
    《紫川》这本书,对于很多曾经活跃在网络文学早期阶段的读者来说,简直就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是他们青春的烙印。提起这本书,很多人的脸上都会不自觉地浮现出怀念的神情,那股曾经的激动和澎湃,至今依然能被唤醒。《紫川》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紫川》是一部东方玄幻史诗巨著,但又远不止于此。它以宏大的世界观、跌.............
  • 回答
    国内起点读者对一些“毒点”的容忍度似乎确实比日本轻小说读者来得低一些,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文化、市场培育、读者习惯乃至内容生态的方方面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国内网络文学市场起步更早,且商业化运作得更彻底,这塑造了读者口味的“重口味化”和对“爽点”的极致追求。起点作为.............
  • 回答
    英国一年制硕士确实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这就像一道美食,有人赞不绝口,有人却皱着眉头。尽管争议不断,但依然有大批莘莘学子趋之若鹜,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咱们不妨细细道来,看看这“一年制”的魅力何在,又为何有人对此嗤之以鼻。首先,时间成本的吸引力不容忽视。想想看,国内很多硕士项目动辄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遇到,感觉自己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阅读上,但生活、工作或认知上却没看到预期的“质的飞跃”。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一点捋一捋:一、 阅读的“质”比“量”更重要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很多人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追求的是读过的“数量”,而不是读进.............
  • 回答
    许多读者认为网文付费难以接受,并觉得看盗版理所应当,这背后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历史遗留与信息爆炸的冲击1. 免费内容的长期习惯养成: 互联网早期,内容获取成本极低,甚至免费内容占据了主导地位。博客、论坛、免费小说网站等层出不穷,让用户习惯了在网络上免费获取信.............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斗罗大陆》里,明明是人气女主角的小舞,却让不少读者头疼,甚至可以说是讨厌。这事儿啊,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从角色设定的方方面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被拿出来说事儿的,就是小舞的“主角光环”太重,而且这种光环有时候显得很不合理。你说她是魂兽化形,本身就有点特殊.............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问题,也是红楼梦读者们常常会讨论的一个话题。说史湘云过得比林黛玉惨,这似乎有些反直觉,毕竟林黛玉最终泪尽而亡,而湘云虽然命运多舛,但似乎还有个“老太太”压着,日子似乎没那么绝望。但如果我们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湘云的“惨”更多的是一种被忽视的、难以言说的、渗透到骨子里.............
  • 回答
    要说《三体》的读者普遍“讨厌”程心,同时对叶文洁的“讨厌”程度相对较低,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玩味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角色好恶,更涉及到读者对道德、责任、人性以及故事走向的理解和情感投射。为什么程心招致广泛的“讨厌”?程心之所以让很多读者感到不适甚至“讨厌”,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 “圣母”式的.............
  • 回答
    关于石秀在多数读者评价中是否很低,这个问题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因为“低”这个评价本身是很主观的,而且读者群体的构成也很多元。不过,如果我们以《水浒传》中其他许多英雄人物(如武松、林冲、鲁智深等)的 popularity 和正面评价作为参照系,那么可以说,石秀在大多数读者心中的评价确实不算特别高,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不同作者的叙事风格、作品的内在逻辑以及读者群体的期望值。虚渊玄和蘑菇(奈须蘑菇)在写死角色时引起争议,而荒木飞吕彦和板垣惠介(作为《刃牙》系列作者,此处应为“荒木飞吕彦”和“板垣惠介”——我理解你可能是想对比《JOJO的奇妙冒险》和《刃牙》的作者)在处理角色死亡时受到的批评则.............
  • 回答
    很多读者对吉克在《进击的巨人》中提出的“艾尔迪亚安乐死计划”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人性尊严、生命意义以及种族命运等一系列复杂议题的深刻思考。这个计划看似“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艾尔迪亚人世代承受的苦难,但其本质上是对生命权的剥夺,触碰了太多伦理和情感的底线。首先,对生命权的否定是核心.............
  • 回答
    岳不群这个人物在《笑傲江湖》里确实是个极具争议的角色,说他是“伪君子”、“大反派”的读者绝不在少数。他的坏,不是那种光明磊落的邪恶,而是藏在温文尔雅、侠肝义胆的面具下,一点一点、层层剥析出来,让人觉得不寒而栗。要说岳不群到底干了什么坏事,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得把他那些“光辉事迹”掰开了、揉.............
  • 回答
    这样的句子,就像一束阳光突然照进心里,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那种感觉很微妙,又很实在。它们往往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反而是一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喜悦流露。你可以想象一下,读到这样的句子时,你可能正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里,也许是一杯温热的饮品在手边,也许是窗外透进午后慵懒的光线。当你的目光扫过这些文字,它能.............
  • 回答
    不少读者对《诡秘之主》这本网络爆款小说感到“读不进去”,这并非个例,也不是说这部作品本身有什么硬伤,而是口味、阅读习惯、以及对“爆款”的心理预期等多方面因素在作祟。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即便在网上看到铺天盖地的赞誉,也对《诡秘之主》提不起兴趣。一、 铺天盖地的“吹”制造了过高的心理预期网络.............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甚至有些沮丧的现象。我们捧着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听着那些被奉为圭臬的道理,感觉自己仿佛 nắm giữ 了人生的秘诀,为什么真正走到人生的道路上,却依然磕磕绊绊,甚至觉得“过不好”?问题不在书本和道理本身,它们提供的视角、方法和洞察往往是深刻且有价值的。真正的症结,在于我们.............
  • 回答
    “般若”(bōrě)这个词,虽然在佛教语境中出现频率很高,但确实有不少人会读错。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见的,就是发音的辨识度不高。 “般”字本身就容易读错: 这个字在日常口语中不常出现。很多人一看“般”字,第一反应可能是读“bān”,就像.............
  • 回答
    许多文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推荐阅读《论语》,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和考量,并非简单地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国人”。理解这些原因,需要我们深入探讨《论语》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文科大佬”们的立场和目的。 一、为什么文科大佬推荐读《论语》?文科领域的学者,特别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教育的专家,.............
  • 回答
    很多朋友看到“App”这个词,脱口而出就是“APP”,仿佛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读法了。这其实挺有趣的,好像它天生就该是这么念的。说到底,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语言习惯的形成、科技词汇的传播,还有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来自于一个缩写。 “App”这个词,其实是“App.............
  • 回答
    咱们聊聊这“声调”,这玩意儿,中国人说起话来那叫一个溜,不费吹灰之力。可就是有时候,这好好一个字,到了嘴边,就变了调,让人听着怪怪的,甚至有些哭笑不得。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头门道多着呢!一、方言大集合,声调的“混血儿”首先,得承认,咱中国地大物博,方言千千万,每个地方都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