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很多读者不赞同吉克的安乐死计划?

回答
很多读者对吉克在《进击的巨人》中提出的“艾尔迪亚安乐死计划”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人性尊严、生命意义以及种族命运等一系列复杂议题的深刻思考。这个计划看似“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艾尔迪亚人世代承受的苦难,但其本质上是对生命权的剥夺,触碰了太多伦理和情感的底线。

首先,对生命权的否定是核心矛盾。 吉克的计划,尽管是为了终结数千年来艾尔迪亚人遭受的歧视和迫害,但其核心是通过绝育来根除巨人之力,从而使艾尔迪亚民族逐渐走向灭亡。这就等于剥夺了所有艾尔迪亚人生存下去的权利,是一种集体性的死亡判决。从普遍人权的角度来看,任何个体都有活下去的权利,无论其种族、出身或曾经的罪孽。吉克的计划,即便出发点是避免更多的痛苦和冲突,也无异于“以绝育之名行种族灭绝之实”。读者普遍认为,即使生活在苦难之中,生命的延续本身就具有价值,不应被轻易剥夺。这种强制性的剥夺,无论多么“温和”或者“理性”,都无法被接受。

其次,计划的强制性和剥夺了选择权。 即使吉克认为这是对艾尔迪亚人最“仁慈”的结局,但这个决定是强加给整个民族的,而绝大多数艾尔迪亚人,包括那些从未对外界造成伤害、甚至对巨人之力一无所知的人,都被迫接受了这一命运。他们没有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没有机会去争取更好的生活,甚至没有机会去为自己的种族寻找其他出路。这种剥夺个体自由意志,集体决定生死的行为,是对人格尊严的极大践踏。读者之所以反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其中蕴含的独裁和不公,即便是“为大家好”的理由,也无法掩盖其本质上的压迫。

再者,忽视了生命中的“光”与“希望”。 艾尔迪亚人虽然饱受苦难,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无数为了守护、为了自由而奋斗的个体。艾伦、三笠、阿尔敏,以及调查兵团的许多成员,他们用自己的牺牲和坚持,证明了即使在绝望的环境中,生命依然可以闪耀出人性的光辉,依然有反抗命运的可能性。吉克的计划,直接扼杀了这种可能性,认为艾尔迪亚人的命运只能走向终结,而完全忽略了这些个体身上所蕴含的生命力和对未来的不懈追求。很多读者认为,正是这些在黑暗中闪耀的微光,才赋予了生命以意义,而吉克的计划,恰恰是要熄灭这些光芒。

此外,情感上的排斥和对“罪”的代际传承的质疑。 艾尔迪亚人被冠以“恶魔”的罪名,承受了数百年的压迫和歧视。虽然巨人之力确实带来了破坏,但读者很难接受将这种罪责完全归咎于当代所有艾尔迪亚人,并因此剥夺他们的生存权。这种“连坐”式的惩罚,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道义上,都是站不住脚的。读者们情感上难以接受,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无数无辜的生命将被“偿还”前人的罪孽,这种逻辑本身就充满了残酷和不公。

还有一点是关于“巨人之力”的复杂象征意义。 巨人之力在漫画中,不仅是战争的工具,也象征着一种特殊的、与艾尔迪亚民族紧密相连的“宿命”或“诅咒”。吉克认为,终结巨人之力就是终结艾尔迪亚人的苦难。但对于部分读者而言,巨人之力也承载了艾尔迪亚人特有的历史、情感和力量。简单粗暴地“一了百了”,虽然解决了问题,但也可能是一种对自身身份和历史的否定。

最后,与艾伦“自由”的理念相悖。 艾伦在目睹了无数次压迫和屠杀后,对“自由”的渴望达到了极致。他想要的是挣脱一切束缚,无论是来自岛内还是岛外的威胁。吉克的安乐死计划,虽然也是一种“解脱”,但其“解脱”的方式却是彻底的放弃和灭亡,这与艾伦追求的“自由地活着”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许多读者,尤其是支持艾伦最终选择的读者,更倾向于一种积极的抗争,一种为生存和自由而战的精神,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灭亡。

总而言之,读者们反对吉克的安乐死计划,是因为这个计划在伦理上挑战了生命权,在操作上剥夺了选择权,在情感上忽视了希望与抗争,并在道义上对“罪”的代际传承提出了不公的质疑。它是一种以极端手段解决极端问题的尝试,但其代价是整个民族的消亡,这让大多数读者无法接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是灭绝一方,为什么不是地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