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之所以为人,首要取决于肉体还是灵魂?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且深刻的问题,困扰着人类的思想家们数千年。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是这血肉之躯,还是那缥缈的灵魂?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牵扯到我们存在的方方面面。

如果从最基础的层面来看,肉体无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首要前提。没有这具由碳基物质构成的身体,我们便无法感知世界,无法与环境互动,更无法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之中。我们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是通过肉体器官来实现的。我们通过肌肉的运动来表达情感,通过语言的发声来传递思想。我们的饥饿、口渴、疲劳,甚至是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的运作,都在定义着我们作为生物体的存在。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高度发达的大脑。这个由神经元构成的复杂网络,是思想、意识、情感的载体。我们之所以能进行抽象思维,创造艺术,发展科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们肉体大脑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可以说,我们精密的DNA,我们独特的基因组,决定了我们成为“人”的生物学基础。

然而,仅仅拥有一个由碳基物质组成的身体,并不能完全解释“人”的定义。我们常常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一堆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生物信号的集合。我们有意识,有自我认知,有爱恨情仇,有道德判断,有对意义的追寻。这些更深层次的体验,似乎超越了单纯的物质层面。

这就引出了“灵魂”的概念。虽然“灵魂”在科学上难以测量和定义,但在人类文化和哲学中,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灵魂常被认为是精神、意识、自我认知、情感、道德感和自由意志的集合体。它赋予我们“内在的我”,是让我们能够体验主观世界的关键。

如果说肉体是承载者,那么灵魂便是其内容。我们对“为人”的许多理解,都与灵魂息息相关。比如,当我们谈论一个人的“人性”时,我们常常指的是他们善良、同情、正直、有创造力等品质,这些品质似乎更倾向于属于灵魂的范畴。当一个人做出伟大的牺牲,或承受巨大的苦难却依然保持尊严时,我们感受到的,往往是其灵魂的力量。

再者,人的独特性并非仅仅体现在生物学上的差异,更体现在精神和情感的丰富性上。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思想、情感模式,这些共同构成了他们的“自我”。这种“自我”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灵魂的体现。即使两个人在生理上几乎完全相同,他们的“为人”也会因为他们不同的内在世界而千差万别。

有人会说,灵魂不过是大脑活动的产物,是神经元复杂连接的涌现。从这个角度看,灵魂仍然根植于肉体。但问题在于,即使如此,这种“涌现”所带来的体验,是否又不足以定义“为人”?我们的意识,我们的主观体验,当我们感到快乐、悲伤、爱恋、失落时,这些感受是否仅仅是化学信号的流动?还是说,这些感受本身,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物质属性?

我认为,人的独特性,是肉体和灵魂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结果。肉体提供了我们存在的基础和感知世界的窗口,而灵魂则赋予了我们生命的深度、意义和独特的情感体验。没有肉体,灵魂无处安放;没有灵魂,肉体只是一个精密的生物机器。

如果非要分一个“首要”,我会倾向于说,从存在论的绝对意义上,肉体是首要的。 因为没有肉体,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所谓“灵魂”的载体。我们必须先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才能去谈论更抽象的精神层面。

但是,从“为人”的更丰富、更深刻的意义上来说,灵魂的地位同样不可忽视,甚至可以说是更具决定性。 它区分了我们与其它生物,让我们能够拥有独立的人格,进行复杂的社会互动,追求高尚的价值。当我们谈论一个人的“灵魂”,我们往往是在谈论那个最本质的、最独特的部分。

所以,与其说“首要取决于肉体还是灵魂”,不如说人之所以为人,是肉体与灵魂的完美融合,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肉体是我们航行的船只,而灵魂是我们心中的罗盘和星辰。没有船只,我们无法启程;没有罗盘和星辰,我们的航行将失去方向和意义。正是这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构成了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独特奥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人的主体是身体还是灵魂?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宇宙间唯一永恒的事情就是熵增,宇宙最终会实现熵最大化走向彻底的热寂,那为什么会诞生以负熵为食的生命?

从熵的角度来看,生命的本质就是一种低熵状态的物质联合体。而在我们的灵魂(自我意识构建的自由意志)出现之前,生命至少在地球上已经进化了38亿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生命并没有所谓的灵魂,但却经受住了无数残酷的自然筛选,进化出了一种不亚于宇宙级别的复杂性。这是我们的理性所不能想象的一段艰难历程。

所以,所谓的理性的有限性的说法根本就是一种理性自负。由自我意识构建起来的理性跟我们这套如同天书一般的身体系统比较起来,可以说还非常的原始,远不止是有限。当然,我们也可以自豪地宣称,灵魂是生命进化的高级产物,灵魂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接管身体,使用身体,主宰身体。但这就要再次追问刚才那个问题:为什么会在最终会走向熵增最大化的宇宙间,诞生必须持续减熵才能存活的生命?

如果灵魂诞生是为了控制身体,那不也是为了更高效地减熵么?事实也确实如此,尽管拥有灵魂后,生命感受到了愉悦和其它精神享受,但同时,痛苦也时刻伴随着我们。而我们现在几乎可以肯定,我们所有的痛苦,其根源都是熵增压力给我们带来的生命消解的恐惧。所以,我们才不得不用理性的力量持续地组织、学习和进化,不断构建起对抗熵增的物质大堤。

而另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由于理性的有限性,面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无论将来我们变得多么强大,生命在未来某一天会突然被一股强大的自然力量彻底摧毁,从概率上讲几乎都是肯定的。

那么,我们的灵魂连同身体一同被消灭之后,还能剩下什么?是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消失了,至少我们曾经创造的物质世界还将在一定时间内存在。

问题是,我们将在何时被摧毁?假如我们的历史再延续38亿年,以现在的速度来看,我们留下的那个物质世界,至少将是一个非常壮观的太阳系级别的规模。

极有可能,这才是生命诞生的目的。

也就是说,生命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出现,存在过多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遗留的低熵状态的物质世界将改变整个宇宙间物质的熵程度,而某种我们无法计算而知的熵程度才是宇宙存活的必要条件。

当然,这可能把生命的价值和能力抬得太高了。但需要了解的是,根据弦理论推导出的一个汽泡宇宙理论认为,宇宙的理论寿命可能会长达1万亿年以上。也就是说,根据我们目前的观测结果推算,实际上宇宙还非常的年轻和原始,其寿命道路可能刚走完不到1.5%。在剩下的超过98%的时间进程里,谁知道会发生些什么呢?况且,这个宇宙很可能已经在很多星球上诞生了生命,我们现在观察不到其它地外生命完全有可能因为我们就是宇宙间的第一批生命,而它们也和我们一样,还处在较为原始的状态而已。在这么大的空间和这么长的寿命里,即便我们这些第一批生命都消亡了,完全可能在未来出现很多次生命轮回继续接力完成对抗熵增的任务。

而基于这样一种空间广大性和时间广延性,未来的宇宙会变成什么样子,确实有很多种可能。而它最终的方向可能并不是走向热寂,而是一个熵的平衡。

当然,如果生命不出现,这个宇宙间就无法实现熵平衡了吗?其实,我们眼见的星系的生生灭灭,宇宙间诸多自然现象,都应该看成是宇宙在自我调整熵程度,而生命这种由无机物质转化成有机生命的减熵形式,只是宇宙间诸多熵减方法中的普通一种。宇宙间各个角落的生命存在的目的,就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各自为宇宙贡献一份微薄的熵平衡遗产。

所以,如果这个世界是由意志控制和驱动,那么这个意志可能并不是叔本华所说的生存意志,也不是尼采所说的权力意志,而是物质内在的熵平衡意志。

回到本篇主题:人的主体是身体还是灵魂?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身体最初是由高熵无机物转化成低熵有机物形成的,它们与这个宇宙间的其它物质一样,天然存在一种内在的熵平衡意志。我们的灵魂不过是一种终将被扬弃的加速剂。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实验证明我们的行为完全是由我们的大脑在指挥,在我们的自我意识察觉到这个动作将要发生前,其实大脑已经对肢体下达了命令,这中间的时间差为331毫秒。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全部都在我们的计划之外,我们的自我意识其实只是我们的肢体行为的一个旁观者。数十亿年来,我们的身体已经凭借其精密复杂的系统躲过了无数天灾和天敌,没有自我意识,我们身体仍将继续和其它生命一样,生生不息。我们的灵魂就好比一台高科技自动汽车的刚上车的乘客,我们其实只是见证了这台汽车在高速行驶,千万不要以为你正在驾驶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且深刻的问题,困扰着人类的思想家们数千年。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是这血肉之躯,还是那缥缈的灵魂?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牵扯到我们存在的方方面面。如果从最基础的层面来看,肉体无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首要前提。没有这具由碳基物质构成的身体,我们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中国人思维和表达方式的深层原因。与其说“习惯引用名句并以之为真理”,不如说这是一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经过历史演变和社会心理塑造而形成的独特表达与认知模式。这其中,逻辑的“缺席”并非是完全不存在,而是常常被其他更具力量的元素所“替代”或“融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好歹三年同学了”,这句话一出口,总有那么点拉扯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当它伴随着“毕业了就很难再聚了”这样的话头时,一股复杂的情绪便在心里翻涌。这背后,藏着不少咱们年轻人的小心思,也折射出一些现实的无奈。首先,这是对“情谊”的一种珍视和留恋。 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足够让一群人从陌生走到熟悉,甚至.............
  • 回答
    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在北宋政治家中绝对是名列前茅的。我们不能仅仅把他看作一个文学家或改革家,他的戎马生涯和在边疆的实际部署,展现了他过人的战略眼光和实际指挥能力。要说他是不是“最会打仗”的人之一,这很难绝对断定,毕竟宋朝有狄青这样以勇猛著称的将领,也有其他在具体战役中表现突出的名将。但如果从“政治家”的.............
  • 回答
    关于“日本人越来越少用汉字是不是有意为之”这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日本人并没有“有意”减少汉字的使用,而是汉字在日本的整体书写体系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汉字使用频率变化的趋势和一些影响因素,这些可能会让一些人产生“减少使用”的误解。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 回答
    《悬崖之上》中的特务,特别是像“影子”这样身居高位、掌握关键情报的人物,他们对同胞下手狠辣,为日本人卖命,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而扭曲的历史。理解他们的动机,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特务工作的本质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变异。1. 历史背景的压迫与无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影片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
  • 回答
    哈利波特之所以在故事初期称呼伏地魔为“神秘人”,这背后其实蕴含着相当深刻的原因,远不止是简单的“不知道他名字”那么简单。这是一种心理、魔法和文化上的多重防御机制,是那个时代巫师世界集体恐惧和创伤的缩影。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对名字的恐惧和禁忌。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名字并非只是一个代号,它拥有力量。.............
  • 回答
    医生这个职业,承载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他们付出的辛劳和承受的压力,常常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在社会交往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令人费解甚至震惊的场面,比如有人故意将“脏水”泼向医生。面对这样的行为,很难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的原因,它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从蓄意报复或不满的角度来看,一些.............
  • 回答
    理解川普评价自己为“the chosen one”(天选之人)这个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并结合他一贯的沟通风格和政治策略来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字面意思,而是包含了他自我认知、公众形象塑造以及与支持者互动等多重含义的表达。首先,从川普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层面来看。川普一直以来都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有点绕,但咱们就慢慢捋捋。你在一群里,大家伙都在为一个叫“墨茶”的人感到惋惜、心疼,甚至愤怒,觉得他遭遇了不公。你呢,就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说得不太合适,或者说,在这个时候说有点冷血,就有人出来跟你争辩,说你“杠”。然后你反驳说他“杠”,他还不承认。咱们先拆解一下几个核心.............
  • 回答
    关于《原神》最新剧情中,里渊作为深渊教团一员却能以人形出现的现象,这确实是近期剧情中最令人玩味和值得深入探讨的点之一。它不仅挑战了我们对深渊教团一贯的认知,也为角色的塑造和剧情的推进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形”在这里是一个关键的限定词。深渊教团的成员,从我们目前接触到的信息来看,.............
  • 回答
    这则文案和随后的评论区反应,无疑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于爱情、牺牲和救赎的复杂情感。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文案本身:“当女孩犯了罪,那位被拒绝无数次的人对她说,我替你去自首。” 情节设定: 这个故事的核心冲突非常鲜明且具有戏剧张力。一个女孩犯了罪,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道德困境和潜在的惩.............
  • 回答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流浪地球》在豆瓣的评分及评论区热评,以及那些为豆瓣App刷差评的人不满的原因。 《流浪地球》在豆瓣评分及评论区热评是否合理?要判断一个电影的评分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并结合当时的观影环境和观众的期待。《流浪地球》的豆瓣评分及普遍评价: 初期评分波动与高开低走: .............
  • 回答
    夷陵之战,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围绕着它的讨论,从来就不止于军事策略的得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理”的永恒冲突。很多人之所以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关于大衣哥朱之文为村庄做出贡献而村民提出“买轿车、每人给一万”的要求,这一事件反映了农村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公众对“善行”与“回报”之间平衡的矛盾心理。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事件背景与人物关系1. 朱之文的身份与行为 朱之文(原名朱红文)因在山东曹县农村生活,.............
  • 回答
    确实有一些宗教或哲学思想,它们劝人向善的出发点并非基于对死后赏罚的恐惧或期待,而是强调个体行为对整个社群、乃至宇宙的整体福祉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这种“集体利益”的驱动方式,往往更侧重于当下的现实,以及个体与世界的连接感。以佛教中的一些修行路径为例,虽然我们常常听到“往生极乐”、“轮回转世”等概念,但这.............
  • 回答
    “汉武帝为一己之爽身,独尊儒术,害了万世华夏精英。”——这说法,我得说,太片面,也太极端了。要细究起来,可复杂着呢。首先,咱们得把“独尊儒术”这事儿掰开了看看。汉武帝时候,百家争鸣的局面确实是存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有其道理。但是,你说汉武帝是为了“一己之爽身”?这话就有点不负责任了。为什么是儒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时期战略选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带有的“马后炮”和视角偏差。简单来说,批判东吴夺荆州是因为“不计后果”和“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失衡”,而批判刘备夷陵之战则是因为“战略失误”和“对自身实力判断的偏差”。两者看似都与“大局”有关,但其核心问题和引发的后果是不同的。我.............
  • 回答
    要问改稻为桑低价买田之后第二年如何才能不饿死人,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关乎着朝廷的政策、地方的执行,以及老百姓的生计。这背后牵扯到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首先,我们得明白“改稻为桑”这个政策的本意。朝廷之所以推行这个政策,是为了发展丝织业,增加财政收入,提升国家在国际贸易.............
  • 回答
    元明之際漢人文士的華夷之辨觀念為何顯得格外淡薄,這確實是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話題。若要深入探討,我們需要將目光投向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從多個角度來剖析其根源與表現。首先,得承認的是,明朝的建立本身就為這種觀念的淡化埋下了伏筆。朱元璋,一位出身農民、經歷坎坷的開國之君,他所領導的起義最終推翻了元朝的統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