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仅仅被限制了穿着就会被扼杀个性的话,那么这个人其实毫无个性可言。
恰恰是最缺乏个性的人,最关注某些外表细节,希望通过自己的外表来展现某种个性。
那些奇装异服的“杀马特”少年,又有多少个性可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评论区有很多朋友有不同意见,所以再多解释几句。
什么是个性?
个性应该是一个人本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使他从本质上有别于其他人。
个性应该是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的。因为如果一个人的个性依赖于外物,那么一旦别人拥有了相同的外物,那么是不是别人就拥有了与他一样的个性?如果他失去了这件外物,是不是他就不再拥有这种个性了?如果个性的产生和消失是由外物而不是这个人决定的,那这种个性还是他的个性吗?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穿着一套衣服,就拥有某种个性,而脱掉这套衣服就不再拥有这种个性。那么很显然,拥有这种个性的,并不是这个人,而是这套衣服。就好像迪斯尼乐园里玲娜贝尔的演出服装一样,穿上就是玲娜贝尔,脱了就不是,另一个人穿上,那个人就变成了玲娜贝尔。那这个个性,显然是那套演出服装的,而不是工作人员自己。
那么服装到底起到什么作用?
一般来说,服装有三个层面的作用。
第一个层面,是功能层面。
功能层面是指,服装本身的物质属性所提供的功能。比如防寒、防晒、遮挡、透气等等。功能层面的作用与外表基本没有关系。
第二个层面,是偏好层面
偏好层面是指,决定该穿什么衣服的人(未必是具体穿着衣服的那个人)会对于衣服的材质、颜色、图案、版型有自己的偏好。这种偏好往往是出于个人审美或体验。
第三个层面,是信号层面
信号层面是指,服装的外观能够传递给他人某种信号。比如说,律师通常都要穿正装。我有个律师朋友,在深圳夏天还要穿三件套。功能层面肯定是不合适的,他休闲时间也不那么喜欢穿西装。那为什么还要穿?
因为他的潜在客户无法分辨律师专业能力的高低。笔挺、合身的西装,会让人产生一种“这人是个商务精英”的感觉。这就是他想要传递给客户的信号。客户接受到这种信号,就更容易信任他的专业能力。这位律师当年刚起步的时候,还咬牙买了辆奔驰,也是一样的起到信号作用。你会发现,专业服务业人员(比如律师、面向客户的投资经理等)穿着往往都非常正式。
关注信号层面的,并不只有专业人士。很多人也希望通过穿着传达信号,比如,有的人通过穿着(或者纹身)来体现“我是个不好惹的人”。有的人通过穿着来体现“我是个有钱人”。还有的人,试图通过穿某种衣服,来传达虚假的信号。江湖郎中喜欢穿的像医生。金融骗子喜欢穿得像专业人士或者有钱人。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通过服装来向别人展现自己的个性,这也是一种信号。有很多人会将基于“展现个性”的服装选择,误以为是属于偏好层面。信号层面和偏好层面的差异在于,偏好层面是完全关注自己的喜好,而信号层面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他人看到自己的服装之后会如何理解。
同样的选择,并不意味着出于同样的层面。
同样是选择了一件带有特定图案的帽衫,有的人是因为穿着舒服(功能层面),有的人是因为觉得颜色、图案很好,很喜欢(偏好层面),有的人是因为觉得别人看到自己穿这件衣服会觉得自己很酷(信号层面)。
当然,很少有人会单纯出于一个层面来决定自己的服装。我们的选择常常还是出于不同层面的原因。
那么,回到校服这个问题上。
校服充其量是让学生减少了一个展现个性的渠道,而不是扼杀个性。
什么是扼杀个性?从服装上来说,扼杀个性是比如教育学生“从功能层面以外选择服装是不对的”,而不是“在学校里就要穿校服”。
说实在话,学生的穿着又有多少真的是自己决定的?即便不是学校决定的,也是家长决定的。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即便不穿校服,与其说服装展现了自己的个性,不如说是展现了家长的个性。越是年龄小的学生,越是如此。
中国的教育,从来都是以公平为第一原则的。
只要你成绩好,品德不太差,就能有个好的出路。
校服是一种平衡器,将自身优势以外的东西通通抹平。
家里有没有钱,父母照顾得多不多,通通抹去。
这样不是很好么?
想表现个性,出了学校再说。
别磨叽什么学校应该培养个性。
个性是要拿钱怼的。
如果你是家长,想要孩子个性,就送他去国际学校 或者出国。
如果你是学生,觉得学校容不下你的个性,也要看看你有没有一个一年百来万不眨眼的好爹。
如果钱不够还要撸个性,那叫什么?
穷讲究!
我一开始也认为校服扼杀了天性。
直到我发现我闺女小学不限制穿校服后,她班真的攀比成风,几乎每周都要缠着她妈去买衣服,而且还都只认大品牌(有一周她妈出差,我带她买,一件小小的风衣999,打折下来750),有时候买有时候不给她买,平均下来每周放血都在500左右,至于鞋子还好点,她只喜欢匡威,其余鞋子再贵她都不穿,然后众多家长不满意,学校恢复了强制穿全身校服的规定,每年两身校服也就八百多,强制穿校服后她买再多衣服也不能穿给同学看,也就慢慢不经常买了,然后又要求大牌文具了,这个好在没有衣服什么的贵。
18年的时候我一位长辈得了癌症,我去看他,他孙女就读的高中是个有挺高门槛的学校,我在医院看他的时候见到他孙女了,校服和国内各种青春校园电视剧里的校服差不了多少,后来聊天的时候聊到了这个问题,她父母说每年校服就好几套,运动装,秋冬装,礼服什么东西应有尽有,最便宜的运动校服包括运动鞋一套五百多,秋冬装有一件羽绒服八百多,三年初中花了三十多万,她2020年高中毕业,高中三年花了五六十万。
你这还要个性吗?
都给我闪开,轮到我装13了!!!
万宝龙?这个,这个,我还真的挺了解的
遮住名字是免得被认为是推广告的。
你们能不能多给我个台阶下?我这装13的瘾刚起来……
可以了,不要再说那个胶卷了,那是我闺女一直想要玩照相机,我给她买了一个小玩具,顺便买了几卷胶卷供她玩,我对胶卷其实没什么感觉
001是我在生命科技领域探索的时候需要用到的科学仪器,用以阻断受体与供体细胞结合,提前避免结合后产生的连锁反应,因为这种阻断是物理隔绝,比直接用阻滞剂要安全一些,毕竟科学是严谨的。
严格来说,中国的大麻袋校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个性。
毕竟自己的正常衣服你是说什么也不敢拿来画画的,而校服这种现代工业的垃圾,很多人都可以毫不吝惜地在上边挥洒艺术创造力(大雾)。
大麻袋校服真正试图扼杀的,是青春期孩子爱美的天性。从这个角度上看,校服的作用和很多学校严禁女生留长发,统一剃成蘑菇头是一样的道理。
说起来我严重怀疑当年我们县的初中校服招标(如果真的有招标这个过程的话)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要足够难看足够羞耻。
肥大难看不合身到令人发指也就算了,背后统一用夸张的花体字印上个Sport是几个意思?我们是体校么?
有些朋友说麻袋校服保护了身材不好的孩子们的自尊,这个嘛……
反正我们当年量尺寸的时候,厂家是在班里直接喊出来的,身高喊出来也就算了,「加肥」也喊出来就过分了。
甚至还有「双倍加肥」,公开处刑么?
至于说大麻袋方便运动的……也不知道大兄弟多少年没运动了,大麻袋适合运动?这种一个裤腿里塞得下三条腿的玩意根本就不适合任何剧烈运动,跑起来兜风也就算了,运气差点自己能把自己绊一跟头,当年我年年参加运动会,每次检录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大麻袋脱了……
事实上这种校服适合的运动只有一种,那就是字面意义上摩肩接踵的衡水式方阵跑……
这种扯蛋校服与强制把女生剃成蘑菇头一样,仅有的作用就是幻想把学生弄难看了他们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想了,再有就是告诉家长「看啊我们管得严」。
归根结底,还是衡水化的内卷罢了。
说到底,很多学校领导在招标时(如果有)把衣服设计成这种恶心样子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自己不穿= =
学生没多少墨水,也没多少社会经验,有什么个性可言?非主流?
第一次更新:
写于三年前的答案在昨天莫名其妙的火了,一开始我以为是知乎的僵尸粉在点赞,后来发现是真的有朋友喜欢我这个答案,可能吐露了部分和我一样学生的心声,所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我决定来跟大家做一次交流:
1.大家讨论的最多的是美特斯邦威,答主是90后,在我的中学时代有一部叫做《一起去看流星雨》的偶像剧,所以那个时候美特斯邦威这个牌子是同学之间所追捧的;
2.这个答案真的写于三年前,所以当我知道这个答案点赞数激增时,已经有1000+的评论了,抱歉我不能一一去回复,也有知友邀请我去对别的问题作答,现在看来有300+个邀请,我争取一天答一条,尽量不辜负大家的喜爱;
3.我其实蛮开心的,貌似给我点赞和评论的大部分是00后,感觉大家的三观都很正啊,我很喜欢跟年轻人(作为90后的自己感觉在工作岗位上日渐衰老)交流,因为年轻人总是更有朝气,更具有可塑性,或许部分人对未来迷茫但这正说明你们在走上坡路啊年轻的朋友们!
4.最后还是想着把自己的一些观点表达下,分享这句我喜欢的话,给部分跟我年轻时心态类似的小知友们:比世人的目光还要可怕的,实际上是你自己那颗在意世人目光的心。只要你眼里有光,心中有梦,定会脚下有路,达到自己向往的彼岸。今天刚好是周一,全国大部分中学的初三、高三都开学了,还在学生时代的朋友们,往前冲鸭!
写于2020年4月13日午休时
以下为原文:
相比于说中国校服谋杀了个性这一点,我倒是认为中国校服保护的是很多贫穷学生脆弱的自尊心。
作为穷学生的一份子,我很难想象中学时代,我穿着泛黄的大一两号的父亲穿过的衣服上学时,看到富二代穿着诸如耐克、阿迪、美特斯邦威之类的五颜六色的新衣,会产生怎样的自卑心理~
很庆幸,我们学校是一所要求周一到周五都要穿校服的学校,既保护了我可怜的自尊,又杜绝了同学间的攀比,让我可以一门心思将精力用在学习上~
最终,让自己靠着寒窗苦读十余年获得了一份较不错的工作,并终于可以买得起小时候一直奢望的耐克和阿迪,虽然,买的时候还是会肉疼一下~
那些初中、高中都没有找到对象的,都觉得是禁止早恋的政策阻止了他们谈恋爱。
那些初中、高中都毫无存在感的人,都觉得是必须穿校服的政策扼杀了他们的个性。
其实,这些政策都是在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啊,没有这些政策,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就是因为丑找不到对象,就是因为没有个性才显得毫无个性。
脱了校服,才知道谁在裸泳,何必呢。
所有的制服都扼杀了人类穿衣打扮方面的个性。
我国的校服尤其是扼杀了身材方面的个性,尤其是对身材好的那一撮人来说比较亏。
审美比较好,有能力购置更美的衣服,更适合自己的衣服,以及身材比较好的人是校服的受害者。
别的所谓的个性倒是跟校服没什么关系。
穿不穿校服,爱学习的不爱学习的,也都泾渭分明,
穿不穿校服,有没有自己擅长的兴趣爱好,也都不受影响,
穿不穿校服,私下里信马列主义,还是觉得尼采有道理,也都无所谓。
所以,校服在审美这一块局限了一部分审美比较好的人的自由,是毋庸置疑的。
让一些本来能得瑟自己审美品位,购买自由度,和让身材比较好的人比较吃亏。
仅此而已。
能被区区校服就限制住的天马行空和坚定意念,那也太普通了吧,算什么破个性。
个性脆弱到会被校服谋杀
这样的个性,不要也罢。我很认真
校服的起源,是欧洲贵族男校。这些人在打仗的时候,都是要充任军官的。所以,学校要培养这帮少爷们的集体主义观念。本质上,校服是军国主义的产物。
我们班里
有一个胖子,一个学霸,一对情侣。
一个努力的学渣,一个不学习的混子,一个不知他喜欢的到底是什么的小清新。
一个老师的走狗,一个爱上课接话的抖机灵,一个普及专业知识的黄同学。
一个只和男生玩的绿茶,一对关系好了又不好了又好了的女生,和三个形影不离的闺蜜圈。
一个瘦高的体委,一个有威信的班长,和一个整天被拉出去杠的倒霉蛋。
我和所有人都穿着同一套衣服可是你还是能在人群中认出我。因为,我从生下来就超可爱啊我有什么办法。
各位谈论“好看的校服”(如日本的jk,韩国的小西服)以及“不好看的校服”(如国内土气运动服)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第三种情况啊!也就是“根本没有校服,学生上学爱穿啥穿啥”
而在被认定为最为“扼杀个性”的年代,主流学校恰恰是“爱穿啥穿啥”的
直到1993年4月13日,国家教育委员会校服《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意见》将校服概念正式带入校园。这时不但是“1978年”以后,甚至也是“1992年”以后,按说“个性”早就不是问题了,反倒出现了“扼杀个性”的土气校服……
我们高中的时候,女生校服红,男生校服黑,一些女生经常穿黑色校服在校园里走来走去,也就是代表她有男孩追、和男孩关系好、有男朋友的意思,学校里三申五令禁止,依然存在这种现象。
校服是廉价化纤做的,不像那些贵价校服脆弱,于是学生们都发挥疯狂的创意,在校服上作画,大部分用水笔,小部分用擦不掉的彩色丙烯颜料,画夸张的动漫人物,或者写上夸张的个性签名,最多的,是在不明显的地方写上喜欢的人的姓名和昵称。学校里三申五令禁止,班主任没日没夜批评,但愣是有那种高一穿到高三,绝不脱下的夸张自画动漫头校服。
校服不薄不厚,领口不高不低,经常有女生在校服领口露出漂亮的衬衫领,在袖口露出纤细的花边,在前襟戴上五花八门的闪亮胸针,当然,大部分还是动漫人物形象。学校三申五令禁止,不要在校服里穿乱七八糟的衣服,最好穿圆领T恤,没人听,禁令严格时收敛,一过立马争相冒头。
有一阵又特别流行女生给男生洗校服,洗的白亮干净,整洁如新,于是那些有温柔女友的邋遢男孩貌似不情愿的脱下他们脏兮兮皱巴巴的破校服递给女友,女友带回宿舍奋力搓洗,挂在宿舍门口,黑色的男式校服,走过的人一看——这个宿舍有个贤柔的女孩有男朋友了。
因为校服区别颜色区别比较大,很多约会的情侣就会穿上同款的校服,假装是同性朋友,悄悄闪进操场暗处、教学楼深处,释放压抑的青春荷尔蒙,亲吻、搂抱,总之同色校服带来了安全感。
............
不管怎么说,校服是无法扼杀个性的,青春正好的人,你不需要提点,他们就知道如何展示自我,他们从各个方向各个角落里悄悄伸出自己的青春触角,慢慢把周边包围。只是一件校服而已,根本难不倒他们,就算给每人发一套粗布毛料衣服,也不能让他们的爱美之心绝望。
可能因为前几日这个问题挂在知乎热榜上,所以被许多人所关注。大家的评论我都看了。
说我们学校校风差,学生不爱学习的,我想说:第一,本文关键词不在校风,在于无论什么境地,青春期的少年人都勇于展示自我;第二,我们学校是正规高中,不是职校,甚至有星级评定,只是大部分学生都学习美术专业,故创意颇多,校服作画;第三,我不认为过多管理规矩,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认为自由、包容、创新的环境才能发展学生,只是大部分学校没有这个能力,故用规矩把学生镇压住。当然,我们学校也没有这个能力;第四,我不认为早恋有害,学校里应该重视起恋爱的问题,因为再如何,你也管不住青少年的恋爱之心,反而应该进行正确的爱情教育,不要让他们以为暴力、畸形是爱。
至于那些说,在校服上作画会被驱赶出校、叫家长的,我想我们应该意识到,那是不对的。为什么要把一种不正常当作正常呢?如果你是衡水、毛坦厂这种学校,本身就是升学工厂而已,在这里,就不再谈论是否正常。
最后,希望大家看问题时,不要上纲上线。评论上,如果存在荡妇羞辱、人身攻击,一律先礼后兵。许多人说我写东西,很温柔,那是在赞赏正确、健康的事情时,如果牵扯到错误、畸形的东西,我也会很激烈。
个性不是靠衣着打扮托起来的,不羁的灵魂不需要花了呼哨。相反,由于青少年的肤浅,往往会在穿着上进行荒唐的攀比和标新立异,只要看看球鞋被炒到了什么离谱的价格就知道了。
还有就是,在中国的田间地头和城市的角落里面,细心的人都不难发现上了年纪的劳动者穿着他们子女学校的校服干活。
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有过一样的青春年少,有过一样的思考和意气,也曾在成长的道路上追逐个性。他们奉献、建设,他们穿着孩子的旧衣服劳动在各个场所。
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没有靠个性活着的天赋,都是在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旅途中,活出一点自己的自由。
珍惜穿校服的时光吧,人这一辈子,能过集体生活的日子是有数的。
最为一个人最悲哀的事情就是:用衣服彰显个性!
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脱下衣服之后,连人人都能算。那些呼唤用衣服凸显个性的人,内心和思想不知道有多浅薄。
一个有个性的人,首先表现在思想,内在不同才能在社交中凸显出不同个性。
大家都是从小孩子过来的,难道没有人回想过儿时那浅薄的自尊心吗?家中越是穷苦,就越是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小孩子能获得的赞美往往就是来自于各种衣物、鞋帽、装饰品,小孩子不懂思想内涵才能决定一个人的个性。
割肾换手机这个悲剧,不就是小孩子未成年时对物欲的无力吗!在物欲面前小孩子可以付出一切,当年跳舞游戏流行的时候,多少个女孩子因为一个道具,就可以和陌生人发生关系,换一个成年人看来没啥用,小孩子们却可以攀比的最佳工具。
小孩子不懂事也就好,很多人的个性怕是成年了还需要衣服彰显个性,出去衣物后,就是思想空洞的成年人。
当年美国垮掉的一代,用奇装异服、纵欲乱交去凸显个性,最后进入社会后,还是因为思想的空洞,没有撼动社会一分一毫。
改变世界的人永远都是用思想作为武器,而不是因为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而哀嚎,如果真的痛苦,一模一样的器官分布是不是也让他们痛苦。
当年我家邻居小孩子,我儿时朋友,因为家中租客分糖时,分给他手中的糖,比其他孩子少很多,就因此偷偷喝了敌敌畏,死在去医院的路上,那年他才十岁,这就是小孩子的自尊心。
我们明明从小孩子过来,却完全忽视小孩子的自尊心。
成年人为小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帮助他正常的长大,公平这个词对小孩子尤为重要,当他们不能自己独立面对世界的时候,公平是成长路上最好的屏障。
要想被扼杀,你得先有才行啊。现在的年轻人,真的还有什么个性好扼杀么?
事实是,我们的校服不但没有扼杀很多年轻人的所谓个性,它的制式统一,刻板呆丑反而掩饰了大量从众怯懦灵魂的麻木和苍白。
因为有了校服,你们就大可以把自己没个性的锅简单化地推到校服身上。
而真正妨碍到个性生长的东西,就得以躲开火力,避掉追责。
把成本价几十元的区区一套校服抬出来给自己的没个性背锅,这既满足了你的懒,又掩饰了你的怯懦。
你既没有耐心,更没有真诚和勇气,去向背后真正的原因讨说法,要答案。
你从没有耐心和勇气,回溯到程序的起始端,对这一连串因果的最终展现做出根本性的调整和扭转。
还没成人之前,很难有思考的独立性,都是善于依附权威。
请问个性是哪里来的?没有独立,哪里来的个性?
考上大学没校服了,正好可以独立思考了,是时候表现个性了。
别特么没本事就怪学校,怪政府,就不怪自己。
因为从小到高中并不需要你太漂亮,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早恋不是什么好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