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些比熊猫更濒危的动物得不到关注的尴尬境地?问题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不安,甚至有些心酸的现实:在我们为大熊猫的黑白身影挥洒同情、投入巨资时,地球上还有无数比它们更脆弱、更濒危的生命,却在角落里无声地消亡,无人问津。这种反差,像是在一本精心装帧的童话书中,夹杂进了一页血淋淋的真实记录,那种尴尬和无力感,是任何一个关注生命的人都无法忽视的。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和现实层面的交织作用。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

1. “明星效应”与认知偏差:谁是镜头前的宠儿?

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在于“明星效应”。大熊猫,凭借其憨态可掬的外表、黑白分明的色彩,以及独特的、甚至有点“萌”的行为模式,天然就自带流量。它们在人们的认知中,是一种“可爱”的象征,很容易激起保护欲。这种视觉上的吸引力,使得它们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可识别性与亲近感: 想象一下,如果你要保护一种动物,你会更容易选择一只你能在脑海中清晰勾勒出形象,甚至能想象出它吃竹子、打滚模样的动物,还是一个你从未见过、或许长相奇异、栖息地遥远且生活方式神秘的生物?大熊猫的形象高度符号化,易于记忆和传播。
文化符号的建构: 大熊猫在中国乃至国际上,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义,比如和平、友谊的象征。这种文化层面的认同,进一步巩固了它们作为“国宝”的地位,也为它们赢得了持续的关注和资源倾斜。
媒体的推波助澜: 媒体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需要吸引眼球的内容来维持生存,而大熊猫无疑是天然的“爆款”。因此,关于大熊猫的新闻、纪录片层出不穷,它们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新闻头条。这种持续的曝光,自然而然地将其他动物挤出了公众的视野。

相比之下,那些名字听起来陌生、外形不那么“讨喜”、生活习性不为大众所知的物种,比如一些生活在偏远雨林的爬行动物、深海里的奇特鱼类、或者不起眼的昆虫,即使其濒危程度远超大熊猫,也难以获得媒体的青睐,自然也就难以激起大众的兴趣。

2. 保护资源分配的困境:有限的爱,如何给予?

保护工作是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的,包括资金、人力、技术和科研力量。当有限的资源面对庞大的濒危物种名单时,如何分配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投入产出比”的现实考量: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护机构和捐助者可能会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那些“看起来更有成效”、更容易获得公众支持的项目上。大熊猫的保护项目往往能吸引大量捐款,并且其研究和繁育技术相对成熟,成功案例也更容易被量化和宣传。
保护的“边际效应”: 对于一些已经非常接近灭绝的物种,其保护难度可能呈指数级增长,成功率也更低。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出于纯粹的保护意愿,也可能因为投入过大、回报不确定而望而却步。
优先级的博弈: 存在一种现实的博弈,即在有限的保护预算下,哪些物种“值得”被优先拯救?这背后可能牵涉到科学评估、经济价值(虽然不应是唯一标准)、甚至是政治意愿。而大熊猫“明星”的地位,让它们在优先级排序中常常占据有利位置。

3. 保护议题的“趣味性”与“戏剧性”:大众的注意力阈值

公众的关注点往往更容易被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戏剧性”的议题所吸引。

故事性与情感共鸣: 大熊猫的保护故事往往充满戏剧性,比如野外救助、人工繁育的艰辛与喜悦、领地争夺等等。这些故事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引发同情心。
“拯救”的快感: 拯救一个即将灭绝的物种,尤其是像大熊猫这样可爱的生物,会给人一种“英雄主义”的满足感。这种参与感和成就感,是推动捐助和关注的重要动力。
科学的“非公众化”: 很多濒危物种的消失,可能是由复杂的生态链断裂、栖息地退化、或者是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生物学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可能缺乏戏剧性,也难以用简单的语言向大众解释清楚,从而难以引发广泛的共鸣。

4. 信息不对称与公众认知盲区:被遗忘的角落

除了少数明星物种,绝大多数的濒危动物都处于公众视野之外,原因在于信息传播的巨大鸿沟。

信息获取的壁垒: 关于很多小型、奇特或分布区域特殊的濒危动物的信息,往往局限于专业学术圈,很难触及普通大众。公众缺乏了解这些物种的途径和动力。
保护工作的艰辛与无声: 很多在基层默默进行野保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志愿者,他们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但这些工作往往是枯燥、危险且缺乏媒体报道的。他们的努力,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很难被外界看见。
“问题”的隐藏: 许多物种的灭绝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可能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而只有当一个物种已经到了极其危急的关头,或者发生了一些“事件”,才有可能引起一些关注。

5. 保护伦理与生态系统视角:我们到底在保护什么?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个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对“保护”本身的理解和认知。

物种价值的衡量标准: 我们是否过度将物种的价值与它们的外表、行为和对人类的“吸引力”挂钩?每一种生物,无论其外表如何,都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保护不应仅仅是孤立地拯救某一个“明星”物种,而应该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一个物种的消失,可能意味着整个生态链的断裂,并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然而,这种宏观、复杂的视角,往往比关注一个可爱的动物更难引起公众的共鸣。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 我们对大熊猫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一种“保护人类喜爱之物”的情感。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也使得我们在面对那些“不那么讨喜”的生物时,显得尤为冷漠。

解决之道,任重而道远

要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拓展保护的叙事: 媒体和保护组织需要努力挖掘和传播那些不那么“光鲜”但同样重要、同样感人的保护故事,让大众了解更多濒危物种的困境及其生态意义。
加强公众教育和科学普及: 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而不仅仅是针对特定物种。
优化资源分配机制: 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更公平、更有效的濒危物种保护资源分配机制,确保那些最脆弱的生命也能得到必要的支持。
鼓励更多元化的保护参与: 除了捐款,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科学监测、公民科学等多种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即使是微小的努力,也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
倡导生态系统保护理念: 将保护的视野从个体物种提升到整个生态系统层面,让大众理解保护所有物种,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大熊猫固然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但地球上那些“籍籍无名”的濒危生命,同样在为维系这颗蓝色星球的生命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它们沉默的呼唤,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责任。只有当我们不再仅仅盯着那只黑白相间的大熊猫,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生命图景时,我们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的物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够萌是正解。如果说再有一点就是不够矫情。

咳咳,以上虽然是抖机灵但是也是正解。大熊猫收到如此重视正是因为它又萌又矫情,或者用术语说,既是「旗舰种」又是「伞护种」。


旗舰物种(Flagship species)是一个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仅分布于某些特定的生态系统中,是这些生态系统存在的标志,通过关注一个旗舰物种和它的保护需求,便于管理和控制大面积生境,这不仅是为了这些受关注的物种,而且是为了其他影响力较小而鲜为人知的物种;二是对于人类而言,旗舰物种大多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美学价值或文化价值,所以旗舰物种常被用来唤起公众对保护行动的关注,就像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的代言明星。

一个字,萌。两个字,可爱。

因为萌、因为可爱,所以能够尽量多地吸引公众注意,推进环保事业发展。要知道,IUCN 在2008年更新的名录里面已经有 16928 种物种收到威胁了,而公众的注意力显然是有限的。如果今天宣传大长吻针鼹明天宣传卷毛野猪,迟早公众会觉得非常烦,对环保运动是不利的。所以需要集中注意力宣传几个能够起到最好效果的物种,在同样的预算和宣传强度内达到最大输出。什么样子的物种宣传起来效果最好?一个字,萌。两个字,可爱。


伞护种(英语:umbrella species)是保护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指那些生存环境需求能够涵盖许多其他物种生存环境需求的物种。布鲁斯·威尔科克斯(Bruce A. Wilcox)最早于1984年提出这一概念。 通过保护伞护种可以同时对其他物种提供保护伞,故被称为伞护种。伞护种可用来确定应被保护的生存环境的类型与面积,常用于自然保护区的规划。

什么是伞护种?简单说就是矫情,或者说,需要的条件苛刻。在伞护种生活的环境中,还有着其他许许多多物种。但是在这里面,伞护种本身是最容易灭绝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采取措施保护住了伞护种,由于矫情,我们必须采取高标准保护。这样,它也像伞一样保护住了比它坚韧的那些物种。举个例子:

从1963年中国建立以卧龙为代表的第一批大熊猫保护区开始,截止2014年底,中国政府已经在大熊猫分布区内建立了67个保护区,保护面积超过33000平方公里,可以说针对大熊猫这一物种的保护力度是史无前例的。这些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庇护了大熊猫,而且还保护了羚牛、川金丝猴、四川山鹧鸪、川陕哲罗鲑、横斑锦蛇、大鲵、独叶草、岷江冷杉等大量的物种。

这个例子里面,大熊猫是伞护种,羚牛金丝猴鹧鸪蛇杉这些就是被大熊猫之伞庇护的物种。如果我们的标准仅限于保护山鹧鸪,没准大熊猫就完蛋了,毕竟它比鹧鸪矫情。


所以为什么很多物种比熊猫更濒危,却得不到关注?因为环境工作者的钱是有限的,公众的爱心更加有限。在有限的条件内,保护大熊猫这一旗舰种兼伞护种是更加效率高的,或者说能让灭绝的生物少几种。这是无奈的现实。如何关注更濒危的生物?更多的钱,和更多的公众教育。


ref:

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专题 |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zh.wikipedia.org/wiki/%

zh.wikipedia.org/wiki/%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