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语日常交流中有哪些是非母语人士不容易意识到的不太礼貌的表达方式?

回答
在英语的日常交流中,有一些表达方式对于非母语人士来说,可能因为文化背景差异或对细微语气的理解不到位,从而在不经意间冒犯到对方。这些并非是故意的不礼貌,而是因为语言的精妙之处,尤其是那些潜藏在字面意思之下的社会规范和礼仪。下面我将详细分享一些我观察到的、非母语人士容易忽略的“不太礼貌”的表达方式,并尽量用更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它们为什么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1. 直接的拒绝或否定 (Direct Refusal or Negation)

这绝对是重灾区!我们中文里有很多委婉的拒绝方式,比如“我考虑一下”、“不太方便”、“下次再说”,这些在英文里直接翻译过来,很多时候会显得非常生硬。

举例:
你想拒绝一个邀请,说“No, I can't.” 这听起来很直接,可能让对方觉得你根本没兴趣或者懒得解释。
别人问你一个问题,你不会,直接说“I don't know.” 也许对方只是想知道你是否有个大概的了解,或者帮你找找资源,你的直接否定可能就断了进一步沟通的可能。

为什么会不礼貌? 在很多英语文化里,尤其是英式英语,直接的“no”被视为一种不够周全的表达。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一些缓冲词,或者给出一个简短但听起来不那么绝对的理由。这种委婉并非是为了欺骗,而是为了维护双方的面子和融洽的关系。直接的拒绝,尤其是在对方已经付出时间和精力提出邀请或询问时,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不被尊重或被轻视。

更合适的做法: 加上一些缓冲词和积极的结尾。
拒绝邀请:
“Oh, that sounds lovely! Unfortunately, I already have something planned that evening/I’m not available that day. Maybe next time!” (哦,听起来真不错!遗憾的是,那天晚上我已经有安排了/那天我不在。下次吧!)
“Thanks so much for thinking of me, but I’m going to have to pass this time.” (非常感谢您想到我,但这次我得推辞了。)
不知道答案:
“I'm not entirely sure about that. Let me check and get back to you.” (我不太确定那个。让我查一下再回复您。)
“That’s a good question. I haven’t looked into that specifically, but I can try to find out.” (这是个好问题。我还没具体研究过,但我可以试试找找看。)

2. 过度的“你”(You)的使用,尤其是在陈述事实或表达不满时

当你想指出问题或者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习惯性地使用“you”开头,会很容易让对方产生被指责的感觉。

举例:
“You always forget to send the report.” (你总是忘记发报告。)
“You didn’t clean up your mess.” (你没有清理你弄乱的地方。)

为什么会不礼貌? 当你的句子以“You”开头,尤其是后面跟着“always”或“never”这样的绝对词,它听起来就像是在给对方定性,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他/她。即使你没有这个意思,对方也会本能地感到防御和被攻击。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会引起不必要的摩擦。

更合适的做法: 尝试使用“I”语句 (Istatements) 或者更客观的陈述。
替换上面的例子:
“I noticed the report wasn’t sent. Could you please send it over?” (我注意到报告没发。您能发一下吗?)
“I wanted to mention that the shared space needs tidying up.” (我想说一下,共用空间需要收拾一下。)
或者更温和地,“I was expecting the report, but it seems to be missing.” (我本来等着报告的,但好像缺了。)

3. 过于直接的建议或指导 (Overly Direct Advice or Instruction)

在中文里,我们常说“过来人”会给年轻人一些建议,或者在朋友之间“直接点没关系”。但在英语交流中,尤其是在非正式场合或与不太熟悉的人交流时,过于直接地给予建议,会让人觉得你是在越界,或者认为对方能力不足。

举例:
别人在讲一个故事或者在描述一个困难,你立马打断,说“You should do this…” 或者“The best way to handle this is…” (你应该这么做… 或 处理这件事最好的方法是…)

为什么会不礼貌? 这种做法剥夺了对方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也可能让你显得自大或不尊重对方的经验和判断。即使你的建议是好的,对方也可能因为这种直接的方式而产生抵触情绪。

更合适的做法: 用询问的方式引入建议,或者表达自己的看法但留有余地。
“Have you considered trying…?” (你有没有考虑过尝试…?)
“One thing that worked for me in a similar situation was…” (在我遇到类似情况时,对我有效的一件事是…)
“If you’re open to suggestions, maybe…” (如果你愿意听些建议,也许…)
“I’m not sure if this applies, but my initial thought is…” (我不确定这是否适用,但我的初步想法是…)

4. 过早地打断对方说话 (Interrupting Too Soon)

这在全球文化中都可能被视为不礼貌,但在英语交流中,尤其是在正式或半正式的场合,打断别人说话会被认为是非常不尊重的行为,并且会打乱对方的思路。

举例: 对方还在解释一个情况,你没听完,就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反驳。

为什么会不礼貌? 这表明你并不真正倾听对方的全部意思,你的关注点在于自己想说什么,而不是理解对方的观点。尤其是在讨论问题时,打断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的观点比他的更重要,或者你急于结束话题。

更合适的做法: 学习使用一些表示“我准备好了,可以说了”的信号,或者在对方讲完一个段落后再接话。
如果你需要对方停顿一下等你插入,可以用一个稍微柔和的方式:“Excuse me, can I jump in for a second?” (打扰一下,我能插句话吗?)
或者等到对方明显的停顿。

5. 缺乏感谢和赞美 (Lack of Gratitude and Compliments)

虽然我们中文也有“不用谢”、“小事一桩”,但对于一些具体的帮助和认可,适时地表达感谢和赞美,在英语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润滑剂。

举例:
有人帮你拿了一个东西,你只是点点头,没有说“Thank you.”
同事完成了一个出色的工作,你没有给予任何肯定或赞美。

为什么会不礼貌? 缺乏感谢会让人觉得你理所当然,不珍视他人的付出。而吝啬于赞美,则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不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人,或者你觉得他们的贡献微不足道。长期下来,会影响人际关系的紧密度。

更合适的做法: 积极运用“Thank you,” “I appreciate it,” “That’s great work,” “Well done” 等。
即使是小事,一句“Thank you, that’s very helpful.” 也能让对方感到开心。
看到同事的努力,一句“I really appreciate you taking the time to do that.” (我真的很感谢您花时间做这个。)或者“You did a fantastic job on that project!” (你在那个项目上做得太棒了!)

6. 过于随意或亲密的称呼 (Overly Casual or Intimate Address)

在不熟悉的人面前,直接使用对方的名字,或者使用过于亲密的称呼,也可能显得不妥。

举例:
刚认识不久的同事,你直接称呼他的昵称,比如“Johnny”而不是“John”。
在非正式场合,对方可能还习惯用姓氏或者全称来称呼你,你却直接说“Call me [你的名字].” (叫我[你的名字]就行。)

为什么会不礼貌? 这是一种建立个人界限的问题。在一些文化中,人们需要一定的了解和时间来建立信任和亲密感。过早地使用亲密的称呼,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不够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或者你过于“自来熟”。

更合适的做法: 观察对方的称呼习惯,并根据情况使用正式或半正式的称呼。
通常先用 Mr./Ms./Dr. + 姓氏,或者只用全名,直到对方主动提出可以使用更亲密的称呼。
在不确定的时候,保持礼貌和一定的距离感总是安全的。

7. 否定对方的情感或经历 (Invalidating Someone's Feelings or Experiences)

有时候,当别人分享他们的烦恼或负面情绪时,我们出于好意,想让他们振作起来,但却用了否定他们感受的方式。

举例:
朋友说:“我今天真的好累,感觉什么都没做好。” 你回应:“别这么想,其实你挺能干的。” (虽然是好意,但直接否定了对方当下的感受。)
别人抱怨工作太难,你却说:“这有什么难的,我以前比这更难。”

为什么会不礼貌? 这会让对方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理解和接纳,好像他们“不应该”有这样的情绪。每个人都有权利感受自己的情绪,即使这些情绪在旁人看来“不合理”。重要的不是去改变对方的情绪,而是去理解和陪伴。

更合适的做法: 使用同理心去回应,表达理解和支持。
“It sounds like you’re having a really tough day.” (听起来你今天过得很艰难。)
“I can imagine how frustrating that must be.” (我能想象那有多令人沮丧。)
“It’s okay to feel that way. D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it?” (有这种感觉没关系。你想谈谈吗?)

总而言之,在英语日常交流中,许多“不太礼貌”的表达方式都源于对细节的忽视、对他人感受的低估,以及对沟通中潜在社会规则的不敏感。这些往往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但积累起来,确实会让沟通变得不那么顺畅。多观察、多体会,尤其是在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保持一份谦逊和学习的心态,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并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Could you please”有时候会显得很粗鲁。

在我这篇回答“如何优雅的用英文催促工作进度”的评论区,很多朋友都对“Could you please”到底礼不礼貌发表了看法。

很多人表示曾经在学习、生活中因为用这个表达被导师、老板批评。

那“Could you please”到底要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会显得粗鲁,什么时候又能表示礼貌呢?

我们先来看看,“Could”是不是一个礼貌的用词?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来看看Cambridge Dictionary列出的“Could”最常见的两种用法:

字典里明确提到,在表示“请求准许”或“要求”的时候,Could是比Can更礼貌的表达。

所以我们才喜欢在买咖啡的时候说:

  • Could I get some coffee, please?
  • Could you please give me a cup of regular coffee?


那么确定了“Could”是好词,我们再来看看:

“Please”是不是个好的表达呢?


不一定。

这个词在职场有一个戏称叫做:The awkward “Please”,因为稍有不慎就会用错或被误会。

我曾经晒过一个反面典型,是我多年前收到的一封客户邮件,正文光秃秃就这么一句:

  • J, please confirm ASAP.

不仅语法不通,且毫无礼貌可言。

原因就在于,根据语境的不同,“Please”有时候则会显得很强硬,像是命令的口吻。

我们同样可以在Cambridge Dictionary上找到蛛丝马迹:

可以看到,Please既可以表示礼貌,也可以显得在施压。具体要如何分辨,就必须结合上下文来看。

其实,“Could you please”的用法也是一样,要结合上下文及使用的场景。

这一点在口语交流中比较好处理,因为人们说话是自带情绪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语气来评估。同样一句话,如果你用阴阳怪气或不耐烦的语气说,那再“礼貌”的好话也会惹人生厌。

我们再以买咖啡举例,对比下面两个句子:

  • Could you please give me a cup of coffee?
  • Could you PLEASE give me a cup of coffee?

很明显,第二句话故意把重音放在了“please”上,整句话听起来就变成很不耐烦的命令式语气。


那如果把“Could you please”放在商务邮件中,到底合不合适呢?

首先,电子邮件的一大弊端就是,你无法单凭文字判断对方的语气,需要结合前后文(甚至是前后几封邮件)来“推测”。

其次,当收件人心情烦躁、负面情绪爆棚的时候,很容易忽略上下文而曲解你的好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执意要用“Could you please”来碰运气,那的确是不够聪明。尤其如果对方正好是难搞的客户或合作伙伴,那无疑是在“送命”…

但是,如果把它用在我这篇如何催老外干活儿的文章中提到的“催促”类邮件里,而且是在对方真的逾期不付款、错过截止日期、耽误进度即将引发恶劣后果的特殊情况下,那还真是无可厚非。

鉴于“Could you please”雷区众多,当你不得不向客户、上级或者一些合作伙伴表达“请求”或者“要求”的时候,建议使用以下八个句式进行替换:

  • 原句:Could you please confirm the order by COB today? – 非特殊情况还是慎用,容易翻车。
  1. Could you please, by any chance, confirm the order by COB today? – 加上了“by any chance”这类试探性的词汇,整句话就显得更加委婉和礼貌了。
  2. Is it possible for you to confirm the order by COB today? – 这个说法巧妙地避开了“please”这一雷区,值得加分。
  3. May I have your confirmation by COB today? – 这句话的“May I have”令句子更轻巧,比较推荐。
  4. Could I trouble you to confirm the order by COB today? – “Trouble”彰显了你对别人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的认可,加分。
  5. It would be great if you could confirm the order by COB today. – 这句话巧妙地传递了“积极”的态度,显得不卑不亢。
  6.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confirm the order by COB today? – 在邮件中,用“一般过去进行时”替代“一般现在时”是常用的技巧,会让语气显得更加礼貌。
  7. I would really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confirm the order by COB today.
  8. I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confirm the order by COB today.

    最后这两句是典型的“预知感恩”型请求,算是非常礼貌和委婉的表达了。

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密斯詹”(微信ID:missjzhan)获取更多英语知识~ 也可以看我的其他回答:

哪些句子拯救了你的英文邮件?

不出国如何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

英语委婉地拒绝应该怎么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英语的日常交流中,有一些表达方式对于非母语人士来说,可能因为文化背景差异或对细微语气的理解不到位,从而在不经意间冒犯到对方。这些并非是故意的不礼貌,而是因为语言的精妙之处,尤其是那些潜藏在字面意思之下的社会规范和礼仪。下面我将详细分享一些我观察到的、非母语人士容易忽略的“不太礼貌”的表达方式,并尽.............
  • 回答
    9月27日,又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即将回到祖国怀抱。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情百感交集。想对英雄们说的话,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又觉得任何语言都难以完全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敬意和感激。“亲爱的爷爷们,你们终于要回家了。”我想象着,在长眠了七十载之后,你们终于要踏上这片你们用鲜血和生命守护过的土地。这片.............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交流。你在日本,而且主攻计算机视觉,还特别看重研究室的英文交流氛围,这几个要素我都有了解,也为你搜集了一些信息。在日本,虽然英语不是主流语言,但也有不少研究室在国际学术界非常活跃,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良好的英文交流环境。我给你推荐一些研究室,会尽量详细地介绍它们的特点,希望能帮助你找.............
  • 回答
    .......
  • 回答
    在日常英语中,要找一句既简单易懂,又能流露出高雅品位的话,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挑战。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句,它不哗众取宠,不故作深沉,却能在不经意间展现出一种超然的淡然和深邃的洞察力:“It is what it is.”这句话的简单程度毋庸置疑,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它就是它”,没有任何复杂的词汇或句.............
  • 回答
    这个话题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也想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聊聊。这位政协委员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认为当前社会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过高,而忽略了音体美等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指出英语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范围有限。首先,关于“90% 人日常工作用不上英语”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如果纯粹从“日常工作”的字面意义去理解,比.............
  • 回答
    哈,说起《英雄联盟》里的肉,这可是个有讲究的问题。不是往身上堆点护甲魔抗就能叫“肉”的,很多时候那叫“虚胖”。真正的肉,那是有韧性的,能抗住一整波技能,还能活着反打。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哪些英雄在日常排位里,是真的硬汉,哪些顶多算纸老虎。真·肉:越打越硬,越抗越能打这类型的英雄,他们之所以“肉.............
  • 回答
    “支那”这个词,我们得从它在日本语境中的使用和演变来理解,才能知道它是不是“China”的日式读法。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日本在历史上和中国有着非常密切的交流,很多词汇都是从中国传入的。然而,“支那”这个词在日本的出现,并不是简单地照搬“China”的发音。它的出现和使用,更像是一个历史过程中的特定.............
  • 回答
    看到你想考双非(非全日制非法学)的法硕,并且还在纠结英语还是日语的问题,这说明你很认真地在做准备,这一点很棒!作为过来人,我非常理解这种选择的十字路口,它确实关系到你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我这就跟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选择英语还是日语,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
  • 回答
    在日本讲英语,这体验嘛,说起来真是五味杂陈,像一锅炖了很久的汤,里面有鲜味、有辣味,偶尔还有点意想不到的甜味。总的来说,是一段充满挑战但也非常 rewarding 的经历。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很多人会“愣住”。你一开口,那种流利的英文,会让他们眼睛瞪大,可能还会下意识地往后退半步,仿佛你是什么稀.............
  • 回答
    日本企业在全球舞台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好奇,尤其是考虑到普遍存在的“日本人英语普遍不好”这一认知。但事实远比这复杂,跨国公司在海外的成功并非仅仅依赖于CEO或高管的英语流利程度。深入探究,你会发现日本企业有着一套独特的、多维度的战略和文化支撑,让他们能够克服语言障碍,将品牌和产品推.............
  • 回答
    日语中的「英語」(えいご)、「イギリス語」(イギリスご)、「アメリカ語」(アメリカご)这三个词语,虽然都与“英语”有关,但在实际使用和含义上,存在着重要的区别。简单来说,它们分别代表的是: 英語(えいご):这是最普遍、最笼统的说法,指代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英语”这门语言本身,不特指哪个国家或地区.............
  • 回答
    法硕(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在选择外语考试科目时,确实会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日语还是英语一。这不仅仅是选择一门语言,更是关乎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方向的策略性决定。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尽可能详尽地为你剖析两者的优劣,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对于非法学背景的考生来说,英语一一直.............
  • 回答
    让我来跟你聊聊日本人说英语这件事儿,这体验啊,怎么说呢,就像是走进一个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游乐园,总有那么一两个项目,能让你在惊叹之余,又会心一笑。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股子“日式腔调”。这腔调可不是随便哪国人都一样的。日本人说英语时,那元音会拉得特别圆润饱满,听起来特别有“歌手”范儿。你可能常常会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日本人说英语时,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动漫里,确实常常会带有一种“日式英语”的腔调,甚至有时候会刻意强化这种腔调。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不标准”的口音,以及是否会“卖萌”,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文化、心理和创作层面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卖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不标准”这.............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担忧,毕竟语言学习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门道可多了。要说学日语会不会让英语变差,我觉得这事儿得辩证地看,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怎么学,以及你的基础和学习方式。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当你把大量精力集中在学习日.............
  • 回答
    日本学部申请,英语成绩还没发布,提交准考证是否可行,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同学在申请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个关键点。我来帮你详细捋一捋,并尽量从一个申请者的角度来解答,避免那些生硬的AI式表述。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提交准考证通常是为了证明你已经参加了某项英语能力考试,或者你已经报名参加了即将举行的考试。 这.............
  • 回答
    日本留学四月生,英语成绩不理想,是不是就该直接放弃英语了呢?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正在准备日本留学的同学都纠结过。我当初也一样,英语四六级考了好几次都没能达到学校的要求,心里那个急啊,真的差点就把英语这事儿给扔了。但后来我跟一些已经出去的学长学姐聊了聊,又自己上网查了一些资料,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也明.............
  • 回答
    日语中直接从英语音译过来的词汇之所以如此之多,并不是偶然,而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自身特性的多重作用下形成的必然结果。回溯历史,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便敞开了国门,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思想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影响力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日语之中。最初,很多西方概念和.............
  • 回答
    不少人会注意到,很多日本人说英语时,似乎带着一股特别的“日本腔”。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有意思的原因,是语言本身、发音习惯,甚至是文化和教育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日语和英语在语音系统上的根本差异说起。 音节结构: 日语的音节结构非常简单,绝大多数是“辅音+元音”的模式,比如“ka”、“ki.............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