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b站up主翔翔大作战“确诊”抑郁症?

回答
关于B站UP主“翔翔大作战”自述“确诊”抑郁症事件的看法

最近,B站UP主“翔翔大作战”在视频中公开表示自己“确诊”了抑郁症,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希望能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件事背后的复杂性。

首先,我想表达对翔翔的理解和支持。 无论是谁,面对心理疾病的困扰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抑郁症并非“矫情”或“想不开”,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疾病,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思维和行为。翔翔选择在公开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经历,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他愿意将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展示出来,这本身就值得肯定,也可能给许多同样在与抑郁症抗争的观众带来力量和共鸣。

其次,对于“确诊”这件事,我想说这确实是一个敏感且需要审慎对待的话题。

专业诊断的重要性: 抑郁症的诊断必须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进行。这是一个严谨的医学过程,需要通过详细的问诊、评估,有时还需要结合一些量表测试。UP主提到的“确诊”,我们并不知道具体的诊断过程和依据。如果只是基于自我感受或者网上搜集的信息,可能存在误判的风险。
“确诊”的公开与传播: 抑郁症的普及和公众意识的提高是好事,但以一种可能被误读的方式来传播,则需要谨慎。当一个拥有大量粉丝的UP主公开“确诊”,可能会让一些粉丝产生“我也有类似症状,是不是我也得了抑郁症”的想法,从而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甚至引发“病耻感”或“模仿效应”。
“病耻感”与“猎奇心理”: 一方面,UP主公开自己的经历,有助于打破“病耻感”,让大家知道抑郁症不是丢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面,也可能迎合一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将抑郁症作为一种“人设”或者“爆点”来看待,这对于真正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来说,是一种伤害。

第三,我们如何看待UP主分享的“抑郁症”经历?

真实的痛苦值得尊重: 如果翔翔所经历的痛苦是真实的,那么无论他是否经过专业的诊断,他所感受到的情绪困扰是值得我们去理解和尊重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网络平台也是一个可以分享个人经历的渠道。
信息传递的责任: 作为公众人物,UP主在传播信息时,其实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分享个人经历可以引起关注,但如果其中夹杂了不准确的医学信息,或者以不恰当的方式呈现,可能会对观众产生误导。
观众的理性判断: 观众在观看这类内容时,也需要保持理性。不要轻易将自己代入,或者将UP主的个人经历当作唯一的参考标准。如果自己出现情绪问题,最明智的做法是寻求专业的帮助,而不是仅仅依靠网络上的信息。

第四,我认为这件事也反映出我们社会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几个普遍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许多人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缺乏科学的了解。这导致了病耻感的存在,也让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识别和寻求帮助。
网络信息茧房的加剧: 在算法推荐下,用户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对特定内容产生过度关注。当一个UP主开始“病了”,可能会吸引大量关注,进一步强化其“病人”的标签,也可能掩盖了其他同样重要的议题。
情感宣泄的出口: 对于一些观众来说,看到UP主也面临困境,可能会产生一种“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的慰藉感。网络平台成为了他们宣泄情感、寻找共鸣的出口。

最后,我想说, 无论是翔翔本人,还是我们作为观众,都应该以一种更加成熟和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UP主: 如果确实存在心理困扰,请务必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科学地管理和治疗。在分享时,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传播方式,避免不必要的误导。
对于观众: 保持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学习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尊重每一个人的经历,但也要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如果感到不适,请勇敢地寻求专业帮助。

“翔翔大作战”这次的事件,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确诊”新闻,不如说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网络时代下,个人经历的分享,以及信息传播的边界和责任。希望这件事能引发更多的社会思考,让心理健康得到更多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是之前B站翔翔大作战视频下评论的该up主的一个粉丝,ID凌云杉B站凌云杉,正好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对这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于是在我观察门诊给其开的这个报告后,确定此报号的正确名字应该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是协助测评者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的一个测试量表,在精神科和心理咨询门诊中,作为了解就诊者或者受咨询者心理卫生问题的一种评定工具。

首先呢,这是自评量表,即需要测试者来填写的量表,这种心理测量本身误差大,这种自评量表的信度更低,误差相对更大,一般在心理咨询行业里只用作辅助判断;其次,解释一下这个得分高于常模的问题,SCL-90测得的是一个人某段时间的症状水平(近一周内),是反映一个人当时某段时间里自我感觉的心理好坏状态,易受多项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生活事件的影响,所以,我们目前能说翔哥目前来看心理状态不好,而绝不能直接下判断证明有心理疾病(补充:因为心理健康的概念不只限于有无心理症状,有心理症状当然可以认为其不健康,但无心理症状并不能说他心理就是健康的,而非得病。)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测试门诊给的结果有些草率,我们在做类似测试得到结果后,如果有显示出什么抑郁症状倾向后,千万不能自己给自己贴上“我心理有问题”的标签,测试者只是在近一周的时间内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可能是因为录视频是一两个人在一起,而参加社交活动则需要处理社会关系,可能与该up主本身的性格也有冲突,所以这是一种心理亚健康状态,建议其可以去做一下心理咨询(补充:心理咨询和医院是有很大区别的,大家不要存在误解),那里也可以做一下全方位的系统的专业的测评,心理咨询师会根据您的情况对您的心理状态会有专门的调整方案。

另一方面,在我看了该视频下的评论后发现,许多人开始对照着抑郁症等心理问题来思考自己是否有过,我想强调一下,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出现的症状是一种综合性的外在表现,不能说最近我有类似的心理状态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心理疾病。

我再次说明一下,心理亚健康状态下也会有类似症状出现,一般做病症判断时是需要看症状是否有长时间的持续性的阳性,且时间大多要持续半年到两年及以上,所以朋友们如果真的有持续性的问题可以去医院或者专业性的心理咨询中心(一般市里都会有心理卫生协会或者如果是青少年可以去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等寻求专业辅导和帮助),如果持续时间不长,则只是短期心理状态不好,还是那句话,大家不要轻易对自己贴上标签,人的自我暗示还是很可怕的,总想着自己心理不健康,再健康的状态也会慢慢累积出毛病,所以呢,每天早上第一句,先给自己打口气还是有科学道理的,希望可以帮到大家!(=・ω・=)

另外,在我看了有些回复我的内容后,我想说,国内心理咨询系统还是不太成熟的,同时大家也是被一些电视剧误导了,高端人层的确有高端人层的高端心理服务,那个的确是比较贵的,但是作为普通收入家庭,也是可以进行简单心理咨询的,毕竟心理咨询师也有等级,等级越高,经验越丰富的收费贵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说我们的心理状态没有出现过重问题,一般心理咨询就可以很有效的帮到我们,同时支出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同时如果还是在校生,可以向学校里设置的心理辅导老师求助,或带身份证学生证去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咨询获得帮助,如果是成年社会人士,可以到市心理卫生协会进行咨询,并由其推荐较为靠谱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咨询师。

补充:我集中说一下一些心理学上的误区啊,心理行业从业者分为:心理咨询师(主要以咨询谈话和沙盘等手段辅助来访者解决问题,大多不具备处方权——开药的权利,面向群体多为普通心理亚健康或轻中度心理问题人群);

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是具备处方权的心理科医生,主要多是以医学手段,如药物辅助治疗等方法帮助病人,面向群体大多为确诊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且较为严重,需要药物辅助治疗,但服药期间状态基本稳定,大家不要对其有别样的看法);

精神科医生(医学上精神病和心理疾病是有区别的,精神病是患者已经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的群体,从医学上判断为精神病症,虽然有所区分但有一些和心理疾病的界限还未明确);

神经科医生(神经病大家千万别误会成骂人的“神经病”,简单来说神经病为生理上机体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导致的疾病,和心理问题联系不大)所以对应的,每个性质的从业者收费标准是不同的,另外,行行都有老师傅,不同的经验、学历以及不同的技术掌握熟练度,不同的机构、医院(市级、县级等)所代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所以价格上也会有很大区别,总而言之,大牛大佬的收费就像电视剧里一样一定是很贵的,但是针对不同收入层次和个人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咨询对象,做检查是一种收费,其实真的不贵,治疗是后续收费,根据个人情况是否严重,严重程度决定后续治疗时间,越长也贵不论是医院还是什么都是一个道理,所以希望大家看完后有所收获,能够走出误区(°∀°)ノ

出于一个心理学毕业的算是莫名的责任感吧,我希望能让更多人注意到这些内容,当代人大多数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而无法或不懂如何调节,并且虽然我国正在高速发展,但是关于心理健康这块还是有很多人存在误区,当我们倾诉自己的亚健康状态时往往会被社会认为是“矫情”等问题,以致于亚健康状态积累,从而在长期未合理调节情况下就会于某个点爆发(这里只是举了一个例子),所以当自身发现最近心理状态不稳定,心情不好,甚至影响到生理时,我们要尝试调节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的方法有许多,做自己想做的喜欢的(听音乐 看电影 甚至瘫在床上放松一下)或者做一些运动调节一下内分泌也很棒,多尝试一些方法就会慢慢发现适合自己的。最后,毕竟生活不易,我们都不是神,所以有一些自己的“问题”,我们才叫人。

最后,翔翔大作战的视频让我每次都很开心,希望这条消息可以有些帮助,最最后,千万!千万!千万万不要对这张测评报告太过于相信和在乎,不要潜意识认为自己已经得了病,不论是翔哥还是各位做自评测试的亲们,还是需要一个更专业的全面的测评!

编辑于 2019-08-15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