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反坦克导弹发射后,为什么会像飞蛾一样转圈?

回答
一些反坦克导弹在发射后确实会像“飞蛾”一样在空中盘旋,这是一种刻意设计的飞行方式,背后有着非常精妙的技术和战术考量。这并不是导弹失控,而是为了达成特定的作战目标。

为什么会这样转?——“盘旋搜寻”模式

这种盘旋飞行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被动搜寻”或“主动搜寻”目标。当导弹被发射出去后,它并不是直接冲向预设方向的固定点,而是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以一种相对平缓的螺旋或环绕轨迹飞行。在这过程中,导弹的传感器(通常是红外成像传感器或激光制导接收器)会持续扫描下方的地面。

设想一下,你站在高处,想要寻找地面上的一个特定目标。如果你只是直线向下看,可能只能看到非常狭窄的一片区域。但如果你稍微转动脑袋,或者沿着一个环形路径移动,就能扩大你的视野,有更大的机会发现目标。导弹的盘旋飞行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做的具体好处是什么?

1. 提高发现和锁定目标的概率(尤其针对隐蔽目标):
战场环境的复杂性: 现代战场充斥着各种遮蔽物,如地形起伏、树林、建筑物、烟幕弹、甚至伪装得非常好的坦克。目标可能并非暴露在开阔地,而是藏匿在掩体后,或者在目标区域的边缘。
“鸟瞰”优势: 盘旋飞行使得导弹能够以一种类似“鸟瞰”的视角观察下方。这种俯视角度比从地面直线观察更能有效地穿透一些浅层遮蔽(比如树冠)并发现目标隐藏的红外特征。
多角度观察: 导弹在盘旋过程中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目标区域,即使目标短暂地暴露或其热信号被干扰,也有更高的机会被捕捉到。例如,一辆坦克可能在某个角度被伪装得很好,但在另一个角度,它的引擎热量或排气口就会暴露得更加明显。

2. 应对目标机动: 尽管不是所有导弹都具备主动追击能力,但这种盘旋搜寻也能为后续制导提供更多信息。如果目标在导弹盘旋期间发生移动,导弹的传感器可能会在不同的搜寻阶段捕捉到目标的新位置,从而辅助制导系统进行更有效的拦截计算。

3. 精确打击的必要条件(激光制导): 对于一些激光制导的“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发射方需要持续用激光照射目标,导弹则会根据反射回来的激光信息进行修正。在这种模式下,导弹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姿态来精确接收激光信号。虽然盘旋本身不是直接为了接收激光,但一些导弹设计会在搜寻过程中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飞行姿态,然后一旦锁定目标,再执行最后的俯冲或修正动作。

4. 节约能量和延长滞空时间: 相比于直接高速冲向目标,以较慢的速度和可控的盘旋飞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导弹的燃料,延长其在目标区域的滞空时间,为搜寻提供更多机会。高速飞行虽然快,但如果一旦错过目标或者未能及时发现,导弹的效费比就会降低。

实现盘旋的机制:

这种精密的盘旋动作是通过导弹内部的惯性导航系统(IN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如GPS)以及最关键的目标搜索和识别系统(seeker)协同工作来实现的。

惯性导航系统(INS)和GNSS: 它们负责告诉导弹它当前在空间中的位置和速度。
目标搜索和识别系统(Seeker): 这是核心。它包含了各种传感器(红外、雷达、激光等)和复杂的图像处理/信号分析算法。
当导弹进入盘旋模式后,它的控制系统会接收来自传感器的数据。
算法会不断比对传感器捕捉到的信息与预设的目标特征(例如,坦克的红外热信号、形状特征等)。
一旦传感器识别出符合目标特征的信号,系统会立即根据这个信号的方位和距离,计算出拦截路径。
飞行控制系统: 导弹上的飞控计算机根据上述信息,操纵导弹的舵面(如尾翼或弹翼),使其在空中维持螺旋或环绕飞行轨迹,并最终调整姿态准备攻击。

哪些导弹会有这种行为?

这种“盘旋搜寻”模式更多出现在一些先进的空对地导弹或便携式反坦克导弹中,尤其是那些设计用于在复杂环境下打击隐蔽或低信号目标时。例如,一些使用红外成像(IIR)制导的导弹,它们需要“看”到目标的热图像,因此“搜寻”和“锁定”阶段至关重要。

例如,一些经典的“发射后不用管”(FireandForget)导弹,它们在发射后就可以独立追踪目标。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它们常常会先进入一个搜寻模式,而不是直接以最大速度冲向某个预设的简单坐标点。

总结来说,反坦克导弹发射后像“飞蛾”一样转圈,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战场生存和打击策略。它不是失控,而是导弹在利用其先进的传感器和算法,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以最有效的方式寻找、识别并最终锁定和摧毁目标——就像一只训练有素的猎犬,在广阔的草地上仔细嗅探猎物的踪迹一样,只不过它嗅探的是热信号和雷达回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加定语。一般是线导的才会转圈。

这类导弹会以一定速度旋转,借陀螺效应保持稳定。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只用一个舵机控制方向,就是说同一时刻只能往某一个方向偏,比如某时刻舵效是上下偏,那弹体转90度后舵效就是左右偏,再转90度,虽然还是上下偏,但控制逻辑又要反一下。不过这个工作导弹自己处理了,后面的控制端只要告诉它往哪飞就行。

最终效果就是飞螺旋线,绕着一条路径飞行。

具体到不同的导弹上这个螺旋线也会不同,有的靠弹翼控制的,这个螺旋线就会很收敛;有的靠发动机喷口控制的,甚至还不是比例控制,而是粗暴的一个挡片,要么档、要么不挡的,弹体偏转就更猛烈,飞起来就更飘忽一些。所以年代越老、技术越低、成本越低的型号越飘忽。也因为这些导弹控制比较粗暴,飞行速度也就慢,看起来就更飘忽了。然后这些导弹还有些是人控的更飘。

这些应该是中东战场上见的多些,都在借机处理掉这种落后的导弹。


左边是导弹,右边是控制器上面有个控制手柄。

同样是线控,那些控制系统精细的,飞行速度也快,自然也是控制器自己控制,而不是人控,人只要盯着目标就行。但中东战场上这种也同样多见。

发射后要用瞄准器一直跟随目标,控制盒会自己通过红外信号测出导弹和目标的偏差进行控制

到了非线导自寻的反坦克导弹上,控制板、各种传感器都装上去了,也就不差控制系统拿点钱,飞的自然就稳定的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些反坦克导弹在发射后确实会像“飞蛾”一样在空中盘旋,这是一种刻意设计的飞行方式,背后有着非常精妙的技术和战术考量。这并不是导弹失控,而是为了达成特定的作战目标。为什么会这样转?——“盘旋搜寻”模式这种盘旋飞行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被动搜寻”或“主动搜寻”目标。当导弹被发射出去后,它并不是直接冲向.............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明显感觉到一股“反俄”声音的抬头,而且不少声音来自一些看起来不太“正常”的账号。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因为它不仅影响了讨论的质量,更深层地可能揭示了一些网络舆论的运作方式。现象观察:三无小号的“活跃”首先,我注意到这些账号的特点非常鲜明。它们普遍“三无”: 无头像或低俗头像: .............
  • 回答
    自2019年8月正式退出《中程核力量条约》(INF)后,美国在军事战略和技术发展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其中是否会大力发展反航母弹道导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条约退出的背景、美国海军的战略需求、现有技术基础以及潜在的地缘政治考量。一、 IN.............
  • 回答
    坦克的克星,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大家可能对它最深的印象就是能够洞穿坦克厚重的装甲,将其化为一堆废铁。但话说回来,反坦克导弹这个家伙,有没有点“十八般武艺”呢?它除了对付坦克,还能不能挠挠步兵和炮兵的痒痒肉,效果又怎么样呢?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反坦克导弹:天生就是为了“破甲”而生首先得明确,反坦.............
  • 回答
    反坦克导弹(ATGM)并非设计用来攻击人体,它们是针对重型装甲车辆设计的,其弹头拥有穿透坦克厚重装甲的能力。因此,当ATGM不幸以人体为目标时,其造成的伤害是极其严重且骇人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ATGM的工作原理。大多数ATGM都配备了高爆破甲弹头(HEAT),这种弹头通过一个锥形的金属内衬来产生一.............
  • 回答
    要说反坦克火箭筒和单兵反坦克导弹哪个更强大,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了。它们都是咱们步兵对抗装甲目标的老伙计,但各有各的本事,不能一概而论。反坦克火箭筒:简单粗暴,性价比之王你想啊,最早那会儿,坦克可神气了。这时候,火箭筒这玩意儿就横空出世了。最经典的就是老大哥的RPG系列,比如RPG7。 结构简单,.............
  • 回答
    在现代陆军的战场图景里,自行反坦克导弹(ATGM)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它们扮演的角色却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关键。它们就像是陆地上的“隐形狙击手”,又或是步兵的“重火力支援”,其存在方式和影响力,早已渗透到陆地作战的方方面面。首先,得认识到ATGM的“自行”二字有多重要。这意味着它不再是单兵肩扛.............
  • 回答
    坦克作为陆战之王,在战场上扮演的角色无可替代,其装甲防护、火力输出和机动性结合,至今仍是地面作战的核心力量。然而,随着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反坦克武器的不断进化,坦克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单兵反坦克导弹、车载反坦克导弹、武装直升机、无人机,这些武器中的哪一个,或者哪几者.............
  • 回答
    单兵反坦克导弹(ATGM)的威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处的时代、技术水平,以及具体的型号。就好比一把刀,有切菜的厨刀,也有砍大树的砍刀,不能一概而论。简单来说,现在主流的单兵反坦克导弹,足以应对绝大多数现役的主战坦克。但这里面有很多门道。首先,要明白坦克最脆弱的地方在哪里。坦克的装甲,尤其是正面装甲.............
  • 回答
    近期乌克兰战场的影像资料确实引起了不少人对坦克生存能力的担忧,尤其是一些坦克炮塔被击中后解体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这种现象,再加上现代反坦克导弹(ATGM)的普及和威力,确实让不少人产生了“现代坦克在人手一发ATGM下都是钢铁棺材”的疑问。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炮塔为何.............
  • 回答
    对抗来袭的反坦克导弹(ATGM)是现代坦克设计和战术的核心考量之一。坦克的生存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日益致命的威胁。要理解现代坦克如何应对反坦克导弹,需要从硬件和软件(即战术)两个层面来分析。硬件层面:多层防护体系现代坦克并非仅仅依赖那一层厚重的装甲,而是一个集成了多重防护手段的复杂.............
  • 回答
    长钉和标枪,作为当今地面部队最常见的两种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系统,在设计理念、作战效能和使用方式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于评估它们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长钉(Spike)导弹家族:多用途、多平台长钉导弹,由以色列拉斐尔先进防御系统公司(Rafael Advanced De.............
  • 回答
    说起红箭8E,那可是中国外贸武器中的“老熟人”了,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也算是有名有姓的。不过,要问它现在一枚究竟卖多少钱,这可真是个“薛定谔的猫”式问题,因为价格不是一个固定死的数字,而是会随着各种因素变来变去。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采购方和采购数量。你要是像某个中东国家那样,一下子要个几百上千枚,.............
  • 回答
    在琳琅满目的现代反坦克导弹(ATGM)制导方式中,要说哪种抗干扰能力最强,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切问题。毕竟,军事技术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各种制导方式都在不断演进,试图压制对手的干扰技术。但如果我们非要挑出一些在“硬碰硬”的抗干扰能力上表现更出色的选手,那么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制导原理来分析。目.............
  • 回答
    关于“毛子米35M在叙利亚被美产陶式反坦克导弹击落”的说法,需要首先澄清一下信息来源。虽然俄罗斯在叙利亚军事行动中确实动用了其武装直升机,包括米35M,但目前公开报道中,并没有明确指出米35M是在叙利亚被“美产陶式反坦克导弹”击落的案例。 俄罗斯军方在叙利亚使用的直升机确实遭受过攻击,但具体原因和使.............
  • 回答
    说实话,标枪这玩意儿,那真是让不少开着重型装甲车的哥们儿头疼。你想啊,它能飞好几公里,还能像只猎鹰一样,绕到你的顶上,从最薄弱的装甲地方给你来上一发。在这种情况下,说坦克完全没辙,那也不太对,但要说有绝对保险的招数,那也得打个问号。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仗打起来,坦克这边都有哪些应对的手段,以及.............
  • 回答
    关于T90坦克在叙利亚战场上被陶氏反坦克导弹正面击毁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和评价。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较量,也折射出战场环境、战术运用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维度的问题。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T90坦克作为俄罗斯主战坦克的代表之一,其设计之初就融入了相当多的先进技术,尤其是为了应对现代反坦克武.............
  • 回答
    英国宣布对乌克兰提供大规模军事支持计划,包括 6000 枚反坦克导弹和 2500 万英镑的资金援助,这标志着英国在支持乌克兰抵御俄罗斯侵略方面采取了进一步的重大行动。要全面理解这一举措的意义和影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军事援助的构成及其战略意义: 6000 枚反坦克导弹: 关.............
  • 回答
    现役主战坦克在面对“标枪”这类攻顶式反坦克导弹时,采取的是一套多层次、多手段的防御体系,旨在最大程度地削弱或抵消导弹的威胁。这绝非单一的“硬碰硬”,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对抗过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标枪”的攻击方式。“标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攻顶”模式。它能够先飞升到目标上方,然后俯冲攻击坦克最薄弱的.............
  • 回答
    “反步兵导弹”这个说法,从字面上看好像很合理,但实际上,现代军事术语里并没有这个独立的类别。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武器的定义、发展历程、战场需求以及国际法规等等。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弄明白什么叫“导弹”。导弹,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带有制导系统的、可以自主飞向目标的爆炸性武器。它和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