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米其林(Michelin)是否有资格评判中国菜?

回答
关于米其林是否有资格评判中国菜,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简单来说,答案并非绝对的“有”或“没有”,而是存在着支持和反对的观点,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和中国餐饮市场的演变,这些观点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支持米其林有资格评判中国菜的观点:

1. 国际化的评判标准与客观性:
统一的评判体系: 米其林指南以其严谨、保密的评审体系闻名。评审员经过专业培训,遵循一套统一的标准来评估食物的品质、食材的选用、烹饪技艺、味道的平衡、创意的展现以及服务的水平。这种国际化的标准,理论上可以应用于世界各地的任何菜系,包括中国菜。
客观的味蕾体验: 米其林的评审员是匿名的,他们不预设偏见,而是纯粹根据自己的味蕾体验来打分。这意味着他们不会因为某个菜系是“中国菜”而有预设的负面或正面评价。
对卓越的追求: 米其林的核心是寻找和推广“卓越的美食体验”。无论是什么菜系,只要达到其设定的高标准,就有可能获得认可。这种对卓越的追求是跨越国界的。

2. 对中国菜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长期投入和本地化: 米其林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并非一蹴而就。他们在中国运营多年,在上海、广州、北京、香港、澳门等主要城市都有发布指南。为了做好本地化,他们会雇佣本地的评审员,这些评审员通常对当地的饮食文化、食材、烹饪方法有深入的了解。
评审员的专业性: 即使是外籍评审员,在开始评审中国菜之前,也会经过大量的培训和学习,以理解中国菜的特点和精髓。他们会去学习不同菜系的代表性菜肴,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多元化的中国菜: 中国菜博大精深,包含八大菜系乃至更多的地方特色。米其林指南的覆盖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开始关注更多不同风格的中国菜,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高档”或“传统”的定义。

3. 促进中国餐饮业的提升:
激励作用: 米其林指南的引入,无疑为中国本土的厨师和餐厅带来了竞争压力和提升动力。获得米其林星级是对餐厅厨师团队长期努力和高水平表现的肯定,也能吸引更多的食客。
引导消费者: 对于国内外消费者而言,米其林指南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考,帮助他们发现高品质的餐饮体验,尤其是在陌生的城市或对当地餐饮不熟悉的游客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国际化视野的引入: 米其林评判体系的引入,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餐饮界与国际接轨,学习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

反对或持保留意见的观点:

1. 中国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难以被单一标准概括:
文化与情感的维度: 中国菜不仅仅是食材和烹饪技艺的结合,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地方风情、家庭记忆甚至历史传承。很多中国菜的精髓在于其“意境”、“火候的把握”、“调味中的微妙平衡”以及“人情味”,这些并非完全可以通过“色香味俱全”这样比较具象的几个词来衡量,更难以被一套标准化的体系完全捕捉。
地域差异巨大: 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饮食习惯和烹饪哲学。例如,川菜的麻辣鲜香、粤菜的清淡鲜美、鲁菜的醇厚大气、淮扬菜的精致考究,其评价体系和核心价值可能存在差异。米其林试图用一套标准来衡量所有这些差异,是否会过于简化或忽略某些重要的文化属性?
“接地气”与“仪式感”的冲突: 一些中国菜的美味可能恰恰体现在最平凡的街边小馆,体现在一家人围坐的温馨气氛中。米其林指南虽然也关注Bib Gourmand(必比登推介)等,但其核心的星级评价,往往与更具仪式感、更精细化的服务和环境相关联,这是否会与中国菜中“家常”、“朴实”的美味产生隔阂?

2. 米其林评审员的理解深度问题:
文化隔阂的挑战: 即使有本地评审员,但米其林指南的最高决策权和最终标准制定,很大程度上还是源自其欧洲的总部和核心团队。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于理解中国菜中一些独特的风味组合(例如,某些地方特色调料的使用、某些食材的传统搭配)、烹饪技法(例如,炒的各种不同火候的细微差别、蒸的时间的精准控制)以及一些菜肴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情感,可能会存在理解的局限性。
“西式思维”的解读: 有观点认为,米其林在评判时,可能会不自觉地用西方的餐饮评价逻辑和审美标准来套用中国菜,比如对“创意”的理解,可能更偏向于“融合”或“解构”的西式做法,而忽视了中国菜内部的“创新”和“传承”的平衡。

3. 中国菜的评价标准并非单一:
“家常味道”的价值: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家常的味道、熟悉的味道、治愈的味道,同样具有极高的价值。而米其林指南的侧重点,更多在于“卓越的烹饪艺术”和“体验”。这并非对错问题,而是评价侧重点的不同。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 中国菜的传承非常重要,但“创新”在中国菜的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米其林如何平衡对这两者的考量,尤其是在理解中国菜的“创新”时,是否能充分尊重其历史脉络?

总结来看:

米其林指南有资格尝试评判中国菜,因为其拥有一个成熟的、国际化的评判体系,并且在实践中也在不断学习和适应本地化。其核心理念是追求卓越的餐饮品质,这种追求是普适的。

然而,米其林指南在评判中国菜时,也面临着挑战和局限。中国菜的博大精深、地域差异、文化内涵以及中国人对饮食的情感认知,是任何一种外部评价体系都难以完全捕捉和量化的。米其林指南更适合作为发现“烹饪技艺精湛、食材优质、体验独特”的中国餐厅的一个参考,但它不应该成为衡量中国菜全部价值的唯一标准。

更重要的是,中国餐饮业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对于“好”的定义也在多元化。除了米其林星级,还有许多其他维度可以衡量一家餐厅或一道菜的价值,例如文化传承、地域特色、创新精神、大众认可度、甚至是在特定人群中的口碑等等。

所以,我们可以说米其林是一家有资格参与评判中国菜的机构,并且它在中国市场的存在也带来了积极的意义。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它的评判标准并非完美无缺,也无法涵盖中国菜的全部精髓和价值。最佳的态度是辩证看待,将米其林指南看作是认识中国餐饮世界的一个窗口,而不是唯一的尺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突然开始骂米其林,是因为它给上海的饭店评星评瞎了……

指南刚出的那段时间,大家基本上都在问“这种水平一大把,为什么只有他家评星”,“你能get到那家厨师的点吗,是不是我理解能力不行”,“这饭店除了装修好地段佳到底哪里好”……迷茫过后,大家才终于开窍了,“米其林,我信了你的鬼!”

价高质低的,无照经营的,景区圈钱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而且菜系分布也很奇怪,分明在上海,粤菜却霸了主场,川鲁两系几乎没出现,不得不认为评委有“口味偏好”。而且不只中餐厅,有两家西餐厅也被骂惨了,被坑到悲愤的那种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照着你的指南去吃,结果吃得一脸懵逼,你叫我以后怎么信你。不是我们怀疑米其林对中餐一无所知,而是事实证明它对中餐一无所知。

“米其林不懂中餐”已经是客气的了,只质疑了它对中餐的评价能力,没连着西餐一起质疑。对于指南上坑爹的西餐厅,我们选择了视而不见。


像吃饭这种个人偏好影响巨大的事情,“有成熟的评价系统”是没有卵用的,因为评价系统就是在偏好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对比米其林,我宁可相信大众点评,至少人多嘴杂,说什么的都有。在多样的评价中寻找整体趋势,最终接近真实的概率,比听信外国专家团的高多了。

user avatar

没有。


有资格评判中国菜的,是中石油。


我没有开玩笑,中石油的小领导们一天到晚到处出差,每到一处就有当地的下级单位请他们吃吃当地的特色菜。五星酒店是不可能去的,去了等着上新闻么?


他们去的一般都是不贵的,当地有特色的中小型饭馆。吃的都是一些非当地人觉得奇怪的东西。


比如一家只有鹅掌的火锅店。

比如一只鸡肢解成N份,每个部位用不同的做法做一道菜,最后鸡血和内脏还要单独弄一个菜。

比如烤虫子。

跟着这帮人混一段时间,你才知道原来这条脏兮兮的巷子里有这么好吃的一家店,原来那座荒山的半山腰有那么好吃的鱼。

也就是他们有文化的没时间,有时间的没文化。不然写一份中石油美食指南出来发行,最后肯定,肯定被开除。



就这帮人,你要是让他们去法国待两年,写一份报告出来,强迫法国人接受,这家店是最好吃的法餐。你觉得合适吗?



更新一下:

这个答案莫名其妙火起来我也没想到,写这个无非是瞎扯调侃,想必各位也能看出来。

写的事实部分肯定是事实,但并非完全的事实——实际上所有央企、gov部门,只要是涉及出差比较多的,都是这样。至于为什么选择中石油当这个调侃对象,一方面是因为比较熟,另一方面题目提到米其林是造轮胎的,而中石油加汽油的,也和汽车有关,仅此而已。

如果对在中石油工作的朋友们造成了什么困扰,我先道歉,并且声明:

除了中石油,中石化、电网、其它各种央企、gov、只要是去下级单位出差多的,都有资格。

user avatar

成都米其林发布了,最近也去吃了几家,在朋友圈看见一堆争议,有感而发,忍不住来抛砖引玉了哈哈哈~

首版米其林成都榜单争议颇多,事实上,米其林入驻中国的每一个城市时,第一份榜单都争议很大,“米其林不懂中国”之声不绝于耳。

我私心以为,二星算是实至名归,但在我内心的榜单里面,还有两三家店值得二星;一星里面有一些感觉不太符合米其林定位的店,之前也没太听说过。不过,虽然榜单上的餐厅不一定是最顶尖的,但好歹不会难吃对吧。仅成都,光火锅就有2万家,若是加上其他餐厅,怎么也得翻一倍以上,就凭米其林那几个工作人员,当然是吃不完的,这个榜单也只是在他们吃过的店里面评比,没准儿大家喜欢的名厨和店,明年就上榜了呢哈哈哈。不过,如果一个榜单仅仅做到“不难吃就行”,那实在愧对它的江湖地位,它要把自己架在神坛之上,认为自己有资格对全世界的美食江湖指指点点,那它就得承受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对于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接受猛烈的指正。

老饕们大可不必抵制米其林,骂一骂就行了。原因有二,其一,一直以来国人都很惋惜,中国浩如烟海的瑰宝因为语言和文化不通而不被西方主流媒体所知,米其林中国榜单好歹是一个强有力的文化输出。当他们一点点更加了解中国,我们就有实力占据他们大部分的顶尖榜单,毕竟大家经常看见一些在国内水平算不上顶尖的作品摘得国外顶级奖项,而这才只是我们民族智慧的冰山一角呢。中国人应当有相当的文化自信,我们民族的文化和智慧,放眼世界,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不过这又有一个主导权的问题,我们不应当陷入西方语境中去,按照他们认定的规则去讨好他们,那样我们永远会输。我们是特殊的东方系统,我们应当建立自己的规则,西方世界的规则是不适用于中国乃至亚洲的,西方世界的评审员对待中国很多时候也是不客观的。我们有自己的榜单,叫黑珍珠,虽然它现在远没有米其林名声更大,更被世界认可,也有许多争议,但好歹它更懂中国胃一些。扯远了,拉回来。

其二,米其林喜欢的多半是外国人会喜欢的,太地道的中国菜反而可能不太符合外国人的口味,对中国美食产生不切实际的低估。同理,米其林榜单的评定标准其实是不适合川菜的。川渝很强劲的一个特色就是江湖菜,尤其是苍蝇馆子,每个地区都有时候老客才知道的“楼下那家馆子”,单论味道绝对不输一些米其林出品,但这是不可能符合米其林对原料质量、创新的标准的,自然无缘上榜,要是想找这方面的馆子,推荐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若完全按照米其林的定义来,自然是环境、食材、服务、口味俱佳的新派大师川菜更加占优势。

大家看到榜单上出现江湖菜也不必惊讶,米其林评价标准里面并没有一条叫做“人均消费额”,也没有“就餐环境”。至于其他地区的米其林上星餐厅多半是人均较高,环境较好的,可能是因为能做到米其林评价标准的餐厅和厨师,本身就不太可能是从苍蝇馆子出来的,这只是正相关关系而已。也可能是米其林的隐藏标准,谁知道呢。按照米其林选拔评审人员的标准,这些人感觉会是不怎么愿意吃苍蝇馆子,只会去环境不错的地方吃饭的人。而且你们难道没发现这是米其林对川菜的讨好之举嘛?江湖菜本身就是川菜特色啊,如果一个川菜榜单连江湖菜都没有,那么它一定是很敷衍的。这恰恰说明川菜的味道征服了米其林评审,使之愿意放低对其他标准的要求,或者说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实力,以及随之带来的巨大财富,征服了米其林。

总结就是一句话,米其林评价体系不适合川菜,但是这个榜单有他自己的价值,榜单上也有很多按照川渝胃也依然觉得好吃的店,不妨一吃。

user avatar

某个网红作家说过:“我不介意酒的年代,享受的是整个过程。”

米其林同理。

user avatar

我回答的问题是:

米其林真的没有权利评价中国菜吗?


这种问题真是坏透了。权利,还是权力?傻傻搞不清楚?还是坏透了故意搞不清楚?

米其林能不能评价中国菜?有没有权利评价中国菜?有啊。我也有权利评价中国菜啊。我觉得硼赖菜就是垃圾(为防杠精出没:硼赖是我自己编的地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然而有人理我吗?没有。因为我什么也不是。

米其林在干的事情是什么?他是在定标准。什么叫定标准?就是争夺话语权。就好像大学排行榜一样。以後什么人想去吃点好吃的,想请客想装逼什么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查查附近有没有米其林”。定标准就是这么赤裸裸。当你的排名你的分级成了标准以后,别人就得关心你喜欢什么。也许不像百度那样搞成竞价排名,但一旦米其林弄成功了,所有的中国厨师为了评个米其林,就得去关心“哎呀米其林现在是怎么打分的?都喜欢什么样的口味?标准变了吗?”整个中国的饮食圈子就得跟着米其林打转了。中国人的口味就得跟着几十个外国人评委的喜好来走了。

所以,这根本不是什么权利不权利的问题。这是一个争夺权力的问题,争夺话语权力,争夺定义权。俗话说得好,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标准。然而,为什么我们要去听一个外国的企业的标准呢?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搞一个评价体系,为什么要眼巴巴的渴望着洋大人来教我们什么叫好吃呢?

中国的餐饮界不希望外国人进来争夺话语权力,是很正常的事情。你看看中国搞个米兜林跑到外国给西餐厅评级,人家西方人理不理你?首先就把你骂得狗血淋头了。中国人懂什么法餐?中国人懂什么意大利餐?评价法餐找法国人去,评价意大利餐找意大利人去。同样的,中国人就应该自己评价自己的饮食。中国人不需要下贱到去找外国机构给自己定标准然后跟着走。

中国的时尚界和娱乐界已经成了被外国标准牵着鼻子走的狗了。中国餐饮界不需要做狗。我不想我哪天想下馆子吃点好的,菜单上全是某几十个外国人喜欢吃的口味。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强答一发。现居香港,楼下有一家米其林餐厅,粥铺,令人发指。一碗粥从下单到上菜至少半小时,据说是现熬的,好吧……那一个红油猪耳的凉菜,和粥一起点的,滚烫的粥都喝完了还没上来。最后算了一下,红油猪耳的上菜时间差不多一小时。而且不止我们这一桌,所有桌上菜都极度缓慢,吃完第一个菜要等很久才有第二个菜,所有人都在苦笑。我反正不会去第二次了,祝早一天歇业关门

user avatar

老外不理解。中国人吃饭,主角是人。在家吃主角是家人,在外吃主角是宾主双方。

所以中国餐馆不适合搞成西餐那种服务氛围。中餐馆要懂得谦退,周到而几无存在感。

这就是中餐长期环境一般的原因。

我认为过度雕饰的装修和过于“职业化”的服务人员都不适合中餐。

米其林标准是旅行指南起家,不但不适合评价中餐,实际上评价真正的法国式宴也不合适。

实际上中国真正厉害的餐馆不是很在意米其林,很在意它的也就那样。

————

还真是少说一点都不行。

米其林作为一个轮胎厂,人家的初心是鼓励你开车出去玩。然后给你出一些帮助你玩的小册子,帮助你不踩雷。所以米其林的搞法没有任何问题,有问题的是有些人莫名其妙奉米其林为圭臬。

user avatar

在一篇对美食食物书籍作家《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的采访里看到一段:

Q:作为一个中餐专家,你怎么看待米其林在上海、台北和广州公布的指南?

扶霞:我经常批评他们。我觉得他们不够懂中国菜。如果你看他们上海的排名,真的缺少本帮菜,强调西餐和粤菜。

最大的问题是米其林的做法。他们派一个人去吃一顿饭,有可能去两三次,可是是一个人。很多中餐馆,一个人吃不了好菜,必须要和一大桌一起去,才可以真的看他的技术。比如说他们的上海(指南)没有“福1088”、“福1015”。它的卢师傅是上海最好的本帮菜师傅之一,真的了不起的一个人。因为这两家没有套餐,一个人不能(吃)。 “福和慧”是他们的素菜馆。因为有套餐,所以(入选了),我觉得没道理。

我觉得中国人不应该太介意,应该懂他们不懂。如果有这个做法,他们不可能真正反映中国最好的美食。实际上,我以前采访了米其林的领导,问他这些问题。我觉得一般的西方美食家没法欣赏中国有口感的东西,(那)他怎么能够评价?

Q:米其林怎么回答的?

扶霞:他说,我们的观察员是很职业的,经过了培训,什么菜都能公平评价。不对的,有文化的差别。因为我以前在这个位置,做过一个不懂中国菜的西方人。(那时,虽然我是)很好吃、很喜欢吃的一个人,可是你真的给我一个海参,我没法喜欢它。现在(不一样了)。可这是一个过程。

Q:你喜欢的美食作家都有哪些?他们都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扶霞:中国古代的袁枚,我很喜欢他的态度、说法,很有意思,很有个性,也很懂吃。

M.F.K. 费雪(M. F. K. Fisher),她是一个美国女作家,二三十年前去世了。可她是最好的美食作家。她是一个文学性的美食作家。她的菜谱不是最好的菜谱,但写文章别人比不上她。

菜谱是 Claudia Roden 。我认识这个人。她原来是埃及的犹太人,移民到英国。八十年代的时候,她出了一本《中东菜谱》(Middle Eastern Cooking,1986)。她很有名,写了很多。她也包括文化、历史、人类学和菜谱,很了不起。

还有 Marcella Hazan 。她是写意大利菜谱。她的文化和文章没有那么丰富,可是她的菜谱(很好)。你做她的菜,一定会成功。

所以, Marcella Hazan 是菜谱,费雪是文学, Claudia Roden 是综合,(两种)都有。

我的作品都是综合,《鱼翅与花椒》是比较文学,别的是比较菜谱。

我觉得这个行业里面,有很多了不起的女人。过去女人很少做厨师。可是,在国外写菜谱,最好的都是女的。不是全部,一大部分都是女的。这个很好,有很多好榜样。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VS基本逻辑的问题。

是否有资格?

当然有资格。

“外国人有什么资格评价中国菜?”——这种就是民族自尊心爆棚逻辑混乱的产物

按照这个逻辑,每个国家的产品都只能由每个国家自己评价?

中国人没资格评价法国菜,也没资格评价日本菜?

外国人说中国菜好吃?他们有什么资格说好吃?

哦,说好吃时你点赞引以为豪,说难吃时你就说他不懂中国菜的博大精深?


高赞答复说什么这是争夺话语权

真的是这样吗?

话语权是用“你没资格评价”这样的生硬否决行为来争夺的么?

有本事,你应该自己去搞一套标准出一本册子,然后你的册子做的非常好,大家根据你的推荐去吃了赞不绝口,渐渐的你成为了行业标准,在全球获得认同,这叫争夺话语权

你靠的不是自己美食小册子的杰出表现,来获得话语权

而是靠自己强行判定别人没资格评价你,来获得话语权

这样得来的话语权只能在你本国内靠民族主义情绪流行而已。


我希望将来能看到我们的“中其林”,靠出色的推荐素质来超越米其林的权威度,挤占米其林在业内的话语权空间

而不是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来进行这种粗糙的反击。

user avatar

我想知道了解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之后,菜是不是会变得好吃?


如果不会,扯这些犊子干什么?




如果有人给我端上来老北京小吃三连:豆汁、卤煮、炒肝,还说你不喜欢吃就是不了解帝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我会把这些东西糊他脸上,然后继续吃我的煎饼果子、香河肉饼……


按照这种逻辑,非北京人是没有资格评判豆汁的,非杭州人也没资格评判西湖醋鱼……

user avatar

有个毛啊,

鹅夫人都能拿星,

吃屁去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米其林是否有资格评判中国菜,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简单来说,答案并非绝对的“有”或“没有”,而是存在着支持和反对的观点,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和中国餐饮市场的演变,这些观点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支持米其林有资格评判中国菜的观点:1. 国际化的评判标准与客观性: .............
  • 回答
    米其林三星餐厅的消费金额是一个 非常浮动且高度个性化 的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可以回答。它受到 众多因素 的影响,所以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拆解来看。核心影响因素:1. 餐厅的地点: 这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一线大都市 (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上海、香港等): 这些城市的租金、人力成.............
  • 回答
    走进米其林餐厅,仿佛踏入了一个精心编织的梦境。从你跨入那扇门的那一刻起,周遭的一切就开始悄然改变,不再是日常的喧嚣与杂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而有秩序的美。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若有似无的香气,是那种精心调配过的、带着一丝丝花香与木质香的混合味道,不浓烈,却能轻易地将你从外界的纷扰中抽离出来。灯光被巧妙地.............
  • 回答
    中国国宴和米其林,这俩词儿摆在一块儿,确实挺容易让人联想到高规格的餐饮体验。但要说哪个“能比得上”,这事儿就得掰扯掰扯了,因为它们压根儿就不是一个路数的选手,各自的出发点、目标受众、评价体系,乃至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都大相径庭。国宴:政治与外交的艺术,是“国之大礼”咱们先说国宴。顾名思义,国宴是国家.............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米其林北京指南里的京兆尹。这家店,我一直觉得是个挺有意思的存在,因为它代表了一种非常有中国特色的素食体验,而且还是那种高端、精致的素食。初识京兆尹:低调奢华,禅意空间第一次去京兆尹,就被它那份沉静的气质给吸引了。它不像很多餐厅那样,一进去就张扬着各种金碧辉煌。反倒是一种低调的奢华,你会.............
  • 回答
    评价《2021 北京米其林指南》:榜单上的餐厅真的值得期待吗?每年的米其林指南发布,总能激起美食爱好者们的热烈讨论。尤其是《2021 北京米其林指南》的问世,更是让不少饕客们跃跃欲试,想要一探究竟。那么,这份榜单究竟代表了什么?米其林餐厅真的就意味着“好吃”吗?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2021 北.............
  • 回答
    嗯,成都嘛,你说有没有米其林餐厅?那可得好好跟你说道说道。你知道的,米其林指南这几年是越来越关注咱们大中华的美食版图了,成都作为咱们西南的美食之都,怎么可能被落下呢? 2021年,米其林第一次发布了成都指南,那可真是轰动了一时。先说说星星,也就是被评为“星级餐厅”的那些。 米其林一星: 这个级别.............
  • 回答
    关于米其林餐厅的“吃不饱”感,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背后蕴含着一种精心设计的用餐哲学,而非单纯的“份量少”。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里面有不少门道。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当然是份量控制。米其林星级餐厅,特别是那些追求精致法餐或分子料理的,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少即是多”。每一道菜品都像一件艺术品,讲究.............
  • 回答
    2020 年 11 月 28 日,《米其林指南 2020 北京》首次发布,这是米其林指南首次将北京纳入其评审范围,可以说是北京餐饮界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这次发布的指南亮点非常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首次进驻北京,历史性意义重大: 标志着北京餐饮迈向国际化新阶段: 米其林指南在全球享有盛.............
  • 回答
    许多米其林餐厅之所以能赢得挑剔食客的普遍赞誉,并非简单地依赖于奢华的装潢或昂贵的食材,而是通过一系列深思熟虑的策略,在满足个体口味偏好的同时,构建了一种超越个体差异的用餐体验。这种“克服众口难调”的能力,其实是他们对餐饮本质深刻理解和精湛执行力的体现。1. 对“普遍性”与“个体化”的精妙平衡:首先,.............
  • 回答
    2022年的上海米其林指南,就像一份沉甸甸的答卷,里面有让人惊喜的创新,也有一些意料之中的稳固。整体来看,这份指南依旧保持了它一贯的严谨和对品质的追求,但同时,上海餐饮界那股蓬勃的生命力,也在榜单里若隐若现。评价 2022 上海米其林指南:亮点与思考先说亮点吧。 老牌劲旅的持续闪耀: 像 Ult.............
  • 回答
    我最近琢磨着给我的车换胎,主要是觉得现在的胎噪音实在有点大,稍微路况不好一点,耳朵就受不了。我的车吧,你也知道,隔音不算特别出色,风噪路噪什么的,稍微有点要求的人都能听出来。我一直对米其林这个牌子挺有好感的,觉得它家东西做得挺扎实的。在做功课的时候,发现米其林有一系列主打静音的轮胎,像是“静音轮胎”.............
  • 回答
    关于川菜与米其林星级餐厅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确实是美食界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觉得,川菜那股子火热辣鲜的风味,怎么也该在米其林指南里占据一席之地,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它似乎总是跟那个闪亮的红星擦肩而过。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门道,不是简单一句“口味太重”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咱们得聊聊.............
  • 回答
    伦敦的餐饮界,简直是一座永远挖不完的宝藏,尤其是那些闪耀着米其林星光的地方。要说有哪些餐厅是必去之选,那可真是如数家珍,每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让人回味无穷的美食故事。如果你追求的是经典与创新并存的法餐体验,那么: The Ledbury (★★):这家餐厅的名字,在我脑海里已经和“惊喜”这个词画.............
  • 回答
    在中国大陆,涌现出许多餐厅,它们在食材选择、烹饪技艺、服务细节以及整体用餐体验上,都展现出了堪比米其林星级的卓越水准。虽然中国大陆尚未正式引入米其林指南,但凭借国际化视野和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以下这些餐厅早已在食客心中竖起了自己的“星级”标杆:一、 来自烹饪大师的传世之作: 大董(北京、上海等):.............
  • 回答
    上海唐阁,这家扎根于繁华都市的粤菜名店,能摘得米其林三星的桂冠,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对粤菜精髓的极致追求,是对食材的严苛甄选,更是对食客体验的用心雕琢。为什么是米其林三星?米其林三星的评价标准,在我看来,是对一家餐厅的“卓越烹饪”,是对“不容错过的美味”的最高褒奖。唐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个高度,我认为.............
  • 回答
    日本之所以成为全球米其林餐厅的集大成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种深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对食物的极致追求、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精良的经营体系共同铸就的辉煌。首先,我们不能忽视日本对“食”文化根深蒂固的敬畏与热爱。在日本,“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
  • 回答
    好的,关于《米其林指南广州 2018》,我来跟你好好聊聊。《米其林指南广州 2018》:初来乍到,惊喜与争议并存2018年,《米其林指南》首次登陆广州,这无疑是当年广州餐饮界的一件大事。作为美食之都,广州一直以来都以其深厚的饮食文化和活色生香的美食场景闻名,而米其林指南的到来,则像是一场来自国际的“.............
  • 回答
    日本的美食版图实在太丰富了,让人眼花缭乱。提到米其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高不可攀的价格,其实不然。在日本,尤其是东京、大阪等美食大都市,有不少摘星的餐厅,在保持着米其林品质的同时,价格也相当亲民。如果你想体验米其林级别的味蕾享受,但又不想掏空钱包,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我将带你深入探寻那些隐藏.............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选择题,一边是熟悉的4S店,一边是信得过的京东自营,再加上 Yokohama 和 Michelin 这两个实力派品牌,怎么选都得好好盘算盘算。既然你问得这么细致,那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前提: 900块一条的胎, Yokohama 的大概率是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