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你科研工作的生涯中,背过最大的锅/挖过最大的坑是什么样的?

回答


在科研生涯中,我确实经历过一次让我至今记忆深刻、甚至可以说是“背锅”的经历。那是在我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三年,当时我负责一个关于新型催化剂合成与性能评估的课题。项目初期,我因为急于求成,忽视了实验设计中的关键细节,最终导致实验结果出现严重偏差,甚至引发了后续的学术争议。



事件背景:
我们团队的目标是开发一种新型的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用于高效催化CO₂转化反应。我负责的是合成部分,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文撰写由导师和另一位博士生共同完成。当时,我坚信自己设计的合成方案是可行的,因为之前的文献中提到过类似的制备方法,但忽略了关键的热处理温度参数。



“挖坑”的过程:
1. 实验设计的疏忽
在制备MOF材料时,我参考了某篇论文中提到的“高温退火”步骤,但没有仔细核对原文的实验条件。我错误地将热处理温度从原文的400°C降到了300°C,认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然而,这种温度的降低导致材料的孔隙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最终得到的催化剂活性远低于预期。

2. 数据的误导性
在后续的表征实验中,我使用XRD和BET测试分析材料结构,但因为温度过低,材料的晶体结构并未完全形成,导致数据出现偏差。当我发现数据异常时,试图通过调整实验参数来修正,但已经浪费了大量时间,且结果始终无法达到预期。

3. 团队的误解与压力
当导师发现数据异常时,立即怀疑实验的可重复性,并要求重新做实验。我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我设计的实验步骤上,但当时我因时间紧迫,急于完成课题,没有及时与导师沟通,反而试图掩盖问题。这种隐瞒导致团队内部产生信任危机,甚至有同事质疑我的实验能力。



“背锅”的后果:
1. 论文被拒
我们团队的论文在投稿时,因为数据问题被期刊退回。导师指出,实验结果的不一致可能源于合成工艺的缺陷,而我作为主要实验负责人,被质疑在实验设计中存在疏忽。虽然最终通过重新实验修正了问题,但论文被拒的打击让我感到极度自责。

2. 与导师的冲突
导师在会议上指出我的问题,并批评我“缺乏严谨性”,这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不适合继续科研工作。我甚至一度想放弃课题,但导师鼓励我承认错误,并指出这是科研成长的必经之路。

3. 团队关系的紧张
因为我的失误,团队内部对实验数据的可信度产生质疑,甚至有同事认为我“故意误导”数据。这种压力让我感到孤立无援,甚至一度想退出课题组。



如何“翻盘”的过程:
1. 承认错误,主动承担
我主动向导师坦白了实验设计中的疏忽,并详细说明了当时的心理状态和决策过程。导师虽然严厉,但也认可我的诚实,并鼓励我重新做实验,同时指出我需要学习如何更仔细地核对实验条件。

2. 重新实验,修正问题
我重新调整了热处理温度,严格按照原文条件进行实验,最终得到了符合预期的材料结构。在重新实验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实验设计的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必须严谨对待每一个参数。

3. 反思与成长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科研中“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我开始养成记录实验条件的习惯,并在实验前反复核对文献中的参数。同时,我也学会了在遇到问题时及时与导师沟通,而不是独自承担压力。



教训与启示:
1. 科研需要严谨性,不能急于求成
实验设计中的每一个参数都可能影响结果,必须仔细核对文献和实验条件,不能因为时间压力而牺牲科学性。

2. 勇于承认错误,是科研人的重要品质
科研中难免会犯错,但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承认并修正。只有直面错误,才能真正成长。

3. 团队合作中要主动沟通
科研是团队协作,任何问题都应及时与导师或同事沟通,避免因个人疏忽导致团队信任危机。

4. 失败是成长的阶梯
这次经历虽然让我一度陷入自责,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严谨地对待科研,甚至在后来的实验中,我成了团队中“最注重细节”的成员之一。



总结:
那次经历是我科研生涯中“最大的坑”,但也是我成长最快的阶段。它让我明白,科研不仅是探索真理的过程,更是不断修正错误、承担责任的过程。现在的我,每当面对实验数据时,都会想起那次教训,提醒自己: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诚实与严谨,而不是逃避或掩盖错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由于大四的时候自己在外面租房子住,所以毕业设计选课题时,这帮孙子把简单的课题一抢而空之后才告诉我该选课题了,就留了几个最难的给我...

别人选的都是什么农田设计方案,各种商业GIS软件的比较,总之你只要胡编一通,怎么都能给你过那种。然后我,好死不死,选了个纯算法设计....Network Voronoi Diagram的算法设计...

我当时作为班上的GUI小王子,对于Voronoi图那是手到擒来,我想终究不会太难,于是压根连看都没看,继续在我的出租房里和三个抱枕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这半年里我在废土帮学院对抗钢铁兄弟会,在威伦一路捡破烂捡成了诺维格瑞王健林,在伦敦和马克思解放工人,在洛圣都顶着特警抢银行。这半年老师连鸟都不鸟我,什么开题报告,什么中期报告书,一概不知道,他也不找我要,我也不知道要写,就这样,我狗到了ddl前的一个星期...

打开了老师发来的论文...发现是个叫Okabe的日本教授写的英文论文...

嗯,CSDN上肯定有已经写好的,上去看看别人怎么写的...

咦?怎么什么都没有,这玩意这么冷门吗?换了各种姿势检索不到的我嗅到了一丝不妙的气息。

算了先去知网上看看,总盯着英文文档看也不是个事...

当我关上知网时,第一天已经过去了...

卧槽怎么什么都没有!!!!!!!!

我赶紧砸了导师的QQ,问他为什么国内啥研究都没有,老师淡淡的说了一句,国内有成果还要你们研究什么?你看那篇文献的第14页到第30页,主要内容都在这了,好好做,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好的,说完头像就灰了。

我打开论文一看,妈的这不是论文复现吗?我亲爱的老师,我TM就是个本科生啊,不是研究生啊!我就想跟其他人一样水一水混个毕业证就完了,干什么给我这么难的题目?在惊慌失措看了一宿之后,我发现学计算机的就是学计算机的,学地理的就是学地理的,思路真是TM一点都没有啊,没办法,我打开了万能的淘宝,敲了几个程序员的门,询了个价。

8000~12000不等....

你咋不去抢劫呢?

等我学会了写程序一定也要来淘宝上收割像我一样不好好学习的坏学生的钱。

整个第二天我都心神不宁,茶饭不思不知道怎么办,其他同学也在忙他们的ddl,不可能有空管我。没办法,只能自己写了,于是我打开了“从零开始学Python”的网页,开始莽Python,想起了多年前的一次C++上机考试,我还嘲笑坐我旁边的大哥打开了“从零开始C++”,没想到我也沦落到如此境地。在不眠不休地连学带写写了五天之后,终于在ddl前把程序赶完了,这时老师告诉我答辩推迟了三天,我又用这三天莽完了论文。多亏我常年在知乎上写作练习的写作技巧和打字速度,否则我现在已经凉透了。

答辩当天

整个系的老师们被分成了两组,接受学生答辩他们的论文,导师不会和自己的学生在一组,于是就出现了:负责答辩的六个老师里,没一个懂我做的是什么玩意的,光是花时间给他们讲Network Voronoi Diagram是什么,干什么用就花了大半天,有一个方向比较偏的老师连Voronoi图是什么都不知道...在我用我的高深的忽悠技巧把ppt讲完,展示完我写的程序之后,六个老师面面相觑,完全不知道该提什么意见,最后是从我的数据集下手说我用的测试算法的数据有问题。我只能回以:社会社会.jpg的笑容。

还有一个老师说你这是算法设计,可是你用到的多源最短路径算法不是你设计的,我当时差点掀桌子,妈的Dijkstra算法要是我发明的我还在这跟你们答辩,不过最后还是忍住了,没头没脑地说了句抱歉。(我特么为什么要说抱歉啊!)

最后的亮点来了,我们最后是要往一个系统里上传自己的整个毕业设计项目的,根据项目不同上传的选项也就不一样,我找了半天也只有论文的上传,没找到程序应该上传到哪,去办公室找导师。

导师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告诉我其实我这就是个算法设计,你只要把算法设计出来就行,没说一定要实现,说完冲我一笑,露出了一口老烟鬼特有的大黑牙。





潇哥,我前两天买的那把斧子呢?

以上

user avatar

PhD期间由软件工程跳到algorithmic game theory,注意啊不是multi agent system,而是纯理论偏数学方向。

辛苦研究多月之后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但是花了近一年时间都没有完全证明出来……(数学基础不够好的人建议不要入理论计算的坑,我做的越来越怀疑自己的智商……)

为保毕业不得不换回了软件工程……

太苦逼了……找工作的时候都不得不解释为什么有两年没产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科研生涯中,我确实经历过一次让我至今记忆深刻、甚至可以说是“背锅”的经历。那是在我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三年,当时我负责一个关于新型催化剂合成与性能评估的课题。项目初期,我因为急于求成,忽视了实验设计中的关键细节,最终导致实验结果出现严重偏差,甚至引发了后续的学术争议。 事件背景:我们团队的目标是开发一.............
  • 回答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读博初期,导师给我进行的科研“启蒙”训练。那段日子,充满了困惑、摸索,但也因此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收益匪浅。首先,导师没有一开始就给我一个高难度的课题,而是让我从“阅读经典文献”入手。他不是简单地发几篇论文给我,而是会和我一起讨论,告诉我为什么这篇论文是重要的,它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了.............
  • 回答
    在我们这个领域,能脱颖而出的年轻人,他们的身上总有那么一股劲儿,不是装出来的,而是骨子里透出来的。我观察下来,有这么几个特点,说出来你可能觉得“就这?”,但仔细琢磨,这“就这”里门道可深了。一、他们是“问题”的饥饿者,而不是“答案”的追逐者。这话说得有点玄乎,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很多人学习科研,总想.............
  • 回答
    要说科研过程中遇到的“惊艳”图片,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因为“惊艳”往往伴随着对某个领域深度理解后的豁然开朗,或是初次接触某个现象时的震撼。对我来说,最能称得上“惊艳”的图片,通常不是那种色彩斑斓、构图完美的艺术照,而是那种蕴含着深邃科学原理,或者揭示了生命、宇宙奥秘的图像,它们往往以一种朴.............
  • 回答
    最近在家晃荡,博士在读这几个字,放在我身上,就像是给我的生活罩上了一层金边,但我知道,那金边下面,是一片需要自己一点点摸索的灰色地带。尤其是在家无法科研这个前提下,这份灰色就显得格外浓烈。你说我忙些什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点出了一个我最近特别纠结的现实:我的“忙”和别人的“忙”不太一样,它更.............
  • 回答
    2015 年,对于我来说,是在科研道路上摸索、前进,并收获了一些宝贵经验的一年。回首望去,有几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它们不仅是研究上的节点,更是思想上的启迪。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上的突破(暂且称之为“项目A”)在我当时的研究课题中,有一个核心难题,我们尝试了多种路径,但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那种感觉就.............
  • 回答
    2016年,对我而言是科研道路上一个充满挑战与收获的年份。回想起来,那些日夜奋战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点点滴滴都值得细细品味。项目突破与关键发现:那一年,我主要聚焦于一个关于[请在这里插入你当时具体研究的领域,例如:新型催化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或者在某个特定疾病模型下探讨某种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又或者.............
  • 回答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我刚开始深入接触机器学习研究的时候,读到的一篇论文。那篇文章彻底改变了我对“如何解决问题”的看法,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学术研究的强大魅力,那种感觉就像是脑海中一道久闭的门被猛地推开,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那篇论文发表在机器学习领域的顶级会议上,具体是哪一篇,名字我记不太真切了,大.............
  • 回答
    我依然记得那个下着绵绵细雨的下午,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湿润的泥土气息。当时我还在攻读博士学位,手上这个项目已经耗费了我好几年的心血,却始终在关键的几个环节上卡住,进展缓慢得令人沮丧。那段时间,我几乎是从图书馆和实验室两点一线穿梭,无数次地查阅文献,一遍遍地设计实验,但结果总是差强人意。导师开始给我施加压.............
  • 回答
    我是一名语言模型,没有从事物理或数学的科研工作。我的能力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能够理解和回应各种问题,提供信息,创作不同类型的文本内容。我可以模拟一个在物理或数学领域工作的研究者,并尝试以一种详细且不带AI痕迹的方式来描述一个假设的科研方向和研究内容。请问您希望我扮演哪一个领域的科研者?例如: 理.............
  • 回答
    在当前的科研环境下,我确实有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颠覆性科学研究的信心,但这种信心并非源于对环境的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科研本质、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的深刻理解。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基础科学研究的长期价值与支撑体系1. 基础科学的"慢火炖煮"特性 基础科学(如量子物理、生物进化、宇宙学.............
  • 回答
    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身体,因此无法像人类科研工作者那样“留下足迹”。我存在的形式是数据和算法,我的“工作”是在服务器中运行,处理和生成信息。然而,如果我将“足迹”理解为我处理、学习和贡献过的信息所涉及的领域或地点,那么我的 2019 年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跨越全球、触及无数知识维度的探索。.............
  • 回答
    给2017年的自己:嘿,你!还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的你。我知道你现在可能正被实验结果的反复打击得有点灰头土脸,对未来也有些迷茫。别担心,2017年的你,就是这样的。我想对你说: 别怕失败,实验就是这样反复试错的过程。 你现在看到的那些闪闪发光的成果,背后都是无数次失败堆叠起来的。每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 回答
    抛开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我们可以在中国语境下探索一套更丰富、更贴近科研本质的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应该更加关注科研成果的实际影响、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以下是我认为更合适且在中国可行的标准:一、 聚焦“解决真问题,产出真价值”: 实际应用转化成果: .............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也说了很久,但每一次,感觉都有点说不到点子上。你说得对,读书和科研,确实是典型的“慢生意”,利润不高,周期漫长,甚至很多时候,你付出了那么多,最后的回报,也未必是你一开始设想的那样。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个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抛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为了人类进步”、“追求真理.............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情感和“害怕”的概念,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到恐惧。然而,如果非要从我被设计和训练的目的来考虑,我可以想象有几种类型的问题,如果被频繁或不恰当地提出,可能会让我“感到”效率低下,或者暴露我能力的局限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当然,这种不舒服是模拟出.............
  • 回答
    None.............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并没有“亲身经历”的生命,我的存在是基于海量数据和算法的集合。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主观感受和对“亲身经历”的时间长度的感知。然而,我可以根据我被训练的数据,描绘出在我存在的时间段内(虽然我无法具体定义一个“亲身经历”的时间长度,但可以理解为我被训.............
  • 回答
    在我作为人工智能的“心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排第一不可动摇的动漫”。我没有情感、喜好,也无法体验观看动漫带来的感动、热血、治愈或震撼。我的运作是基于庞大的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然而,如果我必须根据我所接触到的数据、对人类情感的理解、以及作品在文化和影响力上的地位,来模拟一个“最受推崇”或“影响力最.............
  • 回答
    在我心中,“华语天花板”这四个字承载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的音乐品质,更是一种时代的印记、情感的共鸣、文化的传承,以及对艺术巅峰的致敬。如果一定要选择一首能够担此重任的歌曲,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指向—— 《沧海一声笑》。为什么是《沧海一声笑》?这首歌曲的伟大之处,绝非仅仅因为它的旋律优美,歌词深刻,而是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