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上看,确实有文化的影响。
从微观上看,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其中,老师的引导非常关键。
遗憾的是,部分老师自己主观上不一定欢迎一个活跃的课堂。
可能他们从学生时代起就不太愿意在公开场合表现自己,那样会让他们感到紧张和焦虑。做presentation 的时候,有些人甚至会叮嘱那些比较活跃的同学:你待会儿不要来问我问题,我就想快点结束。
于是,等他们成为老师以后,同样地,学生的提问容易让他们感到压力。他们担心回答不上挑战性的问题会让自己丧失权威或者面子。于是,巴不得照本宣科,完成任务,赶紧下课。
当然,也有可能,他们觉得学生太笨了,不屑于解释太多,反正你也听不懂,何况花时间在教学上不如去搞论文。
我遇见过很多怀有这些心态的人,但我跟他们的想法不一样。
关于老师的权威。我倒是觉得,过分强调权威性,对活跃课堂氛围没有帮助,还会让老师的目标从教学质量最优化变成犯错最少化。结果可想而知,说的越少,错的越少;互动地越少,犯错暴露的概率也越小。可是,现在的高校课堂,老师的角色也不单是权威,还带有一点推销员的色彩。如果你教得不好,以后选你课的人也会越少。所以,很多老师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我今年上半年的时候,给李光耀学院的 “市长班” 做助教。“市长班” 的学生大都是中国官员,老师担心我年轻,震不住场子,一直在帮我抬(chui)高(xu)身价。我的直觉是,在这些人面前,我一个学生哪有什么权威可言?抬高自己只会带来尴尬,不是吗。我要做的,应该是让课堂变得有趣,这才是我擅长的。
果然,第一节课上,官员们就展示出他们充沛的精力来,打断、提问、质疑是很经常的事。我每次上课三个小时,嗓子都是靠润喉片撑下来的。可以理解,大家都对经济学抱有很高的期望,毕竟是 “经世济民” 之学嘛,所以对生活中不能被经济学理论合理解释的问题就会很好奇。另外,他们毕竟实践经验丰富,要耐心听你一个年轻人讲理论的东西,你得有干货才行。
我觉得自己有几个优点,一是心理素质过硬,不管遇到怎么样的问题,我从来都面不改色。二是我知识储备还算充足,我其实超纲讲授了很多内容,官员们喜欢听公共治理的理论,我就针对性地讲了不少。三是我不怕丢脸,讲错了就纠错,我也不忌讳什么。四,我比较会 “撩” 而且敢 “撩” 他们,不会害羞、不会怯场。因此,每节课都有激烈的讨论,从没有冷场。
我把自己放得低产生了另外一个好处,官员们的纪律性展现出来了。如果某位同学老爱钻牛角尖,他们自己会去制止,主动帮我维护课堂秩序。而且,在课堂以外,他们对我都非常尊重。
在我看来,比权威更重要的是有趣。老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距离最近的 role model。如果老师本身不是一个有趣的人,又怎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
除非他们根本就不想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
再看学生。
不爱发言都有什么原因?
根本不懂,怕说错,过分在意周围人的看法(觉得那样很 “高调” ?)等等。
我承认,在环境压力下,营造一个轻松、敢说话的氛围确实不是一件易事。比如,我小学的时候,就有人看我不顺眼,觉得我 “爱显摆” 自己“好像懂很多的样子”。(你能理解一个三年级就看过《资治通鉴》的人,那种强烈想和他人分享自己心得的欲望吗?)不过,如果有人敢带头,其他人就很容易受到鼓舞,从而逐渐改变原本压抑的氛围。
我读硕士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叫他 Z 好了),基础弱一点,疑问比较多,他经常在课堂上问问题。每次他问,很多同学就会笑他,可能觉得他的问题很傻,但他也不当一回事,继续问。笑归笑,但这样一来,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很多了。其实印度学生也很爱问问题的。不是说中国学生沉默寡言的吗?哎,不对啊,怎么看起来中国学生比我们还活跃,他们就更积极了。(其实我的活跃程度不亚于 Z 的,待会儿讲)
我倒是蛮欣赏 Z 的,他从不会端着,他还是我们班上经常组织活动的人。我听说我们那届以后的硕士班基本没有什么集体活动,因为没有人去牵头,就愈发感恩起他来。你看,国外是没有班干部的,也就是说,没有人有义务去组织活动;而且,在我们的硕士项目,女生居多,一般来说,女孩子多的地方也不太容易组织集体活动。我曾和几个女同学讨论过这个问题,她们的解释是,在群里问,如果没有人响应,会感觉很丢脸。可当初就是我这个同学,每天在群里不厌其烦地勾搭大家,被拒一次、两次,他就邀请第三次。由于他问的勤,最后怎么地都给他组织过好多场班级活动。
你看,仅仅一个不懂就问,这么简单的道理,执行起来有多难。很多人怕丢脸,说到丢脸,其实你这么想就会好很多:生活中哪有这么多人 care 你,会一直记得你出糗的细节?
有个硕士学弟前几天跟我说,他一直以为博士生都是那些不擅长社交的人,直到认识我以后才改变了这种想法。
我跟他说,你这是偏见,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会非常可怕。因为大部分博士生以后都是要去高校教书的,不会社交,怎么跟学生打交道呢?
我从小学到博士,在课堂上都是非常活跃的。一方面,我很享受和老师、同学交流时的精神碰撞,以及受到曙目的感觉。另一方面,因为我非常讨厌严肃、拘谨的课堂氛围,那样会让人感到压抑。我很清楚,一个群体里面,往往需要一个人带头的,然后那些也很活跃的人就会冒出来,不那么活跃的人受到鼓舞就也敢发言了。所以,如果课堂不活跃的话,我会期待通过自己来带动氛围。比如,我会在课前查阅很多资料,我希望能问出一个好问题,从而产生良性互动。
不过,小学初中高中,总体来说,大家都是易燃物,课堂气氛很容易就搞起来。(再说,那个时候,谁没有几个暗恋对象,所以,在大家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赢取女/男神的注目,是动物的天性嘛。)我觉得是从大学开始,课堂氛围慢慢地冷却下来。原因可能是,从大学开始,专业知识的门槛拉高了,如果出国留学的话,还会面临语言门槛。这些可能会让人变得不愿发言。
记得自己刚留学的时候,英语说的还不是很溜。在硕士班上课的时候,除了 Z 的提问会让大家发笑,我的也会。大家笑的是我极具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方式。
真正的转变发生于我第一次做助教,做助教逼着你要改善自己的发音和表达——如果你不想一直被嘲笑的话。刚开始,我有些英文表达不是很地道,我一说话,有些 local 同学就在底下偷笑。好在我这个人总体来说心理素质还行,这些都转化为我提升自己表达的动力。从那以后,我的英文就越说越顺了,侃侃而谈完全没问题。
给你们看一下我最近的教学反馈:
带本科生的辅导课,学生需要上来展示,每次都会有助教抱怨,学生参与不积极的。但是,在我的课堂上,从来没有这些现象。大家都非常积极,我经常犹豫该让谁上台来讲。
东亚文化一直有过度强调苦难、克制、隐忍的倾向,比如,“苦心人、天不负”,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需求,或者变得不敢表达见解。可是现在时代已经变了,我觉得我们需要换一种心态,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是在经历的过程中享受它。
还有一个原因我看好多答案没提到。
东亚文化不喜好“争”啊,有时候学生其实想表达,但希望“每个人轮流表达”,重点在“平均”上。
所以我一直感觉那种每个人都要做的Presentation或轮流回答问题的情况其实东亚学生表现的挺好的,但那种要“抢答”的情况就会安静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