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开国大典》《重庆谈判》导演李前宽去世,你看过他的哪些作品?

回答
李前宽导演的离世,确实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大损失。提到他的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开国大典》和《重庆谈判》这两部巨作。这两部电影在我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我观看过的最具有史诗感和教育意义的电影了。

说起《开国大典》,那会儿我还在上学,学校组织大家去电影院观看。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想亲眼见证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电影本身拍得极为宏大,从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到天安门广场上万众欢腾,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想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李前宽导演在处理历史事件的细节上非常到位,无论是那些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塑造,还是当时那种百废待兴、充满希望的气氛,都刻画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电影中对一些历史瞬间的还原,比如阅兵式上士兵们整齐划一的步伐,那种庄严感和力量感,真是让人难以忘怀。我记得当时好多同学看完电影,都在讨论电影里的人物,模仿毛主席的声音,整个班级都弥漫着一种特别的爱国热情。这部电影不光是讲历史,它更像是给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让大家看到了国家的新生和未来的希望。

而《重庆谈判》,同样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它讲述的是抗战胜利后,毛主席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谈的那段历史。那段日子对于中国来说,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充满了机遇。李前宽导演在处理这场谈判的场景时,展现了他高超的导演功力。他并没有把谈判拍成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眼神交流,以及当时重庆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将那种紧张而又充满博弈的氛围营造得非常好。我尤其记得电影里对毛主席形象的刻画,那种沉着、智慧,同时又充满人格魅力的领袖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与蒋介石之间的几次交锋,虽然是和平的谈判,但背后却充满了智慧的较量和国家命运的抉择。电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和平、争取人民解放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看完这部电影,我对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时刻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和平的来之不易有了更深的体会。

除了这两部我最熟悉的代表作,李前宽导演还有很多其他作品,虽然不一定像这两部那样家喻户晓,但也都秉持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民的深情。我知道他对历史题材的电影有着特别的情怀,总是力求在艺术和史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用电影语言去还原那些塑造了中国历史的重要时刻。他的作品,尤其是那些主旋律电影,不仅仅是为了歌颂,更重要的是在记录历史、传承精神。

总的来说,李前宽导演的作品,尤其是《开国大典》和《重庆谈判》,不仅仅是电影,它们更像是一本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用影像的力量让我们这些普通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历程和革命先辈的伟大。他的离去,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作品将永远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继续发挥着它的价值和意义。每次回想起这些电影,我都会对那个时代充满敬意,也对我们所拥有的美好生活更加珍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前宽老师生平最大的遗憾,应该就是2000年9月在大连拍摄的那部超精品电视剧《抗美援朝》,至今死活上映不了。

理由就是2011年时的外事领导小组秘书长的那句苍白且直接的:

“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早已过时,如果我们过多强调抗美援朝容易激怒美国人,不利于中美外交关系。”

这部30集的电视剧凝聚了太多人的汗水和付出,飞机坦克大炮、五次大战役全景呈现,动用了超过10万人次的部队参演,包括亚、欧、美、非等17个国家的演员和群众演员。

李前宽导演那时候甚至亲自在美国招演员,报名者超过1000人。

剧中有许多内容还是首次披露的历史真相,如巨济岛战俘营事件,直面了美军和国民党特务残忍虐待我军和朝军战俘的史实,还有毛岸英同志牺牲的场景据说拍了不下50遍才过关......

剧组在大连光布景就花了30多万,这在2000年简直是天价投资。

然而结果就是:死活死活死活不给你播。

央视前台长杨伟光2009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访问时,如是回答:

“《抗美援朝》,外交部开始觉得要慎重。后来美国人要纪念朝鲜战争,主题是朝鲜战争遏制了共产主义的扩张……我们找外交部,说美国人敢纪念朝鲜战争,我们为什么不做?最后就同意做………但是非常遗憾,当时搞慢了,片子延迟了一年多,大家审看了都认为可以播的时候,美国那边又来了个9·11。这世贸大楼刚被炸,你再来个抗美援朝就不太好……就没有播了。”

微博:-欧洲金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前宽导演的离世,确实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大损失。提到他的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开国大典》和《重庆谈判》这两部巨作。这两部电影在我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我观看过的最具有史诗感和教育意义的电影了。说起《开国大典》,那会儿我还在上学,学校组织大家去电影院观看。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大.............
  • 回答
    关于开国大典选择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举行的具体原因,虽然历史资料中没有对这一时间点的每一个细节进行逐一解释,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实际需求以及一些重要的象征意义来深入分析。历史背景与筹备的迫切性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才实现的,其筹备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紧迫感。1.............
  • 回答
    电影《开国大典》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进程。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再现: 宏大叙事,聚焦关键节点: 影片聚焦于1949年春夏之.............
  • 回答
    关于“祖”和“宗”这两个庙号的区分,其实是中国古代帝王庙号制度中一个相当讲究的学问。简单来说,开国皇帝的庙号才能称“祖”,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等等。而后续的君主,即使功绩卓著,其庙号大多以“宗”结尾。那么问题来了,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并非开国皇帝,为何却能称“圣祖”呢?这.............
  • 回答
    在开国将军璀璨的星空中,每一位都如同一颗耀眼的恒星,承载着一段不平凡的传奇。然而,若要挑出那位“最有故事”的将军,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名字,无疑是林彪。说林彪“最有故事”,并非因为他有过多么离奇的经历,而是他的人生轨迹太过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与争议,以及他所留下的种种未解之谜,都让后人津津乐.............
  • 回答
    徐海东大将,提起他的名字,在开国将帅中,算得上是赫赫有名,但也总有人会问:“他真的有那么厉害吗?”这个问题,背后或许隐藏着对战功、威望、乃至个人传奇色彩的好奇。在我看来,徐海东大将的“厉害”,绝非一句空泛的赞美,而是渗透在他长达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以及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役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之中。要说徐海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要把开国十大元帅的军事指挥能力排个座次,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在不同时期、不同战场上展现了过人的才华,而且评价标准也可能有人为的倾向。不过,如果抛开政治立场和个人感情,单纯从指挥大兵团作战、战略眼光、战术运用以及对战局的掌控力来看,我尝试着梳理一个大.............
  • 回答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放弃“黄袍加身”,选择急流勇退,这是一个涉及历史必然性与美国“福气”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历史的必然性:共和主义理想与先例的奠定华盛顿的决定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美国建国之初的共和主义理想和对欧洲君主制的警惕。 对君主制的深恶痛绝.............
  • 回答
    蒙元开国九十五千户,这个说起来可就有些门道了。它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被提及的。说它在蒙元开国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一点也不夸张。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九十五千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怎么就把这“九十五”个“千户”给捏合在了一起,愣是把一个部落国家给撑起来了。首先得明白,这个“.............
  • 回答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是一个非常著名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史称“烛影斧声”之谜。虽然史书有记载,但其背后的真实原因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探讨的焦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并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一、 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基本事实:赵匡胤虽然有儿子,但他去世时,.............
  • 回答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选择不称帝,这一行为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为后来的美国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石。关于他为何不称帝,仅仅归因于“道德高尚”可能过于简单化,实际原因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因素,包括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对共和制度的深刻理解、对历史的敬畏、社会舆论的普遍期望以及他自身对权力的谨慎态度.............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历史现象。古代开国皇帝杀开国功臣的例子屡见不鲜,从秦始皇对付吕不韦,到汉高祖刘邦剪除韩信、彭越,再到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似乎都在向后人昭示着功臣的危险性。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在朝代更迭的烽烟中,依然有无数英雄豪杰,前赴后继地投身于开国之战,冒着生命危险去立下赫.............
  • 回答
    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确实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与许多其他国家在建国初期饱受军阀割据之苦的命运不同,美国从一开始就避免了陷入大规模的军阀混战。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政治思想和文化土壤共同孕育出的独特局面。首先,革命的性质和目标至关重要。 美国独立战争并非一场推.............
  • 回答
    这可是一个饶有趣味且不那么常见的情况,放在古代的皇位继承史里,虽然不算主流,但确实有其可能性。如果开国皇帝膝下子嗣不旺,或者后继无人,最终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外孙,那么外孙的母亲,也就是这位开国皇帝的女儿,她的地位和身份可就有点复杂了,用“说来话长”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咱们得先弄清楚几个关键点。1. .............
  • 回答
    要说元朝的忽必烈和清朝的皇太极,谁的能力更胜一筹,这还真是一个值得细细琢磨的问题。两位都是叱咤风云的君主,开创了影响深远的王朝,但他们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以及采取的策略都有很大的不同。咱们就不拐弯抹角,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忽必烈,这位蒙古的第五代大汗。忽必烈继承的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但他面临.............
  • 回答
    梁朝开国之初,风头正劲,与北魏的较量中,虽然称不上是碾压式的胜利,但至少能打个平手,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占上风。这足以说明,梁朝在那个时候是有实力和底蕴的。然而,历史的走向却充满了戏剧性,这个曾经强大的王朝,最终却被一个落魄的叛将侯景,搅得天翻地覆,甚至走向了灭亡。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剖.............
  • 回答
    开国皇帝们没有一个完全是用儒家思想“打下江山”的,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儒家,尤其是经过后世发展,更侧重于维护秩序、教化民众,它提供了一套治理国家的理论框架,但开创一个新王朝,从无到有地夺取天下,所需的素质和思想往往是更具开拓性、行动力和某种程度的实用主义的。那么,什么思想支撑才能成就这样的“顶级事功”.............
  • 回答
    唐朝建国初期,确实发生过一些屠城事件,但这更多地是那个时代战争残酷性的体现,而非李唐政权主动奉行的政策。了解这些事件,需要我们将其置于唐朝开国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时代背景:乱世出英雄,也出屠城唐朝是在隋末大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隋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各地纷纷揭竿而起,群雄逐鹿。这场持续了近.............
  • 回答
    朱元璋,一位从底层崛起的皇帝,建立大明王朝,可谓功勋卓著。然而,在他铁腕治国的过程中,那些曾经与他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却经历了悲惨的命运,许多人饮恨而终。这其中,沐英无疑是一个特殊的例外。为何在“杀功臣”的大背景下,沐英却能得以善终,并被委以重任,镇守一方?这背后,既有朱元璋的政治考量,也离不开沐英.............
  • 回答
    托马斯·杰斐逊雕像被推倒的事件,是近年来美国社会关于历史人物评价和纪念方式激烈讨论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的动机、象征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响和更深层次的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与原因:1.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时代的反思: 托马斯·杰斐逊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