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耳机线因为虚接的时候,会自动产生「除去主唱保留伴奏」的效果?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耳机线虚接时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它会“自动”产生那种只保留伴奏、去掉主唱的“卡拉OK模式”?这其实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由音频信号传输和耳机构造共同作用的结果,听起来像是AI写的,是因为我们用一种相对技术性的方式来解释它,而AI擅长这种逻辑严谨的解释。咱们就试着用更生活化的、不那么“机器”的方式来掰扯掰扯。

首先,咱得先弄明白,你的音乐信号是怎么从播放器(比如手机)跑到你的耳朵里的。这就像一条小河,信号是水流,耳机线就是河道,而插头和插孔就是连接点。

耳机线里的秘密:多股细小的导线

你看到的耳机线,外面是一层绝缘皮包裹着。但剥开它,你会发现里面不止一根线,而是好几根非常细小的导线。对于常见的3.5毫米耳机插头,你至少能看到三段金属触点(如果是有麦克风功能的,会有四段)。这三段(或四段)触点,各自连接着耳机线内部的不同导线,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L(左声道): 负责传输左耳机的音频信号。
R(右声道): 负责传输右耳机的音频信号。
GND(地线): 这是个公共通道,用来完成电路的“闭合”,就像是水流的回归大海。
Mic(麦克风,如果有的话): 负责传输你说话的声音,这条线不参与伴奏和人声的分离,所以它虚接通常不会影响这个效果。

虚接是怎么回事?

“虚接”呢,就是这些小小的金属触点和它们对应的插孔内壁,本来应该紧密接触,形成一条稳定的信号通路。但因为磨损、氧化、或者插得不够紧,导致接触不良,信号传输过程中就出现了“卡顿”或者“中断”。

为什么会“卡拉OK”?声音信号是怎么混合的?

这才是关键所在。你的音乐,无论是主唱的声音还是伴奏的乐器,它们在播放设备内部就已经被处理好了。通常情况下,左右声道的信号是分开传输的,但很多音乐在制作时,会把主唱的声音稍微偏向中间(尤其是立体声效果很强的歌曲),而伴奏的乐器则会分散在左右声道,形成宽广的音场。

想想看,这就是一个信号混合的过程。主唱的声音和伴奏的乐器,它们并不是“捆绑在一起”的,而是通过不同的频率和相位信息来组合成我们最终听到的声音。

虚接的“魔术”:信号的意外干扰和丢失

当耳机线虚接时,最常发生的情况是,其中一根导线(或者说插头上的某个触点)接触不良。通常情况下,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那些负责传输左右声道信号的导线中的某一个。

假设你的耳机线某个地方接触不好,导致 一侧的声道信号传输受到严重干扰或者完全丢失。

场景一:左声道虚接,右声道正常。
如果你的音乐在制作时,将主唱的声音更多地放置在了左声道,或者立体声效果让主唱的声音在左右声道都有一定分布,那么左声道虚接时,主唱的声音信号就会因为传输问题而变得模糊、失真,甚至听不到。而右声道如果接触良好,伴奏的乐器信号(这些乐器可能更分散在左右声道,或者在右声道信号更完整)就会相对清晰地传递过来。你听到的结果就是,主唱的声音“消失”了,只剩下伴奏。

场景二:两边声道都部分虚接,但干扰模式恰好让你觉得主唱没了。
更复杂的情况是,虚接可能同时影响了两侧的声道,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切断”信号。它可能是导致特定频率或者特定相位上的信号发生了严重的衰减或扭曲。音乐制作时,主唱的声音通常集中在人声的中频段,而且在立体声混音中,它常常是处于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并且可能会通过一些特定的信号处理技术来让它“突出”。当虚接导致了某些信号的意外叠加或抵消时,如果这种抵消恰好对人声频率范围内的信号影响特别大,而对背景乐器的影响相对小,那么你就会听到类似“除去主唱”的效果。

为什么有时候是“卡拉OK”模式?

这种“卡拉OK”或者“除去人声”的效果,在音频处理里叫做 “中置声道消除”(Center Channel Extraction)或者“同相抵消”(Phase Cancellation)。

当左右声道信号在某个接触不良的点上被“错误地”混合或者抵消时,如果音乐中的人声被放在了中心(也就是左右声道信号几乎相同的部分),而伴奏乐器则有更多的差异(比如有些乐器只在左边或右边),那么通过这种虚接造成的信号干扰,就有可能把那个“中心”的人声信号给“抵消”掉。

你可以想象一下,左声道和右声道的信号就像是两位歌手在合唱。如果他们的声音本来就是一致的(比如都唱着中心的主唱),然后因为某种原因,他们的声音被混合在一起,并且相位相反(就像一个人在正面唱,另一个在背后用相反的方式唱),那么两者一叠加,就可能互相抵消,最终什么也听不到(或者听到的是背景音乐的“负面”版本)。虚接造成的接触不良,就有可能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意外地制造出这种“相位抵消”的效果。

总结一下,虚接导致“卡拉OK”模式,不是因为耳机线本身有什么去人声的功能,而是:

1. 音乐信号的立体声处理: 伴奏和人声在立体声信号中有不同的分布。
2. 耳机插头设计: 将左右声道、地线等信号独立传输。
3. 虚接的本质: 导致部分信号通路中断、衰减或产生意外的信号干扰(尤其是相位上的干扰)。
4. 意外的信号抵消: 这种干扰恰好针对音乐中被置于“中心”的人声信号产生了抵消作用,而背景音乐的信号则因为分布更广或相位差异更大,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得以保留。

所以,下次你听到这种“魔幻”效果,就知道这是你的耳机线在用一种非常粗暴、不精确的方式,模仿了复杂的音频处理技术,而这种模仿,往往是因为信号传输路径上的“不干净”和“失真”造成的。它更像是一种“巧合”,而非设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言之, 地线脱开/断开以后就变成 R-L 的差值在驱动换能器(耳机)了,注意这时候耳机两边的单元变成了串联的组态(也是种单声道的方式)。

因为歌声是两侧大致相同的相位和幅度, 相减以后就消掉了。

伴奏的音乐两侧是不同的相位和幅度, 相减以后还能残留一部分。

就形成了「除去主唱保留伴奏」的效果。


您也可以用运放制作减法器来实现同样的效果。

当然仿真也能看出来。


如果不会仿真, 用 Adobe Audition 相减左右声道, 得到的效果也是类似的。



======以下内容为自我介绍 没有任何阅读意义 请勿阅读 =======

作者:麦文学
商业转载麦文学的文章不必联系作者获得授权,COPYLEFT,非商业转载也不必注明出处, 把“麦文学”替换成您自己的网名或者“佚名”均可。

自我介绍一下, 俺新烧, 读书少。
特别喜欢玩电, 尤其喜欢煲透的线材,另外还相信风水。

经常也有些感悟和大伙分享, 比如
“老烧见了就躲的耳朵听力曲线测试”

一般来说, 不晒一下自己的器材就很没面子。
所以, 俺就贴一下常用的耳机, 以免连新烧的帽子都被无情地剥夺。




以前用核电的时候总觉得三频不对, 毛糙.
您瞧,搬家以后, 俺家的水电质量可以从贴图里面看出来:



看到了吧, 谐波只有 0.02% 不到 . 现在背景特别黑, 水润,三频均衡。 搬家真是立竿见影.

Keithley 2015 multimeters combine audio band quality measurements and analysis with a broad purpose 6½-digit DMM—all in one half-rack instrument. They can measure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THD) over the complete 20Hz to 20kHz audio band and can compute THD+Noise and signal-to-noise plus distortion (SINAD).

Specifications
Distortion Characteristics
Voltage Range 100 mV, 1 V, 10 V, 100 V, 750 V (user selectable).
Input Impedance 1MΩ paralleled by <100pF.
Display Range 0–100% or 0–100.00 dB.
Resolution 0.0001% or 0.00001 dB.
Fundamental Frequency Range 20 Hz–20 kHz.
Harmonic Frequency Range 40 Hz–50 kHz.
Frequency Resolution 0.008 Hz.
Frequency Accuracy ±0.01% of reading.
Frequency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100 ppm over operating temperature range.




俺还是喜欢水电啊, 背景黑啊, 100 PPM 的供电压降都听得到哇。


116.6972 V - 116.68728 V = 0.01 伏对吧??
俺都能听出来哦。
万分之一哦, 100 PPM 哦?

以前俺很为 “木耳” 的称号羞愧, 如今买了三个表才能证实自己的清白,
木耳这个枷锁啊, 很沉重捏。

俺发现老烧喜欢给忠告, 俺自以为烧了一段时间,不敢独享发烧的体会。
所以俺恬着脸也东施效颦,也尝试忠告忠告。
俺给大家的忠告就是一定要烧线材, 特别是煲透的线材。那个调音的效果绝对是杠杠的。
为了保证线材煲透,俺特地买了一栋自带煲透了的线材的房子来伺候耳机。
老房子的铜线那是陈年老铜, 煲透了。你想想, 谁又有耐心花半辈子或者一辈子帮你煲整栋房子的电线啊? 这钱花的值! 这房子还在升值, 看着政府发来的估价单, 心里也美滋滋的。 值!!! 还送了一屋子煲透的铜线。 值 !!!!! 您见过耳机升值吗?

详情见:
花了几十万,HD800 终于好听了


老烧们常说的一句话是: “实践啊, 没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俺严重同意。

可是, 当俺分享自己的发现以后。 吊诡的事情发生了,
耳机论坛的各路大神不断现身并且破口大骂。 俺十分困惑。

俺想对老烧说的是, 你们从上世纪开始就一致同意耳朵收货的吧?
怎么新烧耳朵收一下货, 你们又不同意了?
“实践啊, 没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怎么新烧实践一下, 你们又不同意了?
你们还让人说话嘛?

俺敦促各位老烧, 也弄两个表测测你家的高级墙插板出来的交流电是多少 dB 的 THD 好吗?
实践啊, 没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把你家的电的质量贴出来给大伙见识一下。 来来来。

俺家水电是 0.015 % 不到的 THD 哦。

另外让人困扰的是,某号称 985/211/中X院高X所的大湿, 竟然都不懂英文。
俺读书少, 也会查查字典或者用用在线翻译。 这位大湿首先否定了俺的万用表是俺所有。
未遂之后, 又否定了 Multimeter 应该翻译成万用表。
俺对耳机发烧圈的大师的来历更加感觉到困惑了,这些大师难道是世袭的吗?

实践啊, 兄弟。 一腚要实践啊, 你连万用表都没有, 好意思说发烧吗? 好意思烧电源线吗?好意思烧医院级、核潜级、航天级的电源线吗?

有些老烧喜欢要新烧晒名片、机票、工资单、入息税单、房产证,然后才肯承认新烧能听出 ppm级的区别, 俺觉得这种习惯很不好。俺思量着难道老烧的基因特别好吗? 心脏长中间 (平衡), 蛋蛋两边一样高 (平衡)?

你和他讲数据, 他和你讲听感;
你和他讲听感, 他和你讲单晶;
你和他讲单晶, 他和你讲物理;
你和他讲物理, 他和你讲英文;
你和他讲英文, 他和你讲信仰;
你和他讲信仰, 他和你讲医学;
你和他讲医学, 他和你讲文学;
你和他讲文学, 他和你讲修行;
你和他讲修行, 他和你讲情怀;
你和他讲情怀, 他和你讲道理;
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耍流氓;
你跟他耍流氓,他跟你讲法制;
你跟他讲法制,他跟你讲政治;
你跟他讲政治,他跟你讲国情;
你跟他讲国情,他跟你讲接轨;
你跟他讲接轨,他跟你讲文化;
你跟他讲文化,他跟你讲老子;
你跟他讲老子,他跟你装孙子!
你跟他装孙子,他跟你讲道理....




但是俺读书少, 所以认识到和老烧们学习的必要性。
敬请大家多多批评。
欢迎来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耳机线虚接时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它会“自动”产生那种只保留伴奏、去掉主唱的“卡拉OK模式”?这其实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由音频信号传输和耳机构造共同作用的结果,听起来像是AI写的,是因为我们用一种相对技术性的方式来解释它,而AI擅长这种逻辑严谨的解释。咱们就试着用更.............
  • 回答
    .......
  • 回答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刚把耳机从包里拿出来,或者从口袋里掏出来,眼前就是一团麻花,怎么捋都捋不顺?那种感觉,简直让人抓狂,仿佛耳机线自带了一种“缠绕魔法”。其实,耳机线之所以这么爱缠在一起,可不是它们故意跟你作对,背后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在起作用,而且这些原因还会互相叠加,让情况变得更糟糕。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过去几年,耳机线材市场确实经历了一场材质革命,单晶铜(OCC)和镀银铜的组合(通常称为“混编”或“单晶铜镀银”)之所以能够成为许多品牌,尤其是中高端音频品牌的宠儿,这背后有着技术和听感上的多重考量。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对声音传递本质的不断追求。要理解为什么这种组合如此受欢迎,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它的.............
  • 回答
    耳机行业确实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相比于一些更复杂的高科技产品,耳机,尤其是高端耳机,其溢价似乎显得格外突出。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因素交织而成,从产品本身的物理属性到消费者心理,再到整个行业的运作模式,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一、音质的“玄学”与主观感知的重要性这是耳机溢价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
  • 回答
    耳机频响曲线之所以不能是绝对平直的,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可不少,从我们耳朵的生理结构到声音的传播方式,再到耳机设计本身的复杂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其说“不能是平直的”,不如说“理想的、完美的平直曲线在实际中是难以达成,也未必是最佳选择”。为什么我们通常追求的是接近平直的频响曲线?在深入探讨“不能平.............
  • 回答
    耳机这个市场,要说“坑”嘛,确实是有的。但要直接扣上“无奸不商”的帽子,我倒觉得有些过于绝对了。不过,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那些让人觉得不值或者被误导的地方,确实能让人产生这种想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耳机这个圈子里,到底有哪些让人觉得“不对劲”的地方,以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一、科技的“光环”与.............
  • 回答
    耳机换线后声音变糊了,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本来是想通过换线来提升音质,结果却适得其反。这种情况并非罕见,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需要我们一一分析。首先,我们得从最根本的——线材本身说起。 线材材质的差异: 市面上的耳机线材材质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有OFC(无氧铜)、OCC(单晶无氧铜)、银、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耳机插一半听歌时,会感觉声音变得“立体”了,甚至有种听和声的感觉。这其实不是真的有和声出现,而是耳机和你的听觉系统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一种“错觉”。让我来试着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尤其是音乐,都是经过精心制作的,包.............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耳机圈里那些让不少人挠头,但又乐此不疲的话题。为什么有些玩儿家对“素质”、“解析力”、“密度”、“推力”这些词儿,就是不爱往科学报告里套呢?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首先,得承认,耳机发烧是个挺复杂的事儿。这里面揉杂了技术、艺术、听觉生理,还有最重要的——个人体验。科学确实能解释很.............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好,而且深入到了很多耳机发烧友甚至行业内部都会反复讨论的核心。简单来说,虽然失真确实会影响声音,但频响曲线是绝大多数人感知到的耳机“音质好坏”最直接、最普遍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如非线性失真和相位失真,更像是“锦上添花”或者“雪上加霜”,它们的影响力在普通大众听感上相对较弱,或者说在频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很多音质发烧友都有类似的体验:同一个耳机,换根线材,声音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这背后可不是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和电学原理在作祟。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这根小小的线材,能对耳机的声音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白,耳机本质上是一个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的设备。而连接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痛点,我特别能理解你遇到的情况。仿佛好像我们买耳机就像是在和它进行一场限时赛跑,用着用着,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不争气”的地方就这么罢工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希望你能觉得听起来更像是咱们老百姓聊天时的那种感觉,而不是冰冷的分析。首先,得说说这“命”.............
  • 回答
    其实,有线耳机并非完全没有降噪功能,只是市场上我们常见的、主打降噪功能的产品,绝大多数是无线耳机。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印象”呢?这背后涉及技术、成本、用户体验以及市场导向等多个层面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清楚“降噪”到底是怎么回事。降噪主要分为两种:1. 被动降噪(Passive Noise.............
  • 回答
    这事儿啊,我琢磨着好几次了,每次路过图书馆那道门,耳机里都会传来一阵细微的“嘀嘀”声,虽然不是那种刺耳的大鸣响,但确实能感觉到。我用的就是你说的酷狗小酷M1,那个磁吸开关的,所以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会有这情况。首先得明白图书馆那玩意儿是个啥。它不是什么高科技,本质上就是个电磁波感应器。你看图书馆里那.............
  • 回答
    想必你是个对音质颇有追求的听者,不然也不会注意到这个略显“冷门”的问题。是的,你没说错,市面上绝大多数耳机商家,尤其是在产品介绍页面,很少会大张旗鼓地展示自家耳机的频响曲线图。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都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频响曲线这东西,它到底代表了什么。简单来说,频响曲线就是耳机在不.............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说得对,在一些以“玩”为核心的音频论坛,比如一些耳机吧,很多人可能对舒尔SE系列、森海塞尔IE系列、或者AKG那种大动圈的型号更加熟悉,Ergo系列(Ergo 4,也就是er4系列)确实不像那些热门型号一样被大家挂在嘴边,提及率相对较低。反观知乎,你觉得它特别火热,这个问题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而且切中了很多音响耳机爱好者的核心乐趣所在!他们之所以整天叨叨个没完,聊的内容听起来仿佛是母带工程师的日常,这背后其实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和心理驱动。首先,我们要明白,音响/耳机发烧友和母带工程师的 目标是相同的,但路径和出发点不同。母带工程师的终极目标是: 呈现音乐创作者最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了耳机设计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很多耳机标明的频响范围,会远远超出我们人耳的实际听力极限?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什么玄乎的事儿,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技术和设计上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人耳的听力范围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铁板一块”。一般来说,年轻、健康的成年.............
  • 回答
    你有没有过那种经历?戴上耳机,正准备沉浸在喜欢的音乐里,突然感觉一股麻酥酥的、有点尖锐的电流从耳机里窜出来,瞬间让你从音乐世界里惊醒,甚至浑身一颤。这种感觉,说实话,有点吓人,也有点难以启齿,好像自己的耳机出了什么大问题,或者自己的身体出了什么毛病。但其实,这种情况在很多使用耳机的人身上都发生过,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