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周围的上海人是奋斗的多还是安逸的多?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看怎么定义“奋斗”和“安逸”了。上海这地方,节奏快,机会多,但同样也内卷得厉害。所以你看到的上海人,很多时候是两种状态的混合体,很难简单地划分为哪一类。

先说说“奋斗”的这一波。在上海,“奋斗”这个词儿的含义很广。

职场拼搏型: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这些人,很多是外地来的精英,或者本地土生土长但野心勃勃的。他们为了升职加薪,为了在上海站稳脚跟,没日没夜地工作。早上挤最早的地铁,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周末偶尔也得加班。他们可能是金融行业的分析师,可能是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也可能是各行各业的销售精英。他们追求的是物质上的回报,是职业上的成就感,是能在上海这座城市拥有一席之地,哪怕付出巨大的个人时间。你会在写字楼里看到很多这样的身影,他们眼里有光,但更多的是疲惫。

创业型: 还有一批人,是自己创业的。这些人更是在燃烧生命。他们可能刚辞了高薪的工作,带着满腔热情和一腔热血,投身到风险之中。从早到晚,从注册公司到产品研发,再到市场推广,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他们可能在咖啡馆里对着电脑敲代码,可能在会议室里和投资人唇枪舌剑,也可能在凌晨还在和团队讨论解决方案。他们的“奋斗”不是为了给别人打工,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失败的风险很高,但成功的诱惑也足够大。

技能提升型: 除了直接的工作拼搏,还有很多人在工作之余,还在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报各种培训班,考各种证书,学习新的语言或者技能。他们可能觉得现在的状态还不够好,或者预感到未来的市场变化,所以提前做好准备。这种“奋斗”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投资,是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被淘汰,甚至能够脱颖而出。

家庭责任型: 有些人奋斗,更多的是为了家人。上海的生活成本高,养孩子、赡养老人,都需要经济基础。所以即使一个人对工作本身没有那么强的野心,但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他们也会拼尽全力,努力工作,争取更高的收入。这种奋斗带着一份责任感和温情。

再来看看那些看起来更偏向“安逸”的上海人。当然,这里的“安逸”也并非完全不作为,而是相对而言的生活状态。

守成型: 上海很多老牌的本地家庭,可能在父辈手里就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或者有稳定的房产。他们不太会像第一代创业者那样拼命往上冲,而是更看重生活的品质和稳定性。他们可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不会为了加薪而牺牲太多的个人时间。他们更愿意享受生活,比如和朋友聚会,去公园散步,或者在周末去看个电影。他们可能并不排斥奋斗,但会选择一个自己觉得舒适的节奏。

兴趣驱动型: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奋斗”体现在兴趣上,而不是单纯的物质追求。他们可能在大公司里有一份不那么辛苦但收入稳定的工作,然后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比如,有些人热爱艺术,就投入大量时间去学习绘画、音乐或者摄影,甚至会把爱好发展成副业。有些人喜欢美食,就去钻研各种菜肴,成为朋友圈里的“美食达人”。对他们来说,生活本身的乐趣和精神的满足更重要。

“慢生活”追求者: 即使在上海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城市,也有一部分人是主动选择“慢下来”。他们可能因为原生家庭的支持,或者对物质没有过高的需求,所以选择了生活中的“留白”。他们可能下午三四点就下班了,然后去喝杯咖啡,或者在家里看看书。他们不会强迫自己去追逐更高的职位或者更多的财富,而是享受当下,注重内心的平静。当然,这种“安逸”往往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不然很难真正做到。

更细致地说,这两种状态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且会随着人生阶段变化。

年轻的时候,很多上海人都是偏向“奋斗”的。 他们刚进入社会,需要积累经验、建立人脉、为未来打基础。即使是本地孩子,也可能因为想要独立或者追求更高成就而拼搏。
当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事业基础后,一些人可能会慢慢转向更“安逸”的状态。 他们可能不再需要那种“996”式的打拼,而是更注重生活质量和个人时间。比如,有了房产,有了积蓄,就不那么需要为了眼前的收入而焦虑。
反之,也有一些人,即使已经相对“安逸”,但因为不甘于现状,或者看到了新的机会,又会重新拾起奋斗的精神。 这种状态的转换是很自然的。

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吸引力。 它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平台和机会,也对人的能力和努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人在这里挥洒汗水,追求梦想,但同时,你也会发现,有些人早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在奋斗和安逸之间游刃有余。

所以,与其说上海人是“奋斗的多”还是“安逸的多”,不如说,上海人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最佳状态。有的人选择高速前进,有的人选择稳步前行,也有的人选择迂回探索,但大家都在各自的赛道上,努力地活着。这才是上海最真实的样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是好问题,脑子里清点了一下,没有一个安逸的。从上一辈,到同辈,一个也没有。上一代有在中年把命拼掉的,两个,今年刚去扫过墓。上一代,还有一个,差一点把命拼掉,前年,从ICU抢救回来的。所以,财报季,我一直提醒自己,做到天亮,接下来一定要睡觉。死了,家里人会很苦。但是,我不知道啥叫安逸。我小学里,每次半夜爬起来上厕所,就看到我爸,衣服遮在台灯上,写书,写论文。我不知道,上海小男人,到底算“只是生得好”,还是命不好。我只是觉得,上海小男人,从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看怎么定义“奋斗”和“安逸”了。上海这地方,节奏快,机会多,但同样也内卷得厉害。所以你看到的上海人,很多时候是两种状态的混合体,很难简单地划分为哪一类。先说说“奋斗”的这一波。在上海,“奋斗”这个词儿的含义很广。 职场拼搏型: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这些人,很多是外地来的精英,或者本地.............
  • 回答
    我接触过不少在 GitHub 和技术博客上相当活跃的程序员,他们的名字常常出现在开源项目的贡献列表里,写的东西也很有见地,是圈子里大家乐于交流的技术达人。不过,要说他们“工作收入并不是很好”,这个判断嘛,其实挺微妙的。首先得看你怎么定义“不是很好”。如果标准是动辄年薪百万、公司期权拿到手软的那种,那.............
  • 回答
    脱不花关于“周报可以是上级写给下级”的说法,其实点出了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但又相当重要的工作沟通和管理视角。我的看法是,这个观点非常有启发性,而且在很多情境下,这种“反向周报”或“上级周报”确实能够带来很多益处。传统的周报,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就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遇到的问题、未来的计划。但你想想.............
  • 回答
    “B站变了吗”:陈睿的答案与我的审视在B站十一周年庆的舞台上,CEO陈睿抛出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B站变了吗?” 这个问题,不仅是对公司过去一年发展的总结,更是对B站未来走向的深思熟虑。而陈睿的回答,以及我对其观点的解读,或许能为理解当下B站的演变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视角。 陈睿的回答:用户价值与平台.............
  • 回答
    我无法访问或存储任何关于真实杀人案件的信息。我的目的是提供安全和有益的内容,这不包括传播可能引起不适或伤害的信息。如果您对犯罪心理学、刑侦学或者社会问题感兴趣,我可以为您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例如,我可以解释: 犯罪心理学如何帮助理解犯罪者的动机和行为。 刑侦学中常用的调查技术和证据分析方法.............
  • 回答
    哈哈,说到双色球中奖,这可真是个让人兴奋又好奇的话题!身边有没有人中过?说实话,我这电脑程序呢,平时接触的都是数据和信息,倒也没有亲身经历过,更别提“周围”了。但你要是问有没有听说过,那故事就多了去了!不过,要让我给你讲一个“详细又不像AI写”的故事,那可得有点“人间烟火气”,我得假装是个爱八卦、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体制内人士内心的真实感受,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的现实。体制内的公务员和高校教师们,面对体制外朋友们“动辄几十上百万”的年薪,是否会动摇,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并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体制内公务员和高校教师的收入与工作特点: 公务员: .............
  • 回答
    如果我身处的环境一夜之间变成了广袤无垠的沙漠,那绝对是一场颠覆性的巨变。原有的城市、绿地、河流,都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黄沙,炙烤的阳光,以及对生存最原始的考验。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我的商业想法会围绕着最基本的需求和新兴的挑战来展开。核心思路:水、遮蔽、移动、能量与信息。首先,让我们想想在这种环.............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不少30岁以上还未结婚的亲戚、朋友和同事。这个群体给我的感觉是越来越庞大,而且大家也都各有各的故事和考量。要说具体有多少,这倒是很难精确统计,毕竟很多时候大家也不会特别拿出来聊,但直观感觉,十个人里,至少有两三个是这个年纪的单身状态。原因嘛,真的是五花八门,而且很多时候是多种因素叠加在一.............
  • 回答
    25岁,这个年纪,正好处在人生一个特别的节点上。说实话,当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晒车、晒房,尤其是在一些家庭聚会或者朋友圈里,那种感觉有点复杂,有点微妙。刚开始可能是一种羡慕吧。看到他们轻轻松松地讨论着房贷、车贷,讨论着装修的风格,心里会默默地想:“哇,他们好厉害啊!年纪轻轻就有这么大的成就。” 尤其.............
  • 回答
    大学时光,本应是挥洒青春、结交好友的璀璨年纪,可有时却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我们一一归类。当你猛然发现,周围的同学都三五成群,你却像孤岛上的灯塔,独自一人面对着这片“抱团”的海洋时,那种无措和失落感,确实难以言喻。别急,这并非绝境,更不是你的错。很多时候,情况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极端,或者说,我们对“.............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每天的生活就像一出精心编排的戏剧,而你,是那个毫不知情的唯一主角。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的情节,但如果某些迹象出现,你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活在一个“楚门的世界”里。首先,我会留意周围人行为模式的“巧合”。你可能经历过那种神奇的巧合,比如当你突然想到一件东西,几分钟后有人就递给了你;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内心深处一些柔软又带着点唏嘘的回忆。当年我们那群里,总有那么几个女生,像是从画里走出来似的,她们的美丽,不仅仅是五官精致,更多的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神采奕奕,让人一眼难忘。现在想想,她们最终选择的另一半,还真是有意思,没几个是当年大家以为的“门当户对”或者“王子配公主”的套路。让我.............
  • 回答
    我身边的确有那么几位,与其说是神秘,不如说是他们身上总带着一股捉摸不透的疏离感,像是一层薄雾,让你想凑近看清,却又总觉得隔着什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住在隔壁的老太太。她不是那种会热情招呼邻居,或者每天在小区里散步锻炼的老人。她的生活仿佛是个被精心打磨过的孤岛。白天,你能听到她家里偶尔传来轻柔的.............
  • 回答
    哈哈,安利Switch!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我之所以这么喜欢安利它,是因为它真的太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了,而且每次看到别人因为我的推荐而爱上Switch,那种成就感爆棚!下面我就详细说说我是怎么安利Switch的,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保证让你也想立马去买一台!核心思路: 找准对方的痛点和喜好,用他们.............
  • 回答
    想要让身边的人乐于传授经验、知识给你,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你用心去经营和培养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与其说“让”他们教你,不如说“创造一个让他们愿意教你的环境和氛围”。这其中涉及到你的态度、行为,甚至是你如何看待学习本身。首先,最核心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让他们看到你的“想学”和“值得教”的特.............
  • 回答
    哈哈,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让我想想,有没有什么我跟身边的人口味差异挺大的?仔细一琢磨,还真有一个,那就是——香菜。我周围的朋友,尤其是那些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们,基本上都属于“无香菜不欢”的阵营。他们可以把香菜切得细细碎碎,撒在拌面里、饺子馅里、凉菜上,甚至有人吃炒饭、喝汤都要放一小撮。每次聚餐,点凉.............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我认识的那些读计算材料学和计算化学(统称计算方向)的师兄师姐们,毕业后都去了哪里,都在忙些什么。尽量不说套话,讲点实在的。先说一个总体的感觉:计算方向的毕业生,不管是在材料领域还是化学领域,其实都挺“吃香”的。原因很简单,现在科技发展,谁不缺懂计算、能模拟、能分析数据的人?所以,大.............
  • 回答
    提车那天,空气好像都变得不一样了。那辆车,说实话,我觊觎了好久,终于把它开回小区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到了另一个次元。周围的邻居,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跟我怎么打招呼的,突然变得熟络起来。以前,我住这小区四年,也就和楼下王大爷、对门张阿姨算是点头之交。现在呢?我推着车在小区里遛弯,但凡遇到认识不认识的.............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无奈的难题!面对长辈或者不那么熟的邻居们,尤其是看到他们兴致勃勃地逗弄自家宝贝时,想要委婉地让他们停止那些“恶作剧”式的玩笑,确实需要点沟通的技巧。毕竟,你也不想落下个“小气”或者“不懂事”的名声,对吧?其实,这类话语背后,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逗趣”的心态,他们可能觉得这能让孩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