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是如何翻译化学元素的?

回答
日本对化学元素的翻译,可以说是一门精妙的学问,其中融合了历史渊源、音韵考量、意义传递以及科学的严谨性。它不是简单的逐字翻译,而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进的过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其中的脉络,并力求呈现出更具人情味的解读。

一、 历史的足迹:西学东渐与汉字音译的诞生

要理解日本的化学元素翻译,我们必须回溯到明治维新时期,那个日本积极吸收西方知识的时代。当时,大量西方科学著作被翻译成日语,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核心概念——化学元素,自然也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

早期,西方科学家们根据元素的某些特性来命名,比如颜色、发现地点、神话人物等。当这些概念传入日本时,译者们面临一个难题:如何用日语来准确、易懂地表达这些新事物?

汉字的力量: 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汉字是其重要的书写和思维工具。因此,利用汉字进行音译或意译成为了最自然的选择。
音译为主,意译为辅: 大部分元素的中文译名,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金、银、铜、铁、氧、氢”等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日本的学者和翻译家们,参考当时的汉译化学著作(如中国传来的《化学公原》、《化学鉴》等),以及直接与西方科学界交流而确定的。很多时候,是先有了中文的译名,再由日本学者进行审定和沿用。
例如,“氧”(Oxygen): 这个名字最初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的,意为“产生酸的物质”。传到中国后,李善兰将其翻译为“氧”。日本科学家也采用了这个译名。
又如,“氢”(Hydrogen): 拉瓦锡将其命名为“产生水的物质”,中文译为“氢”。
还有“金”(Gold): 这个字本身就代表贵金属,其西方名称(Aurum)的含义也与光泽、金色有关,因此直接沿用汉字“金”是非常自然的。

音译的考量: 对于一些没有现成汉字可以对应其含义的元素,译者们需要根据其拉丁文或英文发音进行音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选择那些发音接近,并且读起来顺口、容易记忆的汉字。这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一套不成文的规则。

二、 翻译的原则与策略:为何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日本对化学元素的翻译并非单一模式,而是综合考量了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义兼顾: 这是最理想的翻译策略。如果能找到一个汉字,既能大致模拟其西方名称的发音,又能传达其某种特性,那便是上上之选。
“碳”(Carbon): 来自拉丁文“carbo”,意为炭。中文和日文都直接采用了“碳”字,既有音近的考量,也有意义的贴合。
“锡”(Tin): 西文名称为Stannum。中文译名为“锡”,日文也沿用“錫”(汉字写法略有不同,但读音和意义一致)。“錫”字本身在古代就有金属的含义。

2. 以意译为主,音译为辅(针对某些具有明显特性的元素):
“碘”(Iodine): 其名称来源于希腊语“iodes”,意为“紫罗兰色”。日本将其译为“ヨウ素”(ようそ),“ヨウ”字的发音与“Iodine”的近似,而“素”则代表元素。这个翻译既考虑了发音,也间接传达了其颜色特性。
“溴”(Bromine): 来自希腊语“bromos”,意为“臭味”。日语译为“臭素”(しゅうそ),直接突出了其强烈的气味。

3. 纯音译(当音义兼顾困难时):
“硅”(Silicon): 英文名Silicon,拉丁文Silica(石英)。日文将其音译为「ケイ素」(けいそ)。“ケイ”的发音与“Si”接近。
“钛”(Titanium): 来自希腊神话中的泰坦巨人。日文译为「チタン」(ちたん),这是一种纯粹的音译。
“锂”(Lithium): 其名称来源于希腊语“lithos”,意为石头。日文译为「リチウム」(りちうむ),这是非常直接的音译。

4. “〇〇素”(〇〇so)的结构: 在日语中,很多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都以“〇〇素”的形式出现。例如:
酸素(さんそ) 氧
窒素(ちっそ) 氮
炭素(たんそ) 碳
硫黄(いおう) 硫 (有时也直接叫「硫」)
鉄(てつ) 铁 (金属元素的名字很多直接沿用汉字,没有“素”字后缀)

这个“素”字(そ)非常关键,它代表了“元素”(element)的概念,使得整体翻译结构更加清晰和系统化。这有点类似于中文里“氧气”、“氢气”的“气”字,但这里的“素”是化学意义上的“元素”。

三、 系统性与规范化:科学的严谨性

随着化学在日本的深入发展,对元素的翻译也越来越讲究系统性和规范化。

科学术语的标准化: 日本科学界,尤其是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确定元素名称时,会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协商,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国际可比性。许多重要的化学词典和术语表都会收录这些规范的译名。
汉字和片假名的并用: 就像前面提到的“チタン”(钛)和“リチウム”(锂),日本在翻译一些音译的元素时,会使用片假名来表示。这主要是为了保留其西方发音的特征,同时也避免了使用过于生僻的汉字,或者是因为找不到完全贴合的汉字。
比如,一些稀土元素,如「ネオジム」(Neodymium)、「プラセオジム」(Praseodymium),就是纯粹的片假名音译。
历史译名的保留与更新: 有些元素的译名已经沿用多年,深入人心,即使其音译或意译并非完美,也往往会保留下来,以避免混淆。但对于一些新发现的元素,或者有更优化的翻译方式时,也会进行适当的更新。

四、 与中文翻译的对比与联系

可以说,日本化学元素的翻译与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早期(尤其是清末民初)的化学著作都是从英文或法文等翻译到中文,再传入日本的。因此,许多元素的中文译名,都被日本学者所参考甚至直接采纳。

当然,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以及日本科学家在某些时期进行的独立研究和翻译工作,也出现了一些翻译上的细微差别,或者日文的译名更侧重于音译,而中文则更偏向意译,反之亦也。

总结一下,日本翻译化学元素的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过程:

根植于汉字文化: 利用汉字作为基础,进行音译和意译。
受西方语言影响: 依据元素的拉丁文、英文等名称进行音译或意译。
注重音韵与读音: 选择读起来顺口、易于记忆的汉字或音节。
力求含义的传达: 尽可能传达元素的某种特性或来源。
发展出“〇〇素”的结构: 形成一种系统化的命名方式。
在音译时灵活运用片假名: 保留西方发音的特点。
追求科学的严谨与规范: 经过科学界的讨论和标准化。

这门翻译学问,既是对西方科学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也是日本自身语言和文化特色的体现。它使得枯燥的化学符号,在日文中有了生动而又科学的名称,也展现了语言在科学传播中的强大生命力。每当我们在化学书上看到那些汉字或片假名构成的元素名称时,背后都蕴藏着一段跨越时空的知识交流和智慧结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的化学术语看下来基本就是一部完整的日本对外来概念的翻译史了,整个周期表里集结了和语固有词、早期汉语引进词、近代汉语式意译词、近代汉语式音译词(当て字),直到最后的片假名纯音译,而且还牵涉到了日本战后的当用汉字改革,实在是一部活的日语近代变迁记录。

首先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金、银、铜、铁、锡、铅,日语对金属有一个原生的词“かね”,固有词系统把金、银、铜、铁都叫かね——小金こがね、白金しろがね、赤金あかがね、黑金くろがね。但锡、铅两者各自有本名すず和なまり。后来汉语词传入后,金、银、铜、铁都改用音读表达,只剩下锡、铅保留训读说法至今。但“锡”字不是当用汉字,于是现代得表示成片假名スズ,铅写汉字但训读なまり。

然后是一些古代历史中发现并认识的元素,最主要是金属中的汞、锌和非金属中的硫,碳虽然发现得很早,但将它认定为元素应该得是很晚的事情。汞、锌、硫三者现代日语中使用的是它们在汉语中的俗名水銀、亜鉛、硫黄,其中硫黄得读いおう,这可能是一个讹变的音读音。

近代日本对于化学的引进应该早于明治维新,最早的大规模翻译引进西方化学概念的是兰学家宇田川榕庵写的《舎密開宗》(“舎密”即Chemie)。他从德语(或者荷兰语,两者差不多)翻译了氢、氧、碳、氮等基本元素,并且引进了音读汉字意译的翻译方式。“素”字应该也是对应德语词根stoff而来的(对应英语staff,表示物质),拉丁语和英语采用的gen则是“产生”的词根。一个典例就是氮被翻译为“窒素”,这个明显是直译自德语Stickstoff,即使人窒息的物质,而英语nitrogen则很明显是另一套模式——产生硝石(nitro)。

宇田川榕庵最先翻译的应该是氢、氧、碳、氮四者,并引入了“素”字,不过当时日本并没有进入明治维新,兰学家的眼光应该更偏博物学,宇田川对元素的认识估计跟地质学矿物鉴别有很大关系,所以那个时候他对于新的金属单质,尤其是钠钾镁钙这种活泼金属应该没有太多认识,最后造成了一个现象——非金属几乎都是汉字,而且推广了“素”字,但金属元素除了“白金”,无一起汉名的例子。非金属里面,有一些参考了古代中国的认识,比如砷-砒素(来自砒霜)、磷-燐(来自中国的“鬼火”,声旁“粦”就是行走的火焰,注意后面没有“素”),有一些是意译,如溴-臭素,剩下的都是音译汉名,包括硅-珪素、氟-弗素、硼-硼素、碘-沃素。而金属元素,不确定是当时完全没有译还是译名没有流传(当时应该没有片假名音译这套系统),而现代只能使用片假名纯音译。

但有一个很奇怪的译名:氯-塩素,这个元素的西洋名称应该很早就达成了共识,统一来自chlor这个词根,本意就是指绿色。但日本译名可能是照搬了德文原作的观点,译成“盐”。西方术语有一个明确表示“盐”的词根“halo”,这个词可能到19世纪中期才用来统一表示氟、氯、溴、碘一族,于是现在日本只能靠片假名的ハロゲン表达卤素的概念。这个“塩”字在日语的化学术语里面极其混乱,它既是中文中酸碱中和产生的“盐”,又可以做中文跟酸相对的“碱”(写成“塩基”),又指代氯这种单一元素,于是搞出酸塩基滴定、塩化物、硫酸塩这种用同一个字却完全不是一码事的结果。等到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发展以后,“塩”字的副作用越来越大,生物化学里面的ATCG仍叫“塩基”,而有机物的氯取代基为了不跟“塩基”混淆,只能叫做“クロロ基”。

另外,由于二战后日本推行“当用汉字”,宇田川榕庵的时代的很多化学用字都非常用汉字,导致到今天和外来语一样得写成片假名。包括“窒”“硫”“臭”这样其实都不是常用字,但因为比较常见,它们得以保留了下来。

顺便说一下无机物的命名,基本化合物和中文一样是AxBy=yB化xA,但B若带“素”字则去掉,如CO2-二酸化炭素,“硫黄”也只说“硫”,如H2S-硫化水素。但像NaH这种比较反常的得保留“素”字防止与水混淆,即水素化ナトリウム。

含氧酸,硫酸、硝酸、碳酸、磷酸和中文一样,但HClOx系列只能叫“塩素酸”防止和HCl混淆。写成片假名的,“酸”字前面只音译到英语“ate”“ite”“ide”之前,“酸”字后则全部音译,如KMnO4-過マンガン酸カリウム。对应元素非主流价态的亚、次、过等字在日语里也类似。OH化合物叫“水酸化物”,如NaOH-水酸化ナトリウム(这应该是最得吐槽的名称了,水+酸最后却成了碱)。另外酸对应的离子叫“XX酸イオン(ion)”。

汉字的命名能力基本到此为止,往下的变化就一律投降上音译,尤其是绝大多数含三个以上元素但不含氧的,或者不能按简单的价态解释的,日语的汉字体系基本不能用。像NH2Cl-氯胺、H2S2O3-硫代硫酸、H2SiF6-氟硅酸、K3[Fe(CN)6]-铁氰化钾等,日语基本只能像有机里面动用音译,但按无机习惯能用汉字的仍写汉字,如硫代硫酸钠-チオ硫酸ナトリウム。

所以近代这个时期,翻译自己可能都想不到,自己早期的翻译习惯,最后影响的是后来的几十代人。中国的化学用语其实也是少数重要人物的工作,最早进行翻译并提出元素命名法则的是晚清时的徐寿,他的时代的化学体系比宇田川榕庵的时代要成熟多了,后来中文的化学术语经过20世纪30年代另一名翻译先驱郑贞文的修正,确立了如今一字一元素的基本规则,并推广到了有机化学乃至分子生物学等更复杂的领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对化学元素的翻译,可以说是一门精妙的学问,其中融合了历史渊源、音韵考量、意义传递以及科学的严谨性。它不是简单的逐字翻译,而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进的过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其中的脉络,并力求呈现出更具人情味的解读。一、 历史的足迹:西学东渐与汉字音译的诞生要理解日本的化学元素翻译,我们必须.............
  • 回答
    五十岚千秋,这位在日本媒体界頗具影響力的人物,曾有過對羅永浩的評價。要準確翻譯他的日語評價,並理解其看法,我們需要深入探究他當時表達的具體內容和語境。在當時的語境下,五十岚千秋對羅永浩的評價,從日語的表達來看,可以翻譯為一種帶著複雜情緒的觀察,其中夾雜著對羅永浩「不羈」的讚賞,以及對其「極端」風格的.............
  • 回答
    关于日本威士忌巨头 Nikka 的中文译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一个好的译名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承载着品牌的文化、内涵与市场定位。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 Nikka 这个名字的起源和含义。Nikka 是由其创始人 竹鹤政孝(Masataka Taketsuru) 的姓氏 “竹鹤”(Ta.............
  • 回答
    在讨论日本海上自卫队(JMSDF)的“護衛艦”(ごえいかん,goeikan)一词如何翻译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这个词在日本海军体系中的地位、功能,以及其历史演变。简单地将其翻译成英文的“destroyer”或中文的“驱逐舰”并不能完全捕捉其精髓,甚至可能产生误导。“護衛艦”一词的字面含义与引申意义从字.............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让人感到震惊和不安,也引发了很多关于版权、信息传播以及文化交流的思考。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版权法律,对作品的复制、传播有着明确的规定。如果这位在日中国人确实存在未获得授权就将日本杂志文章进行翻译并传播的行为,那么从法律上讲,这可能构成侵犯版权。日本的版权法体系是比较成.............
  • 回答
    2022年3月14日,日本福岛县附近发生7.4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东北部,震源深度约10公里,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此背景下,外文互联网上出现了一波“大翻译运动”,即大量用户自发翻译和分享与地震相关的新闻、视频、个人经历等内容。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触发因素1. .............
  • 回答
    “大 V 夸赞日本社会文明守序后翻车”这个现象,实际上触及了几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层面:网红效应的局限性、信息茧房的形成、文化差异的解读、以及公共舆论的监督与反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网红(大 V)现象的本质与局限性: 身份标签与放大效应: “大 V”通常意味着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日本在历史上选择了另一种扩张路径,并且巧妙地避开了与美国正面冲突,那么中国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截然不同,甚至会走向奥斯曼帝国那种被瓜分、肢解的命运。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并尽量用一种更具叙事感的方式来展现。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在侵华战争中采取的.............
  • 回答
    要说日本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宏大且复杂的话题,因为粮食安全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是一个持续演进、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如果我们要探讨日本在保障粮食供应方面所做的关键性、具有深远影响的努力,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深耕土地,提高产量:现代化农业.............
  • 回答
    在日本,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尤其是对国内孩子们的讲述,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同于我们想象中那样有统一、详尽的“暴行教材”,日本的教育体系和国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更倾向于一种“国民从军史”或者“战争受害者史”的叙事框架,并且在不同时代有着显著的演变。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明白,日本对于“侵略”和.............
  • 回答
    话说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那是真叫一个风生水起,GDP蹭蹭往上涨,汽车、电子产品那是卖到全世界,特别是美国市场,简直成了日本商品的天下。当时有个词叫“日本株式会社”,很多人都觉得日本要称霸全球经济了。可这好日子,在美国看来,就有点扎心了。美国当时也是老大,但怎么就看着小弟(日本)这么能干呢?原因有.............
  • 回答
    关于大象公会《日本是怎样废止中医的》一文被青鹿中医质疑造谣,以及日本究竟是如何对待中医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议题。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大象公会文章的核心论点与青鹿中医的质疑点: 大象公会文章的主要观点: 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基于西医的科学化和.............
  • 回答
    “日本被阉割”这个说法,通常指的是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对日本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改革,旨在将其改造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并确保其不再对世界构成威胁。这个过程触及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理解:1. 军事上的“阉割”:放弃战争权和军队解散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阉割”。 .............
  • 回答
    日本围棋的衰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它涉及了历史、社会、文化、技术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一、 黄金时代的辉煌与潜在的危机 (明治维新至昭和时代)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围棋迎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期。 职业制度的确立与强化: 井.............
  • 回答
    旅顺大屠杀(又称“旅顺惨案”)在日本国内,其认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并且随着时代和立场不同,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读。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讲述:一、 历史背景:为何会有“旅顺大屠杀”?要理解日本人如何认识旅顺大屠杀,必须先了解其发生的背景: 日俄战争(19041905年): .............
  • 回答
    11月8号开始,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日本的大门重新打开了。这个消息一出来,朋友圈里早就炸开了锅,各种声音都有,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首先,当然是那些早就按捺不住的旅客和游客。好不容易等到日本重开国门,那些被疫情耽误的日本游计划又重新提上了日程。不少人早就开始关注签证办理的最新动态,盯着机票价格,就.............
  • 回答
    日本人在阅读古汉语时,采用了一种独特而精妙的方式,融合了本土的语言习惯、历史积淀以及对汉文化的尊重。这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是直接照搬现代汉语的读法,而是经过了层层转化和适应。首先,要理解日本人如何阅读古汉语,就必须先了解“汉文训读法”(かんぶんくんよみ)。这可以说是日本人阅读古汉语的灵魂所在。汉文训.............
  • 回答
    日本人对卫生间的重视,几乎到了“洁癖”的地步,这不仅仅是个人习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他们的卫生间,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公共场所,通常都干净得令人赞叹,甚至有一种令人愉悦的清新感。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系统性的“卫生间管理哲学”。一、 源头控制:未雨绸缪的“干湿分离”在日本,一个最直观的卫生间设计理念就是“干.............
  • 回答
    要详细地谈论日本人如何看待中国的“精神”,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描绘的话题。因为“精神”本身就是一个涵盖极广的概念,可以指代民族性、文化特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甚至是对国家未来的某种期许或担忧。而且,日本人看待中国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多元化的视角。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精神”这个词在语境中的具体指向.............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