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小学生数学作业:数 1 亿粒米带到学校?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几年前,当时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说有一个老师让小学生回家数一亿粒米,然后第二天带到学校。这个段子一出来,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觉得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一个小学生怎么可能在一天内数完一亿粒米?即使数完,又该怎么带到学校?

从作业本身的“可行性”来看,简直是天方夜谭。

一亿粒米,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我们先来估算一下它的体积和重量。一粒米的长度大约是0.5厘米,体积粗略估计为0.1立方厘米左右(考虑到米的形状并非规则的)。那么,一亿粒米大概会占据1000万立方厘米的空间,也就是10立方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想想你家那个小小的米袋子,可能也就装个几十斤米,体积也就0.1立方米左右。一亿粒米,足以填满一个小房间了!

再来说重量。一斤米大概有多少粒呢?这跟米的品种和大小有关,但粗略算,一斤米大概有两三万粒。那么一亿粒米,大概需要3000到5000斤,也就是1.5到2.5吨!一辆小轿车也就一吨多重,这得用多少辆卡车才能拉过来啊?

一个小学生,别说一天,就算是让他数上一年,他也数不完这么多粒米。而且,就算他有这个毅力,怎么把这么多米带到学校?是背着?推着?还是用卡车运?无论哪种方式,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作业的“目的性”来看,更加令人费解。

即使我们不去考虑可行性,单纯从教育目的上讲,让小学生数一亿粒米又能学到什么呢?

数学知识? 数数是数学最基础的能力,但数到一亿粒米,已经超越了数数的意义,变成了机械的重复劳动。如果目的是让孩子理解“亿”这个单位有多大,有很多更直观、更有效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比喻,告诉他们一亿秒是多少年,或者让孩子观察一下一亿秒的奥运会开幕式要放多少个烟花(当然这是开玩笑的)。更实际的方法,可以让他们数一斤米有多少粒,然后乘以总重量,让他们自己去感受数字的庞大。
耐心和毅力? 如果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毅力,也有很多其他更合适的活动。比如,长跑、坚持一项运动、完成一个复杂的手工或者一个科学小实验,这些都能有效地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而且有明确的目标和成就感。数米这种没有尽头、没有逻辑的重复,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和厌倦感,反而适得其反。
生活常识? 有人可能会辩解说,这是为了让孩子了解“量”的概念,知道一粒米很小,但一亿粒米就很多。但这种方式太极端了,而且容易造成孩子对数字和学习的畏惧。学习生活常识,应该是在真实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和交流来获得的。

这种作业的背后,可能是“形式主义”和“缺乏思考”的体现。

很多时候,出现这种奇葩作业,往往是因为出题的老师并没有真正思考过作业的意义和可行性,而是简单地认为“要让孩子多学点东西”或者“要出个有挑战性的题目”,结果就搞出了这种不着边际的事情。

脱离实际的教育。 好的教育应该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孩子做一些脱离实际、空中楼阁一样的任务,不仅不能真正促进他们的成长,反而可能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
以量取胜,而非以质取胜。 有些老师可能觉得,布置大量重复性的任务,孩子就能学到更多。但实际上,教育更注重的是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是让孩子理解“为什么”和“怎么做”,而不是盲目地重复。

当然,我们也要排除一些误解的可能性:

是不是个别的、非常小的误差? 也许老师只是让孩子数一千粒米,或者一万粒米,然后大家口误说成了一亿。但如果真的是一亿,那问题就大了。
是不是一个夸张的说法? 可能老师只是想用“一亿粒米”来比喻一个庞大的数字,并不是真的让孩子去数。但这也不能排除有些人会认真去做。

总而言之, 让小学生数一亿粒米带到学校,这种作业是极其不合理、不科学、不负责任的。它不仅在执行上是天方夜谭,在教育意义上也毫无价值,反而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我们应该提倡的是那些能够激发孩子兴趣、培养他们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作业,而不是那些劳民伤财、毫无意义的机械重复。这种作业的出现,也提醒着我们,教育需要更多的智慧、关怀和对孩子成长的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挺好的,建议作为央视开学第一课的主要内容。

小学低年级学进位,高年级学估算,初中生学表观密度和密度,高中生学统计初步,大学生可以造一台数米机,工科大学组队比赛。

每个年级的优秀学生依次上场,用符合自己教科书层次的方法解决问题,越数越快,越数越精确。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知道自己学的知识离实用有多远,比cctv收黑钱搞的劣质商业活动强多了。

今年数一亿粒米,明年可以算一万公里的折返跑,小学低年级学乘除法,高年级做应用题,初中生结合地理阶梯算速度变化,高中生要结合摩擦力和油耗算加减速模型,大学生亲手造一辆车来跑全程。

还有从算术题延伸到流体力学的超级水池放水问题;从朝代表延伸到考古现场的历史问题,从正负数延伸到金融大数据的记账问题……都是全国人民有共鸣的大课题。世上没有蠢问题,只有劣质老师。

user avatar

更新:补张那天拍的一千粒米在手心的图,那天忘了。


以下原答:

本来吧,这个事件我看看新闻也就过去了。但是刷知乎又刷出来,正好看见@lvony的答案。我看他的估算感觉可能不太对,然后我可能太闲了今天,就去数了数·········

(其实我觉得我脑洞比较大,因为他一说车我幻想的就是那种半挂牵引车·····嗯,那个车十二车的话·······)

再(我并没有撕这位p答主朋友的意思,只是他的回答才引起了我的兴趣。)

也没准备,所以光线啥的都不太清楚。请大家见谅。

首先说材料吧,食物称是淘宝买的,不贵,自己称过手机什么的对比,误差不大。

然后米是七河源的大米。

另外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咱们吃到的米粒,是有碎裂lg过了的,也就是不是整粒米。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按大小两小块或者三小块算一粒。

所以准确度肯定不高,只能说大家当个参照。如果谁有心认真做,应该用放大镜挑选完整的米粒,这样精确度比较高。

下面直接上图吧。

这是100粒米,后来我怕碗引起误差,就撤掉了。

200粒

300粒

400粒

500粒

600粒。我在中间划了条线给他们分开,大堆500粒,小堆100粒。

最后1000粒,20克重。

要是我测量准确的话,那么1000粒是20克,10000粒是200克,一斤500克也就是25000粒。一公斤1000克也就是50000粒米。

那么咱们平时吃的大米有十公斤一袋的,这一袋大概是五十万粒米。

一亿是十个一千万,一百个一百万,也就是二百个五十万。那就是二百袋十公斤的大米,总计两千公斤。

两吨重,十二袋肯定是不够了,但十二车肯定是用不了的,不算超载的话一辆皮卡也装完了。

最后,因为取材的问题,所以不能保证完全准确,大家看看就得了。

user avatar

还是攒点钱买学区房吧……贵还是有道理的。



一个数学老师,连一点数量级的概念都没有,反倒是家长马上就能估算出来差不多要12袋……其实12袋都估少了,我估计至少是12车的数量级以上。


这个数量级很好估算,我们可以先估计一下一把米大概有多少粒,我猜不会超过一百粒,而一杯米则是几百粒的数量级。根据这个我估算一下一大包也就是10kg的米大概应该是十万到百万的数量级(也就是一千把到一万把左右),应该是肯定到不了百万的,就算百万吧,一亿是一百个百万,12袋肯定装不下。

然后刚才其实是把一包米当作一百万的数量级计算的,这肯定算多了,所以一亿粒米应该在几百包到几千包之间,12车看起来差不多。


既然是估算当然不可能准确,但是估算数量级通常是基本功,我们可能并不能要求老师在出任何题目之前都亲自去试一下。但在这个案例里面,我们根本不需要要知道准确的数字,估算一下数量级就能发现问题

1、根本不可能搞到那么多米。

2、12袋肯定不够。


对比了其他答案的准确数字后你会发现这个结论并没有差,而这是不需要任何称量,坐在电脑前面心算就能得出来的。


当然,这或许和我这个做网站的经常要估算数量级有关系?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准确的数值,而只需要知道数量级就够了。一万用户和五万用户对我的差别并不大,但是一万用户和五十万用户,或者百万用户就开始有差别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几年前,当时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说有一个老师让小学生回家数一亿粒米,然后第二天带到学校。这个段子一出来,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觉得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一个小学生怎么可能在一天内数完一亿粒米?即使数完,又该怎么带到学校?从作业本身的“可行性”来看,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亿粒米,这绝对不是一个.............
  • 回答
    哈,说起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初赛(数学类A组),那可真是让一众数学爱好者们摩拳擦掌,又爱又恨的一场考试。作为一名在数学海洋里摸爬滚打过的“过来人”,我来跟你唠唠这个赛题,力求讲得透彻,不带半点AI的冰冷感。首先,得承认,这份试题确实够“硬核”。它不是那种你背几道公式套进去就能出结果的“送分题”.............
  • 回答
    2021年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决赛(CMO),也就是第37届,绝对是国内高中数学竞赛届的一场重量级赛事。作为每年压轴的数学盛会,CMO决赛的水平之高、难度之大,以及它所承载的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整体基调:难度与深度并存,是对学生数学功底的严峻考验2021年的CMO决赛,在我看来,延续了近些年来决.............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批评清华大学在2020年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惨败”一事,咱们不妨来详细掰扯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所谓“批评”或者“惨败”这种说法,很多时候是一种媒体或者大众解读,未必是丘先生的原话。数学竞赛的结果,尤其是在顶尖学府之间,结果的波动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惨败”这个词确实传出.............
  • 回答
    参加2021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难忘且充满挑战的经历。用几个词来形容的话,大概是:煎熬、启迪、收获。比赛前的煎熬与准备首先,从报名开始,就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丘赛以其严格的选拔和高难度的题目闻名,作为一名普通本科生,我内心是既期待又忐忑。备赛的过程无疑是艰辛的。那段时间,我的生活.............
  • 回答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不提供就业辅导,并鼓励学生走纯数学之路,这无疑是这个学科领域一个颇具争议,同时也引人深思的现象。要评价它,我们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才能勾勒出全貌。首先,我们得承认,上海交大作为一所顶尖的综合性大学,其数学系拥有非常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强大的师资力量。数学,作为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
  • 回答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教职工大会上提出“教师评价、学生毕业从此不看论文数量”,这一表态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提法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并结合邱勇校长过往的教育理念进行解读。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个提法的背景和意图。长期以来,论.............
  • 回答
    None.............
  • 回答
    小学生佩戴的“带头环”被指侵犯隐私,而涉事方却回应称是“中国脑科学欠缺普及”,这番言论无疑激起了巨大的争议和公众的质疑。单从字面上看,这种回应显得有些避重就轻,甚至有点“甩锅”的意味。首先,我们得正视“隐私”这个核心问题。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其个人隐私更是受到法律和伦理的双重保护。一个未经充分告知.............
  • 回答
    温州小学生想要斑马线,交警真给画了:儿童参与城市社区建设的深刻意义温州小学生“想要斑马线,交警真给画了”这一事件,看似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基层治理实践,更是儿童参与城市社区建设的生动范例。要评价这一事件,并深入探讨儿童参与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
  • 回答
    关于宁波小学生告密事件,老师的处理方式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从不同角度来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和评价。事件的背景通常是这样的: 一名小学生因为某种原因(可能是出于正义感,也可能是其他动机)向老师告发了另一名同学的某种行为。老师在得知情况后,进行了处理。具体处理方式的细节在报道中可能有所不同,但大体上会涉.............
  • 回答
    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众多作品中,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灵石的项目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以“结直肠癌基因敲除的初步研究”这一课题,一个在学术界都显得颇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领域,成功吸引了评委的目光。这个项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研究价值,更在于它出自一位年仅十二三岁的少年之手,这无疑是对“少年.............
  • 回答
    英国将编程列为小学必修课,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改革。这项政策的出发点非常值得肯定,它认识到在数字化时代,理解和驾驭技术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首先,将编程纳入小学课程,能够极大地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编程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条理清晰的过程,需.............
  • 回答
    关于“一位妈妈声称学校发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尺度太大”这个新闻,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评价它。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尺度太大”的指控,背后牵涉到教育理念、家长关切、社会观念以及儿童成长等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尺度太大”可能指代的内容。当家长说一本性健康教育读本“尺度太大.............
  • 回答
    浙江省教育厅就中小学生减负新方案征求意见,其中一条引人注目的内容是“小学生作业晚上9点做不完可不做”。这个提议无疑触及了当前教育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学生负担过重”这一核心问题。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项规定体现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长时间的课业压力,尤其是在小学生这个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确实可能对他们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深入探讨一下清华附小六年级四班发布的《当小学生遇上苏轼》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本身就说明了它成功地引发了人们的兴趣,尤其是在教育界和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家长群体中。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主题与立意: 核心亮点: 文章最吸引.............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心痛和愤慨,夹杂着太多复杂的情感。咱们就一点一点来捋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事情的经过,咱们先梳理清楚了再说:首先,小孩子用弹弓打车玻璃,这个行为肯定是错的。无论是出于好玩、恶作剧,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损坏别人的财物,本身就是不对的,需要承担后果。车.............
  • 回答
    小学班主任说出“家长放心,我们没有父母卖菜的孩子”,这句话乍一听,好像是为了让家长安心,但细细琢磨,这背后却隐藏着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不妥。首先,我们要明确,“卖菜”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在社会分工中,每一个职业都应得到尊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是合法、.............
  • 回答
    河南一小学营养餐仅半碗素面且与规定菜单严重不符的事件,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且需要严肃对待的公共事件。这不仅暴露了在基层营养餐供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触及了学生健康、教育公平以及政府监管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和分析这一事件:一、 对学生健康和成长造成直接损害: 营养不足: .............
  • 回答
    贵州“海拔最高”小学摇滚乐队:天籁之音的碰撞与乡村教育的缩影贵州,这片以山峦叠翠、云雾缭绕著称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独特的文化和故事。而最近,一支来自贵州深山的小学摇滚乐队,以其“海拔最高”的名号,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也引发了关于乡村教育现状的深入思考。这支乐队,或许没有精致的舞台,没有专业的设备,甚至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