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圣路易斯级巡洋舰(C-20~C-22)?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圣路易斯级巡洋舰(C20~C22)。说实话,这批船是美国海军在20世纪初那一时期,一个挺有意思的尝试,也反映了当时海军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局限。

时代背景:炮舰外交与海军扩张的年代

要评价圣路易斯级,得先看看它诞生的年代。20世纪初,美国正从一个相对孤立的国家向世界强国迈进。海外贸易、殖民地扩张(虽然不是直接殖民,但影响力遍及拉丁美洲和太平洋)、以及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些都对海军提出了新的要求。

“炮舰外交”是那个时期非常流行的概念。这意味着,国家需要在世界各地部署军舰,以保护本国侨民、商业利益,并在必要时展示武力,维护国家尊严和影响力。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美国海军的舰艇是常客,扮演着“看家护院”的角色。

圣路易斯级的定位:次级巡洋舰的尴尬

圣路易斯级巡洋舰,按当时美国海军的分类,属于“二等巡洋舰”或“巡洋舰”,但很多人更倾向于将其归类为“炮艇”或者“侦察巡洋舰”。它的设计和任务定位,注定了它不会是主力舰队的尖刀,而更多地承担着辅助性的任务。

任务范围: 它们主要被设计用于海外巡航、炮舰外交、保护贸易航线、执行侦察任务,以及在战争初期作为舰队的屏障或支援单位。它们不需要像无畏舰那样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也不需要像早期装甲巡洋舰那样承担舰队前卫的重任。
设计理念: 整体来说,圣路易斯级的设计是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追求的是一定的续航能力、足够的影响力展示(即足够大的船体和舰炮),以及相对较低的建造和维护成本。它们没有追求最高的速度,也没有装备当时最顶级的重型火炮。

详细解读圣路易斯级的特点(C20, C21, C22):

这三艘船(USS St. Louis (C20), USS Milwaukee (C21), USS Rochester (C22))在设计上非常相似,主要的区别可能在于建造过程中一些细微的改进或者装备的调整。

尺寸与吨位: 它们大约是42004300吨的标准排水量,长度约115米。这个尺寸在当时属于中等规模,足以让它们在海外港口显得气派,但又不像大型巡洋舰那样维护成本高昂。
动力系统: 采用的是蒸汽机,驱动螺旋桨。最高航速大概在22节左右。这个速度在当时不算慢,可以满足其巡航和侦察任务的需求,但与主力舰相比,确实有差距。
武器装备: 这是它们的一个关键特点。
主炮: 通常装备有4门6英寸(152毫米)的舰炮,分布在舰体两侧。6英寸炮在当时是轻巡洋舰和一些二等巡洋舰的标准配置,对于对付当时可能遇到的武装商船、小型巡逻艇,或者在陆地支援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但面对更大型的战列舰或装甲巡洋舰,火力就显得不足了。
副炮/防空炮: 此外,还有若干2磅(47毫米)或6磅(57毫米)的小口径速射炮,用于近距离防御或者反鱼雷艇。随着飞机的出现,后期可能会加装一些防空武器。
鱼雷: 它们也装备了鱼雷发射管,作为一种攻击手段。
装甲防护: 圣路易斯级的装甲防护是比较薄弱的。它们主要装备有装甲甲板,用于防御来自上方的炮弹和航空炸弹。舰体侧面的装甲相对较少,不足以抵御大型舰炮的直接命中。这再次体现了它们不是设计来与主力舰队硬碰硬的。
续航能力: 考虑到它们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海外巡航,续航能力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它们的燃煤量和蒸汽机的效率,能够支持它们在远离本土的海域进行活动。

优点与局限:

优点:
成本效益: 相对于大型巡洋舰或战列舰,它们的建造和维护成本更低,能够让美国海军在有限的预算内,在世界各地维持一个更广泛的存在。
多用途性: 它们可以执行多种任务,从侦察到炮舰外交,再到在战争初期提供支援。
可部署性: 相对较小的尺寸和适中的航速,使得它们在各种港口都相对容易进出,适应性更强。
局限:
火力不足: 面对更先进、更大型的敌舰时,6英寸炮的火力显然不够。
防护薄弱: 容易在与重型火炮的交锋中受到重创。
速度相对慢: 在需要高速侦察或追击时,可能略显力不从心。
技术过时快: 随着海军技术(特别是战列舰、装甲巡洋舰,以及后来巡洋舰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们很快就显得有些落伍。

服役生涯与评价:

圣路易斯级在服役期间,主要在美国大西洋舰队、太平洋舰队以及一些海外巡航任务中发挥作用。它们参与过不少“炮舰外交”的场合,也见证了美国海军从一支区域性力量向世界性力量转变的初期阶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们也曾担负过护航、巡逻等任务,虽然它们不是主力,但也在战争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总体来说,评价圣路易斯级,不能用现代海军的标准,也不能用同期英国或德国的先进巡洋舰来衡量。它们更像是那个时代特定需求下的产物。你可以把它们看作是美国海军在走向强大过程中,一个“练手”的作品,是那个时代海军舰艇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们完成了自己被赋予的任务,虽然性能算不上出类拔萃,但在那个年代,它们是美国海军“走向世界”的有力工具之一。

用一个不太贴切但能说明问题的比喻,它们就像是那个时代某个品牌的“入门级”SUV,虽然不像旗舰车型那么豪华和强大,但足够满足日常需求,而且价格更亲民,能让你去到更多地方。

希望这样的评价对你有帮助,尽量避免了生硬的AI腔调,希望能传递出一些更实在的感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圣路易斯级很好地展示了在一个基础设计上不适当地连续加码可能造成的后果——简单来说就是不上不下。9700吨的设计正常排水量,够得上一等巡洋舰标准(尽管不是一线水平),足以有一个平衡的设计,抑或单方面足够突出的设计,但圣路易斯级哪个都不是:这是个平庸的设计,与平衡只差一个字,意味着全方面的弱。

之前写过奥林匹亚号的设计发展过程,所以可以省去很多背景介绍:

如何评价奥林匹亚号防护巡洋舰(C-6)?

(这是要诱导我把美国海军的早期巡洋舰全都写一遍么,我可没这个闲心)

进入1890年代以来,美国海军(信了马汉的邪)完全转变了建设重心,开始打造一支庞大的战列舰队。这使其本来走入快车道的巡洋舰发展一下子又几乎停滞,1890年代建成的主要巡洋舰,像是纽约号、布鲁克林号、哥伦比亚号、明尼阿波利斯号与奥林匹亚号都是1880年代建设计划的遗留,除此之外就只有两艘不到四千吨的新奥尔良级。

美西战争的一个主要教训就是美国海军缺乏巡洋舰,无论是大型、中型还是小型,哪个级别都缺。美西战争的收益——远东与加勒比海域——也带来了新的防务需求。时任海军部长约翰·戴维斯·朗(John Davis Long)据此在1898年11月提出了新的造舰计划要求:在已经授权建造的12艘战列舰的基础上,需要另增3艘战列舰;同时需要3艘新型1.2万吨装甲巡洋舰(后来的宾夕法尼亚级),3艘6000吨防护巡洋舰以及6艘2500吨巡洋舰。6000吨级防护巡洋舰当时被称为“改进型奥林匹亚”,这是圣路易斯的直接起源。

除了6000吨防护巡洋舰之外,其余战舰都被批准了。这倒不是说对前者的概念有什么争议,只是因为在价格合同方面有些规定得不到满足,很美国式的原因。到1899年,海军部长朗继续要求新防护巡洋舰,这一次没什么问题了,于是进入设计阶段(美国当时的做法是,在公开投标之前不得进行详细的舰体设计,而前者又需要国会批准)。

选择奥林匹亚号作为母型大概是因为她在美西战争中表现很好,尽管这个“表现好”颇有猴子称大王之感;适中的体量或许也是原因之一,账单上会比较好看,“改进型哥伦比亚/明尼阿波利斯”大概就不会有同样的效果。1899年的第一个方案指标上基本是奥林匹亚号的直接延续:20节航速,2门8英寸主炮(当然是45倍径新炮),10门6英寸或14门5英寸副炮,3,25-4英寸防护甲板。在1899年拿出这样的设计只能说是脑子坏了,美国人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用正在为俄国建造的瓦良格号作为比较对象,这艘防护巡洋舰排水量6500吨,设计航速达23节。于是到了1899年11月,朗提交的正式造舰要求中,老老实实地把新巡洋舰排水量改为8000吨——呵,从一开始就定为“改进型哥伦比亚”不就好了么?

到1900年7月,商定的初步特征显示,新舰排水量8500吨,载煤1500吨,航速22-23节,防护甲板水平段2英寸,倾斜段5英寸,火力为12门(后来改为14门)6英寸炮。原本的2门8英寸炮被6英寸炮替换,同大幅度上涨的吨位一起换取更高的航速。应该说,直到此时美国海军仍未弄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如果是一艘强化的二等巡洋舰(如瓦良格那样),那么厚重到可以抵御重炮射击的防护甲板是完全不必要的,可以拿来换取更关键的指标;但若是对抗重型装甲舰,除了防护甲板之外的一切要素都是不合格的,8英寸炮被放弃进一步地断绝了这方面的可能性。

很快,7月16日的一个更进一步的设计开始进一步膨胀,变更为装甲巡洋舰构型,多出了4英寸的侧舷装甲带。防护甲板被削薄,但初步计算的吨位仍然增加到了9500吨。吨位上涨的趋势似乎是不可遏止的,于是航速被削减,不过随后又通过削减装甲带长度与削减试航时的载煤量做了些弥补。首席建造师Philip Hichborn很讨厌这样的变更,他倾向于高速防护巡洋舰构型并拿出了相应设计;建造委员会内部也有一些反对声音,认为这样的设计比布鲁克林号还大,但根本不足以与之对抗,又难以追赶高速邮轮(战时可能被改为辅助巡洋舰)。

但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装甲巡洋舰构型,基于美西战争的经验,特别是西班牙巡洋舰被痛揍的经验。也有人搬出英国人的实验证明水线免疫高爆弹打击的必要性(但我还真不知道他们说的是哪次实验;另外这明明已经是将近十年前就有的结论了)。新巡洋舰就这样定稿:9700吨设计排水量,14门6英寸炮,21000马力22节。由于原设计是防护巡洋舰,所以她们使用的是常规巡洋舰的编号C-20~C-22,而非装甲巡洋舰的ACR编号;也因为其只有4英寸的装甲带,美国海军将其称为“semi-armored cruiser”。其地位也并没有因装甲带而获得实质性上升,侧面印证这一点的是其桅杆,美国主力舰后来都更换了笼式桅,被称为BIG TEN的装甲巡洋舰们也不例外,但圣路易斯级一直保持着旧形式的桅杆。下图是一战结束后的查尔斯顿号:

从时间、吨位与主要配置来看,最适合与查尔斯顿级对比的是英国的蒙默斯级(Monmouth-class)装甲巡洋舰。蒙默斯级首舰开工于1899年,比圣路易斯级还要早两年;设计排水量9800吨,只比后者大一百吨;主炮同样是14门6英寸,装甲带也同样是4英寸。所以接下来主要在二者之间进行比较。我向来对蒙默斯级没一句好话,但与真正平庸的设计一比,还是能获得相当的优越感。

1、舰型、航行能力

借战舰世界的一张图,注意图中的圣路易斯级舯部的6英寸炮已经被拆除,这似乎是一战时的状态。

圣路易斯级是典型的美式平甲板布局,只有两层甲板的干舷,与奥林匹亚级一致,但从设计过程来看应该是从宾夕法尼亚级而来。这会对其航行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水线长424英尺,宽66英尺,吃水22.5英尺,线型短肥,方形系数不低,动力表现显著弱于蒙默斯级。其设计功率21000马力,航速22节,但在试航中输出了24166马力的情况下也只跑到了22.22节。

蒙默斯级如下图:

典型的英国一等装甲巡洋舰的长艏楼布局,带来良好的抗浪性与内部空间。其水线长455英尺,宽68英寸,吃水25英尺,整体颇为瘦长,方形系数也很小,设计功率22000马力,航速23节,试航中在输出22700马力的情况下达到了23.6节。

燃煤舰时代的航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加煤的速度,加煤越快爆发航速也就越高;爆发式的加煤本身不可持续,自然需要轮班。同时在战斗中需要最高的火炮射速,特别是纯人力化的6英寸速射炮,这也需要额外的人力。英国一等巡洋舰的设计原则是确保动力舱人员最大规模三班轮换所需的人员数量;全速交战时,第三班人员会被派去辅助炮组操作以及提供弹药,那么动力舱人员只剩下两班,最多维持8小时,这也是试航内容中8小时全速这一项的含义所在。若想更长时间地交战,就需要降低速度,让更少的人员形成完整的三班轮换。试航内容中30小时全速这一项即对应这种情况,这一航速一般被称为持续航速或外海航速(seaspeed)。

这里就涉及到了圣路易斯级的一个相当致命的问题,即持续全速太低。

蒙默斯级的长艏楼布局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其额定舰员人数为678人,如前所述,这对应最大规模三班轮换所需的人力。相比之下,圣路易斯级的额定舰员为39名军官+525名士兵,共564人。蒙默斯级艏艉的双联6英寸动力炮塔能够降低所需的人力,圣路易斯级艏艉的纯人力6英寸炮刚好相反;前者的小口径炮也少于后者。换句话说,在总人力远少于蒙默斯级的情况下,圣路易斯级的火力组所需人力还要高于蒙默斯级,这将极大制约其持续航行能力。蒙默斯级的设计外海航速为20.5节,对应16000马力,实际结果则是16500马力21.64节。别忘了圣路易斯级的动力表现更差,持续航速可能仅略高于19节甚至更差,实际上跑不过很多设计航速比她更低的巡洋舰,平甲板布局带来的过低空间浪费了其大功率主机。

2、火力与防护

二者的主要火力都是14门6英寸速射炮。蒙默斯级的布局是艏艉各一座双联炮塔,两舷各两个双层炮廓与一个单层炮廓,其侧舷最大火力为9门;但其炮塔的设计不太好,共鞍布局拖累了射速,实际效果要打个折扣,姑且算作8门。蒙默斯级常被诟病的一点是其下层炮廓太低,有一定上浪时即难以使用,此时侧舷火力将相当于4门6英寸炮。

圣路易斯级艏艉是单管6英寸,这让其侧舷最大火力稍弱,但艏艉炮能不受制约地发挥最大射速,不太影响实际火力效果。其低位置火炮更多,每舷多达4门6英寸,而且其18门3英寸副炮中的12门也都位于相同的低位置(蒙默斯级的12磅副炮位置基本都很高),因上浪损失的火力更多。更要命的一点是,位于艏艉、射界最好的两门6英寸炮是完全无防护的,连炮盾都没有,意味着无法承受任何高烈度交火,就连机枪扫射都能造成很大伤亡。这样一来,其实际火力就非常可怜了。

防护方面,二者都具备4英寸装甲带。圣路易斯级如下图所示:

来自布雷塞年鉴的图,不甚准确但看个大概是够用了。

圣路易斯级的装甲带布置逻辑是这样:在保护水线的装甲带基础上,其中段向上延伸,形成对炮位的保护。其水线段非常窄,只有7.5英尺;但延伸的上装甲带又很宽,达14英尺2英寸。其装甲带在设计过程中被减短,到定稿时主装甲带只有185英尺,上装甲带就更短了。侧舷装甲的材质均为哈维硬化装甲,这种由美国发明的装甲在诞生时领先,但在1896年之后即被KC装甲超过,美国战舰长期只使用哈维装甲,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防护水准。此外,她保留了相当程度的防护巡洋舰的特征,其防护甲板水平段2英寸,倾斜段3英寸,单独拿出来给一艘防护巡洋舰也是足够的,这对其核心防护强度是相当程度的增益。

蒙默斯级如下图所示:

简氏的图同样不准,但细节稍微多一些。

蒙默斯级的主装甲带长度242英尺,高11.5英尺,厚度4英寸,材质为KNC(克虏伯非硬化装甲钢),在当时被认为相当于5英寸哈维装甲,但我个人非常怀疑有没有这样的强度;1902年的测试基本上证明了这一点,4英寸KNC无法防御6英寸穿甲弹,导致德文郡级主装甲带重新加厚至6英寸。舰艏有额外的次级装甲带,2英寸厚,能很好地保护水线形状,不至于遭受高爆弹打击后大幅度减速。炮廓有4英寸装甲,炮塔与炮座则是5英寸。其水平防护继承自德雷克级,在当时颇为反常规,其主甲板(连接装甲带上缘的那层甲板)更厚,有1.25英寸,下甲板(即防护甲板)反而只有0.75英寸。这一布局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较远距离交战的需要,在巡洋舰交战中很容易出现,能更好地保护储备浮力,但代价是核心防护大幅度削弱。

二者孰优孰劣呢?这就很难说了。比较的核心在于装甲带能否被击穿。圣路易斯级的6英寸50倍径炮初速更高,提供了额外的优势,但没有实质性的差距。考虑到通常的巡洋舰交战姿态(大航向角),4英寸KNC也是足以抵御6英寸穿甲弹的。在4英寸装甲实战中难以被击穿这个大前提下,圣路易斯级厚重的防护甲板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蒙默斯级的优势非常显著。但如果是科罗内尔海战那种平行战列的状况就不好说了,然而圣路易斯级将会更快地损失火力:不仅仅是艏艉主炮会快速损失掉,其主装甲带无论是长度还是占水线的比例都居于劣势,艏艉也没有次级装甲带,意味着储备浮力的损失更快,也就是说下层炮位的高度降低的更快,会带来什么后果就不必多说了。

最终还是要强调,直接交战上的劣势只是圣路易斯级劣势里最不重要的一部分。最核心也最致命的劣势还是在航速上面。蒙默斯级的设计目的并非与敌方大型巡洋舰交战,而是猎杀各种高速二等巡洋舰,比如各种阿姆斯特朗巡洋舰,也包括前面提到过的瓦良格级那样的巡洋舰。这些巡洋舰的设计航速往往能达到23-24节,但受限于干舷(以及干舷带来的人力问题),在长距离持续赛跑中必将居于劣势。而圣路易斯级完全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跑不过二等巡洋舰不说,反倒会被许多一等巡洋舰追上并且按着打。

比如法国的光荣级(Gloire-class),首舰1899年底开工,设计排水量9996吨,2门194mm炮与8门164.7mm速射炮,6英寸主装甲带,炮位也具备完整防护,设计航速21.5节,高干舷:


再比如俄国的巴扬级(Bayan-class),设计排水量7775吨,火力与防护如下图所示,设计航速21节。同样得益于干舷优势,实际作战航速不会逊于圣路易斯级(当然主动追上就没什么可能了)。两门8英寸主炮能提供非常稳定的火力输出,副炮也是一样灌水,核心防护优势显著,整体上势均力敌,视情况稍优(取决于圣路易斯的高处6吋炮位是否被俄国8吋击毁)。但最关键的是,巴扬吨位小了近两千吨:


像是克雷西级、德雷克级、德文郡级之类的英国一等巡洋舰拿来比较都有点欺负人了,也就不多说了。

以圣路易斯级的舰型(特别是干舷)来说,20.5节左右的设计航速是比较匹配的,节约下来的吨位可以用来强化火力与防护——得到的结果大致相当于出云级(但这又与宾夕法尼亚级大幅度重合)。天平的另一端当然就是蒙默斯级,专门的海外型巡洋舰,优秀的二等巡洋舰杀手。圣路易斯级的根源问题就在于此,其职能不清不楚,仅限于海外部署而已;在设计阶段起初是朝着类似蒙默斯级的方向优化,但不适宜的加码与最初的舰型限制又使之完全落空。

对于战舰而言,职能定位的清晰与否或许比设计水平的高低更重要,圣路易斯级正是一个绝佳的反面教材。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圣路易斯级巡洋舰(C20~C22)。说实话,这批船是美国海军在20世纪初那一时期,一个挺有意思的尝试,也反映了当时海军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局限。时代背景:炮舰外交与海军扩张的年代要评价圣路易斯级,得先看看它诞生的年代。20世纪初,美国正从一个相对孤立的国家向世界强国迈进。海外贸易、殖民地.............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冲突之一,其规模、持续时间、国际影响和人道主义灾难远超以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1. 历史渊源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
  • 回答
    关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波兰总统对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战机的表态,这一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核心争议1. 乌克兰的军事需求 乌克兰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面临俄罗斯的军事压力,急需先进武器装备以增强防御能力。战机(尤.............
  • 回答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确实对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项目进行了暂停和审查,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从背景、原因、影响及评价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乌冲突的国际影响 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西方国家对俄罗.............
  • 回答
    俄乌冲突中的俄军指挥体系和行动表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战略、指挥结构、后勤保障、情报系统等多个方面。以下从多个角度对俄军指挥进行详细分析: 一、指挥体系结构1. 中央指挥链 俄军的指挥体系以中央军区(俄联邦安全局)和西部军区(负责乌克兰东部战区)为核心,由总参谋部协调。 总参.............
  • 回答
    关于“幻影部队突袭利沃夫”这一假说,目前尚无确凿证据支持其真实性。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分析、情报来源及可能的动机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地理背景1. 利沃夫的战略地位 利沃夫是乌克兰东部的重要城市,位于第聂伯河畔,历史上曾是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苏联的军事重镇。在俄乌战争中,利沃夫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