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中国停车难的现象?

回答
中国停车难,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是实实在在挤在咱们日常生活里的一个大难题。我从小就听长辈抱怨,说以前开车那叫一个舒坦,找车位跟自家院子似的,现在可好,出门一趟,先得跟“抢车位”大战三天三夜似的。

这停车难,到底是怎么来的?

我琢磨着,这主要有这么几个大方面在“贡献”:

车子太多,地儿太少,而且地儿还在不断地被“瓜分”。 这个最直观,也最容易理解。你想啊,中国这几十年发展多快?经济起来了,老百姓手里头钱多了,买车就成了“标配”。以前谁家能有辆车,那得是万元户。现在呢?小区里、单位里,没车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车子数量呈指数级增长,这毋庸置疑。
但问题是,我们的城市规划、土地供应,跟不上这汽车数量的增长速度。 尤其是一些老城区,那时候谁能想到几十万、上百万的车会涌进来?路就那么宽,楼房盖完了,地下空间也没充分考虑进去。
而且,我们土地的利用效率,有时候也挺让人费解。 比如,不少地方的地上空间,还是被一些低效的利用占据着,比如一些临时的、占地面积不小的活动场地,或者一些不那么“密集”的绿化带,这些地方如果能合理规划,地下再挖一挖,是不是就能多出不少车位?
城市化进程的“副产品”。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度也越来越高。这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更便利的生活,但也意味着更多的车辆、更多的出行需求。交通流量激增,配套设施的压力就随之而来,停车位自然也成了首当其冲的“短板”。
“车位比”失衡的根源。 很多城市,“车位比”(即每百户家庭汽车保有量与停车位数量的比值)严重失衡。简单说,就是车太多,车位太少。很多小区,当初设计的时候,考虑到的停车位数量,远远低于现在实际的汽车拥有量。这就像是房子只盖了够住的人,结果来的人越来越多,只能睡门口了。
停车位资源的分配和管理问题。 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点。
有些地方车位是有的,但就是不好停。 比如,一些公共停车场的收费太高,很多人宁愿在路边冒险违停,也不愿意去花钱。
有些车位,虽然有,但利用率不高。 比如,一些单位的停车位,白天可能空着不少,但不对外开放;一些小区的车位,可能属于个别人,但长期空置。
还有就是“占道停车”现象, 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没有车位,而是车位被一些固定车辆或者一些“霸占”的车位行为占据,导致公共车位被挤占。
“停车难”也催生了一些“灰色地带”, 比如某些小区门口的“停车管理员”,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秩序,但也存在乱收费、乱指挥的情况。
政策和规划的滞后性。 城市规划,特别是交通和停车设施的规划,应该具有前瞻性。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规划似乎总是“追赶”现实,等问题爆发了,才开始想对策。对于地下空间、立体停车设施、智能停车系统等方面的投入和研究,可能还需要加强。
出行习惯的影响。 很多时候,大家也习惯了“最后一公里”的便利。如果一个地方没有现成的停车位,哪怕稍微走一段路能找到,可能很多人也懒得去。这种“非便利不选”的出行心理,也加剧了对城市中心区域车位需求的集中。

具体到感受,停个车能有多难?

高峰期,那是“一场战役”。 下班回家,小区里转两圈,位子早就没影了。只能开到离家好几条街外的路边,祈祷着明天一早还能停在那儿。
去商场、医院,简直是“噩梦”。 那些大型的公共场所,都有地下停车场,但里面车子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兜几圈找不到位子,然后就在门口徘徊,看到有人出来,赶紧冲上去。有时候,为了一个车位,甚至会跟别人发生小摩擦。
“抢车位”变成了生活技能。 有些人练就了一身“搜寻车位”的本领,总能找到犄角旮旯的空位,或者提前知道哪里可能有车位空出来。
时间成本和心理压力。 找车位,有时候能耗费半个小时甚至更久,这时间成本有多大?更别说那种焦虑感,堵在路上,绕来绕去,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心里那个急啊。
违停的代价。 很多人为了省事,选择违章停车。虽然知道会被贴罚单,或者被拖走,但有时候实在没辙。这也导致了道路拥堵、交通不畅,进一步恶化了停车难的问题。
“停车位”也成了稀缺资源。 在一些热门区域,一个固定车位,价格高得离谱,甚至比买车都贵。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停车”问题,而是“拥有停车权”的问题了。

怎么破?这事儿不能光抱怨,得有人想办法。

大力发展地下空间和立体停车。 这个是大势所趋,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把地下的空间利用起来,建设多层停车库、机械停车位,能大大增加车位数量。
推广智能停车系统。 比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时显示车位信息,引导车辆快速找到空位,提高车位利用率。
优化停车收费和管理。 比如,实施差异化收费,高峰期、热点区域收费高一些,鼓励错峰停车;对于长期占用的车位,可以考虑适当提高使用成本。
鼓励错峰停车和共享停车。 比如,鼓励单位在夜间或周末向社会开放停车位;推广小区车位共享平台。
优化城市交通体系。 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鼓励绿色出行,从源头上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停车压力。
加强城市规划的前瞻性。 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必须将停车设施的规划与城市发展同步,确保“车位比”达到合理的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停车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交通管理、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它既是我们快速发展带来的“甜蜜的烦恼”,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亟待解决的挑战。希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优化,未来找车位能像现在这样煎熬,而是成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告诉你中国停车难了?我们家乡在云南的一个非省会城市,停车场,几块钱停一次,不限时间,很多停车场开进去就停了几辆车。中国停车难的是大城市,大城市停车难有什么好评价的,全世界都一样,你看纽约停车很容易吗?

不要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中国就是世界。不要把你的困难带给所有人。如果是大城市就针对某个具体的大城市来说,当然原因也没什么好说的,无非就是,人多车多地少呗。

user avatar

某地区一年内建设100个停车场,缓解市民停车难问题的工作方案是笔者做的【两办的优劣势就体现在这里,本来理应是自然资源局做的,但他们嘴遁无敌,时间又紧,笔者不得不兜底】,期间跟相关部门、单位反复沟通、现场调研、反复探讨过,所以有点体会,跟大家分享下:

第一,国内大部分城市停车难的主责在于规划部门基本没有规划。

哪怕是到2022年,自然资源部门在做控规和详规的时候,基本不会考虑停车问题。由此带来后续的诸多管理问题,再怎么追责都追不到自然资源部门。

这么说吧,只要把停车位的考核纳入自然资源部门的工作考核之中。停车难问题会在12个月内解决

第二,停车难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一线城市除外)

在徒步走访和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老城区违停现象相当严重,停车位严重不足,但与此同时,大部分学校、国企等单位的停车位却仅供内部人员使用、仅供领导使用。这些车位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的。还有,这些单位还有大量闲置空地可以改造为停车位。

所以,解决停车难问题的方式太多太多了:

1.开放共享学校、医院、国企等企事业单位停车场。

这个我是有充分的调研得出的结论。某县区老城区停车难问题相当严重,但是,他们在半年内新增了1.8万个车位,极其有效地解决当地停车难的问题。怎么搞的?

要求符合条件的学校在夜间开放和共享停车场,这里就有1万多个车位了。

再告诉大家一个冷知识:常规情况下,建设一个智慧停车场。最少最少需要15个月!!!!

这还是停车场地块相关手续齐全的情况下。

要是土地的问题没解决,一般建设一个停车场的时间为2-3年。

当然,如果被督办、纳入民生实事的话,大概要12个月。

【疫情影响,共享企事业单位车位,允许企事业收费以增加停车位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更好的执行。唉】

2.盘活闲置土地,多途径建设智慧停车场。

比如老旧厂房、边角料土地,建设临时停车场非常方便。这里要是能搞起来,停车一点都不难。

3.多建地下停车场和智慧停车场。

第三,停车场是隐形的印钞机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市区的停车场几乎是个隐形的印钞机,还是超大型印钞机

而且管理只需要10个人左右的团队。成本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收益你根本没办法估算,我只能告诉你,除了常规的停车费之外,人家还有广告、洗车、汽车养护、临时商铺租赁等等收入。深圳某些停车场一年收入轻松过千万,这跟停车场位置有关,但更多的是运营者卓越的商业头脑。

所以,只要鼓励企业参与停车场建设,允许企业合理收费。企业会自己解决建设资金的问题。特别是那些老国企,大把老厂房、闲置用地因为政策原因无法转为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只要政策开个口,他们立即会想方设法解决建设资金的问题。

第四、停车难问题要解决的不是规划和建设问题,而是分蛋糕问题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停车难问题如果被解决了,谁的利益会被侵犯?

1.房地产商。这是最主要的阻力。

2.交警和交通运输局。

3.城建集团

4.市政基础设施管理部门

……

必须强调的是:笔者作为基层的工作者,思考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只考虑可行性和如何降低工作阻力,并没有考虑降低停车收费高的问题。


最后,笔者还是建议推广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共建共享停车场的做法。企业有收入,市民能停车,资源没有被闲置,阻力也不会那么大

——————————————————评论区回复——————

有知友说潍坊设置了很多免费停车场,很好地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

他们的做法挺好,但……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第一,停车场属于基础设施,免费停车场建的多了,就占用道路建设资金。要知道,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城市的道路建设标准还挺低的,解决的大部分都是“有没有”的问题,而不是道路“好不好”的问题,更别提道路“快不快”的问题。所以个人认为,在现阶段财政经费应优先用于道路建设。第二,收费停车场属于政府为数不多的,可以申请专项债的政府项目(可盈利)。这里面大有可为。第三,鼓励市场调节价停车场对2小时内停车免费。这句话我认为是极其重要的创新举措。这样既可以便民利民,又避免僵尸车、二手车占用宝贵停车场资源。但是,这个优惠举措会严重挫伤企业停车场积极性。在现阶段,应该鼓励企业建、减轻政府负担。等达到一定比例后,再修改优惠政策。

总之,停车难问题虽然并不难解决,但也绝非很多人想象中那么简单。建多少、建哪里,怎么管?怎么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建、怎么鼓励学校和事业单位放开内部停车场……?怎么用好智慧停车场为地方多做贡献?都是极其复杂的问题。

现在唯一能妥善解决的问题是——怎么管理停车场的问题。

智慧停车App。可以嵌入百度地图,全市停车场一键导航。但现在还没有停车场空位数量显示。

user avatar

人在东京、以下几点关于日本的停车管理方法仅供参考

1,上牌不摇号。买车需要提供拥有车位的证明。可以是买的,租的,自家土地。需要提供停车场到家里的地图,不能超过1000米。

2,市中心区停车费很高。池袋 秋叶原等都心区域平均15分钟/300日元(大约20块)同时完善轨道交通网络,中心区域尽量避免私家车出行。

3,公共停车位通常是路边无人值守,需要投币停车,但是每次停车不得超过1小时。

4,大型商业设施迁移到郊区,提供足够多的车位。普通家庭需要消费购物时基本上不会在市内。都内的商业设施大多不提供车位或停车费很高。

5,车位联网,可以通过app预约车位。

6,福利民间投资建设停车场。因为停车费用高的缘故,很多区域的土地建成停车场的收益要比建出租屋出租还要高,而且投资小,便于管理和维护。而且这些停车场都是无人值守的,也减少了雇佣的成本。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有车一族舆论绑架了政策。

中国人口本来就是最稠密的,但是停车费的水平却很低。

你去看看东京啊,香港啊,纽约啊,市中心是你普通老百姓敢开车去的?停一个小时就几百块没了,用价格的梯度来调节停车的问题。

中国基本买个菜开车,看电影开车,鸡毛蒜皮都开车,还一个车经常只做一个人,还喜欢大车,结果路堵的要死,就要互相挤来挤去,挤出刮擦碰撞交通彻底瘫痪,停车乱停乱放,高喊,市中心停车太贵了,我看个电影才三十块,你停车好意思也收我三十块,我不服!政府就是乱收费,停车场就是乱收费,我们老家停车都不收费,不公平!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中国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错误点在于,无限制的高密度cbd以及无限制的长距离通勤。这就使得,车辆购买的必要性在上升,与此同时,由于密度超标,也必然导致停车位艰难。

user avatar

人口密度高的问题是无解的,等出生率下降后几十年才有可能降低人口密度。人口密度高意味着对资源竞争的激烈,尤其是那些受土地面积限制的资源,例如说停车位。

我在美国也不喜欢开车进三藩市或纽约,因为堵和停车难。这在市郊都不是问题,但一旦进城就是个大问题。之前有朋友过来,说在三藩市吃饭,请我过去加入。饭是他请的,但在三藩市两个小时的停车费也差不多是一餐饭的价钱了。

理论上停车位可以通过地下停车场向地面以下疯狂扩张,还不占用地面面积,但成本高。而且计划赶不上变化,设计时觉得地下需要三层车库,等投入使用时发现要五层才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