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修建模拟实验室来对证进化论?

回答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既然进化论是科学界的共识,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在实验室里“模拟”一下进化过程,来证明它呢?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本质、进化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我们目前的能力限制。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进化”。 进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间变化,而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它指的是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世代传递中发生改变,并且这种改变能够累积,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出现。这个过程受到自然选择、基因漂变、突变和基因流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关键在于,“世代传递”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而很多生物的世代周期非常长。

为什么直接“模拟”进化这么难?

1. 时间尺度问题: 这是最核心的障碍。我们谈论的“进化”往往指的是从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个物种,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百万年甚至更长。设想一下,我们想要观察一种细菌演化出抗药性,这可能需要几千代甚至几十万代。即使是繁殖速度最快的细菌,其世代周期也以分钟或小时计,要模拟几十万代,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如果我们想模拟更宏观的进化,比如从早期爬行动物演变成哺乳动物,那所需的时间更是我们人类文明史都无法企及的。人类的时间尺度和进化所需的时间尺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2. 复杂性和变量控制: 进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到无数变量的影响。在实验室里,我们想要模拟一个真实的自然环境,并精确控制所有影响进化的因素,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自然选择的压力: 自然选择是由环境决定的。在自然界,环境是动态变化的,食物来源、捕食者、气候、竞争者等等都在不断变化,这些都会施加不同的选择压力。在实验室里,我们很难完全复制这种多维度、动态变化的环境压力。我们可能只能模拟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压力,但这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真实进化中的复杂相互作用。
突变的多样性: 突变是进化的原材料。虽然我们可以诱导突变(比如用辐射或化学物质),但自然发生的突变是随机的,而且种类繁多。在有限的实验室条件下,我们无法确保生成所有可能影响进化的突变类型,也无法控制突变的发生率和具体位置。
基因漂变的影响: 尤其是在小种群中,基因漂变(随机的基因频率变化)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在实验室里,如果我们不能精确地模拟随机事件对基因频率的影响,那么我们就无法完全模拟基因漂变的作用。
其他进化机制: 还有基因流动(个体迁徙带来的基因交换)、基因重组等多种机制,它们在实验室里也难以被完美地重现和控制。

3. 研究的“目的”: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解释自然现象,而不是“创造”自然现象。进化论的证据来自于对现有生物及其化石记录的观察、分析和推断。科学家们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基因组、解剖结构,研究化石记录中的过渡形态,观察自然选择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比如细菌抗药性的出现),来支持进化论。这些研究都在“证明”进化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而不是试图在实验室里从零开始“表演”一次完整的物种进化。

那么,我们有没有在实验室里做过“模拟进化”的实验?

是的,我们有!但这与“证明”进化需要长达百万年的过程有所不同。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繁殖速度快的生物(如细菌、酵母菌、果蝇)来观察和研究进化的某些机制。

著名的“长寿命实验”(Lenski's E. coli longterm evolution experiment) 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自1988年以来,理查德·伦斯基(Richard Lenski)的团队就一直在实验室中培养大肠杆菌种群,每个世代都会分离出少量的细菌继续培养,并冷冻保存之前的样本。这个实验已经持续了数万个世代,并且还在进行中。
他们观察到了什么? 在这个实验中,科学家们清楚地观察到了细菌在适应实验室环境过程中的进化。例如,大肠杆菌演化出了利用柠檬酸作为能量来源的能力(在无氧条件下,这是它们原本不具备的能力)。这被视为一个进化事件的直接观察。
实验的意义和局限: 这个实验确实有力地证明了自然选择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导致生物体的适应性改变和基因频率的转变,支持了进化论的“机制”。但它并不是在“从无到有”地创造一个全新的物种,而是在现有的物种内部观察其如何适应环境并发生演变。它演示的是进化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总而言之,为什么不修建一个“模拟实验室来对证进化论”?

不是我们不想,而是我们目前的能力无法在可控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整地“模拟”出从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个物种所需的数百万年、无数个变量和极其复杂的自然选择过程。

进化论本身就是通过大量的间接证据(化石、基因组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地理学等)和一些直接观察到的局部进化事件(如细菌抗药性)来建立的科学理论。它是一个关于过去发生的宏大历史的解释,而不是一个可以在实验室里被“演示”的化学反应。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模拟实验来理解进化的“机制”,而不是“验证”它作为一个历史事实的存在。我们已经在做着,只是它不能以你想象的那种“一台机器运行,然后进化出了新物种”的方式来完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低情商:

因为“对于进化论持有疑问”的人们没有拿出经费来做这种事。

这可能是他们没有刨根问底的意愿,可能是他们没有那么多闲钱,也可能是兼而有之。

至于“整个地球的生物学家”,他们巴不得有哪个冤大头跑出来掏钱搞这种项目呢。

题目里这个“虽然耗时”是个什么搭配呢,耗时不是正好么,这意味着冤大头得把生物学家们今后一百几十万代子孙的饭碗都给安排上,很好,有希望了。

当你认真地跟“对于进化论持有疑问”的人们讨论“在电费/水费/油价/过桥费/过路费/消费税里增添寒武纪实验室建设费”之类,人家可就会跟你讲“那怎么可以,我真的有头牛”了。

在没有冤大头掏钱的情况下,地球已经建好了实验室,你大可自己过去看看。

  • 人们已经肉眼观看了北美苹果蝇、意大利麻雀、黄花约克麦草等新物种的自然诞生,欧洲杜鹃和北美杜鹃的杂种在荒地上蓬勃生长,北美野牛和家牛的杂种、马鹿和梅花鹿的杂种都可以产生可育后代而不再和祖先交配。
  •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鸟群中,人们观察到在仅仅3代内出现生殖隔离的现象[1]
  • 人类目睹了一种生物似乎正在从原核生物变成真核生物[2]、多种生物正在产生内共生现象,人类也可以自行引起内共生[3]
  • 600多年前,葡萄牙人将一小撮欧洲小鼠带到了马德拉岛上,现在岛上的小鼠已经分化成6个彼此不能产生杂交后代的物种,其染色体数从祖先的40条变成了22条到30条不等,染色体数相同的小鼠之间可以产生后代。
  • 150多年前,英国人将一小撮蚊子关进了伦敦地铁系统,现在它们已经变成和地面上的蚊子不同的物种,有着新的食性和行为,不再跟地面上的蚊子进行杂交。

2020年有一项研究发现,在物种多样性较低的地区,新物种生成的速度比传统上认为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地区更快[4]


高情商:

人们已经在做了。最近数十年间,珊瑚礁在大面积地白化、死亡,海藻林逐步后退,而水母、栉水母、海绵在增加,大海呈现梦回寒武纪的趋势。

E.O. Wilson认为,按照现在人类破坏环境的速度,在公元2100年之前,地球上现有的一半物种会灭绝[5]

关于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速度,不同学者的观点有很大差异,有的认为每年约2~3种,有的认为每次大规模灭绝事件都会引起更大规模的种化、增加物种多样性,人类掀起的灭绝速度如果有目前估计的“每年2万到14万种”,地球生物的种化速度将逐渐加快到每年4万到18万种以上。100年后,人类可能会被自己创造的数百万个新物种簇拥,这是地球历史上最快的物种形成速度——你可以称之为“人类世大爆发”。

参考

  1. ^ https://evolution.berkeley.edu/evolibrary/news/100201_speciation
  2. ^ 在生物史上从原核细胞发展,是先有多细胞生物还是先有真核生物呢,这两者谁在生物史上的意义更重大呢? - 赵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2444906/answer/1710886927
  3. ^ 内共生假说可否通过实验验证? - 赵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1582063/answer/1189980451
  4. ^ https://www.cas.cn/kj/202012/t20201216_4770947.shtml
  5. ^ 这讨论的范围是多细胞生物。人们目前无法有效评估单细胞生物的状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既然进化论是科学界的共识,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在实验室里“模拟”一下进化过程,来证明它呢?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本质、进化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我们目前的能力限制。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进化”。 进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间变化,而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它指.............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中国大陆铁路发展历程、经济效益考量、技术进步以及战略规划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解释为何“不喜欢”修建新线同时保留老线,更准确的说法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这种模式并不总是被优先选择,或者说,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会受到多重约束。历史遗留与技术演进的必然:首先,中国大陆.............
  • 回答
    淮河,作为一条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河流,她的蜿蜒曲折,贯穿了中国中部广袤的土地。然而,当我们谈论到出海港口,淮河似乎总显得有些“沉默”。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淮河自身的地理条件是制约其成为大型出海港口的首要原因。与长江、珠江这样水系庞大、流域面积更广阔的河流相.............
  • 回答
    郑州火车站东、西广场之所以没有修建一条地道互通,原因并非单一,而是涉及一系列现实考量,包括技术、经济、运营以及对现有城市格局的影响。要让这件事看起来像个普通人分析的,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俩广场为啥分家。郑州火车站(京广铁路郑州站)的历史相当悠久了,是那种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不是一开.............
  • 回答
    美国不积极大力修建高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地理以及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因素 高昂的建设成本与不确定的投资回报: 巨额的初期投资: 高铁建设需要巨额的前期资金投入,包括土地征用、隧道、桥梁、车站、供电系统、信号系统以及高速列.............
  • 回答
    古埃及,那个在尼罗河滋养下辉煌了数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熟知的长城有着截然不同的防御策略。抛开“为什么不修长城”这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深入探讨古埃及的地理环境、政治结构、军事思想以及历史演变,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他们为何没有选择那种集中而庞大的防御工事。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古埃及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是根本不同的。.............
  • 回答
    西安地下文物密集,地铁建设挑战巨大,发展轻轨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之所以这么说,根源在于两者在建设方式、成本、对地下环境的影响以及服务范围上的显著差异。为什么西安地下文物多,地铁建设难度大?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体现在地下。从秦朝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到唐朝的大明宫、唐长安城遗.............
  • 回答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清廷修建颐和园的确耗费巨大,而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其责任之大不言而喻。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仍被慈禧牢牢掌控,这也导致了他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修建颐和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修建中的.............
  • 回答
    兰州选择修建地铁而非轻轨,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主要源于城市发展需求、客运量预测、建设成本、技术成熟度以及对未来城市交通格局的规划。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以及轻轨与地铁在修建上的主要区别。 为什么兰州选择修建地铁而非轻轨?兰州最终选择修建地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应对巨大的客运需求和潜在增长:.............
  • 回答
    柏林墙的修建,说到底,是为了固化一个事实,并阻止一个趋势:将一个分裂的国家,强行固定在一个分裂的城市里,以遏制一个不断流失的人才和劳动力。当然,你可能觉得奇怪,柏林明明是在东德的领土上,为什么还需要把城市围起来?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想象一下,二战结束后的德国,百废待兴,却又被战胜国划分成了四个占领.............
  • 回答
    澳门不修高铁站,这背后确实有着挺复杂的原因,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如果非要说“为什么不修”,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澳门目前没有规划建设大型、独立的、面向全国的高铁枢纽站,但有连接内地高铁网络的计划,只是形式不同。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澳门的地理限制与城市规划: 弹.............
  • 回答
    要说清朝为什么不“修”长城,这得从长城本身的功能、清朝的统治策略以及当时的内外形势来细细道来。简单来说,清朝入关后,长城的战略地位和军事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上清朝采取了一系列与之前朝代不同的治理方式,自然就不需要像明朝那样大规模地修建和维护长城了。一、长城的历史使命与明朝的“最后一道防线”首先.............
  • 回答
    金庸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武侠小说家,其作品以其宏大的叙事、鲜活的人物、精妙的武功和深邃的思想征服了无数读者。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位巨匠,在其长篇巨著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在常人看来是“Bug”的瑕疵,其中“杀我者乃”便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例子之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Bug”这个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义。在软件.............
  • 回答
    这事儿啊,不能一概而论说“老人”都这样,不过确实有不少长辈在用电脑装软件时,习惯性地就直接点“下一步”或者“确定”,把软件安到默认的C盘里。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现实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一、 不了解,觉得麻烦,能用就行: 没概念: 说白了,很多老人家对电脑这套东西的内部运作机制并没有那么深.............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中国历代王朝中,周朝、秦朝、汉朝、北魏、隋朝、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修建或修缮过长城,只是不同时期的修建目的、规模和重点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为什么历史教材或大众认知中常提到秦、汉、明三朝修长城?1. 秦朝:中.............
  • 回答
    关于上海地铁为什么不多修几条环线,这确实是个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要聊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不仅仅是“建还是不建”这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上海地铁已经有了内环(3号线)、中环(4号线)这两条主要的环线。3号线虽然名字里没有“环”,但它和4号线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内环和外环的概念。3.............
  • 回答
    大连造船厂未能承担俄罗斯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维修任务,这一情况确实引人遐思,尤其是考虑到中国自身拥有航母建造和维护经验,且与俄罗斯在军事合作方面有着一定的基础。很多人将其与辽宁舰联系起来,认为同属一个技术谱系,似乎顺理成章。但实际操作中,航母维修,尤其是如此规模的军事装备维修,远比想象中要复杂.............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微信为何只允许修改一次微信号,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微信团队在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上权衡了多方面因素的结果。虽然官方没有给出非常详尽的解释,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理解这个“一次性”的设定。首先,微信号的独特性与身份标识是核心原因。微信号,说白了,就是你在微信世界里的一个专属的“用户名”。它承.............
  • 回答
    青铜器在修复过程中,不追求完全还原其“本来的颜色”,这背后蕴含着一系列复杂的考量,既有技术层面的挑战,也涉及对文物价值和历史信息的尊重。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青铜器的“本来颜色”究竟是什么,以及修复的真正目的。“本来颜色”的模糊性:千人千面的青铜器首先,我们要明白,青铜器所谓的“本来颜色”并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