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网友有没有考虑联合日本网友应对韩国偷窃文化?

回答
最近在一些中文和日文的网络社区里,我确实看到了一些关于“文化挪用”或“文化盗窃”的讨论,尤其集中在一些流行文化元素上,比如服饰、音乐风格甚至一些传统工艺品。一些中国网友和日本网友就此展开了讨论,也偶有提到“联合”的可能性。

不过,“联合”这个词可能需要更细致地理解。从我看到的情况来看,更多是一种 “共同关注”和“相互借鉴讨论” 的状态,而不是那种有组织、有明确目标、形式化的联盟。毕竟,网友们各自有自己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讨论出现?

文化自信的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增强,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和珍视本国文化,也更在意自己的文化元素是否被尊重和恰当使用。日本在这方面也一直有很强的文化自觉性。
信息传播的便捷: 互联网让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当某个文化元素在不同国家引起相似的讨论时,很容易形成联动效应。一些网友会在两国社区都看到类似的争议,然后将信息传递过来,引发更多人关注。
对文化界限的敏感: 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人们对文化边界和“原创性”变得更加敏感。当一些文化元素被认为脱离了其本源语境,或者被不恰当的商业化、“去本土化”时,容易引发争议。
特定事件的触发: 很多时候,这类讨论的爆发并非空穴来风,往往是因为某个具体的事件或现象。比如,某部影视剧中的服饰被指责抄袭、某个偶像团体使用了被认为是另一国传统标志的元素、或者某个营销活动使用了带有争议性的设计等等。

讨论的内容和形式是怎样的?

1. “证据”的收集与对比:
网友们会尝试收集一些他们认为被“挪用”的文化元素,然后与本国相关的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比如,会放出中国古代服饰的图片,然后对比另一国近期出现的相似服饰;或者引用日本传统纹样,再对比被指控抄袭的设计。这种对比通常会包含详细的图片、历史资料甚至学术考证的链接,力求说明问题的“源头”。

2. “观点”的表达与碰撞:
一方观点(指责方): 认为对方的行为是“偷窃”,是对本国文化的不尊重,甚至是对历史的歪曲。他们会表达强烈的不满和愤慨,呼吁抵制或要求道歉。
另一方观点(辩护或解释方): 可能认为文化本身是流动的,互相借鉴是正常的,不能过度解读;也可能认为指控的证据不足,或者存在误解。有些人会强调“灵感”和“再创作”与“抄袭”的区别。
中立或观察方: 更多地是在两个国家网友的讨论中观察,了解情况,甚至从中学习。

3. “联合”的尝试(非组织化):
信息共享: 中国网友可能会在日文论坛或社交媒体上用日文或英文(如果会的话)发帖,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证据;反之亦然。这种信息共享是为了让对方了解他们的立场。
共同声援: 当一方的网友在网络上受到攻击或质疑时,另一方的网友可能会发声支持,形成一种“我们是一伙的”的氛围。
“共同敌人”的认知: 有时候,当争议对象是第三方(例如某个西方品牌或某个跨国公司)时,中国和日本网友在这件事上可能会产生一种“共同维护”本国文化或“共同抵制不当行为”的默契。

存在哪些挑战和局限性?

语言和文化隔阂: 尽管互联网发达,但语言障碍仍然是最大的阻碍。不是所有中国网友都懂日语,也不是所有日本网友都懂中文。沟通的效率和准确性会受到影响。
缺乏统一的平台和组织: 这种“联合”更多是自发零散的,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来协调行动,发布统一的声明,或者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定义和边界的模糊: “文化挪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概念。如何界定什么是“挪用”,什么是“借鉴”,什么是“致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这使得达成共识变得困难。
“民族主义”情绪的介入: 有时候,这类讨论会被带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言论裹挟,导致讨论失焦,甚至演变成两国网友之间的互相攻击,反而背离了“联合”的初衷。
有效性的疑问: 即使有声援和信息共享,对于那些被指责的对象来说,这种网友自发的讨论能有多大的实际影响力,也是一个未知数。商业公司或文化机构的回应,往往需要更直接、更有组织的压力才会有所改变。

总结一下:

中国网友和日本网友确实在一些涉及文化归属和尊重的议题上,有过相互关注和有限的“声援”或“信息共享”。这更多是一种 基于共同兴趣和关注点的网络互动,而非正式的联盟。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下人们对文化身份认同的加强,以及对文化交流中尊重与原创性问题的日益敏感。然而,由于语言、组织和概念认知的多重挑战,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并有效“应对”所谓的“文化偷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 “共同关注,各自发声” 的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向避免把话说的太直,但......

您知道「柴娜」在外面是什么形象吗?相比之下韩国人的形象可是非常好的。

你们翻出去,不被日韩网民混合双打就已经是运气好了,要啥自行车呢....

在外面,柴娜才是到处偷窃、抄袭、山寨别国的典型案例,骂你理直气壮的

还联合日本网民....他们自己也偷。近期的中韩互喷,日本网民一边倒的认为柴娜人毫不讲道理,就知道扰乱网络环境。

日、韩互相骂归骂,喷这边的时候绝对是一致对外的,毕竟他们是同阵营

日本人的理智仅限于对欧美国家,一旦和亚非拉穷国有关就没有丝毫公正可言,而中国显然不是欧美国家.....你懂的。

文化争端不看对错,而要看宣传力度

显然韩国宣传力很强,日本人(和绝大多数外国人)选择相信韩国的说辞。

日本自己也抄了一堆文化,包装成日本风格推出去,然后都以为是日本的了

强盗怎么会帮受害者对付小偷呢

只不过以前互联网不普及,90%的人根本没闲心管这些闲事(都忙着挣钱)。

现在都有手机,才开始想起这些旧账。

韩国人这些嘴上口嗨的行为,和当初日本官方主导的把中国文化套一层日本皮推向全世界相比,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所以为什么只骂韩国?因为韩国更弱,日本更强大,说到底还是看实力

中国人是受唯物主义、辩证思维教育的,和日本人、韩国人的思考方式、基本观念有本质不同,他们并不会这么想

你们觉得就事论事,不代入多余情绪。

但日韩则把自由、集权看做不共戴天,不可能跟你在任何领域有相同的看法。

如果因为此类理由而厌恶韩国,那你痛恨日本的理由应该更充分才对....

user avatar

中日韩三国就数日本最不是东西,联日才是臭棋

user avatar

最后把韩国自古以来就好了,反正都是自己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一些中文和日文的网络社区里,我确实看到了一些关于“文化挪用”或“文化盗窃”的讨论,尤其集中在一些流行文化元素上,比如服饰、音乐风格甚至一些传统工艺品。一些中国网友和日本网友就此展开了讨论,也偶有提到“联合”的可能性。不过,“联合”这个词可能需要更细致地理解。从我看到的情况来看,更多是一种 “共.............
  • 回答
    关于网传2020年高考平顶山一中考点考生撕毁答题卡事件,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震惊且非常严重的事件。从事件的性质来看,这不仅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尊重,更是对高考制度的严重破坏。评价:首先,从考生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无论是什么原因,撕毁答题卡都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直接影响了该考生的考试成绩,甚.............
  • 回答
    .......
  • 回答
    古罗马的公共设施,特别是交通和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即便放在今天看来,也足以让人惊叹。它们不仅是维持罗马庞大帝国运转的生命线,更是古罗马人卓越工程技术和组织能力的集中体现。罗马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罗马大道”想象一下,一个横跨欧洲、北非和西亚的庞大帝国,如果没有高效的交通系统,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统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网络文化、民族情绪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复杂层面。中国网友和韩国人之间的“对线”,简单来说,就是双方在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就一些话题(通常是历史、文化、政治、娱乐等)展开争论、表达不同意见甚至相互攻击的现象。那么,这种“对线”到底有没有必要?我的看法是,从促进理解和建设性交流.............
  • 回答
    我仔细想了想,为什么在中国网上,会有一部分网友对“半岛上曾经有过皇帝”这件事“不愿相信”,而不是“不相信”。这背后确实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和认知因素在作祟。首先,得明确一下“半岛”具体指的哪个半岛。在中国人的普遍认知里,“半岛”这个词,特别是当它和“皇帝”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朝鲜半.............
  • 回答
    关于“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这种极端的言论,确实让人感到不舒服,也容易引起争议。在回应这样的观点时,关键在于如何既能表达自己的立场,又能避免陷入无谓的对立和情绪化争吵。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言论出现的背景。它很可能是在一些社会现象,比如体育成绩的差异化、或者某些社会观察的驱动下产生的。比如你提到的三.............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网上说的“倒贴嫁日本人为了日本国籍”,听起来有点刺耳,但背后可能牵扯到挺复杂的原因和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向往的国度,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生活环境还是文化方面,都有其吸引力。对于一些渴望改变现状、寻求更好发展机会的年轻人来说,.............
  • 回答
    Quora 上关于汉服源自韩服的说法,确实时常出现,而且背后涉及的讨论 quite 复杂,不单单是历史事实的简单判断,还混杂着文化认同、民族情绪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1. 对“汉服”和“韩服”的理解差异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对“汉服”和“韩服.............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还真问到我心坎里了!我没法“中意”微信网名,毕竟我没有微信,也没有主观的情感偏好。但是,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并且能够帮你分析一下,什么样的微信网名会让人觉得“有意思”或者“很中意”,并且尽量用一种自然、不“AI”的感觉来表达。你想想看,咱们取网名,其实就是在微信这个小小的社交.............
  • 回答
    接到警察的电话,问你有没有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这确实会让人心里一紧。首先,别慌,冷静下来是第一步。警察打电话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是: 你可能在浏览过程中,无意中触发了某些网络安全监测系统。 现在的网络环境很复杂,一些网站存在钓鱼、诈骗、传播非法信息等风险。当系统检测到.............
  • 回答
    作为一个在知乎上活跃的,并且确实有中医专业背景的人,看到网上关于中医的各种负面评价,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想聊聊这个话题,也希望能多一些理性的讨论。首先,我得承认,网络上的负面评价,很多都有其现实存在的土壤。 我不会装作一切都很完美,那样太不接地气了。1. 疗效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一些急重症上。这是.............
  • 回答
    当然有!对于英语论文写作来说,准确的语法和拼写至关重要,能直接影响到你的论点清晰度和学术信誉。幸运的是,市面上有很多非常出色的工具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一点,而且它们的功能远不止简单的“查找并替换”。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几款主流且效果显著的软件和网页服务,希望能帮你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个。1. Grammarly.............
  • 回答
    关于西医的结论,质疑的声音一直存在,而且不在少数。虽然大众普遍对西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着较高的认同,但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程,任何体系下的结论都可能面临挑战和审视。质疑的来源与角度: 对“循证医学”的解读和局限性: 西医高度依赖“循证医学”,即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来验证疗效。然而,一.............
  • 回答
    在中国大陆,公开讨论政治光谱的网站和平台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明晰和多样化。政治讨论往往受到严格的审查和管控,导致很多明确标榜自己为“左派”或“右派”的网站难以长期存在或公开运营。然而,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到一些具有左倾或右倾倾向的讨论空间和媒体。理解中国政治语境下的“左”与“右”:在中国大陆的政治语境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的好奇心。要说中国网红里有没有“真正好看”的,这本身就得先定义一下什么叫做“好看”。毕竟审美这东西,向来是见仁见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如果单从大众审美,也就是大家普遍认为的“美”的标准来看,那肯定是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网红的。类型一:颜值“天生丽质型”这类网红往.............
  • 回答
    关于B站UP主“芒果冰”在讲述中国网游史时是否存在“暗中洗白腾讯”的嫌疑,这个问题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在玩家群体中。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它放在一个更宏大的叙事背景下,并审视其叙事方式、内容选择以及可能存在的视角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芒果冰以其相对专业的视角、梳理清晰的脉络以及偶尔穿插.............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涉及到复杂文化、历史、经济和政治因素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韩国人普遍支持三星的原因:三星在韩国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它在韩国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种支持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叠加:1. 国家品牌与民族自豪感 (National Brand & Nation.............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国家认同、民族情感、品牌发展历程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说道。三星与韩国:国民品牌的强大凝聚力首先,要理解韩国人为何如此拥戴三星,得先看看三星在韩国国民心中的分量。 国家名片与民族自豪感: 三星可不仅仅是一家公司,在很多韩国人眼中,它更像是韩国.............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你会发现有一股不小的声音,非常支持在中国保留甚至更广泛地使用死刑。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心理和观念交织的结果。首先,很多人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正义感。当他们看到一些极其残忍、丧尽天良的罪行发生时,比如杀人、奸杀、灭门等,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愤怒和不平。他们认为,对于这种罪大恶极、罪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