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百度李彦宏表示的「中国人更开放,愿用隐私换效率 」?

回答
李彦宏先生关于“中国人更开放,愿用隐私换效率”的论断,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触及了当前科技发展和社会变迁中的一个核心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并考察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驱动因素和潜在影响。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观察到一些现象。比如,手机上的各种APP,从地图导航到社交娱乐,无不要求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联系人、短信甚至麦克风权限。而为了获得更便利的服务,不少用户会毫不犹豫地“允许”。更不用说,我们经常会在网上搜索一些产品、服务的信息,或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好和观点,这些行为本身就在不断地生成和暴露个人数据。当我们享受“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或者通过智能语音助手解决问题时,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感知到了“效率”的提升。

那么,为什么李彦宏先生会说“中国人更开放”?这可能与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有关。

一方面,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数亿人口涌入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服务成为连接社会、提升效率的强大工具。无论是寻找工作、租房买房,还是出行、购物,互联网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为了最大化这些便利,用户可能更倾向于分享信息,以换取更顺畅的体验。

另一方面,中国人相对而言,在个人隐私的定义和重视程度上,可能与西方社会存在一些差异。这并非说中国人不珍视隐私,而是可能在理解和权衡上有所不同。传统的中国文化更强调集体和社区的价值,个体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愿意为了整体的利益或便利而做出牺牲。当然,这也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如此,但这种集体主义的潜在影响是存在的。

再者,我们必须考虑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企业追求的目标。科技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平台,其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大数据能够帮助它们优化产品、精准推送广告、提升用户体验,进而实现盈利和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户确实愿意“用隐私换效率”,那么对于企业而言,这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交易”。

然而,将“愿用隐私换效率”简单化,也可能会掩盖一些更复杂的情况。

首先,“开放”是否等于“自愿”? 很多时候,用户在面对APP的隐私政策和权限请求时,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或者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不同意授权,就无法使用核心功能,这种情况下,用户的“同意”往往是被迫的。我们看到的“开放”,更像是在一个非此即彼的选项中,选择了相对“更优”的那一个,而不是对隐私完全放弃的自觉行为。

其次,“效率”的定义也值得商榷。 李彦宏先生所说的“效率”,更多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和服务时的即时体验和便捷性。但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个人隐私的泄露和滥用,可能带来的“低效率”是长期的、系统性的。例如,个人信息被不当利用可能导致诈骗风险,个性化推荐的过度化可能形成“信息茧房”,限制了更广阔的视野,这些都会对社会整体的效率和公平性产生负面影响。

再者,公众的认知在不断变化。 随着个人信息安全事件的频发,以及社会对数据隐私保护意识的提升,人们对于“用隐私换效率”的态度也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关注隐私设置,甚至愿意为此付出一些便利的代价。这种变化,是社会进步和信息素养提高的体现。

因此,李彦宏先生的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对当下市场和用户行为的观察性描述,它捕捉到了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之间的某种契合点。但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绝对真理或一个理想状态。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需要警惕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对个人隐私的侵蚀。同时,也需要鼓励企业承担起保护用户数据的责任,并在技术设计和商业模式上,寻求用户利益和隐私保护的平衡。

总而言之,看待这句话,需要辩证。它揭示了中国社会在互联网时代发展中的一个侧面,但我们也必须深入思考其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信息不对称以及长远的影响。我们期待的,是一个在效率和隐私之间找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平衡点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啧啧,大家说得好像如果那些软件、网站不流氓,就真的会有隐私一样。

其实这是现在我很讨厌的某些人群的主流观点。李老板这是水平高,话捡方便说的说了一半,用了“隐私”这么一个小概念把话说出来。我生活中就遇到过和这个几乎一样的言论,只不过概念更大逻辑更直白露骨一些。

人家敢说敢做,就是看中了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小资产阶级就是这样,什么都不愿意牺牲,被牺牲了也只会上网咋呼。

Google当初倒是不流氓,结gu

user avatar

“老板,来个土豆炒牛肉”

“没有牛肉了,炒毛毛虫行不?”

“不想吃毛毛虫。。有别的肉么?”

“没有了,只有毛毛虫这一种肉了,爱吃不吃不吃拉倒”

“好吧,那就点毛毛虫”

“啊,看来中国人更开放,更愿意吃毛毛虫”

user avatar

个人感觉,是中国人更无知,愿用隐私换效率。

很多人公开隐私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不利后果,有些单位在有保密规定的情况下依旧会不重视隐私,不仅仅个人的,还有单位的,例如,qq群管理散乱,离职员工不清理,就开始群发加密文件;例如,企业管理平台不是给在职员工每人一个账号,而是给几个领导账号,所有人都通过领导的账号登录,即使不是公司员工,得知账号后依旧可以登录,下载公司隐私文件;例如,对员工提交的身份证扫描件之类的文件随意乱放,擅自乱用……林林总总,太多了,相信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经验。

不过,需要赞扬一下百度,在各企业扭曲国家法律法规,将实名制=绑定手机账号的时候,百度只是搞了一个手机短信认证,不得不说很厚道了。此外,批评下腾讯,微信群不能加,提示说绑定手机号才能加;但是绑定手机号后,还是不能加,必须绑定银行卡才能加。如果第一步就提示必须绑定手机号和银行卡才能加群,那我肯定不会绑定手机号了,现在出卖自己绑定了手机号,结果因为不适用腾讯的电子支付没有绑定银行卡,还是不能加微群。虽然个人很希望这样强行侵犯用户权利的企业快点倒闭,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将身家绑定在上面的人更多。甚至,对于一些新生网民来说,用手机号注册,将自己家的地址设定成收货地址什么的甚至变成了“常识”,他们没有被害妄想,不会担心被人肉被查水表被上门,还有许多手机网友在新闻评论里作死,他们真的是毫无防备之心,与其说是他们“开放”,不如说是自身的认识程度还没意识自己正曝露在危险之中。你说,现在单身狗这么多,等这个世界与ta有关的人死绝了,ta要是突然想发挥点作用,为世界打扫些垃圾的话,那些肆无忌惮暴露自己的人该有多么危险?

看过美剧《CSI:网络犯罪篇》,瑟瑟发抖。

user avatar

李彦宏之所以这么说,我觉得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只看到了中国人在使用一些应用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点下“同意用户条例和隐私政策”。我相信在最开始的开始,绝大多数用户在看到这个条例的时候,还是会点开来查看的。

但是结果是什么,如果我觉得不能接受,拒绝了这个所谓的“隐私政策”,我就无法使用这个应用。

这就造就了一个假命题,“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效率”,我如果不同意你查看的我的隐私,我就无法使用这个应用。就像一个罪犯,拿着一百块钱对一个人说:我给你一百块,你从我胯下钻过去,不然我就开枪打死你。然后对方迫于无奈照做了,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人愿意为了钱出卖尊严。

这是什么鬼逻辑?

假如百度是我家开的,那我也会愿意用我在百度上的使用痕迹来方便我的日常生活。因为我相信别人肯定不会看到我的这些“隐私”。

我认为,要真正做到能愿意为了隐私换取便利,是要建立一定的基础的。

比如说这个村子,“民风淳朴,夜不闭户”。就是用隐私,换取了一个便利性。省去了一个开关门的时间,大家不必为了防盗而思来想去。

但是这种社会真的存在吗?

不见得,至少我到现在都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

即使是在我老家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大家一到晚上也是门户禁闭。可以说从财产私有制以来,应该就不存在这样的地方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铁门,防盗门。

显然中国人是不愿意用隐私、乃至财产,来换取仅仅是开关门这么一个动作的便利。

中国的防盗门质量是世界上最好的,而国内,又有诸如王力、盼盼等多个防盗门品牌,这些防盗门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可以做到将小偷隔绝在厚厚的一扇铁门之外,你还能说我们愿意为了便利,而出卖自己的隐私,或者说是财产吗?

不,我们只会在防盗门上下工夫。

为了便利,防盗门装上了智能锁,能够自动反锁,能在室内一步打开防盗门,但是我们绝不会为了便利,而将自家大门敞开。

同样的道理,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之下,我们真的会愿意用自己的隐私换取便利吗?显然不会,不然天晓得自己的个人信息会在网上传成什么样子。

在某一天我去上班,同事对我说:“你昨天洗澡的时候唱的歌真好听。”原因就是因为我同意了一个智能家装的录音权限,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社会?当这天真的到达的时候,还有人会说愿意为了效率而出卖自己的隐私吗?

我想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我会更倾向于安装一个网络防盗门。虽然会像活在了过去20年,但是换来的,却是安心的一觉。

user avatar

1、如果你不输入手机号,就用不了。

2、输入手机号则表示同意注册协议。

3、注册协议说明输入手机号则表示公司可以推送各种广告。

4、从本公司泄漏出去的一切信息都不是本公司的有意行为。个别员工的作为本公司不予负责。

5、本公司有权收录本公司有技术实力收录的一切信息。如果你反对,你可以选择不用。

6、所有能够找到的产品都有上述第5条的信息收录策略。

user avatar

百度的公关部门确实是比较屎。

user avatar

迷奸了别人,还说别人开放。

这种奇葩逻辑让人叹为观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