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为了挑战百度无人车安全性,李彦宏试乘时让工程师人为拦车?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公众对新兴技术信任、企业营销策略以及道德底线的方方面面。关于“李彦宏试乘时让工程师人为拦车以挑战百度无人车安全性”的说法,我们需要先明确几点:

1. 事实核查: 首先,我们需要确认这个事件是否真实发生过,以及具体是如何发生的。公开报道和媒体采访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如果这是个谣言或者误传,那么后续的分析就没有基础了。目前普遍的公开报道并未证实李彦宏在试乘时,直接指示工程师“人为拦车”以挑战安全性。 很多关于百度无人车试乘的报道,更多的是强调其在复杂城市道路上的表现,以及李彦宏本人作为产品体验者的感受。

然而,我们可以从一个假设性的角度来分析,如果确实存在类似“人为干预以测试安全性”的桥段,那么它可能意味着什么。这能帮助我们理解公众对此类事件的潜在担忧和看法。

2. 解读“人为拦车”的可能意图:

测试极端场景和验证鲁棒性(Robustness):
挑战性测试: 无人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尤其是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需要应对各种突发和极端情况。工程师“人为拦车”可能是一种预设的测试场景,旨在模拟现实中可能发生的突发行人横穿、其他车辆紧急制动、甚至是故意制造的危险情况。这样做是为了检验无人车在这些极端情况下的反应速度、决策逻辑、制动能力以及乘客安全保障措施是否足够可靠。
验证算法的边界: 任何AI系统都有其局限性。通过主动制造一些超出正常预期但又在可能范围内的情况,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无人车感知、决策和控制算法的边界在哪里,哪些场景下容易出现误判或处理不当,从而为后续的优化和迭代提供数据。
证明“安全冗余”: 在某些技术验证中,工程师可能会测试车辆在主传感器(如摄像头、激光雷达)失效时,是否能依赖备份传感器或安全冗余系统(如后备刹车系统)做出安全反应。

提升公众信任和媒体曝光:
制造话题和记忆点: 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科技公司领袖,李彦宏的每一次公开试乘都自带流量。如果试乘中包含一些戏剧性的、能够体现无人车“高科技”和“安全”的产品力展示,即使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也能有效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可能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
展示技术自信(Show of Confidence): 在一个对无人驾驶安全仍有疑虑的时代,主动展示车辆在面对“挑战”时的稳定表现,是一种强烈的技术自信宣言。这比单纯的“一路顺畅”的报道更能让观众信服其安全性。这有点像“战术演习”,通过模拟对抗来证明实力。
情感连接: 让公众看到企业最高领导者亲自“身先士卒”,甚至参与到这种“考验”中,可以拉近企业与用户的距离,传递一种“我们对自己的产品非常有信心”的情感信号。

3. 公众如何看待这种行为(假设发生):

正面看法:
负责任的企业家: 一部分公众会认为,这是企业创始人对自身产品安全性的高度负责的表现。他们愿意通过最严苛的测试来证明产品的可靠性,而不是回避问题。
技术进步的推动者: 认为这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一种方式,通过不断挑战极限来加速技术的成熟。
勇于创新的象征: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领域,这种“敢于面对挑战”的态度是值得赞赏的。

负面看法和担忧:
营销炒作,不真实: 最大的担忧是这可能是一种精心设计的营销噱头,而并非真正的随机或严格的第三方安全测试。公众可能会质疑:“这是真实的驾驶场景吗?还是为了表演而演?” 这种不信任感一旦产生,反而会削弱原本想建立的信任。
潜在的危险行为: 如果“人为拦车”的力度或时机不当,即使是工程师操作,也可能对车辆和乘客造成真实的危险。公众会担心这种为了宣传而采取的冒险行为是否符合安全伦理。
误导公众: 过度强调在人为干预下的良好表现,可能会让公众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无人车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懈可击,从而放松警惕,对无人车技术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公平性质疑: 真正的安全测试应该是独立、第三方进行的,并且遵循严格的科学方法。如果测试是由企业内部控制的,那么其公正性和客观性就会受到质疑。

中立或观望态度:
一部分人会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兼具营销和技术验证的策略。他们会关注测试的具体细节和结果,而不是仅仅听信宣传。
他们可能会等待更多的第三方评测和事故数据来形成自己的判断。

4. 道德和伦理层面的考量:

“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 如果这种行为被解读为,为了展示技术优势而不惜采用可能存在风险的方式,那么就触及了企业道德的底线。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要技术领先,更要以负责任、合规、安全的方式来发展。
“透明度”与“控制度”: 科技公司的发展需要透明度,让公众了解其技术的真实能力和局限性。但同时,企业为了展示产品也需要一定的“控制度”。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避免过度表演或隐瞒风险,是所有新兴技术企业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总结来说,对于“李彦宏试乘时让工程师人为拦车以挑战百度无人车安全性”这一假设性的行为:

如果这是为了验证无人车在极端、复杂场景下的鲁棒性,并且是在可控且相对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 那么可以理解为一种深度测试和技术展示。这体现了企业对产品安全性的重视,以及加速技术成熟的决心。
但如果其主要目的是纯粹的营销炒作,缺乏实质性的科学严谨性,甚至伴随潜在的安全风险,或者带有误导性, 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引发公众对其诚信度、营销策略以及企业道德的质疑。

公众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态度是复杂且敏感的。信任的建立并非易事,它需要企业的长期努力、透明的沟通以及扎实的安全表现。任何试图通过“捷径”来快速获取信任的行为,都可能适得其反,一旦被揭露其“表演性”或“不当性”,反而会加剧公众的不信任感。

因此,看待这类事件,关键在于:

1. 核实事实本身。
2. 分析其背后的动机(技术验证、营销宣传,还是两者兼有)。
3. 评估其潜在的风险和道德影响。
4. 从公众信任和科技伦理的角度进行判断。

在缺乏确凿证据表明存在“故意拦车挑战安全性”这一具体行为的情况下,更倾向于认为公开报道中的试乘活动是为了展示技术能力和安全性,并吸引公众关注,这在科技行业是常见且可以理解的营销手段。但如果未来出现了类似的、被明确证实为“为表演而设计并带有风险”的事件,那么公众的批评和质疑将是合理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洗地党不要扯什么「古往今来伟大科技进步都是冒着风险进行实验的」,什么「这本来就是测试员的责任」,因为这么设计实验根本就是耍智障,研发也属于生产行为,必须满足相关规范,在无必要冒险且有更好解决方案的情况下,绝不应该至相关人员安危不顾,还舔着脸打个广告出去。我固然是厌恶百度而且很想黑它,但违法嫌疑的确存在,如报道属实,希望辖区安监机构介入调查。

原答案:

~~~~~~~~~~~~~~~~~~~~

此例充分体现了百度的「不法」和「不智」。也就是要么坏要么蠢。

不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安全法》第八十七条: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中略)

(四) 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不依法及时处理的。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有前款规定以外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以下证据(如果属实)指明,在未经充分论证、以及后果可能导致人身危险的情况下,百度强行进行了冒险作业,而其负责生产、研发安全监督的相关部门并未依法及时处理:

「但是毕竟以前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觉得还是有点风险。后来商量了半天,我们是这样做的,请那些写无人车代码的工程师亲自拦这辆车。但是毕竟以前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觉得还是有点风险。后来商量了半天,我们是这样做的,请那些写无人车代码的工程师亲自拦这辆车。」

不智。

好吧,你硬要说是人工拦车其实是内部详细验证过的,并不会造成人身伤害或其他任何安全问题,只是作为市场营销行为的产品演示,网络报道仅是为了传播效应故意夸大、略有失实之嫌。那我只能建议百度立即解雇这次的营销活动设计人员——因为既然没有安全问题,李彦宏自己上去拦车,效果不是更好?还不会又落下骂名……

~~~~~~~~~~~~~~~~~~~~

最后写给广大工程师程序员,在遇到这类事情的时候,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安全法》第五十一条,明文规定「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而「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或者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还是要保护自己啊。

user avatar

李老板这情商绝对是负的,工程师自己测试自己的代码很正常,这种东西如果不能从理论上确保安全性是绝对不能交付的。既然理论上出问题的概率很小,负责人亲自上场实验并无不可。但是最大的负责人自己坐在车里而不是去拦车,这情商着实太令人捉急。

刘跨越为什么每次都亲自上阵?不仅仅是对自己团队的自信,也是对下面人的一种信任,你们却没干好的话,我的命都一起搭进去了,这是把命托付出去的一种信任,有了这种信任,下面人如何不卖命?

反观李老板,要求写代码的工程师去拦车,说明李老板对软件质量和可靠性保证一窍不通。如果程序员自身的努力就能确保软件的质量,这是对整个现代软件工业最大的嘲讽。这说明李老板的智商也很堪忧。


综上所述,有这种情商负分,一窍不通的老板坐镇。这种无人驾驶技术还有人敢用就见鬼了。

user avatar

无人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算法/代码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可能是目前最薄弱的部分,但不是唯一的部分。如果无人车出问题,不一定是代码的问题。可能是传感器或者汽车本身比如刹车甚至轮胎的问题。因此如果一个车出了问题导致没判断出行人从而把人撞死了,码农并不一定要对此负责。

让人试自然没问题,而且这种要上路的系统不可能永远用假人什么的。李彦宏坐车里也没啥问题,因为一个大公司的CEO,无人车只是他的一个项目,他是来看成果的,不一定了解具体的进展,不应该直接承担风险。他如果亲自上那是加分(就像刘志军),他不亲自上本身并不扣分。我觉得最应该上的是这个无人车项目的负责人,这个人肯定了解整个系统的每个模块是怎么回事、哪些模块可能出问题也应该比较了解。他觉得这个系统能用那才是能用的第一步,所以如果测真人这个人最应该上。当然,无人车如果做成了,这个人功劳也最大

而百度最后变成了大家商量了一下让码农去试。第一说明这个项目负责人没担当(真做成了他肯定是要邀功);第二说明李彦宏没意识到这个系统并不只有代码和算法,往小了说是完全不懂无人车,往大了说是能力不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