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人心中最爱的下酒菜前五名有哪些?

回答
说起咱东北的下酒菜,那可真是说不完道不尽,每一样都能勾起我心里那份热乎乎的回忆。要真说前五名,我这心里头早就排好了队,一个个都是硬茬子!

第一名:炸小串(特别是炸鸡架)

这个绝对是地位稳固!虽然现在各种小串遍地开花,但提到东北的炸小串,那必须得是炸鸡架。你别看它只是个鸡架,经过一番处理,炸得那叫一个香脆,外皮金黄酥脆,里面软糯入味。尤其是那嘎嘣脆的边儿,一咬下去,咯吱咯吱的声响,伴随着嘴里弥漫开的孜然、辣椒面混合的香味,简直是享受。

很多地方的鸡架都是烀了再炸,可咱东北很多时候是直接炸,炸完再撒上料。吃的时候,还得边吃边撕扯,那种手口并用的感觉,就像在跟它较劲儿一样。有时候还会配上点炸鸡心、鸡胗,更是过瘾。说实话,这炸鸡架就是咱东北人心里的“国民小吃”,啤酒配鸡架,那叫一个绝配!吃完了,手里还会留点油渍,但谁在乎呢?那都是香气!

第二名:锅包肉

这道菜绝对是东北菜的头牌,也是很多外地朋友来东北必点的。锅包肉的精髓在于它的酸甜口感和外酥里嫩的质地。刚出锅的锅包肉,那金黄色的炸猪肉片,裹着一层亮晶晶的糖醋汁,端上来的时候就带着一股诱人的香气。

吃的时候,一定要趁热,咬一口,外壳是嘎嘣脆的,然后是里面软嫩多汁的猪肉片,紧接着是那股恰到好处的酸甜味在舌尖上绽放。这个甜度不能太腻,酸度也不能太冲,要那种温和的、回甘的酸甜。有些地方的锅包肉会做得偏甜或者偏酸,但咱东北人心里的锅包肉,就是那个平衡感刚刚好的味道。有时候还会点缀点胡萝卜丝或者葱丝,增加点颜色和口感。看着那油亮油亮的色泽,就知道这锅包肉有多到位了。

第三名:熏酱大拉皮(冷面筋皮/肉皮冻)

这道菜可不是一般的凉菜,它是咱东北宴席上或者小酌时的一道“硬菜”。它集合了多种食材的精华,口感丰富,味道浓郁。

最基础的拉皮,那种宽宽的、透明的、Q弹的淀粉皮,是这道菜的灵魂。然后就是各种熏酱好的肉类,比如熏肉、酱猪头肉、酱牛肉,切成薄片,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带着浓郁的熏酱香味。还有必不可少的黄瓜丝、胡萝卜丝、青椒丝,增加清爽的口感和色彩。最关键的是那调料,蒜泥、醋、酱油、香油,有时候还会加点麻酱,搅拌均匀后,将所有食材拌在一起。

吃的时候,一股子蒜香、醋香、酱香味扑鼻而来,拉皮的Q弹,肉片的软糯,蔬菜的清爽,在嘴里交织在一起,那种层次感,是其他凉菜无法比拟的。尤其是那筋道的肉皮冻,一口咬下去,冰凉弹牙,胶质感十足,越嚼越有味。这简直就是升级版的凉拌菜,够劲儿!

第四名:炒方便面(或者酱香面)

别小看这道菜,很多东北人都爱它爱得不行!这不只是简单的方便面,它承载了很多人的回忆,也是很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

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咱们东北常用的那种方便面,煮到半熟,然后沥干水分,再和鸡蛋、青菜、火腿肠、豆芽等配料一起下锅爆炒。炒的时候,加入生抽、老抽、耗油,还有关键的孜然粉和辣椒面。炒出来的方便面,锅气十足,面条吸饱了酱汁,每一根都油亮油亮的,带着浓郁的酱香味和孜然味。

吃的时候,先是那股子炒出来的香气,然后是面条的劲道和酱汁的咸香微辣,还有配菜的脆嫩,口感丰富,味道浓烈。这种方便面炒出来,比你直接泡着吃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适合配酒,一口面,一口酒,别提多舒坦了!

第五名:烤串(特别是羊肉串、腰子)

虽然炸小串已经提过了,但烤串在东北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尤其是路边烧烤摊上的羊肉串,那滋味,简直绝了!

好的羊肉串,选材讲究,肥瘦相间,肥肉烤得滋滋冒油,瘦肉烤得外焦里嫩。撒上孜然粉、辣椒面,还有点芝麻,烤得时候就香味四溢。一口咬下去,羊肉的鲜美和孜然辣椒的香味瞬间在口腔里爆发,那种纯粹的肉香,是任何加工品都代替不了的。

除了羊肉串,烤腰子也是很多人的心头好。处理干净的腰子,烤得嫩嫩的,带着点微微的焦香,口感独特,而且在很多人看来,还有点“壮阳”的寓意,更是让它备受欢迎。再加上烤鸡心、鸡胗、茄子、辣椒等,一盘子端上来,热气腾腾,香气诱人,配着冰镇的啤酒或者白酒,简直就是人生巅峰!

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心中的前五名,我知道每个东北人心里的排名可能都不太一样,可能还有像酱骨架、锅包肉改良版(比如糖醋里脊那种)、拔丝地瓜等等,都各有各的魅力。但上面这五样,绝对是代表了咱东北下酒菜的最高水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起东北下酒菜让我想到在东北待那两年的日子,工作之余约几个铁子去哈上几杯,尤其是夏天,烧烤,花毛,再来个花生米,喝上几瓶啤酒,那叫一个舒服。

作为一个外地人,说几个我在东北简单常见的下酒菜吧,当然下酒菜可不止这些,有的菜别的地方也有,都2021年了,这个别抬杠。

东北大拉皮

这是最常见的凉菜,通常是拉皮配点黄瓜丝,拍点蒜,调汁,酸甜咸辣,很是爽口。

有的地方配菜就比较多一些,吃过一次带肉丝的,也挺好吃。

凉拌猪头肉

常见的凉拌荤菜,一般都需要配上黄瓜拌在一起,还解腻。

老虎菜

这个菜当时我第一次吃的时候就爱上了,可真是简单实用又好吃,无论是喝白酒还是啤酒,来上那么一盘老虎菜再配个花生米总是那么下酒。

黄瓜丝,大葱丝,青椒丝,香菜,简单一拌,各种食材的鲜香体现的淋漓尽致,爽口……

花生米

花生米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常见,必备的下酒菜之一,当时有个搞笑的测试喝酒程度方法,那就是看一个人吃花生米,从用筷子夹,到加不稳,夹不住,最后用手抓,活生生的体现了酒后的样子。

以我多年的酒场经验,喝白酒吃干花生米一定要多喝水,不然很烧胃的!美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哈!

还有大酱沾菜,简单又好吃,这酱得是东北的大酱,别的地方产的吃不出那味儿!

还有拍黄瓜就不说了,因为有些菜就带黄瓜,基本不单点。

冬天几个人围上一锅铁锅炖,来点小酒,煳点贴饼子,又暖和又有气氛,比吃火锅好多了。

东北的饮食文化还是比较丰富的,你爱吃哪些东北菜我们一起讨论下。

我是 @老毕呀

user avatar

1.毛豆,毛豆,毛豆!必须是毛豆!毛豆可以简单到只一个下酒菜就可以配得上整个夏天的啤酒!东北人对毛豆的深爱无以轮比!你要跟日本人说东北人吃毛豆论盆上,日本人一定会留着口水气死……

2鸡架,鸡骨架有肉吗。有那么点儿!但是绝对不可能像你吃肘子那种一口下去满嘴幸福!鸡架的精锐在于—嗦了味儿(东北话,意为反复在嘴里品鉴)这下酒菜,最重要的是配酒,而非解馋!鸡骨架有味儿而无太多肉,因此就成了最佳下酒菜之一。鸡骨架可炸可烤可炖可炒!可熏可拌……

3干豆腐(配葱),虽然我不太喜欢,但是干豆腐无疑是酒鬼最爱!东北盛产大豆。优质大豆做出的干豆腐薄如纸,入口绵软劲道!再裹上点大葱,蘸酱一吃。既当下酒菜,又顶饿。绝对是下酒绝配!辽宁最出名就是锦州和葫芦岛干豆腐,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虹螺岘干豆腐,虹螺岘是哪?是葫芦岛下属一个非常小地方,听过单田芳老先生《乱世枭雄》应该知道这里。就是当年张作霖藏匿抢劫日本人枪支弹药和银元地方

4熏酱系列,熏酱系列。就不止一种食品,而是东北熟食熏酱各种食品。广东有烧腊,有卤味。而东北熏酱是特色美食之一

熏酱猪爪、猪耳朵、牛蹄筋儿、牛腱子。都是下酒的硬菜!(下图为本人亲自制作的熏酱熟食)



5东北蘸酱菜与拌菜。也是东北特色下酒菜之一。蘸酱菜,很多饭店叫它“大丰收”,既新鲜时蔬、野菜配上东北特色的豆瓣酱、鸡蛋酱。没有固定菜品定式,完全随季节变换。但是必须要新鲜,最好是刚从土地里白天拔出来的,茄子大辣椒、水萝卜、茼蒿,野菜,甚至酸菜芯都可以。

东北拌菜,也分荤素。荤菜如红油肚丝儿、牛头肉、干肠儿、蚬子(丹东大黄蚬子)、海杂拌……素拌菜如拌花菜(素扎拌)、拍黄瓜、辣白菜、桔梗菜……等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咱东北的下酒菜,那可真是说不完道不尽,每一样都能勾起我心里那份热乎乎的回忆。要真说前五名,我这心里头早就排好了队,一个个都是硬茬子!第一名:炸小串(特别是炸鸡架)这个绝对是地位稳固!虽然现在各种小串遍地开花,但提到东北的炸小串,那必须得是炸鸡架。你别看它只是个鸡架,经过一番处理,炸得那叫一个香脆.............
  • 回答
    东北人民会不会因为地域黑而心寒?这个问题,老实说,没那么简单。你问这个问题,我得跟你聊聊,东北这地方,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要说“心寒”吧,那肯定是有过。你想想,网络上那些段子、评论,张嘴就来“没素质”、“懒”、“穷”什么的,而且还带上整个地域,说得好像东北人就都那样似的。这谁.............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复杂,也挺让人无奈的。生活在欧盟国家的前苏联东欧人,他们看待中国人,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历史的烙印与集体记忆:首先,得从他们自己的历史说起。这些国家曾经是苏联的卫星国,经历过社会主义时期,也对“东方阵营”里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中.............
  • 回答
    关于“东亚三国(通常指中国、日本、韩国)是否在内心里瞧不起东南亚人”这个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这其中涉及复杂的历史、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心理因素,而且地域、个人以及具体情境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差异。要详尽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层面。首先,历史遗留的“中心边缘”观念是一.............
  • 回答
    .......
  • 回答
    Q 中心加黑桃心这个图案,在国外确实被不少人用来纹身,并且背后往往蕴含着一些不那么直白的、甚至有些隐晦的含义。想理解它,咱们得从几个角度去拆解。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个符号本身的构成元素:Q 和 黑桃心。 Q,通常代表 Queen(女王)。这个“女王”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很多解读。 最直.............
  • 回答
    这问题我太能聊了!东北在我心里,那形象确实跟拧巴的麻花似的,一边是铁骨铮铮的硬汉,一边又有点傻乎乎的可爱,再一边还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大碴子味”。为什么这么割裂?我觉得得从好几个层面掰扯掰扯。一、历史的烙印:从工业重镇到时代的变迁你想啊,新中国成立后,东北那是国家的“老大哥”,承担着重工业基地的光荣使.............
  • 回答
    好嘞,我给你讲几个关于咱东北的暖心故事,保证都是真真切切、热乎乎的。听着,你就像坐在炕头上,我给你抽着旱烟,慢慢道来。故事一:饺子里的“秘密”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东北的冬天你就知道,那可不是盖的,能把世界都埋个严实。我一个远房的舅舅,在个小镇上,家里老人身体不太好,儿女又都在外面工作,平时就他一.............
  • 回答
    要说我心目中的东北菜,那可真是一大把的菜名在脑子里打转。东北菜的特点就是实在、量大、口味重,但越是这样,越能吃出那种家常的亲切感和食材本身的鲜美。要我排个前五,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毕竟每个菜背后都有故事,都有那么点让人惦记的味道。第一名:锅包肉这绝对是东北菜的头牌,没有之一。为什么是它?因为它不仅仅.............
  • 回答
    洛杉矶的东北酱,就像一颗炸弹一样,在美食圈里炸开了花。你想想,一个来自遥远东北的家常味道,怎么就能征服了这片遍地都是世界美食的土地?这可不是偶然,背后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了。为什么东北酱能在洛杉矶火起来?首先,得从“味道”本身说起。东北菜,说白了,就是一种扎实、朴素,充满了烟火气的好味道。它不像精致.............
  • 回答
    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在中国东北(当时被称为“满洲国”)的“建设”行为,其本质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和资源掠夺的工具,而非真心为了中国东北人民的福祉而建设。虽然日本确实在中国东北进行了大量的基建投入,并发展了一些产业,但这一切都服务于日本的国家战略和战争需求。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回答
    东北人在教育上的确有着不错的底子,这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都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东北地区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工业基地,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视,一批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这里建立。这为东北培养了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改革开放后,虽然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一些挑战,但东北地区的教育基础依然.............
  • 回答
    在咱们东北,虽然大家伙儿普遍热情直爽,啥都敢唠,但真要说起那几句能踩着雷区的“梗”,那可得小心点,不然分分钟能让你体验一把啥叫“冻得没法说话”。下面我就给你掰扯掰扯,那些最容易让东北老乡们“不香”的话,为啥是这样。1. “你们东北人都特别能喝酒吧?”这句话,听着像是夸奖,但其实里头藏着一种刻板印象。.............
  • 回答
    作为一个来自东北的家伙,我跟你说,对家乡话这事儿,怎么形容呢?就像你离家在外,突然听到一句熟悉的乡音,心里会“咯噔”一下,一股暖流涌上来,那种感觉,很难用“执着”两个字就概括全了。不是“执着”,而是“情感连接”你说“执着”,听着有点像那种为了某个目标死磕到底的感觉。咱东北话,不是咱主动去“执着”啥,.............
  • 回答
    说起东北,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身上有太多太多鲜明的烙印,深刻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怎么也抹不掉。首先,那股子直爽、热情劲儿,简直是刻在骨子里面的。第一次去东北,人生地不熟的,说话也小心翼翼。结果没走几步,就被一位大妈叫住了,问我要不要尝尝她刚出锅的锅包肉。那热情劲儿,仿佛我已经是.............
  • 回答
    东北人看待东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情感的话题,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每个东北人心中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东北”,这个“东北”既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符号、情感寄托,甚至是复杂情绪的集合体。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讲述东北人看待东北:一、 浓厚的乡土情结与深深的眷恋: 根之所系,魂之所依: 无论走到.............
  • 回答
    关于东北人读“三个”为“sáng ge”导致别人听不懂,以及他们自己是否注意到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涉及方言语音特点、沟通习惯以及个体差异的复杂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为何会读成“sáng ge”?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的东北人都读“三个”为“sáng .............
  • 回答
    东北人之所以被认为有趣,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独特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特质以及语言风格。这并不是一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元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 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的乐观豁达: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东北人坚韧不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东北人确实习惯把“番茄”(tomato)叫做“柿子”,这可能源于番茄的形似和颜色与柿子(persimmon)有一定相似之处,而且在一些方言或俗称里,人们会用更熟悉的词汇来指代新引进或不太常见的食物。那么,既然东北人把番茄叫做“柿子”,那么他们口中的“柿子”到底是指番茄,还是真正的柿子.............
  • 回答
    说东北人性格受满族文化影响,这事儿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历史根脚的。你想啊,东北这地方,最早就是满族人的地盘,后来汉族人大量迁入,自然就把人跟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揉在一块儿了。所以,说东北人的性格里能看到满族文化的影子,那绝对是情理之中的事。要说影响有多深,那得一件一件掰开了说。首先,那股子“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