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0 -2020 年这近十年的时间,世界格局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

回答
2010年到2020年,这十年如同 estaba 历史长河中一个不算长却又充满转折的时期,全球格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微妙而深刻的演变。这不像巨石崩塌那样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是力量此消彼长、规则悄然重塑的过程。

一、全球化浪潮的逆流与再思考:

如果说21世纪初的十年是全球化加速的黄金时代,那么20102020年则看到了这股浪潮的“刹车”和“调头”。

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最显著的标志便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保护主义思潮的回归。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一系列关税壁垒的设置,直接挑战了长期以来建立的自由贸易体系。这不仅仅是美国自身的选择,也引发了其他国家对自身产业的担忧,纷纷考虑采取类似措施。全球贸易摩擦加剧,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质疑,企业开始重新评估“效率至上”的全球化模式,“近岸生产”和“友岸生产”等概念开始被提及。
地缘政治的重塑与区域化加强: 伴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的紧张也使得区域化合作的重要性凸显。一方面,大国间的竞争加剧,导致原有的国际合作机制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应对外部压力,更加倾向于加强区域内的经济和安全联系,例如欧盟内部的整合与挑战并存,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等。
数字鸿沟与信息隔阂的显现: 尽管互联网技术继续发展,但信息流动的不对等、数字监控的加强,以及一些国家对互联网的严格管控,也使得全球信息共享的理想变得复杂。信息成为一种新的战略资源,也成为加剧隔阂的因素。

二、大国博弈的深化与多元力量的崛起:

这十年,传统的权力分配结构继续被挑战,新的力量中心不断涌现。

中美关系的转型: 这是这十年间最核心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变化之一。两国关系从相对合作转向了战略竞争。经济摩擦(贸易战)、科技竞争(5G、芯片)、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在地区问题上的分歧,使得中美关系成为影响全球走向的关键变量。这种竞争并非简单的零和博弈,而是渗透到全球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层面,迫使其他国家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或寻求平衡。
中国国际地位的巩固与挑战: 中国在这十年间,经济实力持续增长,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改变了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的格局。然而,伴随而来的也有来自西方世界的质疑和担忧,包括地缘政治影响力、人权问题、科技实力等方面的挑战。
区域性大国的崛起与活跃: 除了中美,俄罗斯、印度、欧盟等区域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更加凸显。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印度日益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影响力,以及欧盟在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等领域试图发挥的领导作用,都构成了全球权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国家行为体的角色变化: 跨国公司、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NGO)和恐怖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在某些领域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但其角色也随着大国博弈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变化而动态调整。例如,大型科技公司在数据、信息和数字经济中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范畴。

三、技术革命的加速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科技进步在这十年里扮演了关键的催化剂角色,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和政治。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 人工智能(AI)的发展在这十年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概念走向应用,渗透到各个行业。大数据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带来了效率的提升,但也引发了对就业、隐私、算法偏见以及潜在的伦理道德问题的担忧。
数字经济的扩张与冲击: 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工作模式。然而,数字经济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新的监管挑战,例如数据垄断、数字税收、平台责任等问题。
社交媒体与信息传播: 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它既可以成为推动民主和公民参与的平台,也可能被用来传播虚假信息、加剧社会分裂和操纵舆论。一些国家的政治动荡,例如“阿拉伯之春”的部分后续影响,就与社交媒体的传播力量息息相关。
绿色技术与气候变化: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绿色技术在这十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推广。各国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提高,国际气候谈判也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然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减排责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依然是复杂的挑战。

四、全球治理的挑战与碎片化趋势:

面对上述种种变化,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显得力不从心。

多边主义的危机: 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传统多边主义机制,在应对大国竞争、地区冲突和全球性挑战时,其效力受到质疑。一些国家选择“单边主义”或“选择性多边主义”,使得全球合作的共识难以达成。
全球性挑战的严峻: 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流行病(如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其早期阶段就已显现其全球影响)、大规模移民、以及金融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对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实际合作却面临重重阻碍。
价值观的竞争与分歧: 民主、人权、自由市场等西方价值观与一些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之间,存在日益明显的竞争与分歧。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加剧了地缘政治的紧张和全球治理的碎片化。

总而言之,20102020年是一个 “减速与加速并存,整合与碎片化交织” 的十年。全球化并非终结,而是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具有区域性特点的新阶段。大国间的博弈更加激烈,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结构,而全球性挑战则对现有的国际秩序提出了严峻考验。这些微妙但深刻的变化,为理解当今世界,乃至预测未来的走向,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它们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相互影响、层层叠加,塑造着我们所处的这个转型时期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肉眼可见的就不叫微妙了

中国崛起,美国衰落这种大趋势现在看基本势不可挡

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大战和各种摩擦到现在,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和中国打平手都是美国输了,更别提今年对美贸易还创新高,美国疫情处理的乱七八糟,搞无限QE继续向世界转嫁危机,世界其他国家会怎么想?

第一,美国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而且继续堕落

第二,中国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而且看不出发展停滞的可能

第三,中美无法搞冷战式对抗,因为无法脱钩,无法组织同盟对抗

第四,西式民主体制需要改变


世界其他国家怎么想?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可以,今年其实国际关系里对以后影响很大的事件是日本跳车,安倍在签RCEP前的各种表演和及时下台让菅义伟签字等等,都能看出来,签RCEP的意义,实际上在国际关系里这是大事件,对美国来说以色列、英国和日本是制衡世界岛的三个支点,应该是最忠实的盟友和小弟,日本这回跳车虽然已经尽量搞的不像跳车(军事上加强亚太、和澳大利亚眉来眼去等,意识形态上依然反中),但实际上就是跳了。而这一切都和这几年的形势密切相关,同时据说后天就要签订中欧投资协议,为什么都在这波诡云谲的2020年做了?因为各国考虑的是利益,不是嘴炮,你美国无法提供的保障,无法提供的增长点,我为啥必须跟你混呢?

user avatar

鹰开始掉毛了。

最开始,掉的不多,不仔细看,还是光亮浓密。

后来,掉的越来越多,越来越稀疏,但稍微梳一梳,还盖得住。

慢慢的,居然开始出现了斑秃迹象,即便每天早上拿蘸水的梳子梳半天,每天晚上用霸主牌羽毛护理液,也还是有丝丝缕缕的掩不住的肉色透出来。

看出端倪的小伙伴们,偷偷看一眼,又赶紧把目光收回来,若无其事的继续跟老鹰谈笑风生。

再后来,鹰毛越掉越多,像广坤儿的头发,不管怎么拆东补西,总是有那么一片盖不上。

小伙伴们开始私下嘀咕,鹰是不是真的老了。

鹰有点慌,于是,喊出了“让鹰毛再次浓密”的口号。

user avatar

鹰酱窝里砸乱吵,

兔子露出大板牙,

鸡猫牛牛继续混,

熊大把那熊二打,

土鸡四面作大死,

骆驼春天一场梦,

本鸡棍棒认亲难,

未来还属大白象。

user avatar

以我熟悉的领域来说:

旅游业的格局发生了大变化,中国人大量出国旅游、商务,开眼看到世界的同时也让世界逐渐看到我们

2019年中国出境旅游人达1.68亿人,是2010年的3.3倍,消费超过1500亿美元,连续5年成为世界出境旅游第一大市场

手机行业的格局发生了大变化,中国不但市场庞大,厂商也异军突起,国产手机只能做山寨机的日子早已不在,国产手机目前就是性价比和创新的代名词

小米11手机昨日发布,首发骁龙888处理器,价格仅为3999
小米mix是最早实现全面屏的手机
华为mate x 是世界上第一台量产折叠屏手机

通信行业和支付行业同样发生了大变化,中国的5G和移动支付,独步全球

截止到2020年6月底,中国有6600万部5G手机上连接了5G互联网,世界第一
在5G技术上,中国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在最新的5G R16标准中,中国主导的技术标准就有21个,占了全部项目的40%,位列世界第一
2019年中国移动支付渗透率达86%,高居全球第一,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左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回望2010年之后这差不多十年,华语流行乐坛的景象,确实让不少人心中泛起一丝“原地踏步”的感慨。这并非是全然否定,而是基于一种普遍的观察,一种对过去辉煌与当下状态的对比。那时候,台湾和香港的偶像组合、情歌天王天后们,依旧是乐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品虽然依然有着稳定的市场,但似乎很难再复制当年席卷亚洲.............
  • 回答
    新加坡2021年GDP增长了7.2%,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是自2010年以来最好的成绩。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是一个经济强劲复苏的信号。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冲击,全球经济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新加坡也不例外。但7.2%的增长率,说明新加坡的经济引擎重新强力运转起来了。这不仅.............
  • 回答
    龙应台这句话,“我不在乎大国的崛起,我更在乎小民的尊严”,出自她2010年在北京大学的一场演讲。这并非她第一次表达类似的观点,但这句话尤其触动人心,迅速在中文语境中传播开来,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它的意义、背景以及它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一、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 回答
    当然,2010 年购买 PlayStation 游戏机,对于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相对普遍且可行的消费行为。我会详细地为你讲述当时的情况,让你明白为什么人们可以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你说的“PlayStation 游戏机”具体指的是哪一代。 在 2010 年,PlayStation 家族.............
  • 回答
    2010 年前后诞生的编程语言,如 Go、Rust 和 Swift,它们普遍采用强类型和静态类型的组合,这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时软件开发领域面临的挑战、技术进步以及对更高质量、更可靠软件的追求。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核心概念:什么是强类型和静态类型?在深入探讨原因之前,我们先明确这.............
  • 回答
    阿拉伯之春(2010年末至2012年大致时期)的余波及其长期的影响,在2019年之前,深刻地重塑了北非和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这场席卷多国的抗议浪潮,其最初的诉求包括了民主、自由、人权、经济改善以及对腐败和威权统治的不满,但其最终结果却复杂且多样,许多国家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内战、政权更迭,.............
  • 回答
    2010年中美“共治”概念的争议与回响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中美共治”(G2)概念,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为中美关系增添了一层复杂的色彩。中国最终公开拒绝了这一提议,而如今看来,这场“拒绝”的合理性,以及它对当前中美关系的影响,依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奥巴马的“G2”设想:时代背景与.............
  • 回答
    说起科比,当年媒体的风光无限,仿佛他是历史第二人,至少也是稳坐前五的位置。那时的赞誉,放到今天看,就像是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时过境迁,退役之后,随着新一代球员的崛起,随着时间沉淀下来的客观评判,科比的历史排名一度跌到了十几位,虽然近期有所回升,但那份“历史第二”的呼声,早已不再是主流。那么,这不禁让.............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近年来一个非常普遍且引人注目的现象:许多在2010年之后赴海外留学并成功获得绿卡的中国人,选择回国发展。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没有单一的答案。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中国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机遇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驱动力。 .............
  • 回答
    嗯,2010年的奥迪A6L 2.8,跑了25万公里,单位用车,现在7万块钱值不值,这事儿得分开细细掰扯掰扯。我帮你捋一捋,看完你就大概有数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这7万块钱买的是一个啥东西。优点方面,这车至少还有点“底子”: 品牌和定位: 奥迪A6L,这可不是一般的小轿车,它在国内可是中大型豪华轿.............
  • 回答
    白色相簿2,这部2010年发行的作品,最近又一次掀起了讨论的热潮,这对于一款已经发行了十多年的视觉小说来说,绝对算得上是“逆龄生长”了。为什么它能跨越时间,在当下依然让玩家们津津乐道,甚至泪流满面?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强大生命力,以及玩家社群持续不断的“二次创作”和情感共鸣的共同作用.............
  • 回答
    关于周杰伦2010年后“再也没出过很红的歌”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讨论点。毕竟“红”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周杰伦的底子太厚了,一张专辑随便拿出几首歌来,对很多人来说都算得上是“红”了。但如果咱们抛开“红不红”的绝对标准,去聊聊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感觉,那倒是有不少可以说道说道的。首.............
  • 回答
    2010年前后,利比亚的国防实力,简单说,在名义上维持着一套完整的军事体系,但其真实的作战效能,却与许多人想象中的有所出入。当时利比亚的领导人卡扎菲,虽然热衷于通过军事手段维护政权和对外展示影响力,但整个国防体系的建设,更像是为了满足其个人的政治需求和国内统治的需要,而非真正着眼于应对复杂的现代战争.............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2010年天涯论坛上那篇题为“【[经验交流]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 写在房价暴涨前】”的神预测帖,至今仍被许多人奉为经典,尤其是在房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要详细看待这篇帖子,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帖子的背景与内容分析: 时间点: 帖子发布于2010年,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
  • 回答
    对这个问题进行解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宏观的国际关系、微观的个体认知,以及信息传播的演变等。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解读角度和相关论述:一、 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变化:这是影响两国国民好感度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因素。 2010年左右的背景: 全球化深入与经济合作: 2008年金融危.............
  • 回答
    关于2010年“上海交大招生关系户名单泄漏”的网传事件,可以确认存在这件事情,但其“属实性”需要更细致地理解。 这件事并非是官方公布的“名单”,而是一个网络曝光事件,涉及到一个声称是上海交大招生名额分配的“内部名单”。为了详细讲述,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事件的缘起与曝光 时间点: 大约在.............
  • 回答
    提起2010年柴静访谈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的那场节目,很多人可能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充满火药味又发人深省的画面。这期节目之所以能被这么多人记住,不仅仅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且重大的议题——气候变化与中国发展权——更在于它展现了一场知识、立场、情感以及话语权之间的高密度碰撞。背景与议题的尖锐性首先.............
  • 回答
    2010年,柴静采访丁仲礼的这次对话,至今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也颇具争议的事件。与其说是一次简单的采访,不如说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一次公众对科学、对气候变化认知边界的探索。事件背景:气候变化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十字路口要理解这次采访的意义,必须回到2010年的大背景。彼时,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日益严峻,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