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史界是否只承认三大文明古国,而不包括中国文明?

回答
关于“三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在外国史学界确实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认知,而中国文明往往不被包含在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三大文明古国”这个概念的起源和演变。这个说法并非一个绝对、普适的历史事实,而更像是一种历史分期和叙述的习惯,尤其是在西方历史叙事中逐渐形成的。通常,这“三大文明古国”指的是:

1. 古埃及文明: 起源于尼罗河谷地,以金字塔、象形文字、法老统治和复杂的宗教体系闻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的上下埃及统一。
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文明): 包括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其历史同样悠久,孕育了楔形文字、法典(如汉谟拉比法典)和最早的城市。
3. 古希腊文明: 虽然它在时间线上相对晚一些,通常被视为古典文明的代表,但其对西方政治、哲学、艺术、科学的深远影响,使其在“文明古国”的讨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时也会将古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并列讨论,或将其视为古希腊文明的继承者。

为什么中国文明常常被排除在外?这背后有几个重要的原因:

西方中心史观的影响: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西方史学在世界历史的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早期对古代文明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欧洲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地理范围。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希腊文明(以及后来的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母体”或重要的源头,它们的故事与欧洲的文化、政治、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当探讨“文明的起源”或“人类最早的伟大文明”时,自然而然地会首先聚焦于这些与西方关系更密切的地区。
“文明”定义的侧重点: 早期的西方史学在定义“文明”时,往往会强调某些特定的特征,例如文字的起源、城市的出现、国家组织的雏形、法律体系的建立、以及复杂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等。虽然中国文明在这些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但在某些西方学者眼中,其发展路径和某些表现形式(例如早期国家形态的特点,或者文字的演变过程)可能与他们设定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或者说,对这些特征的解读和强调角度不同。
时间维度的考量: 有时候,对“古国”的界定会更加侧重于那些在非常早期的阶段就展现出高度复杂性的文明。虽然中国文明的起源也非常古老,例如夏朝(尽管其作为国家的存在仍有考古学上的争议)或更早期的文化,但与尼罗河谷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相比,其“国家”形态的成熟和复杂化的过程,在某些西方学者的时间轴上可能显得稍晚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了其被列入“三大文明古国”的地位。
独立性与互动性: 早期西方史学在构建世界历史叙事时,往往会倾向于强调不同文明的独立性起源,然后再探讨它们之间的互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地中海区域的文明之间,在早期确实存在着相对密切的地理联系和文化交流,这使得它们更容易被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文明圈。而中国文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更多地被视为一个相对独立发展的文明体,其与西方世界的大规模互动(例如通过丝绸之路)是在相对晚的时期才开始的。
学界内部的争论与演变: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一个铁板钉钉的、所有人都无争议的结论。随着全球史学的发展,以及非西方学者在国际史学界影响力的提升,对“文明古国”的定义和认知也在不断演变。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开始认识到,将文明的尺度局限于西方视角是片面的。

那么,中国文明的地位如何被认知?

尽管中国文明可能不总是在“三大文明古国”的框架内被提及,但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且从未中断的文明之一的地位,在任何严肃的史学研究中都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文明拥有:

悠久的文字记载: 甲骨文是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
灿烂的文化成就: 在哲学(如儒家、道家)、政治制度、科技发明(四大发明)、艺术、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持续的文明发展: 中国文明在历史长河中虽然经历过朝代更迭和战乱,但其文化基因和核心价值得以传承和发展,从未出现断层。

结论:

“三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更多是一种历史叙述的习惯,源于西方史学早期的建构和视角。它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缺乏历史厚度和文化影响力。事实上,中国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立起源、独特发展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史学界普遍认可的。近年来,随着全球史学视野的拓展和对多元文明价值的重新认识,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划分方式也正在受到挑战和修正,更多地开始关注和尊重不同文明体的独特价值和发展轨迹。因此,与其纠结于是否“被承认”为“三大文明古国”之一,不如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明自身的辉煌历史和她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手上有:美国 / 俄勒冈州 / 公立学区 / 2020-2021学年度 / 六年级实验班 / 人文科 / 历史课的教学大纲。

本大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地理位置和成就。

四大古文明指的是:

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中国文明、古印度文明。




《古中国文明》教案的引言是这么说的:

中国:一个长盛不衰的文明。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定有他长盛不衰的秘诀。我们将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对其社会和思想流派的模拟,来研究中国丰富而悠久的文化。推荐阅读包括《论语》、《道德经》。

此时此刻,印度的引言亮了。

印度:另一个长盛不衰的文明。这个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一定也有他长盛不衰的秘诀。

编教案的老师,您老的脑汁辛苦了。(2021/7/13更新)




在一位学生的课堂笔记中,古中国文明成果包括但不限于(我简单翻译一下,大家勉强看吧):都是考点,敲黑板

【第4课】

机械时钟:由唐朝(618-907年)和尚僧一行发明,最初用滴水计时,后由北宋的苏颂改进为链条驱动。

风水:一门中国古老的研究“气”在建筑布局、屋主性格、当地环境中运行和相互影响的玄学。

【第5课】

酒精:最先在夏朝(前2000-1600)被作为饮料,在此之前用作医学。

茶叶:传说在前2737年首次被神农氏饮用,在4-8世纪作为一种饮料流行。

长城:由秦始皇(约前259-210年)始建,用于抵御外敌并阻止农民外逃(?啥),70万人参与建造,30万人戍守,前204年建成。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他统治期间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同时他也建造了兵马俑,用来在他死后继续为他效忠。

【第6课】

丝绸之路:中国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丝绸。(插播一段中国最初怎么发现蚕蛹可以缫丝*的传说)。丝绸之路后来成为中国和其它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通道。

易经:这本“关于变化的经典”是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关于占卜、成功和智慧的指导。

Bouncing:(全能的知乎网友,请问这是啥)

【第7课】

铁器的冶炼和锻造:中国在前5世纪的周朝开始使用铁器,但中国不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铁器的国家,中国只是把当时的铁器技术搬来,并将其发展到了完美阶段:钢。

瓷器:这项美丽的工艺可以追溯到前1600的商朝。

百家争鸣:这是周朝的一段时期,出现了各种思想的大碰撞与大融合。

(问号代表答主没听说过,不懂)

墨家:反孔家,认为人人平等。

阴阳学:认为自然的平衡是一切的基础和指导。

逻辑家(?):认为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有逻辑。

融合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思想应当融合成一个更好的思想。

兵家:认为战争才能促进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道家:相信你的内在自我,像水一样可塑。

法家:认为人心有恶,需要严格的法律进行约束。

儒家:认为我们要忠于自己的各种关系,君臣、父子、夫妻等。

佛教(?佛教咋跑百家争鸣里来了):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流传至中国,认为人需要摆脱欲望的束缚。

【第8课】

火药:火药起源于中国古代帝王的长生不老炼丹术,在9世纪的宋朝得到发展并用于火器。

紫禁城:1420年,明朝皇帝迁都北京,吧啦吧啦吧啦。

【第9课】

指南针:指南针是在汉朝作为定风水的工具而被发明的,后来在10-13世纪的宋朝被用于航海。

印刷术:2000多年前,中国使用木简;7世纪的唐朝使用雕版印刷术;10世纪的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

丝绸之路:更详细的讲丝绸之路,包括汉武帝怎么建立了丝绸之路的雏型、丝绸之路如何成了连接中国和地中海的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洛阳和长安是丝绸之路的*两个起点等。

【第9a课】

造纸术:起源于前3世纪的汉朝。那时的人用破旧渔网、麻绳、破布经过煮沸、搅拌等一系列工序最终获得浮于浆水之上的“纸”。

(唉累脑子,先译到这儿吧)




六年级的必读书目中,与《丛林日记》、《世界大战》、《小女人》、《霍比特人》、《白芳》、《格林童话》、《小王子》并列的是《道德经》和《孙子兵法》。




要时刻对自己充满信心和骄傲,抛弃妄自菲薄的念头。

user avatar

我这里有一本《World History》,出版方为Mcdougal Littell,是西方出版的很全面的世界历史教材。

在目录部分,第一章是关于早期人类,第二章讲早期河谷文明,包括:

  • City-States in Mesopotamia 美素不达米亚的城邦国家
  • Pyramids on the Nile 尼罗河上的金字塔
  • Planned Cities on the Indus 印度的规划城市
  • River Dynasties in China 中国的河流王朝

虽然人家的教材里用的不是『四大文明古国』的称呼,而是『早期河谷文明』,但是古代两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是并列的河流文明。

至于题主说到的古代希腊,在教材的第5章才出现,因为,时间上古代希腊都要比之前的四个河谷文明出现得晚。

我也不知道具体谁能代表『外国史界』,但是我觉得教材最能体现和影响大众史学观,既然教材里古代两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是并列的文明,那谁非要说文明古国没有中国,那只能说他读书少。

咱中国人呐,不要妄自菲薄,洋人没见识又不是我们的错。

user avatar

去美国亚马逊上搜索了几本历史书。

World History,第九版(1000页、200美元的教材):

这本书应该是很早之前的教材了,目录应该还保持着原先的结构。在目录中,把古代的中国和印度文明,都放在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的后面,而且朝代介绍是从商朝开始的。

经评论区「温乐蛟」的提醒:这目录里提到古埃及、古印度,都是Ancient Egypt、Ancient India;唯独对中国,换了一个特别的说法,China in Antiquity,「在古代的中国」——说明美国史学界也是默认了:和早已中断的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不同,中国一直都在。

但这个2018年出的第九版,在具体介绍中国的文明时,倒是说了:近些年的多处考古发现,确认了夏朝的存在,只是具体日期仍存争议。

History: From the Dawn of Civilization to the Present Day,第三版:

讲完埃及、印度,就是中国了。

History of the World Map by Map:

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中国,多了一个神秘的米诺斯。

World History: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Information Age:

也提到了商之前的中国文明。

The Penguin History of the World,第六版:

中国还是排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印度后边。


看起来,史学界基本上还是承认的。

不承认的应该主要是界外人士。

user avatar

并不是。

所谓外国,范围很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我们对世界历史的认知,主要来自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的西方史学界,一般所说的外国史界,其实就特指西方史学界(比如说,有谁看过伊朗、或者俄罗斯学者编写的世界通史呢?)。对应由梁启超推广,流行于我国的四大文明古国,西方语境中也有类似的“文明的摇篮”(Cradle of Civilization)一说,意为文明最初独立出现的地区。

文明的摇篮这一概念大概形成于16-18世纪,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不同时代,人们所说的文明的摇篮也各不相同。早期,西方学者大多以埃及为人类文明的摇篮(甚至认为美洲文明也和埃及有关)。随着文化交流和考古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六大文明摇篮的说法,即埃及、新月沃土(或称两河流域、侧翼丘陵、美索不达米亚等)、印度河谷、黄河与长江流域、中美洲(墨西哥湾沿岸)和安第斯(秘鲁北部)。去掉与旧大陆文明演化关系不大的美洲,差不多就对应了梁启超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

人类,天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最具影响力的通史为例。20世纪早期的西方通史有比较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论及人类文明时,一般以古埃及和两河流域为文明的开端,有时则会加入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直接源头。而一旦将视野放到全世界,几乎所有世界通史,只要谈到了古印度,就一定会讲到古代中国。并不会出现只介绍古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无视中国的情况。

20世纪中期,随着全球史观的兴起,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线索。试图以一种比较中立的态度,从全球的角度,论述人类文明的发展。尽管没法完全摈弃以西方历史为中心的历史观,不过在新一代的全球史著作中,非西方文明的比例切切实实地提升了。除了经典的四大文明摇篮之外,全球史观的通史著作往往会同步介绍美洲古文明的起源,有时还会连带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或者太平洋古文明的起源。

以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为开端,目前西方的大部分通史、文明史、历史教材都遵循类似的逻辑。将世界历史分为几个大的阶段,主要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交流的角度,介绍世界历史的发展。一些新派的学者可能会从特殊的角度(比如交通、贸易、疾病)切入,或者站在更高的视野(比如宇宙演化)俯瞰人类历史。但不管如何,当下的各种全球通史中,都不会遗漏中国古文明,哪怕篇幅不多,肯定还是会留个位子给中国先民的。

通过以下这些不同时代的通史,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西方史学界思维、叙事方式和内容取舍方面的演变——

《世界史纲》H.G.威尔斯 1918-1919

《世界史纲》(The Outline of History: Being a Plain History of Life and Mankind)是一战后通俗领域世界史著作的代表之一。自1920 年初版发布以来,总共再版了超过33 次,被翻译成26 种文字,发行量超过200 万册。1927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向达、陈建民、黄静渊、陈训恕、梁思成翻译的《世界史纲》中文版,从而令本书成为最早被翻译成中文的世界史著作之一。

《世界史纲》中的几大文明古国为:两河流域(苏美尔、亚述、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作者威尔斯是著名的科幻作家,他的观点应该代表了20世纪初一些受过教育的西方人的看法。

*.名作,不过内容有些陈旧了,译者都是名家,语言通俗。

《人类的故事》 房龙 1921

房龙是享誉世界的人文启蒙作家,1911年于慕尼黑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生平致力于用通俗的语言,普及人类的历史及其精神文化遗产。1921年,受威尔斯《世界史纲》的启发,房龙为他的孩子们撰写了《人类的故事》一书,用60多篇小故事,在精简的篇幅内浓缩了从生物演化直到一战爆发的人类历史。先后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并获得了1922年的首届纽伯瑞儿童文学奖。

作为上世纪初的少儿读物,《人类的故事》的叙述线索是非常西方中心主义的。书中详细介绍了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文明,并未怎么提及古印度和中国,因为他们和自己文明的发展关系不大。不过这本书还是提及了孔子和佛教,并没有完全无视中国和印度。

*.通俗读物,还是比较适合孩子们阅读的。

《世界史》 海斯、穆恩、韦兰 1932

由美国历史学家海斯(1882-1964)、穆恩(1892-1936)和韦兰(1872-1962)合著的《世界史》(World History)初版发行于1932 年,此书曾是风行美国的中学历史教材,自上世纪30年代起便已有了中文译本,成为当时中国最为流行的西方史教材之一。

《世界史》是上世纪前期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世界通史,本书下半部分甚至有几章专门谈及了“白种人的负担”。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本书将近东地区的古文明(苏美尔、埃及、古叙利亚、爱琴海)作为论述重点,顺带提及了印度、中国和古代美洲。本书认为从周朝开始,中国的历史才比较可行,认为中国文明可能受到了近东影响。本书大概代表了当时比较主流的历史学家的看法。

*.可以当做认识当时学者世界史观的读物,用这本书作为世界史入门,个人感觉不大好,无论是史观还是内容都有些陈旧了。

《世界小史》 贡布里希 1935

《世界小史》完成于1935年,德文初版(Eine kurze Weltgeschichte für junge Leser)发行于1936年。《世界小史》与《人类的故事》篇幅相近,同样是本写给孩子们的通俗历史读物。贡布里希爵士希望本书能够让读者们在放松之余,领略人类历史的进程。

这本书的叙事线索同样以西方文明的发展为核心,因此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的篇幅占比较大。不过本书专设章节介绍了古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发展。

*.虽然有些老,还是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

《历史研究》 汤因比 1934-1961

《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是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代表作,浓缩了其对人类文明大半生的学术积累和思考。1947年,时代杂志评价《历史研究》为英国自马克思《资本论》后最具争议性的历史理论著作,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本书所引发的巨大社会影响。

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将人类文明划分为21种成熟文明以及5种中途夭折的停滞文明,试图建立一种统一且带有普适性的理论模型,为人类文明演化寻找终极解释。

《历史研究》中的主要文明可以分成3代,第1代文明,大约相当于题主所说的文明古国或原生文明。包括苏美尔、印度河谷、中国(商)、米诺斯和美洲(安第斯、玛雅、尤卡坦、墨西哥)。

*.名著,观点有争议,不太适合作为入门读物。

《世界文明史》威尔·杜兰特、阿里尔·杜兰特 1935-1975

《世界文明史》(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是20世纪中叶非常畅销文化史著作。作者威尔·杜兰特(1885-1981)和阿里尔·杜兰特(1898-1981)夫妇,虽非历史科班出身,却将毕生精力投入于文化史和哲学史的写作之中。《世界文明史》,英文版共计11卷,近万页,约4000万字。本书的第一卷《东方的遗产》发行于1935年,而第十一卷《拿破仑时代》则发行于1975年。1968年,杜兰特夫妇因《世界文明史》第十卷而获得了普利策非虚构类作品奖。

虽然名为《世界文明史》,不过一看本书的分卷就可以知道,这还是本以西方文明发展为主线的,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文明史”。关于古文明的介绍在整套书第一卷《东方的遗产》中,作者将古文明分为埃及与近东、印度与南亚、中国与远东,还是有中国的一席之地的。

*.名著,篇幅大,适合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内容详细,语言通俗。

《世界文明史》 菲利普·李·拉尔夫 爱德华·伯恩斯等 1955

《世界文明史》是美国很有影响力的文明史著作,初版于1955年,之后多次再版增订,至今已出到第9版。80年代,本书便被商务印书馆引进,之后又引进过新版。由于新版内容改变比较大,下面截图的是1974年的第五版的中文译本。

《世界文明史》中的古文明,包括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希伯来、赫梯、米诺斯、迈锡尼、古印度和中国。现在看来,这版书的不少内容都有些滞后或者错误,比如认为中国的灌溉设施要比近东晚得多。不过作者并没有否认中国古文明的独特性。

*.新版内容还不错,篇幅适中的文明史读物,相对历史,介绍了更多人类精神和物质领域的成果。

《文明史》 费尔南·布罗代尔 1963

《文明史》(A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是法国年鉴学派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1902-1985)撰写的中学历史教材。本书是二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产物。为了让即将踏入社会的16-18岁中学生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上倾注了大量精力,希望能够通过本书,让读者们“在理解历史的同时,直面他们即将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文明史》的叙事结构与其他通史相差较大,与其说是讲解文明的发展脉络,不如说是通过描述文明的各个侧面,让读者对文明本身形成直观的印象,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尽管体例相差很大,不过本书同样专门介绍了中国古文明,并肯定了其发展中的特殊性。

*.法国年鉴学派的视角,看看还是很有意思的

《西方的兴起》 威廉·麦克尼尔 1963

20世纪60年代,以《西方的兴起》出版为标志,全球史开始正式登上世界史叙述的舞台。《西方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West)是美国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1917-2016)的代表作,也被众多历史研究者认为是当代全球史叙事的一个重要开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麦克尼尔先后完成了三四十部学术著作,令其成为全球史方面最早出现的一个世界性学者。

在《西方的兴起》中,麦克尼尔在肯定近代西方发展的同时,力图以全球的视野,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进行叙述,代表了第一代全球史学者的历史观。在全书第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埃及、中东(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希伯来)、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地古文明的发展。作者肯定了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的强烈原生性,不过认为在农业和彩陶等方面受到了域外的影响。

*.全球史名作,引进的比较晚,内容稍微有些老了。

《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1970

《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是最早被引入中国的全球史著作之一,曾被美国、加拿大的不少学校引为世界史教材,也是继《西方的兴起》之后的一部非常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通史著作。

在全书第2编的第3章,作者介绍了欧亚大陆上古代两河流域、埃及、克里特、印度河谷和中国文明的发展。和《西方的兴起》相似,作者同样肯定了中国文明的原生性,但也认为其受到了中东文明的影响。《全球通史》的观点,可以代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学者的看法。

*.国内最早引进的一批世界通史,非常有名,但结构和内容稍微有些陈旧了。

《全球史》 J·M·罗伯茨 1976

J·M·罗伯茨(1928-2003)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因在教育和历史领域的贡献获得大英帝国司令勋章。罗伯茨是BBC多档历史节目的顾问,也是《企鹅欧洲史》、《企鹅二十世纪世界史》的作者。这本《全球史》1976年出版后,曾再版多次,影响力很大。

本书第二卷介绍了最初的文明,包括古代两河流域、埃及、亚洲东部(中国、印度)和其他地区。作者还特意强调了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和大部分西方著作相似,本书同样以商朝为中国文明史的开端。

*.老书新版,没怎么看过,应该不错……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1978

由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1908-1984)主编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The Times Atlas of World History)初版发行于1978年,多次再版。销量超过200万份,影响力广泛,形式新颖,堪称后世多种历史地图以及历史图解的蓝本。巴勒克拉夫是全球史观的奠基者之一。早在1955年,他便在《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中论述了他的全球史观,《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就深刻地体现了巴勒克拉夫本人的全球史观。

本书明确地把两河流域、埃及、印度河谷和黄河流域列为几大最初的文明,认为这些文明标志着世界历史新阶段的开端。可以代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学者的看法。

*.图文并茂,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很不错的一本书,国内的新版内容似乎不如老版丰富。

《人类文明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80-2009

《人类文明史》旨在“保存当下人类的所有记忆与传承”,并促进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相互交流。这套书的编撰历史非常久远,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初创的1946年便已开始,初版完成于1969年。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修订此书,以修订全书历史观,增添新近历史研究所带来的成果,尤其是“史领域的新发现。修订工作从1980年开始,直到2009年才结束。修订版《人类文明史》凝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约450位专家的研究成果,称得上是一部包罗万象、卷轶浩繁的通史著作。

《人类文明史》对文明古国的介绍在第二卷。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本书的篇幅分布非常平均,兼顾了世界各地早期文明的发展。自然,是少不了中国的。

*.很全、很贵、很重,不适合作为入门。

《全球文明史》 皮特·N·斯特恩等 1992

《全球文明史》是美国的一本大学通识文明史教材,作者包括卡耐基梅隆大学历史系主任皮特·N·斯特恩等。斯特恩也是《社会历史杂志》的创办者和美国大学世界史先修委员会的创始主席以及美国历史学会的教学副主席。作为一本成功的教材,本书至今已出到第7版。截图中的中文译本,根据第三版译出。

在第一部分,本书主要介绍了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古文明,附带介绍了米诺斯、库施等其他地区的古文明。和一般的西方通史著作相同,本书同样以商朝作为中国古文明时代的开端。大概可以代表当今普通国外大学教材的观点。

*.经典教材,内容比较全面

《World Civilization》 Philip J·Adler、Randall L·Pouwels 1996

和《全球文明史》定位相似的另一本文明史教材。同样出到第7版,看得出来是非常成功一部教材。

具体内容和楼上的《全球文明史》差不多,也在第一部分介绍了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古文明,并以商朝作为中国古文明时代的开端。

《新全球史》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2000

《新全球史》(Traditions & Encounters: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是由杰里·本特利(1949-2012)和赫伯特·齐格勒(1949-)合著的美国高中AP(大学先修课程)教材。作为一本影响力广泛的世界史教材,《新全球史》出版至今已再版多次。通过《新全球史》,可以感受到冷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英语世界在历史教育和全球史写作方面的发展。

杰里·本特利生前曾创办了颇具影响力的《世界史》(JournalofWorldHistory)杂志,而赫伯特·齐格勒则是位出生于德国的美籍历史学家,也是《世界史》杂志的编辑。从作者的来源和大学的地理位置上看,不难发现两位作者身上浓厚的“全球化”色彩。

本书在第一部分“早期的复杂社会”中介绍了几大古文明,包括西南亚(两河流域)、非洲(埃及、努比亚)、南亚(印度)、东亚(中国)、美洲和太平洋(中美洲、安第斯、巴布亚和太平洋群岛)。相较于冷战期间的早期全球史代表著作,《新全球史》进一步将视角转向了人间,给予以往遭受忽视的诸孤立社会(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以更多的关照。

*.经典教材,内容全面,也是一些学校世界史考研的参考书,看书复习一举两得。

《世界:一部历史》 菲利普·费尔南德斯·阿迈斯托 2007

《世界:一部历史》是本大学的通识历史教材。作者菲利普·费尔南德斯·阿迈斯托是西班牙裔英国历史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殖民时代的欧洲早期帝国主义。阿迈斯托也撰写了多部畅销的历史书,曾获世界历史协会书籍奖和西班牙的Orden Civil de Alfonso X el Sabio勋章。

本书第二篇,作者介绍了几个大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分别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流域,着重叙述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畅销通史,内容全面,总体不错。

DK《World History》 Philip Parker 2010

DK是英国的一家出版社,以出版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图解通俗读物闻名世界。作者Philip Parker曾是名外交官和出版人,对古代和中世纪的政治军事尤为热衷,也是多部畅销书的作者。

这本书在第二部分介绍了古代世界的文明,包括近东(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和迦南)、埃及、欧洲(希腊)、南亚(印度河谷)、东亚(中国)和美洲(中美和南美)。

《大历史》 大卫·克里斯蒂安 2014

大历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历史观。试图以宇宙的视角,介绍从宇宙开端到人类社会的历史,大卫·克里斯蒂安即为这一流派的代表,也是国际大历史协会主席。《大历史》一书是一些英语系国家的历史教材,也是这一史观的代表作,曾获得比尔盖茨等人的推荐。

关于最初文明的介绍,出现在全书第6章。作者以苏美尔为主要介绍对象,同时也介绍了印度河谷、中国、美洲的早期文明。可见,即使在宇宙视角的大历史著作中,作者还是会给中国文明留有一席之地的。

*.从宇宙到人类,适合作为科普读物。

综上,列举了一战至今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世界史著作,可见,无论时代和学术思潮如何改变,只要是通史类的世界史著作,都不会遗忘中国文明。那么题主所说的只承认三大文明古国,是从哪听来的呢?

最近双十一,有兴趣的可以领个红包买些书看看~

相关回答——

外国人写的历史中对中国的评价是怎样的?

四大古文明中古中国起步最晚,在别的文明发展的这段时间里,中国文明在发生什么事?

有哪些适合历史知识为零的人阅读的历史普及读物?

我们是否应该写一本世界角度的《全球通史》?

有木有哪套历史书是从全世界角度横向讲历史的?

有没有靠谱的世界历史地图集??

user avatar

中国,古埃及是原生文明

古希腊是次生文明。

前者是自主发展。后者是被其他文明影响产生。

user avatar

等中国人被再度奴役,那就能包括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三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在外国史学界确实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认知,而中国文明往往不被包含在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三大文明古国”这个概念的起源和演变。这个说法并非一个绝对、普适的历史事实,而更像是一种历史分期和叙述的习惯,尤其是在西方历史叙事中逐渐形成.............
  • 回答
    6月17日天津新增本土病例背后,我们该如何理解?6月17日,天津通报了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这个消息无疑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尤其是当官方信息提到,这位病例在发病前14天“无外出史和接触史”时。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是病毒传播出现了我们尚未完全掌握的新情况,还是有其他更值得我们深思的细节?首先,让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放在谁身上都会觉得心里不是个滋味。老婆瞒着你一段和外国人的感情史,这就像在地底下埋了一颗雷,现在炸出来了,你肯定会问:这雷是不是得赶紧除了?离婚,这个字眼太重了,但你会有这个想法,也很正常。让咱们一层层剥开这事儿,看看你该怎么想,怎么做。首先,这“隐瞒”两个字,才是问题的核心。你想.............
  • 回答
    《罗曼蒂克消亡史》里最后杀死外甥,这一个情节的设置,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贯穿了陆先生整个复杂而扭曲的人生轨迹,是他最终绝望和自我毁灭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得从陆先生这个角色的内核去剖析。首先,我们要知道陆先生的“罗曼蒂克”究竟是什么。他追求的,与其说是普世的爱情,不如说是一种掌控、一种理想化.............
  • 回答
    英国外相的这一呼吁,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它释放了复杂的信号,反映了当前英国国内和国际关系的微妙之处。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一、 对殖民历史的态度转变:从“愧疚”到“自豪” 历史叙事的重塑尝试: 这是最直接的信号。英国外相试图引导国内舆论和国家叙事,从承认殖民历史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伴随的内疚.............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啥现代埃及学对古埃及历史的分期,会把波斯人(阿契美尼德王朝)那会儿算作“古典埃及晚期”,而把希腊人(托勒密王朝)的统治直接划入“外族统治时期”。这中间的门道,其实挺有意思的,得从历史的走向、埃及自身的特点以及后世的史学观念来理解。分期的逻辑:继承性与断裂性简单来说,分期的一.............
  • 回答
    “台美海巡史上首次”联合演训:一次审慎观察10日在台湾东部外海举行的“台美海巡史上首次”联合演训,无疑是近期亚太地区军事安全领域的一项重要动态,值得我们细致审视其背后的意涵与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从“史上首次”这几个字眼来解读,这标志着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突破。长期以来,台湾与美国在军事及安全领域的合.............
  • 回答
    听着,我的孩子们,还有各位叔父叔伯们,请各位暂且放下手中的酒杯,听我说几句。外面阳光正好,但我的心却沉甸甸的,像是压着北境的皑皑白雪。劳勃国王陛下,我们的好国王,带着贵客们去打猎了。这是好事,为了维系君臣之谊,为了让维斯特洛的诸位显贵们感受到北境的热情。然而,我却无法像他们那样轻松。因为,我知道,我.............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名字的中文翻译,并不存在所谓“新华社垄断”的说法。中国在处理外国名字翻译时,主要遵循的是《外语译名手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等官方指导文件,以及新闻机构(如新华社)制定的内部规范。这些标准并非绝对统一,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因此会出现不同来源或不同时期翻译风格差异的现象。以下从多个.............
  • 回答
    关于“外国没有这么深远文化”的说法存在一定的误解。实际上,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深度与历史积淀,只是表现形式和发展路径不同而已。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中外语文教育的差异及背后的文化逻辑: 一、对"文化深度"的认知偏差1. 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独特性 西方文明以古希腊罗马传统为根基(如柏拉图哲.............
  • 回答
    外国古书记载的关于中国的鲜为人知但有趣的史料非常丰富,这些记载往往因为视角差异、信息传递的偏差或是被主流历史叙述所忽略,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涵盖了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别的史料:1. 古希腊罗马文献中的中国:丝绸之路的朦胧印象与“赛里斯”的神秘国度 “赛里斯”(Seres)的传说.............
  • 回答
    是的,外国确实存在与《纸牌屋》中阿什利对安德伍德夫人进行的直播访谈类似的节目,但程度和形式上会有一些差异。这种类型的节目通常被称为电视访谈节目(Television Interview Programs),它们是外国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西方国家。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1. 节目类型与目.............
  • 回答
    外国人对中国菜的看法是一个非常丰富且多样的话题,因为它包含了地域差异、文化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对中国菜本身的理解程度等多种因素。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 普遍认可的优点: 风味多样且精致: 这是几乎所有外国人对中国菜最深刻的印象。他们惊叹于中国菜的口味之多,从麻辣、酸甜、咸鲜到.............
  • 回答
    外国人与中国人在游戏喜好上的差异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因为它受到文化、历史、经济发展、技术普及、社会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很多游戏类型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偏好差异。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不同之处:1. 游戏类型偏好差异: FPS (第.............
  • 回答
    外国人中文十级,这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意味着这个人不仅能够流利、自然地使用中文进行日常交流,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深入理解中文的细微之处,并在各种复杂场景下精确、得体地表达自己。这是一种语言能力,更是一种跨越文化的认知体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个“外国人中文十级”的体验:一、语言的驾驭能力: .............
  • 回答
    外国人吃不熟牛排(通常指的是三分熟到五分熟的牛排,在一些文化中甚至更生)的原因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饮食文化、烹饪技法、食材品质、个人偏好以及对健康风险的认知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饮食文化与历史传承: 源远流长的烹饪传统: 在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食用相对生嫩的.............
  • 回答
    关于外国人是否比中国人更相信中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一、 现有证据与普遍认知从一些统计数据和媒体报道来看,确实存在外国人对中医的兴趣和接受度不断增长的现象。在西方国家,针灸、中草药等疗法在一些领域已经得到了.............
  • 回答
    是的,很多外国人确实存在和中国人一样,不认识自己国家古时候文字的情况,而且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只是具体表现和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一点:一、 共同的普遍性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语言和文字的演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会发展出新的词汇、语法结构和发音.............
  • 回答
    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最大的改变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多维度的问题,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文化多元,每个外国人自身的背景、经历和预期也各不相同。因此,很难一概而论,说“最大的改变”就是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定要提炼出一个最普遍、最深刻的改变,我认为是“从一个相对熟悉、可预测的社会环境,进入一个充满活力、快.............
  • 回答
    面对这种情况,理解你此刻的担忧和焦虑。要说服一个对中国持有负面刻板印象的外国男友,尤其是在不愿意见父母这个问题上,需要耐心、策略和真诚的沟通。这不仅仅是关于说服他,更是关于教育、理解和建立信任的过程。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和沟通方法,希望能帮助你:第一步:深入理解他的顾虑,并承认其存在的可能性在开始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