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大部分铸造工艺都非常的差?

回答
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说实话,看到实物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它们的铸造工艺似乎有点“粗糙”,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金光闪闪、规整划一。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明白,海昏侯墓里的金饼可不是那种现代工业流水线上的精加工产品。那个年代, metallurgy(冶金术)已经相当发达了,但跟现在比,还是有很多局限性。

一、 材料的纯度和加工方式的限制

金的纯度不是百分百: 虽然出土的金饼纯度已经很高了,但我们不能指望它像现代提炼的金那样纯。古代的冶炼技术,即使再怎么精湛,也难免会带有一些杂质,比如铜、银之类的。这些杂质在熔炼和铸造过程中,会对金的流动性和最终成型产生影响,让它不如纯金那样“服帖”。
主要依靠手工操作: 那时候没有精密模具和自动化设备。金饼的铸造,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工匠的手工操作。他们会将熔化的金液倒进事先准备好的模具里。你想啊,人总会有误差,手工倒金的时候,角度、力度控制起来,很难做到完全一致。

二、 模具制作的工艺和材料

模具的来源多样: 海昏侯墓里出土的金饼,很多都是一块块独立铸造的。这些模具,考古学家推测很多是就地取材,可能是用石头、陶土等材料制作的。
模具的打磨程度: 石头或陶土模具,即使被打磨得很光滑,也难免会留下一些天然的纹理或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细微痕迹。这些痕迹,在金液冷却凝固后,就会直接反映在金饼的表面上,形成我们看到的“粗糙感”。而且,石头模具本身就比较硬,要做到像现代金属模具那样细腻光滑,难度非常大。
模具的耐久性和重复使用: 一块模具可以铸造多少金饼,也是个问题。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模具可能不会做到一次性完美,更不会像现代那样追求极致的光洁度。

三、 工艺的实用性而非美观性为主

重心在“形制”和“重量”: 海昏侯墓的金饼,最主要的功能是作为一种财富象征和流通的媒介。所以,工匠们更注重的是把金子熔化,然后按照规定的形制(比如饼状)和重量铸造出来。至于表面的光滑度、边缘的整齐度,相对来说不是第一位的考虑因素。
古代的“粗糙”可能是常态: 我们现在看古代文物,往往会不自觉地用现代的审美标准去套。但在当时,这种带有手工痕迹、略显粗糙的金饼,可能就是一种司空见惯、甚至被接受的“标准”。它代表的是实实在在的黄金,而不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
快速生产的需求: 要满足像海昏侯这样地位的人的用度,可能需要大量的金器。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效率和数量,工艺上的“细节”就会被稍微牺牲一些。

四、 个别金饼的特殊情况

不同来源和用途: 有些金饼可能不是为海昏侯一个人量身定做的,可能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铸造,然后作为贡品或礼物进献的。来源不同,工艺水平自然也会有差异。
试铸或练习品? 也有一些学者推测,可能里面有些金饼是初次试铸或者工匠练习的作品,所以工艺上表现得更不成熟。

总结一下, 海昏侯墓出土金饼铸造工艺“差”的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相对而言”的看法。我们需要理解古代的生产力、技术水平以及当时的工艺侧重点。它们虽然不像我们现在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瑕”,但正是这些带着手工痕迹的“粗糙”,才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冶金工艺和历史信息,让它们具有了独特的历史价值。它们更像是实用的“金块”,而不是精美的“金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海昏侯墓里同时出土的光滑精美的马蹄金和麟趾金,我们就知道以汉代的黄金铸造工艺水平,并不是铸造不了光滑的金饼。

那么这些金饼却为何铸造的如此粗糙呢?原因是它要精确计重,确保铸造出的每一枚金饼重量都是一致的,都在两百五十克左右。

为什么要精确计重呢?因为这些金饼是用来进贡给皇帝的(进贡的方式好像是皇帝请分封的王侯们喝酒,然后王侯们奉上买酒钱也就是金饼),朝廷对金饼的标准重量有要求,这样只要简单清点金饼数量,就能计算出每个王侯进贡的黄金总重。

而海昏侯特殊,皇帝忌惮他也曾当过二十多天皇帝,始终不让他到长安进贡,他的金饼进贡不出去,只好留着陪葬了。

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汉代的工匠们是如何在浇铸金饼的同时,控制每一枚金饼的重量都保持一致的:

第一步,工匠会用砂子等,制作出用于铸造金饼的模具,也就是砂型。这个砂型很简单,类似于一个砂子砌成的方块上方,挖出一个金饼形状的圆坑。

第二步,工匠制作一个简单的天平或者秤,刚刚制作好的砂型放到天平一侧,再捧几把散沙放到天平的另一侧,使天平两侧平衡。

第三步,工匠把一个标准重量的金饼放到天平上放散沙的一侧,这样天平另一侧的砂型在浇铸金饼后,只要天平再次恢复平衡,那新浇铸金饼的重量就和标准重量金饼相同了。

第四步,工匠用一个比较大的坩埚,把融化的黄金倒进天平上的砂型里,但是工匠会根据感觉,只粗略的倒进两百多克黄金,只要不比天平另一侧的标准金饼重就可以。

第五步,移到下一个工序,另一个工匠会用一个很小的坩埚,反复再往已经半凝固的金饼顶部再倒入融化的黄金,边倒边观察天平。随着倒入次数增多,新浇铸的金饼慢慢变重,最终天平重新恢复平衡,这时新浇铸的金饼和标准金饼的重量就很相近了。

正是因为上面第五个工序,工匠反复多次用小坩埚,往金饼上再浇铸黄金以调整重量,导致金饼底侧光滑,而上侧却像堆粑粑一样。

那么已经调整好重量的金饼,为什么不逐个再重新熔炼一次,浇铸出精美光滑的金饼呢?因为金饼仅仅是为了方便给黄金计重,将来还会被熔炼浇铸成其他用途的金器,谁也不会对坯料提出过高的外观要求,工匠们自然也不会费这个事第二次熔炼铸造了。

感慨一下,都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各大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却几乎没有从人民群众的墓里发现的,都是达官贵族的墓中出土。

这些剥削阶级不仅生前享用民脂民膏,在死后千年,文明社会还要建立宏伟建筑来收藏他们的陪葬品,甚至还给他们塑像来纪念他们,比如下图的海昏侯刘贺。看来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达官贵族传承历史。

引用的网图侵删。

user avatar

题主指的黄金铸造工艺”差“,应该是说”金饼“的粗糙表面吧。

实际上,如果以光滑度而言,全世界的高熔点金属采用熔铸工艺而不进行二次加工时,在近代以前都是不光滑的。熔铸的贵金属不经过打磨或反复打压,表面很少会呈现光滑感。

而且,对于”金饼“的用途而言,它只是黄金的初级加工品,以重量和成色计量即可,完全没有必要进一步打磨光滑整齐。

甚至在几十年前,铸造生产环境已经好的非常多,但即便央库的铸造黄金也依旧与现代黄金品差异较大。

而且,一旦铸造环境稍差,高熔点的贵金属会非常容易在表面形成”纹路“,显得粗糙不平。

这种粗糙不平的纹路,才是正常现象。这是由于铸造过程中,快速冷却不均匀形成的的特有纹路。

金饼

这些金饼的表面粗糙,就是熔铸过程中的”纹路“。这些纹路丝毫不影响金饼的价值,反而是识别的信号。我国古代”纹银“”蜂窝银“即是如此:

官银
民间铸造纹银

从汉代到清朝,我国贵金属铸造,往往会特意制造一个容易识别贵金属特征的”窝“。这确实是古代没有高温铸造环境的下的产物,但也同时是保留的识别手段。一直到清朝,都要特意延长铸造过程中的”翅“,作为识别手段之一。

但这并不是铸造工艺低下的表现。更精细复杂的青铜礼器和大量流通的五铢钱都可以批量铸造生产,没道理单单金银制品反而更差。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当作大宗交易和存储使用的贵金属只是中间形态,并非最后成品,其主要为了大宗交易和存储目的,一般在流通过程中会被分解或进一步加工,所以没必要做的光滑而造成损耗。而且越是贵重的金属,越更讲究成色和重量。多数金饼在铸造后会二次称重,如果超过标准重量,就会销切一块;如果重量不足则融补缺额,进一步造成粗糙不堪。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实际使用价值,现代以前全世界熔铸黄金也是很难做到精准重量熔铸,但会在熔铸以后的金砖上打上重量标记。

获取中间品金饼以后,如果为了特殊目的,进一步加工后也能做的非常光滑。

总而言之,古代对于贵金属的铸造工艺确实不如现在,但也非工艺差,而是没有必要进一步加工。

而现代贵金属的铸造环境温度更加稳定,就避免了高熔点金属的快速冷却问题。更关键的是,现代大多数贵金属货币制品是压制工艺而非铸造,就没有温度变化造成的粗糙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