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英语在应试制度中的淡出?

回答
如何看待英语在应试制度中的淡出?

近年来,关于英语在我国应试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从未停止。从最初的“必考项”到如今部分地区高考英语分值下调、甚至有观点提出将英语考试完全移出主科,这种“淡出”的趋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看待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淡出”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英语在应试制度中的“淡出”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交织:

1. 减轻学生负担的呼声高涨:
“唯英语论”的过度解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英语的地位被无限拔高,似乎掌握了英语就掌握了未来的一切。这导致许多学生和家长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挤压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尤其是一些被认为“更实用”的学科。
应试英语的弊端: 长期以来,应试英语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例如过于侧重语法和词汇记忆,而忽略了实际沟通和应用能力。学生们为了应试而“磨刀霍霍”,但毕业后却难以流利地进行交流,形成“哑巴英语”的尴尬局面。
学生减负的时代主题: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国家层面和社会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呼声日益强烈。将英语作为相对“非核心”的科目进行调整,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式。

2. 科技发展与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
翻译工具的普及: 智能翻译软件和硬件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英语母语者获取英文信息和进行基本交流的门槛。这使得英语在获取信息层面的“不可替代性”有所减弱。
中文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提升: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这使得汉语学习者和中文信息源的价值日益凸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英语作为“唯一国际语言”的过度依赖。

3. 教育理念的转变与素质教育的强调:
回归学科本质: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将其过度“神化”,甚至凌驾于母语和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之上,并不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的导向: 素质教育强调学以致用,而应试教育模式下,英语学习往往脱离了实际应用场景。将英语地位调整,意在引导教育回归其本质,鼓励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的考试分数。

4. 地方教育自主权的增加:
因地制宜的考量: 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国际交流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可能认为英语作为高考主科的地位不那么突出,可以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更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学科上,例如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等。

二、 “淡出”的具体表现与影响:

英语在应试制度中的“淡出”体现在多个方面,并带来了相应的影响:

1. 高考英语分值调整或被纳入其他考试:
部分省份高考英语分值下降: 例如,一些省份将高考英语的分值从150分下调至100分或120分,并可能允许学生在某些科目中选择不考英语,以减轻其在总分中的权重。
探索其他评价方式: 有些地区在探索将英语能力评价与日常教学、口语测试、社会化评价等相结合,而非仅仅依靠一次性的大考分数。
影响:
减轻了部分学生的考试压力: 对于英语基础较弱但其他科目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利好,他们不必因为英语分数而拉低整体分数线。
可能引发“重文轻理”的转向: 如果英语分值大幅下降,部分学生和家长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数理化等被认为是“更保分”、“更容易提分”的科目上,这可能导致新的学科结构失衡。
对英语教学目标的影响: 教学目标可能会从“追求高分”转向“培养基本应用能力”,这需要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相应调整。

2. 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调整:
教学内容和侧重点的改变: 教师可能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非仅仅是应试技巧。口语和交流能力的训练可能会被加强。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语测试、写作评价、小组讨论等形式可能会被引入,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英语能力。
影响:
有望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如果教学改革跟上,这有助于培养出真正能用英语交流的学生。
教师培训和教材更新的挑战: 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并更新教学教材和资源,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可能造成新的教育焦虑: 对于习惯了应试模式的学生和家长来说,新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可能会带来不适应和焦虑。

3. 大学招生和专业选择的影响:
部分专业可能对英语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 例如,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外语类专业、涉外领域专业等,可能不会因为高考英语的整体调整而降低对英语能力的要求。
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的重要性提升: 这些招生方式往往更加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英语能力在其中可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影响:
为英语优秀者提供更多机会: 那些在英语学习上投入较多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某些领域可能更具优势。
可能加剧分层化: 对于英语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在大学和专业选择上可能会出现更明显的分层。

三、 如何看待这一“淡出”?需要平衡的几个方面:

看待英语在应试制度中的“淡出”,需要避免片面化和极端化,而是要寻求一种平衡:

1. 英语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全球通用语言的地位: 英语作为全球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在科学研究、国际贸易、文化交流、信息技术等领域仍占据主导地位。掌握英语是参与全球竞争、拓展国际视野的重要工具。
提升个人竞争力的关键: 无论在学业深造还是职业发展中,良好的英语能力都能显著提升个人竞争力。
不等于“弱化”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淡出”应试制度不等于放弃英语学习,而是对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调整。

2. 改革的目标应是“学以致用”和“全面发展”:
摒弃唯分数论: 改革的初衷是为了纠正应试英语的弊端,避免学生为了分数而牺牲对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应该将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警惕新的失衡: 在减轻英语压力的同时,要警惕可能出现的新的学科失衡,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均衡的教育。

3. 需要系统性的教育改革配套: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 需要大力推广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和实践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评价体系的完善: 除了高考,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英语能力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能力导向型评价等。
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提升其教学理念和能力。
社会观念的引导: 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不盲目追求高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国际视野。

4. 审慎推进,关注反馈:
试点与推广: 任何重大改革都应在充分调研和试点基础上审慎推进,并根据实施效果和反馈及时调整。
公平性考量: 改革方案的出台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学生群体的公平性,避免造成新的教育不公。

总结:

英语在应试制度中的“淡出”,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趋势。它既是对过去教育模式弊端的反思和修正,也是对未来人才培养方向的探索。

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变化,理解其背后的合理性,同时也要认识到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工具,其价值依然不容忽视。关键在于如何将英语学习回归到其本质——促进交流、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并将其与国家发展战略和个人成长需求相结合,找到一条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培养出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道路。这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项举措配合新的高考体制改革无疑会加剧阶层固化。

1.英语从10年前的附加语言(你会说大家会觉得你很叼)到今天的必备语言(国企招聘也要看六级哟),一路的普及彰显的是中国的全球化进程,在未来金融市场、国有垄断市场的开放是大趋势,英语作为国际化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只需要设想一个情景——在一线、二线大城市的家长们,不论他们是外企员工还是国企员工,不论他们是金融民工还是码农,他们都深谙英语的必须性,是什么样的人觉得英语不重要呢——大城市的边缘人以及四五线城市从事完全使用不到英语工作的人,这些人在社会分层中的分布往往处于下层。(另: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倒是有不看重英语的,但是这些单位的职工对孩子语言上的期待和其他中上层阶级家长是一致的。)

3.也就是说,在英语退出高考转变为会考之后,它之于高考的重要性和之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会变得极其的不对等,中上层阶级的家长会敏锐的察觉到这种不对等中隐藏的陷阱,在学校教育不能胜任他们心中的英语教学水平的时候,这些家长会立即动用学校外的资源——补习班、家教。而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家长,就算重视教育,眼光也都集中在高考上,英语教育的缺失会使他们的孩子在未来更加被动。

4.也就是说,在英语退出高考之后,为了获得和原来一样的英语教学质量,必须花费更多的成本,而这些成本每增加一点,就会将一个量级的寒门学子甩出赛场。


5.我并不是说一个英语考试就能有这么大的威力,事实上,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这种加剧阶层固化的政策层出不穷。如高校将逐年提高自主招生名额,减少统招名额等等。


改革这场盛宴,你我都不是座上宾。

user avatar

从某种程度上讲,英语更像一种技能而不是知识,英语好需要实践需要练习,还需要应用的环境。

你把世界上所有的钢琴谱都背下来还是不会弹琴,你如果没下过水永远不可能学会游泳。

这点上英语和游泳,弹琴,绘画比较接近,和历史,地理,数学不同。

我主张把英语当作一项技能去训练,而不是当作一门知识去学习。

应该淡化其在应试教育中的地位,同时鼓励在实践中去学习,现在的经济水平请外教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甚至去外国游客比较多的地方打打工都比在课堂上背英文学得快。

user avatar

有些知友觉得我的回答戾气太重。那我就在开头写点正常的吧,不喜欢太凶的答案的知友看到分界线就别看好了(潜台词:喜欢撕逼直接看最后:)。

我记得龙应台对她的儿子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

我想,英文就是这么一种选择资本吧。

也许你这辈子跟研究无缘,也许你这辈子也甘于在家乡度过一生,也许你这辈子也没想过云游四方,也许你这辈子也没兴趣跟外国人说一句话。

那也许有一天,你想要了呢?

外面世界那么不一样,也是另一种美好呢。

要用到高级英文的工作工资不低,看起来又体面呢。

做研究去给全人类造福成就感好足诶。

伯克利也是喜欢音乐的我的梦想呢。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不怕你用不着,就怕你万一用到了呢?

说一句矫情的话:朋友,你要什么时候才知道,知识本身就是美的化身。

理科生学商科的一批一批的,难道物化生就该被废弃吗?

请问你这辈子有几次用到地质学用到世界地形图用到经纬度?难道地理也要废弃吗。

历史不就是饭后谈资而已吗?知道前人的人生对我的有什么多大的意义吗?

社会科学除了经济学哪个用得到那些数学知识?

理解托尔斯泰理解马尔克斯读懂杜甫李白对我又有何现实意义?

如果你真的尊重知识,就不会质疑一门有基础地位的学科的必要性,何况是英语这么重要的学科。

========戾气的分界线=======

呵呵……

不学英语你以后看的论文都是国内砖家吐出来的。

不学英语的思想都是局限在中文小世界里的。

不学英语你永远只配看见被打扮过的“真相”。

不学英语你就永远在这方圆几里的小县城过一辈子吧。

不学英语你也就只有创业这条出人头地的路了,祝你别头破血流。

一方面要出人头地,一方面又不愿学习英语作为工具,还所谓“神坛”……

长这么大了还说数学、英语不重要的都注定是卢瑟的命。

user avatar

答案已删。

俞敏洪日前表示,非常欢迎英语退出高考。我想,新东方这棵老树又要开花了。



有人说,基础教育很多都用不上。

按照这个理论,文理分科应该从幼儿园抓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