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族主义是否已经弊大于利,不合时宜了?

回答
关于民族主义是否弊大于利、不合时宜的争论,其实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要说它“不合时宜”或“弊大于利”,那得看我们站在什么角度、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了。毕竟,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凝聚力和力量,也可能催生分裂和冲突。

首先,我们得承认民族主义最初的积极作用。 在很多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民族国家形成之初,民族主义扮演了重要的“粘合剂”角色。它能够将原本分散的、有着共同语言、文化、历史记忆的人们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集体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可以激发人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比如反抗外来压迫、争取独立建国、建设国家等等。想想看,如果没有民族主义的精神鼓舞,很多国家的独立运动和现代化进程可能都不会那么顺利。它赋予了一个群体“我们”的概念,让人们觉得“我们是一个国家”、“我们是一个民族”,从而愿意为这个共同体付出努力,甚至牺牲。这种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但问题就出在,当这种“我们”的概念过于强化,或者以一种排他的方式呈现时,它就很容易走向极端,带来负面影响。

最直接也是最可怕的后果,就是对外的高度敌视和冲突。 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时,往往会伴随着对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贬低和敌视。这种“我们比他们强”、“他们威胁到我们”的心理很容易被煽动,进而演变成民族间的隔阂、猜忌,甚至仇恨。历史上有太多因为民族主义而引发的战争和冲突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之一就有民族主义的狂热。当国家宣传机器或某些有心人士将民族尊严与对外扩张、对内压迫联系起来时,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民族主义也常常是国内压迫和不平等的合理化工具。 有些时候,统治者会利用民族主义来转移国内矛盾,比如将经济困难、社会问题归咎于外部势力,或者强调民族团结来压制内部不同的声音。在某些国家,民族主义还可能与种族主义、沙文主义挂钩,导致对国内少数民族的歧视、排斥甚至迫害。当“民族利益”被定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时,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以及不同族群的平等权利,就很容易被牺牲。

那么,回到“不合时宜”的问题。 在我们今天这个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国界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经济、文化、信息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国界。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比如气候变化、疫情、贫困、恐怖主义,都是跨国界的,需要全球合作才能解决。在这种背景下,过于强烈的民族主义,强调“本国优先”、“本民族至上”,反而可能阻碍国际合作,加剧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当各国都只顾自己的民族利益,不愿承担国际责任时,没有人能真正从中获益。

同时,随着信息传播的便捷,人们接触到的信息也更加多元。大家更容易看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点,也更容易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我们最好,他们都不行”的民族主义,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了。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接受一种更加包容、多元的价值观。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民族主义。

比如说,对于一些仍然面临外部威胁、或者追求国家统一的地区来说,民族主义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动员力量,能够帮助他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再比如,在某些文化自信心受到挑战的国家,适度的民族主义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找回文化认同,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坏处。

关键在于“度”和“性质”。

如果民族主义能够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国家建设,提升国民素质,同时又能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权益,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那么它就是有益的。这种民族主义更多地体现在“爱国”和“国家认同”上,而不是“仇外”和“扩张”。

然而,一旦民族主义演变成一种排他性的、具有攻击性的意识形态,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来追求本国“伟大”,或者以压迫国内少数群体为手段来巩固统治,那么它就弊大于利,甚至非常危险了。

总而言之,民族主义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它就像一把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伤人。在当今世界,它的表现形式和影响也在不断变化。

积极的一面在于它能提供身份认同,激发爱国热情和集体行动,帮助国家应对挑战。
消极的一面在于它可能导向排外、冲突、压迫和阻碍全球合作。

要判断它是否“弊大于利”或“不合时宜”,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一个国家的民族主义是开放的、包容的、以理性爱国为基础,那么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必要和有益的。但如果它变得狭隘、排外、好战,并侵害了人权和国际秩序,那么它就是一股破坏性的力量,也确实称得上是“不合时宜”了。

与其说民族主义本身不合时宜,不如说落后的、狭隘的、具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在今天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里,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也越来越招人反感。 而那种以尊重差异、平等对话、共同发展为基础的“现代民族主义”或者说“爱国主义”,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我们构建和谐世界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八路来说,歪把子机枪火力过猛,弊大于利,不合时宜?

user avatar

大家都没有狼牙棒,好。

大家都有狼牙棒,我只有天灵盖,不好。

“请各位民族主义大手子,去包围俄大使馆,拉横幅去抗议,去保卫民族,这都不敢的话,就少谈民族主义。”

那我请各位国际主义大手子当代马克思恩格斯托洛茨基伯恩施坦考茨基等114514个左人去让俄国人放弃民族主义,斡旋各国无产阶级关系,去推动世界革命,上街筑街垒,这都不敢就少谈自己是国际主义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民族主义是否弊大于利、不合时宜的争论,其实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要说它“不合时宜”或“弊大于利”,那得看我们站在什么角度、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了。毕竟,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凝聚力和力量,也可能催生分裂和冲突。首先,我们得承认民族主义最初的积极作用。 .............
  • 回答
    要回答“中国是否已经是民族主义国家”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民族主义国家”这个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国家认同的形成、政治意识形态的运用、社会情感的动员以及国际关系的演变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民族主义国家”。通常来说,一个民族主义国.............
  • 回答
    关于日本年轻人是否已经“基本丢失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导致日本可能面临“不战而降”的境地,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避免简单化的结论。首先,我们需要厘清“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这几个概念在日本的语境下是如何被理解的.............
  • 回答
    “逆向种族主义”这个词在中国近些年的讨论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涉及涉外事件、国际交往以及国内关于民族、文化和政策的讨论时。它被一些人视为一种新兴的、具有破坏性的社会现象,甚至有人认为它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崛起的一大“毒瘤”。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首先,.............
  • 回答
    关于当今美国民主制度是否“走岔了路”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几乎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承认其内在的张力与挑战。一、 民主制度的基石与当下挑战:美国民主制度建立在天赋人权、三权分立、制衡与反制衡、法治以.............
  • 回答
    “中国人的民族血性是否已经消亡,变成了和绵羊一样的没有自身防御能力了?” 这个问题触及了非常敏感和复杂的核心,在回答之前,我们必须审慎地对待其中的每一个词语,尤其是“血性”和“绵羊”。首先,什么是“民族血性”?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精确定义的模糊概念。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面对外来侵略时的抵抗精神,一种守护.............
  • 回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民主”是否已经落伍的讨论,与其说是一种对民主制度本身的否定,不如说是一种对民主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深刻反思。 信息时代以其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深刻地重塑了政治生态,也对传统的民主运作方式提出了新的考验。首先,信息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
  • 回答
    判断中国当前民族主义是否“泛滥”,并非一个可以简单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它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心理、政治环境和信息传播方式的相互作用。从一些现象来看,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社会确实表现得相当活跃,甚至在某些时刻会显得格外突出。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在国际关系中,当中国与某些国家出现摩擦或争端时.............
  • 回答
    在中国,关于极端民族主义的讨论并非新鲜事,但近期围绕这一现象的讨论似乎更加频繁和深入。要判断它是否正在“滋生”,需要仔细审视其表现形式、影响范围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极端民族主义”。简单来说,它超越了正常的爱国热情,表现为一种过度的、排外的、甚至敌视他国和他族群的民族认同.............
  • 回答
    汉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这是两个看似关联却又有着微妙区别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界限,对于我们认识现代民族国家形成和个体身份认同至关重要。简单来说,汉民族意识是一种文化和情感上的认同,而民族主义则是一种政治诉求和行动纲领。 拥有汉民族意识,并不等同于就是民族主义者,但民族主义往往建立在汉民族意识的基础上.............
  • 回答
    关于女权主义者是否普遍表现出逆向民族主义和鄙视工农的特点,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理解女权主义的不同流派、其历史演变,以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女权主义的实践。同时,也需要区分个别现象与普遍特征。首先,我们来谈谈“逆向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本身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观念.............
  • 回答
    从普通学生群体来看,要说女生相比男生“更不在意民族主义、国家意识,更缺乏政治意识和基本政治素养”,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括,而且可能存在刻板印象的成分。事实上,性别差异在这些议题上的表现是很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更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尽量避免过于绝对的论断,而是呈现一种更具 nu.............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国内部分女权组织是否接受境外势力捐助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政治、社会及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您提到的几个概念: 仇男(Misandry):这是一种对男性的普遍厌恶、敌意或偏见。在女权主义的语境下,如果某些言论或主张被认为是极端化的,将男性群体一概而论.............
  • 回答
    民族主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多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它,就得深入探究这些动因是如何一步步将一群原本可能疏离的个体凝聚成一个具有共同身份认同的“民族”。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民族主义的形成:一、 历史记忆与共同叙事的建构:民族主义的.............
  • 回答
    民族主义,一个承载着荣耀与仇恨、团结与分裂的复杂概念,其根源与演变,确实引人深思。关于它是否为资产阶级为转移社会矛盾、巩固自身统治而发明的一种“精神毒品”,这个论断触及了历史、经济与社会学的核心议题,需要我们层层剥开,细致探究。历史的视角:民族主义的兴起与阶级叙事的交织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顾.............
  • 回答
    民族主义是一股复杂而强大的力量,它贯穿人类历史,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法西斯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主义变体,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一人之功,而是多种历史、社会、经济和思想因素交织碰撞的产物。希特勒无疑是将这种理念推向极端并付诸实践的关键人物,但他的崛起和法西斯主义的形成,背后有着更为深厚的土壤和.............
  • 回答
    在中国,关于民族主义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之处的话题,其中“汉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主义”是两个经常被提及但又容易混淆的概念。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历史、政治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汉民族主义: 通常指的是一种以汉族为中心,强调汉族文化、历史和利益至.............
  • 回答
    在国内,逆向民族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记忆、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个体认知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逐渐形成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根源和表现形式。首先,社会经济转型期的阵痛是孕育逆向民族主义的重要土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
  • 回答
    要判断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是否相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的核心理念、价值导向以及它们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简单来说,它们在很多方面确实是相对的,但这种相对性并非绝对的黑白分明,而是存在着复杂的张力和交织。首先,我们来理解它们的本质: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核心在于强调一个特定民族(通常以共同的语言、.............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说民族主义是现代产物,我们需要把它和我们过去所习惯的身份认同方式做一个对比,然后看看是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促成了这种转变。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前,人们的身份认同更多的是围绕着一些更具体、更 localized 的社群。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或中世纪,一个人最主要的身份认同可能来自于: 家庭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