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是,但不必然是。
不但民族主义可以是,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爱国主义、种族主义、女权主义、跨性别主义、意识形态骄傲、体制自豪......一切不直接按阶级划分的社会共同体建构之 “主义”,都可以是,但也不必然是。
一个人的政治意识形态集合里,若没有阶级观作基础,大概率确实会是被现代意识形态操纵机器随意玩弄的命。
但如果一个人的政治意识形态集合里,几乎只有阶级观,往小了说,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幼稚,反映的是一种不成体系的虚无。往大了说,没边际了。
最后,资本转移矛盾的手段,确实无处不在。本国资本是资本,跨国资本更是资本。近现代史,特别是现代史,规模最大的剥削,本就是跨国资本的直接剥削,以及跨国资本所控制的产业链条利益分配规则下的本国资本的间接剥削。
我们要小心民族主义成为本国资本转移矛盾的工具,我们同时更要小心对民族主义的虚无化解构和污名化,成为跨国资本转移矛盾的工具。
民族主义,特性很像是通货膨胀。适量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益且必要。糟糕的不是通胀,而是极度通货膨胀,以及通货紧缩。民族主义也是如此 -- 对共同体的健康发展,有益且必要。糟糕的不是民族主义,而是极端民族主义,以及逆向民族主义。
泛民族主义情绪过剩的的共同体(如今天的相当一部分美国人),是大概率会导致共同体的灾变或衰败的;而民族主义彻底被解构并消亡的费拉群体,则是从源头上彻底失去了一切希望的。
族群是客观事实,没有民族这个概念,也会有其他概念。
部族,地域,民族,种族,只要族群还存在,族群之间差异还存在,民族主义就会存在,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不同族群,不同肤色,语言文字,信仰宗教,文化文明,衣食住行,习俗禁忌等等,这种差异是客观事实。
“我们”与“他们”的区分,伴随着人类社会一直存在。
但凡是个自组织的社会结构,都可以顶上个“被xx发明来实现yy目的”的帽子,而且多半能找出几个历史事件当论证。如果宣传机构想用的话,甚至可以把这套话术搬进教材……
重申不知道第多少遍,别对复杂系统中的现象随便归因。尤其是社会尺度上的现象,说解释它们的那些理论是唯象理论都算便宜它们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