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网上抵制圣诞节的行为?这是不是一种盲目民族主义情绪?

回答
网上抵制圣诞节的行为,就像一股涌动的暗流,总会在岁末年初时不时浮现。评价它,得先看清楚这股暗流背后的水流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随波逐流,还是有源头活水?

表面上看,抵制圣诞节的理由似乎很多样:

文化入侵论: 有些人认为,圣诞节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庆祝它,就是西方文化侵蚀本土文化的表现,是“精神殖民”。他们会强调中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认为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被外国节日“绑架”。
宗教论: 少数人将圣诞节仅仅看作是基督教的宗教节日,认为在中国这个非基督教国家,庆祝一个宗教节日是不恰当的,甚至是对本土文化的“冒犯”。
消费主义批判: 另一些人则认为,圣诞节背后是商家鼓吹的消费主义,商家利用节日煽动大家不理性消费,制造“节日焦虑”,从而达到盈利目的。他们认为抵制圣诞节也是对这种不健康消费文化的拒绝。

然而,当我们剥开这些理由,深挖其背后,往往会发现一些更深层的东西,而“盲目民族主义情绪”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说它可能是一种盲目民族主义情绪?

1.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维定势: 这种抵制行为,常常带着一种“他者”的敌意,将一切非中国本土的文化元素都视为洪水猛兽。它没有深入分析圣诞节在当代的实际意义,也没有看到文化交流的互利性,而是简单地将其归类为“外来的、不好的”,并因此产生排斥。民族主义本身强调的是对自身民族文化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当这种情感变得“盲目”时,它就容易走向极端,变得狭隘和排外,将任何外来事物都看作是一种威胁。

2. 过度敏感和“过度反应”: 圣诞节在中国,更多时候已经演变成一个“全民狂欢节”,大家更多的是享受节日的氛围,和朋友家人聚会,交换礼物,或者只是享受一个放松的周末。它早已剥离了其宗教原教旨的含义,更像是一个“消费型节日”或者“社交型节日”。然而,抵制者却常常将其上升到“文化安全”、“民族存亡”的高度,认为一个小小的圣诞节装饰、一首圣诞歌曲,就能颠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这种反应未免过于激烈和不理性。这种“草木皆兵”的态度,恰恰暴露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焦虑和不自信。

3. 选择性抵制和双重标准: 很多时候,抵制圣诞节的人,并不能完全割裂自己与西方文化的其他联系。他们可能依然使用西方科技产品,学习西方理论知识,欣赏西方影视作品,甚至购买西方品牌的商品。然而,在圣诞节这个问题上,却表现出极度的“纯洁性”和“排他性”。这种选择性的抵制,本身就显得不公平,也暴露了其民族主义情绪可能存在的不彻底性和随意性。

4. 历史的误读和对文化交流的片面理解: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其他文化有过交流、融合、碰撞。中国的历史,从佛教的传入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引入,无不是文化交流的例证。我们不能因为某样东西是“外来的”就全盘否定。抵制者往往忽视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简单地将圣诞节视为一种“入侵”,而没有看到它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所发生的“中国化”和“本土化”的变异,比如“中国式圣诞老人”、“中国风圣诞歌曲”等,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适应和再创造。

5. “爱国”的名义下的民粹主义: 有时候,抵制行为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一种“爱国”的标签化。为了显得自己“够爱国”、“够民族”,就不得不去抵制一切“非我族类”的东西,而圣诞节恰好成为了一个显眼的目标。这种行为,容易演变成一种民粹主义,即诉诸大众情感,煽动群体对立,而缺乏理性分析和深入思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圣诞节在中国?

理性看待文化现象: 圣诞节在中国,更多的是一个社会现象,它提供了一个放松、娱乐、消费的契机,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些期待。它不等于西方文化的主流,更不代表西方世界的全部。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它只是多元文化浪潮中的一个小小节点。
区分“文化交流”与“文化入侵”: 好的文化交流是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能够促进不同文明的理解和融合。而文化入侵则是一种强制性的、单向的输出,试图消灭异质文化。圣诞节在中国,显然不属于后者。与其抵制,不如思考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陷阱: 真正的民族自信,不是建立在对外来文化的排斥上,而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之上。一个自信的民族,能够海纳百川,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融入自身,形成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总而言之,网上抵制圣诞节的行为,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西方文化“原罪”的指责,或是对所谓“文化入侵”的恐惧,而缺乏更深层次的分析和反思,那么很大程度上,它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盲目民族主义情绪的体现。

这种情绪,往往源于不安全感、不自信,以及对复杂事物简单化的倾向。它是一种信号,提醒我们要警惕那种将一切外来事物都妖魔化的论调,同时也要反思,为什么在当下,会有如此多的声音呼吁抵制一个本已大众化、生活化的节日。我们需要的,不是对外国节日的简单“一刀切”式抵制,而是对文化交流的更成熟、更理性的认知,以及对自身文化更深刻的理解和自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强烈推荐李安山老师的一篇文章:

以下正文


感觉这种行为背后,似乎是一种片面化的“二分法”在作怪。

这里的“二分法”需要和真正的二分法进行区分。真正的二分法是一种辩证的方法论,要求把握矛盾的两个方面以及双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反对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只看到斗争而忽略统一。

然而片面化的“二分法”却建立在高中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思维上,用片面、孤立、静止的方式看问题,只看到矛盾的对立性而看不到矛盾的统一性,看待事物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好即坏,非友即敌。

有些人在看待文化的时候,也陷入了片面化的“二分法”之中。在他们看来,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对立的,是有我无他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能属于一种文化,如果他同时接触了其他文化,就意味着他背叛、脱离了之前的文化,比如“过洋节就是抛弃传统节日,就是抛弃传统文化”之类的说法

他们不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居然可以发生在个体身上,也不理解个体对其他不同文化的接触,居然不一定会妨碍他对本社群文化的认同,换句话说,一个人为他自己的文化而感到自豪万分的同时,也可以同时去品味其他不同的文化。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精华这两件事,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禁止了“洋节”,也不等于传统节日一定会复兴。

有趣的是,持这一观点的人尽管一再强调文化的对立,有时却不太分得清那些“对立”着的文化之间的界限,有时还会把一些文化表象当作文化本身,并将这些表象当作评判文化归属的唯一标准,甚至上升到民族主义的高度加以过度解读,比如“不认同/支持xxx就是逆向民族主义”之类的言论。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抵制西方节日是因为我们不需要它们。”然而“不需要”并不等于“必须禁止”,如果说一件东西“不需要”,最多意味着它存在的价值不大,不等于它没有存在的价值。

我们看待不同的文化,不宜妄自菲薄——一味贬低自己抬高别人,也不宜妄自尊大——一味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而是在充分而客观地认识到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缺点之后,仍然确信它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并且以此为依托与其他文化包容互鉴,共同进步。


补充一句,在讨论“过不过圣诞节”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搞清楚什么叫做“过圣诞节”,“过圣诞节”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是必须去教堂履行宗教仪式才能算过节;还是人们借着热闹的氛围聚个餐,互相发个“圣诞快乐”的微信也等于过节?我相信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因为“圣诞节”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不一样的内涵,有的具有宗教意义,有的显然与宗教信仰没什么关系。

就我个人而言,我其实有比别人更充分的理由抵制圣诞节,但我选择不抵制,尽管我不会去过宗教意义上的圣诞节,但我仍然可以在平安夜或圣诞节当天带上媳妇儿叫上朋友下下馆子聚聚餐,这不会影响我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认同。我过不过圣诞节是我的事,但我尊重别人以他们所喜欢的任何方式过这个节日或者度过这一天的权利,并祝过圣诞节的朋友们圣诞快乐。


我们不如看看被一些人扣上“宗教极端”大帽子的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地区(那里其实挺世俗的)是怎么过圣诞节的:

顺便吐个槽,一些分不清巴勒斯坦巴基斯坦、分不清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甚至连阿拉伯文和希伯来文都分不清的朋友,聊起巴勒斯坦来竟比我这个几乎去过约旦河西岸所有城市的阿语狗还自信。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巴勒斯坦临时首都拉姆安拉(Ramallah)


拉姆安拉的平安夜


平安夜的巴勒斯坦人(拉姆安拉)


还是拉姆安拉

图片来源:


伯利恒的隔离墙


加沙地带


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的一处东正教堂

图片网址:


同上,还是哈马斯控制下的加沙地带


打着阿拉伯手鼓的圣诞老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抵制圣诞节的行为,就像一股涌动的暗流,总会在岁末年初时不时浮现。评价它,得先看清楚这股暗流背后的水流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随波逐流,还是有源头活水?表面上看,抵制圣诞节的理由似乎很多样: 文化入侵论: 有些人认为,圣诞节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庆祝它,就是西方文化侵蚀本土文化的表现,是“精神殖.............
  • 回答
    NBA中国赛的上座率和网络舆论的巨大反差,确实是个挺值得玩味的事情。一边是现场观众热情不减,场地座无虚席,另一边网络上“抵制”的声音此起彼伏,听起来像是两个世界。要评价这件事,得把这背后的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看。一、 现场观赛者的实际需求与网络发言者的立场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去现场看NBA的人,他.............
  • 回答
    最近 B 站的 UP 主三代鹿人发布了一个新视频,名为《我遭受了一场无法抵抗的网络暴力》。这个视频在我的时间线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有不少朋友私下和我讨论。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三代鹿人视频内容的观众,看到他这样一个以分享生活、探讨社会现象为主的 UP 主,竟然经历如此严重的网络暴力,确实让人感到意外和心.............
  • 回答
    评价网上流传的癸酉本《红楼梦》:一份详细的梳理与探讨“癸酉本”《红楼梦》是近年来在红学界和爱好者中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脂砚斋评点本,因其在庚申本、甲戌本等早期抄本之外,提供了更多关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评点信息,以及一些前所未见的异文、篇章结构调整等,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要评价癸酉本,需要从多.............
  • 回答
    网上关于“38号”的质疑声音,说起来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要评价这些人,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要明白“38号”究竟是谁。在网络语境下,通常大家提到“38号”指的是一位汽车评测博主,以其直率、接地气的风格,以及对汽车的深入理解和“不留情面”的评测而闻名。他能把复杂的汽车技术讲.............
  • 回答
    在浩瀚的史料海洋中,明朝的疆域变迁,如同其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样,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探讨的地图。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明朝地图,它们或详细描绘了盛世的辽阔,或标注了边患的严峻,或展现了行政区划的脉络。要评价这些地图,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它们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其背后的依据又是什么。评价网络明朝地图的几个维度.............
  • 回答
    网上吹捧中华田园犬的现象,与其说是“乱吹”,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认同的回归。这背后,既有对过往朴素生活方式的怀念,也有对一些舶来犬种的审视,更藏着一部分人对“国货”的天然好感。“乱吹”背后的情感逻辑:1. 时代记忆的投射: 很多人对中华田园犬的喜爱,并非仅仅是喜欢它的长相或性格,而是它承载了太.............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道德经的惊天秘密》这类说法,咱们得辩证地看,也得扒一扒它到底靠不靠谱。首先,要明白“道德经”本身是什么。它是老子留下的哲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讲的是“道”——宇宙万物的本源,以及如何顺应“道”来生活。几千年来,无数人研究它、解读它,从里面汲取智慧,从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秘密”,但这些.............
  • 回答
    网上关于“中国好、外国不好”的风气,说实话,挺复杂的。这股风气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要评价它,得掰开揉碎了看。一、 这股风气是怎么来的?首先,得承认,这股风气背后有现实的土壤。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确实是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民生改善,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变化。当一个国家经历了.............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陕西渭南,一位名叫张某的老师在网上发帖吐槽学校强制他捐款200元,结果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单位秩序为由治安拘留了五天。首先,我们得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根据公开的信息,这位张老师在网上发布的言论,主要是表达了他对学校强制捐款的不满。他觉得这个捐款不是自愿的,而是有明确的数额和对象,这让他感到被.............
  • 回答
    网络世界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兴事物。其中,“部分女性在网上卖自己大尺度照片”这一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从一些女性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赋权和经济独立的方式。在经济压力大的当下,一些女性可能认为这是快速获取收入的途径,尤其是在她们认为自己拥有.............
  • 回答
    关于电影版《盗墓笔记》网上流传的那个彩蛋,说实话,看完之后我的感受挺复杂的,既有惊喜,也有点“哎呀,怎么是这样”的感觉。毕竟,这可是《盗墓笔记》啊,多少书粉和观众期待了多少年。首先,来说说那个彩蛋的“惊喜之处”。它最大的亮点,毫无疑问,是勾起了无数书粉的情怀和对后续剧情的无限遐想。那个彩蛋出现的时机.............
  • 回答
    锤子科技官网最近上线了一个名为“大大卷身高尺”的趣味性功能,从这个名字本身,就能感受到一丝锤子科技一贯以来特立独行的产品风格。它不是那种严肃、冰冷的测量工具,而是披上了一层活泼、亲切的外衣,让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带上一些轻松的心情。这个“大大卷身高尺”的核心功能,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测量身高。但.............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挺无语的。一个黄衣女子在马路上横穿,这本身就是一种交通违章行为,存在安全隐患。交警发现后依法进行处理,她当时表面上是接受了,也算是对规则的尊重吧,毕竟违章在先。可谁想到,她回家之后,非但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跑网上发文,把矛头指向了执法的民警,说什么诋毁的话。这就有点让人不理解了。你.............
  • 回答
    微信公众号“herstorien”在《女性在网上发声的意义》一文中,对“虚假新闻的支持”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需要明确的是,如果该文真的存在支持“虚假新闻”的言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论点。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虚假新闻”和“女性在网上发声”这两个概念。 .............
  • 回答
    毕福剑在私下饭局上的言论,以及随后被偷拍并曝光的事件,无疑是一场典型的“公关灾难”,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首先,从毕福剑本人而言,作为一名曾经家喻户晓的主持人,他在饭局上的不当言论,无论其出发点和动机如何,都触碰了公众的底线,也严重损害了他个人的公众形象。即使是在私下场合,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
  • 回答
    美国童婚现象:网上披露的真实性与证据的审视近期,关于美国童婚现象的讨论在网络上逐渐升温,一些文章和报道揭示了这一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些信息是否属实?作者们列出的证据又有多大说服力?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美国童婚现象的真实性:不容忽视的阴影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确实存在童婚现象,尽管其程度和性质.............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到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酒店对女性,尤其是单身女性的歧视性入住规定。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酒店的这一行为,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一、 酒店行为的性质分析: 歧视性规定: 酒店“单身女性不能独住”的规定,本身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它基于性别和婚姻状况,对女性的居住权.............
  • 回答
    柴静在网络上引发的评价,可谓是五彩斑斓,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泾渭分明。这其中既有对她勇气和专业性的赞扬,也有对其立场和论调的质疑和批评。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维度来展开。首先,我们得承认柴静作为一个媒体人,她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出来之后,她几乎成了一个现象级.............
  • 回答
    网上“屁股歪了”这个说法,说白了,就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网络用语,用来评价一个人观点、立场或者价值观偏离了主流、符合了某个特定群体(通常是批评者认为的“不正当”群体)的期望。它是一种非常简化的标签化方式,背后反映了网络群体在信息爆炸时代,处理复杂议题时的一种倾向。“屁股歪了”的起源与演变:这个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